公司最新财报显示其季度利润因营销成本飙升而跳水,因为它预计到年底将结束在华尔街的17年上市

重点

  • 前程无忧的第二季度业绩可能是其作为上市公司的最后一次业绩,因为它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持续了一年的私有化要约
  • 这家公司仍然是中国在线招聘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尽管最近被更年轻的看准网超越,取代了老大的位置

张劼

对于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来说,这是一个悲惨的夏天,其中许多公司的股价在中国市场的一系列监管整顿中跌至历史最低点。但是老牌的在线招聘网站前程无忧(51jobs Inc.,JOBS.US)的这个夏天似乎比大多数公司都要好,在此期间股价维持相对稳定。

甚至该公司在9月24日发布的最新、也可能是最后一份季度业绩公告,也没能对它的股价产生太大影响。

前程无忧能够不受监管整顿的影响,很可能是由于它的投资者为另一件重要事情牵制,即大约一年前的私有化要约。在这个复杂故事的最新转折中,该公司在6月宣布它已经签署了一项协议,由包括其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甄荣辉在内的中国投资者组成的财团进行私有化。

这项交易的定价为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79.05美元,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也许这种保证给股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稳定,即使它目前约70美元的价格仍然比收购价低14%。不要忘了,当市场疲软时,就像现在的中概股行情,私有化报价确实偶尔会下调。

说实话,该公司的最新业绩看起来并不那么令人振奋,这也许解释了自上周五公布以来的三个交易日,其股价下跌了2.6%。

报告中有一些漂亮的数字,比如总收入同比增长32.6%,达到11亿元(1.7亿美元),尽管其核心在线招聘服务的收入增长速度要低得多,为17.4%。毛利润也增长了21.8%,达到6.789亿元。也有一些不那么漂亮的数字,比如运营费用增长幅度更大,为45.3%,达到5.695亿元。也许最令人担忧的是,净收入下降了大约一半,达到1.817亿元。

但似乎大多数人都不会太在意这些数字,而是更关注哪一天可以兑现股票——估计是在未来三个月。

抛开业绩公布后的股价小幅下挫以外,前程无忧的股票近来一直非常稳定。在整个夏天,它的交易范围大致在68美元和78美元之间,比中国同行们的波动要小得多。

仔细观察,我们应该指出,本季度的销售和营销费用同比增长57%,达到4.556亿元,占总运营费用的80%。考虑到收入增长缓慢,人们可能会得出结论,该公司的积极支出并没有产生同等的回报。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线招聘行业竞争的激烈。国内市场确实很庞大,据灼识咨询(China Insights Consultancy)估计,到2025年,国内市场可能从2020年的550亿元翻两番,达到2230亿元。

业界新丁

在该领域的三强当中,前程无忧是资历最老的,它成立于1998年,2004年在纽约上市

看准网(BZ.US)成立于2014年,今年6月上市,以Boss直聘闻名,它算是业界新丁。与前程无忧一样,虽然监管整顿带来动荡,但它的股价一直相当稳定,从最初19美元的发行价大幅上涨,此后基本在30至40美元之间浮动。

该公司的收入增长远快于前程无忧,第二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长173.9%,至12亿元人民币,正式超过了这个比它年长得多的竞争对手。但它仍处在亏损状态,不过分析师预计该公司将在今年最后两个季度实现盈利。

另一个竞争对手同道猎聘(6100.HK)2018年在香港上市。它是三家公司中最小的一家,上一季度收入“仅”同比增长45%,至6.75亿元。投资者似乎对它不停下滑的股价很不耐烦,目前的价格是10港元,远低于当初33港元的发行价。

在估值方面,根据分析师对今年的预测,看准网的市盈率最高,约为141倍,如果它真能实现盈利的话。根据路透社的数据,即使在低迷的股价下,同道猎聘的市盈率仍在68倍左右。现在没有分析师关注前程无忧了,尽管它的市盈率处于30倍左右的最低水平——也许这也是该股在当前动荡中保持如此稳定的另一个原因。

低估值自然会吸引到买家,这可能是一年引来最初提出前程无忧私有化要约的原因。前程无忧曾对媒体说,迅速变化的中美关系是其私有化决定背后的主要考虑,因为其逾99%的业务是在中国进行的,而且它持有的所有数据都与中国国内劳动力市场有关。

前程无忧并不是同类公司中第一家从纽约退市的企业。竞争对手智联招聘在上市仅两年后,于2016年初私有化。还有58同城,这是一个类似Craigslist的中国在线平台,提供的服务包括招聘广告,去年私有化结束了七年的上市公司历史。

就前程无忧而言,该公司股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投资者疲劳(investor fatigue)的影响。该公司有20多年的历史,属于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初创企业,这些初创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声名鹊起。自那以后,其中许多公司都消失了。

前程无忧熬过互联网泡沫,于200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IPO价格为14美元。大约17年后,该公司股价上涨了5倍,目前市值达到48亿美元。但与目前身价150亿美元的看准网相比,显得相形见绌。

