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1.HK

这家在线诊疗服务提供商去年再度转亏为盈,但其收入仍依赖医药自营业务,反映转型不顺

重点:

  • 阿里健康上财年业绩相当亮眼,营收大增三成至267.6亿元
  • 被视作转型重点的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发展不畅,在整体营收中仅占3.5%

 

莫莉

长达三年的新冠疫情,让病人逐渐习惯在互联网上问诊、购药,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也迎来快速发展。在经历2021-22财年由盈转亏的低谷期之后,阿里健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0241.HK)在刚过去的2022-23财年迎来了业绩大幅提升,不仅全面扭亏为盈,年度利润更高达5.34亿元,创该公司于2014年“借壳上市”以来的盈利新高。

上周二财报公布后,阿里健康翌日高开1%,但受到港股整体市况不佳影响,其股价随后一路下行,全日收跌4.5%至4.67港元。显然,阿里健康的业绩表现,未能让投资者信心大幅提升。

国际投行高盛发表的研究报告称,财报公布的营收增速与该行预测基本一致,给予该公司“中性”评级:花旗把阿里健康的目标价从12港元下调至9.5港元,因为财报公布的收入增长指引相对缓慢,但仍然建议“买入”。

受益于在线问诊、购药需求显著增加,该公司截至今年3月底的2022-23财年业绩相当亮眼,期内实现营收267.6亿元,同比增长30.1%;毛利大升38.8%至57亿元,毛利率提升1.3个百分点至21.3%。

不过,与竞争对手京东健康(6618.HK)比较,阿里健康的营收规模和增速仍然落后。去年,京东健康实现营收467.4亿元,同比增长52.3%,毛利也上升37.4%至98.9亿元。

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的业务模式相似,同样主营医药销售,并同时布局在线医药平台和问诊服务。但是京东健康早年依托自家的京东物流,早在2021年就实现了80%的自营药品订单翌日送达,满足了急需患者的需求:反观阿里健康同期自营药品订单翌日送达的比例只有50.1%。不过,京东健康的物流优势正在被阿里健康追赶,在最新的财报中,阿里健康透露,已实现全国22地39仓的配送网络,其中药品仓28个,意味配送速度将进一步提升。

“大药房”转型难

阿里健康有三大业务板块,分别是医药自营业务、医药电商平台业务以及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其中,医药自营业务一向是阿里健康的核心,即从供货商采购医药或健康产品,再直接销售给使用者,由公司负责存货和配送。在阿里系的强大流量支持下,上财年,该分部收入达235.9亿元,同比增长31.7%。期内,在阿里健康在线自营店购买过一次或者以上商品的消费者超过1.3亿人次,同比增加18%。

另外两大业务中,医药电商平台业务为其他在线药房提供销售平台,赚取佣金和平台使用费;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则为消费者提供在线健康咨询服务,这也是阿里健康近年来重金投入的转型重点方向。上财年,这两项业务分别带来22.4亿元与9.3亿元收入。

互联网医疗赛道发展十余年,但无论是京东健康还是阿里健康,仍然未走出“大药房”模式,即以卖药作为业务支柱。阿里健康的医药自营业务贡献了88%营收,比上一财年的87%更加集中,而曾经被视作转型重点的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收入虽然大幅增长45.7%,但在整体营收中占3.5%,较上一财年的3.3%有轻微提升。

当前医疗健康服务的盈利模式尚未清晰,因为中国的医疗服务费用非常低,但互联网问诊平台众多,为了吸纳医生资源,用户缴纳的问诊费用大多数都要分给医生,再加上较高的运营和推广成本,目前以在线医疗为核心业务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均未实现盈利。2022年7月,《财经‧大健康》披露,阿里健康内部负责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鹿”部门大裁员,仅保留互联网医院的业务。

政策影响待决

2022年,中国政府对医药电商监管逐步明确,由限制型政策转向规范、引导型政策。去年5月,国家药监局发布的条例提到,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引发市场担忧互联网医药电商的自营业务受影响。广发证券分析师认为,假设政策严格执行,医药电商公司可能通过剥离独立公司的方式,从而独立运营平台业务,而此举将会影响该上市公司业绩。

