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1.HK

这家在线诊疗服务提供商去年再度转亏为盈,但其收入仍依赖医药自营业务,反映转型不顺

重点:

  • 阿里健康上财年业绩相当亮眼,营收大增三成至267.6亿元
  • 被视作转型重点的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发展不畅,在整体营收中仅占3.5%

 

莫莉

长达三年的新冠疫情,让病人逐渐习惯在互联网上问诊、购药,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也迎来快速发展。在经历2021-22财年由盈转亏的低谷期之后,阿里健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0241.HK)在刚过去的2022-23财年迎来了业绩大幅提升,不仅全面扭亏为盈,年度利润更高达5.34亿元,创该公司于2014年“借壳上市”以来的盈利新高。

上周二财报公布后,阿里健康翌日高开1%,但受到港股整体市况不佳影响,其股价随后一路下行,全日收跌4.5%至4.67港元。显然,阿里健康的业绩表现,未能让投资者信心大幅提升。

国际投行高盛发表的研究报告称,财报公布的营收增速与该行预测基本一致,给予该公司“中性”评级:花旗把阿里健康的目标价从12港元下调至9.5港元,因为财报公布的收入增长指引相对缓慢,但仍然建议“买入”。

受益于在线问诊、购药需求显著增加,该公司截至今年3月底的2022-23财年业绩相当亮眼,期内实现营收267.6亿元,同比增长30.1%;毛利大升38.8%至57亿元,毛利率提升1.3个百分点至21.3%。

不过,与竞争对手京东健康(6618.HK)比较,阿里健康的营收规模和增速仍然落后。去年,京东健康实现营收467.4亿元,同比增长52.3%,毛利也上升37.4%至98.9亿元。

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的业务模式相似,同样主营医药销售,并同时布局在线医药平台和问诊服务。但是京东健康早年依托自家的京东物流,早在2021年就实现了80%的自营药品订单翌日送达,满足了急需患者的需求:反观阿里健康同期自营药品订单翌日送达的比例只有50.1%。不过,京东健康的物流优势正在被阿里健康追赶,在最新的财报中,阿里健康透露,已实现全国22地39仓的配送网络,其中药品仓28个,意味配送速度将进一步提升。

“大药房”转型难

阿里健康有三大业务板块,分别是医药自营业务、医药电商平台业务以及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其中,医药自营业务一向是阿里健康的核心,即从供货商采购医药或健康产品,再直接销售给使用者,由公司负责存货和配送。在阿里系的强大流量支持下,上财年,该分部收入达235.9亿元,同比增长31.7%。期内,在阿里健康在线自营店购买过一次或者以上商品的消费者超过1.3亿人次,同比增加18%。

另外两大业务中,医药电商平台业务为其他在线药房提供销售平台,赚取佣金和平台使用费;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则为消费者提供在线健康咨询服务,这也是阿里健康近年来重金投入的转型重点方向。上财年,这两项业务分别带来22.4亿元与9.3亿元收入。

互联网医疗赛道发展十余年,但无论是京东健康还是阿里健康,仍然未走出“大药房”模式,即以卖药作为业务支柱。阿里健康的医药自营业务贡献了88%营收,比上一财年的87%更加集中,而曾经被视作转型重点的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收入虽然大幅增长45.7%,但在整体营收中占3.5%,较上一财年的3.3%有轻微提升。

当前医疗健康服务的盈利模式尚未清晰,因为中国的医疗服务费用非常低,但互联网问诊平台众多,为了吸纳医生资源,用户缴纳的问诊费用大多数都要分给医生,再加上较高的运营和推广成本,目前以在线医疗为核心业务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均未实现盈利。2022年7月,《财经‧大健康》披露,阿里健康内部负责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鹿”部门大裁员,仅保留互联网医院的业务。

政策影响待决

2022年,中国政府对医药电商监管逐步明确,由限制型政策转向规范、引导型政策。去年5月,国家药监局发布的条例提到,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引发市场担忧互联网医药电商的自营业务受影响。广发证券分析师认为,假设政策严格执行,医药电商公司可能通过剥离独立公司的方式,从而独立运营平台业务,而此举将会影响该上市公司业绩。