虽然它仍然是行业领导者,但投资者可能会小心地看着看准网的迅速崛起,并怀疑前程无忧是否会成为明日黄花。

私有化是否会改善前程无忧的前景,谁都说不准。毕竟,中国的在线招聘,以及更广泛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只会变得更加拥挤,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但它在纽约的股东很快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该公司完全意识到了这一点,只发布了最近一个季度的简短财务报告,并取消了之后通常举行的投资者电话会议。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宜明昂科折让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Obesity drug maker Sciwind IPO

腾讯美团押注减肥药明星企业 先为达生物冲刺港股

核心产品埃诺格鲁肽注射液预计将于2026年正式获批上市,公司已处于商业化前夕 重点: 临床数据显示,埃诺格鲁肽在疗效上优于司美格鲁肽等非偏向型GLP-1受体激动剂 先为达生物已达成两项海外授权,其中一项潜在交易总额超24亿美元    莫莉 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减肥神药”席卷全球市场,在2025年上半年GLP-1类药物在全球生物药市场占据近三成份额,其巨大的商业潜力正强力推动中国创新药企的资本化进程。近期,凭借一款与司美格鲁肽对标的减重候选产品,杭州先为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首次向港交所递交申请文件,加入当下创新药企竞逐资本风口的行列。 尽管先为达生物目前尚无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但其核心产品埃诺格鲁肽注射液(XW003)针对超重/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的上市申请(BLA)已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预计将于2026年正式获批上市,标志着公司已处于商业化前夕。 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等传统GLP-1激动剂是非偏向型的激动剂,这类产品在产生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募集β-arrestin,继而导致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逐渐下降。埃诺格鲁肽作为一款偏向型的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显著减少β-arrestin的招募,有望实现​​更持久、更稳定的治疗效果​​,并可能减轻相关副作用。 埃诺格鲁肽的临床数据令人印象深刻,根据《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的三期临床数据,埃诺格鲁肽注射液在疗效上优于司美格鲁肽等非偏向型GLP-1受体激动剂,并且能以更低剂量达到替尔泊肽等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的疗效。这一数据使其在全球GLP-1药物竞争中具备显著优势。若上市顺利,埃诺格鲁肽注射液有望成为​​全球首款获批的cAMP偏向型GLP-1受体激动剂。 自2017年成立以来,先为达生物始终专注于针对肥胖症及相关疾病的创新体重管理疗法的研发,8大候选管线不仅针对超重及超重╱肥胖症、2型糖尿病,也同样涵盖了中重度肥胖症、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症、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及其他肥胖相关并发症。全球体重管理药物市场正在快速增长,据招股书引述的研究报告,体重管理及肥胖症相关并发症属于全球增长最快的迫切医疗需求,预计全球体重管理药物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128亿美元增长到2029年的1,659亿美元。 但是,体重管理药物市场的竞争也相当激烈。目前,全球已有三款GLP-1药物获批准用于超重/肥胖症适应症,另有七款候选药物处于Ⅲ期临床阶段。在中国,多款创新GLP-1药物获批用于治疗超重/肥胖症适应症,包括仁会生物的贝纳鲁肽、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礼来的替尔泊肽和信达的玛仕度肽,更有众多药企在减重领域积极布局,今年以来在港股上市的银诺医药(2591.HK)、派格生物(2565.HK)等药企均瞄准GLP-1赛道。 背靠明星股东 面对激烈的竞争,先为达生物凭借其偏向型GLP-的技术寻求差异化优势,同时开发了疗效更好、患者依从性更强的口服制剂XW004,该药物在I期临床试验中已展现出显著的差异化优势。 在国际化战略布局上,先为达生物亦先行一步。2024年4月,公司将诺格鲁肽注射液在韩国的开发和销售权益授权给了韩国头部消费医疗公司科玛集团旗下的Inno.N。2025年1月,先为达生物与英国Verdiva达成协议,向后者授权XW004等管线组合在大中华区及韩国以外地区的开发及商业化权益,先为达生物将获得近7000万美元的首付款,最高达24亿美元的潜在开发、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产品商业化后的销售额提成。 由于暂无商业化产品,先为达生物处于持续亏损状态。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6.2亿元、4.86亿元及1.08亿元​​,累计亏损超12亿元,同期的研发开支分别为4.56亿元、2.84亿元和6500万元。2025年上半年,先为达生物首次实现9,107万元收入,主要来自合作伙伴的首付款。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7.8亿元。 先为达生物的股东名单堪称豪华,腾讯投资、IDG资本、美团、正心谷资本、君联资本等知名机构均占据重要股东位置,其中腾讯和美团分别持股12.83%和9.6%。公司在IPO前已完成七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22亿元。2024年D轮融资后,先为达生物的估值约48.68亿元,近期登陆港股的银诺医药市值高达190亿港元(174亿元),显示前者仍有较大溢价空间。先为达生物核心产品上市在即,正站在向商业化阶段转型的关键节点上,公司能否凭借其偏向型GLP-1技术在减重药物这一千亿盛宴中分得一杯羹,投资者可以拭目以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