不过,去年8月出台的《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则标志着医药电商可售产品范围逐步扩展到处方药领域,将带来医药电商市场的进一步扩容,使其药品供应真正进入全品类时代。12月,国务院《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为推动医保接入电商平台提供重要参考。过去,在线购药的一大限制来自于无法在医保报销,如果未来在线平台购药可用医保支付,市场空间或将大幅提升。

互联网医疗平台股份曾在2020年初作为疫情受惠行业而大幅上涨,但其后已明显调整。虚火褪去后,阿里健康最近的预测市盈率约55.9倍,低于京东健康的97倍,反映后者的规模效应获得投资者偏好。

事实上,在线诊疗服务未来能否创造更大市场空间,以及阿里健康能否长期稳定盈利,都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相信投资者中短期内仍会对该股抱持较为观望的态度。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老铺黄金折让4.5%配股筹27亿港元 用于增加黄金储备

珠宝零售商老铺黄金股份有限公司(6181.HK)周三公布,以每股732.49港元配售约371.18万股新H股,较前一日收市价767港元折让约4.5%,预期净筹27.07亿港元。此次配股占扩大后H股及已发行股份总数的约2.59%及约2.1%。 公司表示,筹资所得七成将用于增加黄金存货储备,以应对圣诞、元旦及春节等销售旺季;一成用于门店拓展及现有门店优化与扩建;余下两成则用作补充流动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包括人才引进与营运支出。 老铺黄金上半年收入同比大增251%至123.5亿元,期内利润同比增285.8%至22.67亿元。公司曾于5月配股筹资约26.98亿港元,截至9月底结余约1,000万港元。 公司股价周三低开,至中午休市报707.5港元,跌7.76%。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akala does payments

