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的两项重要收购帮助推动了维亚上半年收入的五倍增长,公司重新进入盈利状态

重点:

  • 维亚生物科技上半年的收入增长了五倍,并恢复了盈利能力,这得益于它去年对两家CDMO的收购
  • 在全球药企纷纷将重点转向药物开发之际,该公司转向合同制药

蓝少虎

维亚生物科技控股集团(Viva Biotech Holdings,1873.HK)是一家面向全球、为其他制药商提供第三方制药服务的中国供应商,最近的几起并购仿佛给它打了一针强心剂。

根据上周公布的最新业绩,该公司在完成了两项关键的收购后,上半年的收入激增了五倍多。这两项收购不仅为它增加了一个主要的新业务领域,还使维亚生物科技恢复了盈利能力。

一开始,该公司的股价在业绩出来后的三天里涨了约4%。但从那以后,又回吐了所有的涨幅,这表明投资者也许原本期望它能从最近的两次收购中获得更强的动力,这两项收购使维亚从最初的合同研究机构(CRO)成为了快速增长的合同研发生产机构(CDMO)。

维亚生物科技还从事服务换股权业务,即获取初创药物研发公司的股份。这种合作使维亚能够获得这些公司的产品,也可以向它们出售自己的服务。

维亚的多元化战略最近引起了全球投资巨头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和瑞银集团(UBS Group AG)的注意,它们在7月和8月分别购买了维亚17.5%和10%的股份。这两家全球巨头是在维亚股票从6月份的历史高点下跌了近一半之后分别采取的行动,也许暗示了一种“逢低买入”的心态。

根据8月30日发布的最新报告,维亚生物科技今年上半年的收入比去年同期猛增了五倍多,达到10.3亿元(1.594亿美元)。CDMO业务和药物商业化服务占了近70%的收入,而去年同期这两项业务为零。向其他制药公司提供临床阶段外包服务的药物发现服务贡献了剩余的营收。

维亚的收入激增帮助它从去年同期5.3亿元人民币的亏损转为今年上半年9580万元的盈利。该公司将这一转变归功于它对SYNthesis Med Chem(香港)有限公司和浙江朗华制药有限公司的收购。

去年9月,维亚宣布以8000万美元收购SYNthesis,这家公司与它的子公司一起从事临床前小分子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在那之前一个月前,维亚宣布了一项更大的交易,以25.6亿元收购CDMO领域的专业公司朗华制药80%的股份。

朗华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了26个CDMO项目,销售额约为4.15亿元,约占维亚生物科技总收入的58.8%。

根据美国企业研究所(AEI Research)5月的一份报告,维亚生物科技通过收购朗华进入的全球CDMO市场,预计到2025年该市场将达到约1200亿美元的规模,而2019年为63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11.2%。

增长有望

进入CDMO看起来是非常明智的一步,因为跨国制药商将更多精力转移到药物研发上,同时把实际生产交给像维亚这样的第三方,令该领域的企业从中受益。上世纪90年代,全球半导体行业也出现过类似的转变,芯片设计方和第三方代工企业成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各自专注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

据美国企业研究所称,基于类似模式,化学药品的生产也会逐渐转向CDMO。

创办于2008年的维亚生科技物于2019年5月在香港上市,募集1.76亿美元。今年6月,该公司股价从4.41港元的IPO价格攀升至11.64港元的历史新高,涨幅高达164%,但此后已跌至6.60港元左右。这表明,先前的上涨可能为时过早,在对该公司的竞争对手进行评估后,这一事实变得更加明显。

维亚生物科技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中国以外,其中美国约占30%,欧洲占25%,其余收入来自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它的竞争对手艾昆纬(IQVIA Holdings Inc.)和药明康德(WuXi AppTec Co. Ltd.) 市值分别为500亿美元和630亿美元,令维亚生物科技的16亿美元市值相形见绌。

根据其2019年的招股说明书,在维亚生物科技核心的CRO服务在中国的市场上,中国最大的两家企业在2017年分別占据了53%和30%的市场份额,而维亚生物只有2.6%,招股说明书没有提及这两家企业的名字。