不过,去年8月出台的《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则标志着医药电商可售产品范围逐步扩展到处方药领域,将带来医药电商市场的进一步扩容,使其药品供应真正进入全品类时代。12月,国务院《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为推动医保接入电商平台提供重要参考。过去,在线购药的一大限制来自于无法在医保报销,如果未来在线平台购药可用医保支付,市场空间或将大幅提升。

互联网医疗平台股份曾在2020年初作为疫情受惠行业而大幅上涨,但其后已明显调整。虚火褪去后,阿里健康最近的预测市盈率约55.9倍,低于京东健康的97倍,反映后者的规模效应获得投资者偏好。

事实上,在线诊疗服务未来能否创造更大市场空间,以及阿里健康能否长期稳定盈利,都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相信投资者中短期内仍会对该股抱持较为观望的态度。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创新药收入大增 恒瑞医药上半年多赚近三成

医药企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276.HK; 600276.SH)周三公布,截至2025年6月底止上半年收入达157.61亿元(21.9亿美元),按年增长15.9%,录得净利润44.50亿元,按年劲升29.7%。 业绩增长主要来自创新药销售及许可收入大幅提升,上半年相关收入达95.61亿元,按年增加26.8%,占总收入逾六成。公司表示,部分新药如瑞维鲁胺、达尔西利等在医保内的使用逐步扩大,带动销售持续走高;同时,早期上市的创新药借新适应症获批亦持续放量。此外,公司从默沙东与IDEAYA Biosciences分别收取2亿及7,500万美元首付款,进一步推动利润增长。 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38.71亿元,其中研发开支32.28亿元,按年升6.3%,占收入比重20.5%。行政、销售及分销开支57.99亿元,增加10.9%,占收入比由38.4%降至36.8%。 恒瑞医药港股周四高开1.2%,至中午休市报77.4港元,跌1.46%。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思摩尔收入升盈利跌 中期赚4.9亿元

主营电子雾化技术的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6969.HK)周三公布,截至6月底止的中期收入同比上升18.3%至60亿元,但盈利下跌28%至4.92亿元。 公司解释收入上升盈利大跌的原因,主要是期内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同时又加大自有品牌产品的市场开发力度。另外,集团的法律及合规服务相关费用亦大增。 思摩尔周四开盘升0.6%至22.22港元,股价今年以来已升67%。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爱奇艺二季度同比转盈为亏蚀1.4亿

在线视频服务提供商爱奇艺(IQ.US)周三公布,第二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1%至66.3亿元,并录得净亏损1.337亿元,上年同期实现净利润6,870万元。 公司会员服务营收同比下滑9%至40.9亿元,在线广告服务营收同比下降13%至12.7亿元,内容分发业务营收亦下跌37%至4.37亿元。 据路透社报道,纽约上市的爱奇艺已聘请投行筹备赴港双重上市,拟募集资金2亿至3亿美元。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称,公司计划于第三季度提交香港上市申请,并有望在2026年农历新年前完成。 爱奇艺股价周三收涨0.9%,收报$2.30美元,股份年内累计涨幅达14%。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Maoyan does movies