力谋破局的拉卡拉 申港上市集资拓海外

这家支付服务提供商计划上市集资扩大海外业务,寄扭转营收与利润双降的局面 重点: 谋求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外拓展增长空间,深交所上市公司拉卡拉已提交赴港上市申请 为抵消本土市场营收及利润下滑的影响,这家支付领域公司正寻求新增长引擎   梁武仁 出海已成中国企业的重要命题。此类行动能否成功虽当别论,毕竟中国企业不仅面对中国同行的竞争,在陌生的海外市场难免碰到当地及全球老牌竞争对手。 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300773.SZ)正加入这一行列,拟通过赴港上市为海外扩张募集资金,提升国际声誉。在上周五提交的上市申请文件中,这家公司旗帜鲜明地表明,此次募资核心目标是构筑全球化布局。 拉卡拉谋划宏大的国际化扩张计划并非孤例。伴随中国经济承压,后疫情时代下,从制造业到零售、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众多企业正加速出海,以提振疲软增长。不过,海外扩张知易行难,需长期投入且耗资不菲,拉卡拉赴港募资之举正源于此。 拉卡拉表示,在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及中国香港设有子公司;这些海外业务实际创收不多,甚至还未产生收入。公司坦言因海外营收规模过小,无法在财报中进行区域细分披露。 然而,拉卡拉坚信局面可以扭转,寄望作为港股主力的国际投资者能理解其全球化愿景,并注资助其实现目标。 公司给出初步出海路线图,称将优先运用上市资金重点开拓中国香港、日本、东南亚、美洲及欧洲市场;实现在所有核心经济区域的战略布局。具体举措包含牌照申请、组建本土团队、设立新办事处及展开全域营销推广。 此外,拉卡拉计划强化技术实力,开发全球化产品;同时,物色有助于国际业务发展的并购机会。 作为中国元老级支付企业,拉卡拉在国内缺乏支付宝、微信及银联的知名度与规模效应。去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约3%至57.5亿元人民币(约合8.07亿美元);今年上半年颓势加剧,营收同比再降11%至26.5亿元,业绩表现凸显其本土市场困局。 盈利持续承压 盈利能力弱化对拉卡拉构成同等严峻挑战。公司毛利率在半年间,从去年同期的33%大幅收窄至约25%。毛利率恶化因向渠道合作伙伴提供的佣金费率不断上升,即通过渠道合作伙伴向商户推广POS终端设备支付的佣金占营收比例持续攀升。 今年上半年,拉卡拉的佣金费用同比降幅不足1%,远低于其同期10%的营收跌幅。差距如此 悬殊,原因或在于市场竞争白热化,迫使公司让利渠道合作伙伴,以牺牲利润空间换取合作。此类情形将导致盈利恶化及营收下滑的双重打击。 由此引发盈利持续滑坡,2023年以来公司利润连年下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大减41%,从去年同期的4.2亿元缩水至2.48亿元(约合3,500万美元)。 拉卡拉将海外扩张视为重振盈利增长的押注,同步推进的还包括,加强依托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向商户提供超越支付范畴的综合数字化运营解决方案。 这类“端到端数字化解决方案”当前营收贡献微乎其微,其主要收入仍源于银行卡及二维码支付手续费。但公司在其赴港上市文件中,大篇幅强调此类产品在全球各主要区域的增长潜力,似乎有意将其打造为海外扩张的核心支柱。 拉卡拉援引第三方研究指出,作为中企热门目的地的东南亚国家,其端对端数字化解决方案市场,由2025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达15%,高于中国市场的10%。日本前景更为可观,年增长率预测值达18%。 自2005年作为支付服务先驱诞生至今二十载,拉卡拉正寻求破局。公司由现任董事长孙陶然和小米创始人雷军联合创立,并获联想母公司联想控股注资。 早年,拉卡拉借2002年银联成立推动的信用卡普及浪潮实现扩张,2008年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后迎来高光时刻,支付宝用户可通过遍布全国便利店的POS机进行账户充值,此项业务成为重要创收来源。2011年,公司跻身首批获颁第三方支付牌照企业。 怎料,智能设备兴起导致支付宝、微信主导的移动支付全面冲击POS终端。公司曾推出手机音频插孔信用卡读卡器应对,产品高开低走后,数次转型失利,以致到今天仍深度依赖银行卡交易手续费。 自2019年登陆深交所以来,拉卡拉股价缩水逾四分之一,但估值仍具相对优势,其市销率(P/S)达3.5倍,高于同样布局海外的国内竞争对手移卡(9923.HK)的1.2倍,也优于全球巨头PayPal(PYPL)的2.1倍。 为恢复营收及利润的增长,国际扩张似乎是拉卡拉迈出的重要一步,尽管成功的可能性依然不确定,赴港上市无疑成为破局之路的重要起点。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六福第二季度销售表现理想

珠宝零售商六福集团(国际)有限公司(0590.HK)公布2026财年第二季度销售表现,截至9月底止,与首季度比较,整体零售值环比升18%、零售收入升15%,同店销售升10%。 六福于香港、澳门及海外市场的零售值及零售收入均按年升13%;内地市场第二季零售值按年升 20%。另外,香港同店销售较首季上升10%,澳门上升15%,海外市场上升13%。 公司在香港市场的黄金产品第二季度平均售价,由去年同期的12,600 港元升 27%至16,000 港元,而定价首饰产品则由4,800 港元升 27%至 6,100 港元 周三六福开盘跌0.6%报25港元,公司过去一年股价从低位上升逾9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On-site slaughter of live fish for sauerkraut fish: Is this Jiumaojiu's salvation or a pitfall?

酸菜鱼“活鱼现杀” 是九毛九的救赎或陷阱?