不过,标普全球(S&P Global)将泰格医药(Hangzhou Tigermed Consulting Co.Ltd.)列为中国最大的临床试验CRO,而2015年从药明康德分拆出来的药明生物(WuXi Biologics ),则是中国另一家最大的临床试验CRO。

但一些人可能会认为,该公司的股票被低估了,股票信息网站Simply Wall Street指出,它较10.71港元公允价值低38.4%。显示出潜在的大幅上涨空间。

考虑到其规模相对较小,以及中国CDMO和CRO市场的寡头垄断性质,维亚生物也在寻求通过服务换股权业务来提高收益。今年上半年,维亚生物在其投资组合中增加了8家初创企业,并增加了对两家现有投资组合公司的投资。这使其投资组合中的公司总数达到75家,平均协议持股比例约为18.41%。

这些公司参与了140个管线项目,其中18个已进入临床阶段。除了让维亚随时掌握药物领域的先机并为其服务提供潜在的新客户外,当这些投资组合公司的价值上升时,这些投资也会为维亚赚钱。

今年上半年,此类价值增长的收益总额约为5350万元,而去年同期约为5470万元。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商汤折让6.25%配股集资25亿元

人工智能企业商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0.HK)周四公布,拟以每股1.5港元配售约16.7亿股新B类股份,较前一日收市价1.6元折让6.25%。筹集净额约为24.98亿港元(3.18亿美元),占扩大后B类股份总数约4.38%。 商汤表示,所得资金将用于多个策略方向,包括30%用于发展AI云及扩建其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商汤大装置”;另30%将投入生成式AI研发;20%用于探索AI与新技术领域的融合应用,如具身智能机器人、区块链、真实世界资产(RWA)、数字资产与稳定币等;余下20%则作为一般营运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配股认购人为无极资本,上周亦投资约13亿港元认购另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第四范式(6682.HK)约5%股份。 商汤股价周四低开1.25%,至中午收市报1.6港元,无涨跌。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金沙中国二季度净收入按年跌13%

博企金沙中国有限公司(2282.HK)周四公布第二季度业绩,截至今年6月底止,净收益同比升2.5%至17.9亿美元,净收入2.14亿美元,按年下跌13%。经调整物业EBITDA为5.66亿美元,按年升0.9%。 期间集团位于澳门的多家娱乐场的博彩收益均下跌,只有伦敦人的收益有所增长,由去年同期的3.15亿美元,上升56%至4.95亿美元。 集团行政总裁罗伯特表示,短期目标是2025年至2027年,季度经调整物业EBITDA可达到6亿美元至6.5亿美元,以及年度经调整物业EBITDA 26亿美元至27亿美元。 周四金沙开盘升1.85%报18.76港元,过去三个月股价由低位上升超过35%。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tella makes footwear

收入停滞美关税威胁,九兴缘何被市场看好?