《哪咤2》未能力挽狂澜 猫眼盈利最多跌4成

今年上半年,这家中国领先的电影票销售平台利润大幅下滑,原因是国内票房在强势开局后表现乏力 重点: 猫眼预警今年上半年利润下降幅度高达43.8%,虽然《哪吒2》大获成功,但中国第二季度票房疲软 这家头部电影票销售平台周一股价跳涨,因有迹象显示中国可能松绑部分严苛的媒体内容管制   谭英 线上票务巨头猫眼娱乐(1896.HK)近期态度审慎,本月初预警上半年利润将持续下滑态势,延续2024年的大幅下行行情。最新公布的盈利警告表明,即便年初凭借动画电影《哪吒2》爆红取得开门红,中国电影市场仍存隐忧。 不过,曙光或将显现,有市场观点将本周政府释放的新信号,解读为监管层可能松绑部分严苛的内容制作规范,后者常被指抑制创新。受此预期提振,猫眼及其他内容创作企业的股价周一集体走强,具体分析详见后文。 《哪吒2》推动今年中国电影市场强势开局,该片三月底下映时国内总票房达154.4亿元。作为国内头部票务平台及重要电影发行方,猫眼自然从中分得一杯羹。 然而,《哪吒2》大获成功后市场急转直下。票房颓势中,猫眼预警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骤降30%- 44%,至1.6亿到2亿元,营收则增长10%-15%至24亿到25亿元。公司指出,今年一季度国内票房斩获225亿元后,二季度仅录得前者的约三分之一,即67亿元。 投资者或对最新利空早有预期,毕竟《哪吒2》的成功只是近两年持续疲软的中国电影市场中的短暂插曲。猫眼的财报可见端倪,2024年猫眼营收下滑14.2%至约40亿元,净利润大跌80%至1.82亿元。 或许因利空提前消化,猫眼在8月8日发布盈利警告后股价基本持平。但8月18日,随着市场捕捉到中国或将提振行业的政策信号,公司与多家上市媒体板块企业的股价集体上扬。当日,猫眼与竞争对手大麦娱乐(1060.HK)双双上涨约6%,在线阅读平台阅文集团(0772.HK)则飙升15%。 据彭博报道,上涨缘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会议传达新政,拟取消剧集集数、播放时长及海外剧集配额限制。华西证券研判,此次政策松绑与2023年游戏业政策调整如出一辙,后者使游戏行业去年盈利激增。华西证券称,此举或是国务院今年1月《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的深化。 复苏昙花一现 2023年疫情结束后,猫眼一度短暂复苏,当年营收翻倍至47.6亿元,利润飙涨近九倍至9.1亿元。但与众多面向消费者的企业类似,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抑制居民消费意愿,公司疫后复苏动能放缓。 为实现收入多元化,猫眼持续试水内容制作等赛道。当前暑期档期间,公司联合出品了四部影片,包括《长安的荔枝》和《罗小黑战记Ⅱ》。但据投行杰富瑞数据,其年初发行的部分影片票房惨淡,《平原上的火焰》和《穿过月亮的旅行》票房仅分别为1,900万元及4,600万元。 若未来中国放松内容管控,猫眼发力内容制作的战略将占得先机。但该业务伴随市场风险,口碑不佳的影视作品可能滞销。最新盈利警告显示,这成为拖累该公司上半年利润的因素之一。 演出票务是猫眼布局多元化的另一赛道,公司正进军自2019年以来激增150%的演出票务市场,后者规模去年已达约580亿元。今年上半年,猫眼为张学友、周杰伦、陈奕迅等头部艺人提供票务服务,下半年还将承接更多项目。公司表示:“此类业务预计对公司未来运营产生积极影响。” 2024年,猫眼曾为部分同级别国内艺人及国际巨星玛丽亚·凯莉、坎耶·维斯特提供票务及现场服务。公司还将自营演出票务平台“UUTIX”拓展至港澳地区,承接张艺谋导演的《澳门2049》实景演出,以及潮流嘉年华ComplexCon等项目的票务销售。 尽管国内电影市场萎靡,分析师仍看好猫眼的成长逻辑,若监管政策放松,公司将获得增长动能。雅虎财经调研的15位分析师中,14位给予其“买入”或“强力买入”评级,仅1位建议“持有”,上述乐观态度或也反映公司估值优势。目前公司股票前瞻市盈率仅13倍,而票务巨头Ticketmaster母公司Live Nation娱乐(LYV.US)市盈率超100倍。 投行杰富瑞本月初虽将猫眼全年营收及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利润分别调降8%与15%,目标价从9.20港元降至8.60港元,但仍维持“买入”评级。花旗7月同样对其维持“买入”评级,依据包括《长安的荔枝》、《戏台》及《浪浪山小妖怪》等影片的早期口碑积极。 中信里昂认为演出业务是猫眼第二增长曲线,6月给予该股“跑赢大盘”评级,目标价8.78港元,预计公司今年净利润将翻倍至6.18亿元,2026年再增15%至7.11亿元。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