曾经的酸菜鱼王者,如今正用“活鱼现杀”赌一次重生。九毛九第三季数据显示,情况正在好转 重点: 第三季度数据显示,太二酸菜鱼同店日均销售同比降幅收窄至9.3%,已连续三季改善 截至9月底,已有106家太二门店完成升级改造,公司计划于年底前突破200家    李世达 回望2020年在港交所敲钟的那一天,九毛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9922.HK)股价一路上攻,首日收涨近56%,当时许多人相信,这家以酸菜鱼料理风靡全国的餐饮企业,将成为新的巨头。 但五年后的画风却不是这样,九毛九最新市值仅剩约29亿港元,较巅峰近550亿港元蒸发九成以上;股价从最高38.4港元跌至2港元上下,跌幅高达95%,被投资人戏称“真的只值九毛九”。 转折出现在2024年,收入虽增长1.47%至60.74亿元,但净利润大跌87%至5,580万元,店铺层面经营利润7.48亿元,同比下降超30%。 九毛九的高光与失速,其实都来自同一套逻辑。2015年公司将资源由西北菜转向太二酸菜鱼,以“单品极致+标准化复制”策略高歌猛进,靠效率与翻台率打下全国市场。 这套打法在商场红利时期确实奏效,小店型、低人力、高出餐,太二成了年轻人社交的代名词。然而当酸菜鱼赛道全面扩张、消费分级与品类分流并行,单一爆品反而成为风险。 高价预制菜 特别是近年来的预制菜争议,让太二陷入信任危机,社交平台上“七分钟上菜”的影片一度发酵,加上公司推出预制酸菜鱼包,更放大了“工业化”的形象反差,尤其酸菜鱼是预制菜的一大品类,盒马工坊430g卖11.8元,山姆会员店1.5kg卖59.8元,而七分钟上菜的太二,最便宜一份也要约70元,被消费者归类到“高价预制菜”的不利位置。 对此,九毛九选择采取“鲜活”策略。今年3月起,公司推出“太二5.0鲜活模式”,强调“活鱼、鲜鸡、鲜牛”三鲜供应链,现杀现炒,并开放后厨,让顾客可视化整个过程。餐厅设计全面改造,菜单加入热炒与新品,满足多人用餐场景;品牌调性也从“规矩文化”转为“真心服务”,希望用体验重建信任。 不过,业绩难以立刻止跌回升。从数据看,2025年上半年九毛九录得收入27.53亿元,同比下降10.1%;净利润为6,069.1万元,同比下降16%。门店总数由771家降至729家,到第三季度末进一步缩减到686家。 太二仍为主要收入来源,上半年贡献19.5亿元,同比减少13.3%,翻台率同比从3.8次降至3.1次。人均消费则从71元上升至73元。同店销售额则按年跌19%至15.4亿元。 到了第三季度,调整趋势开始显现。截至9月底,太二同店日均销售额同比降幅收窄至9.3%,已连续三季收窄;翻台率回升至3.3次;人均消费74元亦较上半年的73元有所增加。 “鲜活”之道 管理层指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门店实现同比正增长,显示“太二5.0鲜活模式”逐步发挥效用。截至9月底,已有106家门店完成升级,年底目标超200家,两年内覆盖全部餐厅。 强调“鲜活”意味着增加成本。公司曾透露,活鱼损耗、冷链配送与新增人员使单店毛利率下降约1至2个百分点,但随着集中采购与规模效益显现,管理层预期中期毛利率有望回升。 餐饮市场快速变化,但不少餐饮品牌在上半年仍实现了逆势增长。如小菜园(0999.HK)和绿茶集团(6831.HK),均实现收入和营利的双双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绿茶以中央厨房模式运营,去年也被爆出其“佛跳墙”使用预制菜,因而撤下“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的招牌。然而其出品融合多种菜系,经常推陈出新,加上采取小店模式深耕下沉市场,今年上半年收入录得同比23.1%的增长,经调整净利润达2.51亿元,增幅高达40.4%。显示同一套标准不能应用在所有个案上。 目前九毛九市盈率约69倍,远高于小菜园的17.9 倍与绿茶的11.9 倍。这一差距主要反映出九毛九盈利基数过低,股价大幅下滑的同时盈利也在快速萎缩,投资吸引力仍有限。 餐饮的本质是好吃、实惠、放心,能否把这三件事重新做到极致,决定未来的成长,使用“预制菜”与否其实并非成败关键。讲究“鲜活”而放弃效率,是让九毛九重回增长曲线,还是陷入另一个增长陷阱,值得后续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