公布不温不火的第二季度销售数据后,这家鞋业代工巨头股价反弹,可能源于其最大客户耐克的乐观前瞻指引 重点: 鞋业代工企业九兴控股发布乏善可陈的第二季度业务简报后,四个交易日内股价攀升近10% 公司关闭零售业务,并逐步退出休闲鞋领域转攻运动鞋后,平均售价持续下行   谭英 九兴控股有限公司(1836.HK)上周发布的最新业务简报本不值得庆贺,核心鞋类产品收入走平、价格下滑。不过,投资者似乎仍对该预告表示欢迎,公告后四个交易日内,公司股价劲升9.3%。 九兴控股披露,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微增2.9%至4.44亿美元,当期平均售价(ASP)下滑1.7%,出货量增长4.1%至1,540万双。 详细数据很可能在下月发布的正式中期报告中披露。公司解释,销量增长疲软,部分源于2024年上半年100万双鞋提前出货,推高了上年同期基数。其将平均售价下滑归因于运动鞋业务比重上升,运动鞋单价低于奢华及时尚鞋品。 近期股价上扬的重要催化剂,或许是九兴控股核心业务向运动鞋的战略转型。在逾三十年发展历程中,公司长期专注奢华、时尚及休闲鞋品牌。运动鞋是其产品矩阵中的新成员,投资者显然看好这一转变,尽管美国关税政策正威胁其所有生产基地。 去年,全球运动鞋巨头耐克(NKE.US)贡献九兴控股 38%的营收,两者绑定日趋紧密。过去一个月,耐克股价大涨27%,尽管其披露截至5月的季度业绩不佳,销售额下滑12%,利润暴跌86%。然而,耐克宣称经营已现转机,预计截至8月的季度销售额将超出分析师预期。 耐克鞋的平均售价近年同样承压,整个鞋业因美国关税面临巨大压力,关税适用于几乎所有主要生产基地,后者主要集中在亚洲,但九兴控股的抗风险能力优于同业。该公司不仅早在1990年代末就率先启动产能外迁,且现金流充沛,并拥有稳定分红记录。 对九兴控股而言,平均售价走低并非特定产品价格受压所致,更多源于在传统时尚与奢华鞋增长放缓、休闲鞋甚至出现萎缩之际,转向运动鞋业务。 为规避中美贸易摩擦风险,九兴控股斥资1亿美元在印尼建耐克专属工厂,预计将于2026年投产,年产能达1,000万双。公司三年规划(2023-2025)目标的经营利润率也提前达成,即在2025年底前实现经营利润率10%及除税后利润年增长率达低十数百分比。 逆势扩产 面对销售停滞与价格压力,九兴控股并未收缩战线,反而扩大产能。印尼新厂及孟加拉工厂将合计新增1,500万双年产能,较其维持多年的6,000万双基准提升25%。至于中国及越南现有工厂,均处于满产状态。 随着家族新生代管理团队接替创始人的效果显现,去年九兴控股经营利润率从2023年的10.7%升至11.9%,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达21.6%,较2019年翻倍有余。新团队改革成效显著,公司净利润增长21%至1.7亿美元,营收微增3.5%至15亿美元。 即使去年末净现金激增45.3%至4.176亿美元,公司仍维持惯例分红(股息率常超10%)。新生代管理层也终止了近二十年的自有零售鞋品牌试验,转而拓展手袋品类,并在2024年报中透露,拟收购越南中小型手袋配饰制造商,该业务或成“关键增长支柱”。 产能多元化外迁对九兴控股并非新课题。疫情叠加美国针对中国制造商品的关税政策后,这成为众多企业的新趋势。公司1982年创立于中国台湾,199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代工低端品牌鞋类,2000年代初转向高端品牌。其2007年登陆港交所,随后推出自有品牌Stella Luna与What For。 2010年代中期,九兴控股的业务达到顶峰,此后过度扩张致营收利润连降五年,直至新管理团队取代创始团队。目前,该公司收入仍未重返2015年17亿美元的高位。 1998年,九兴控股通过合资企业,將部分产能从中国大陆向越南转移,2012至2014年,又增设印尼、孟加拉及菲律宾基地。星展银行(DBS)预计,至今年末,该公司75%的产能将位于中国境外。 尽管产能多元化路径正确,但九兴控股仍面临两大风险:对耐克的深度依赖,以及特朗普第二任期内的政策不确定性。当前的美国高关税税率适用于该公司所有生产基地,但印尼本月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后税率相对较低。 在九兴控股最新业务预告前,星展银行在7月研报中将其评级上调至“买入”。此前,该公司明确2025年下半年,预计仅受600至700万美元关税影响。同时,星展将该公司2026年盈利预期调升10%。尽管多家银行普遍警示规避关税敞口企业,但九兴控股不在此列。 以高盛为例,近期将代工企业销售与利润预测平均上调3%和8%,同时重申九兴控股“买入”评级。公司当前市盈率约10倍,高于业务模式相近的竞争对手裕元集团(0551.HK)6.7倍的估值水平。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TCL电子料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增最多65%

TCL电子控股有限公司(1070.HK)周一公布,预期2025年上半年的经调整归母净利润约在9.5亿港元(1.21亿美元)至10.8亿港元之间,按年增幅约45%至65%。 公司表示,利润增长主要受益于持续推进“全球化”及“中高端化”战略,积极投资Mini LED与人工智能研发,加强全球供应链布局并提升品牌价值。2025年初TCL成为奥运全球合作伙伴,进一步带动品牌影响力。同时,公司推动数字化转型与产能优化,费用率持续下降,经营效率明显提升。 TCL电子周三股价平开,至中午收市报9.96港元,跌3.11%。今年以来,公司股价已上涨逾5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