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累人民币贬值,这家创新药企第三季净亏损扩大,距离转亏为盈又远了一步

重点:

  • 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两款药物销量大增,带动第三季营收飙升88%,但逾亿美元的汇兑损失,连累净亏损显著扩大
  • 在行业寒冬下,公司拥有充足现金,研发投入同比增加21%至4.3亿美元

莫莉

今年3月以来,美元不断走强,人民币则持续贬值,对于财报以美元计价的抗癌药制造商百济神州有限公司(BGNE.US; 6160.HK; 688235.SH),就如承受了一场无妄之灾。这家尚未盈利药企的最新财报显示,由于第三季度录得逾亿美元的汇兑损失,距离扭亏为盈的日子又远了一步。

上周三,百济神州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虽然产品销售收入表现颇佳,协助营收同比大增88%至3.88亿美元(27.6亿元),但净亏损也明显增加27%至5.58亿美元,相比第二季的亏损额5.71亿美元则小幅收窄。

总结前三季度,百济神州实现营收10.36亿美元,同比增长9.6%,其中产品收入增长110%至9.16亿美元,但期内亏损大增八成至15.6亿美元。

消息公布后,投资者反应一般,百济神州的港股在翌日小幅下跌1.3%,但受惠港股上周五大涨,该公司也跟随飙升8%,以119.3港元的接近两个月高位收盘。

在第三季度的净亏损中,非经营性的其他损失高达1.26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按美元计价子公司所持外币货币价值重估,录得巨额汇兑损失。第三季度内,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下跌近8%,由于百济神州的主要市场仍然在中国,因此人民币走弱,对其财报表现带来负面影响。

药品销售发力

该公司的产品收入之所以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自主研发的两款产品──BTK抑制剂泽布替尼以及PD-1抗体药物替雷利珠单抗销售额大幅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医药销售收入在营收中的占比,已从2021年同期的45%大幅提升至88%,反映其收入已不再高度依赖技术授权合作带来的回报,向成熟药企的方向迈进。

百济神州的核心产品泽布替尼已在美国、中国、欧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瑞士在内的58个市场获批多项适应症,第三季度全球销售额达到1.55亿美元,增长136%。其中在美国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两倍,达到1.08亿美元,主要得益于在美国的处方数量持续增长,同时临床医生在其已获批适应症中的使用增加,包括套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等三类病症。

今年10月,百济神州披露,泽布替尼与同类药物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产品伊布替尼,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的对比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更佳的效果。这意味着,泽布替尼有望在美国获批用于CLL/SLL,拿下更广阔的市场。

事实上,泽布替尼的国际化进程还在继续,今年以来已在10个新增市场销售。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估计,在全球范围内,BTK抑制剂在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美元,至于中国BTK抑制剂市场规模预计将于2025年增长至131亿元。

百济神州的另一款核心产品替雷利珠单抗,今年三季度的销售额为1.28亿美元,同比增长67%,该产品2022年以来也新增了四项获批的适应症,推动了市场渗透率和占有率的提升。替雷利珠单抗也是当前获批适应症最多的国产PD-1单抗产品,销售额明显领先于市场同类产品,例如信达生物(1801.HK)旗下信迪利单抗,期内销售额便只有7,680万美元。

除了自主研发的两款核心产品外,百济神州还获得了安进(AMGN.US)、百时美施贵宝(BMY.US)及诺华(NVS.US)等多家跨国企业授权在华销售产品。今年第三季度,安进授权产品的销售额为2,750万美元,同比增加32%;但百时美施贵宝授权产品的销售额,则减少13.8%至2,240万美元。

资金仍然充裕

不过,当前正处于创新药行业的资本寒冬,大多数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在二级市场遇冷,因此三叶草生物(2197.HK)、和铂医药(2142.HK)与基石药业(2616.HK)等创新药企近期公布节流计划,调整战略准备过冬,采取的措施包括裁员、暂停部分在研管线与产业化基地等。

庆幸的是,虽然百济神州连年亏损,但暂时未有此打算,不仅销售、管理费用随着产品销售增加而大幅增长,研发团队也在持续扩大。第三季度,百济神州的研发费用高达4.3亿美元,同比增加21%,主要来自员工人数的增长,以及对药物发现和临床开发投入的增加。该公司目前拥有40多款临床候选药物,在此前的投资者会议上,管理层预计自2024年起,每年将推动10款以上新的分子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涵盖靶点类药物以及肿瘤免疫类药物。

这家公司在淡市中仍然如此进取,是因为相对于其他创新药企的紧张财务状况而言,该公司比较“财大气粗”。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其现金与现金等价物、受限资金和短期投资余额高达51亿美元,虽然已比9个月前的66亿美元蒸发22.7%,但仍然处于充裕水平。

百济神州在港股的估值位处行业上游,以市销率计算,其市销率约为14倍,高于信达生物、君实生物(1877.HK; 688180.SH)与基石药业的4至10倍。随着各项核心产品市场扩大,药品销售收入持续增长,投资者对该公司前景看来仍抱有信心。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Zijin does resources

简讯:紫金矿业申请分拆国际黄金业务在港独立上市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899.HK)宣布,其国际黄金开采部门已于周一向港交所提交分拆上市申请。公司补充称,港交所已确认其可推进分拆及独立上市计划。 在公告发布的同时,紫金黄金国际有限公司的上市申请文件也于周一在香港交易所网站刊载,由摩根士丹利和中信证券担任承销商。公司披露其营收从2023年的22.6亿美元攀升至近3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3%,部分受益于金价飙升。同期利润从2.3亿美元跃升至4.81亿美元,增长逾一倍。 紫金矿业于5月首次披露剥离紫金黄金国际分拆上市的意向,称此举将加速国际化进程、提升资本管理效率并强化离岸融资与并购能力。分拆方案已于6月26日获得公司股东大会批准。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onor makes smartphones

荣耀迈进上市辅导 押注AI战略布局

这个2020年从华为剥离的手机品牌,在上市之路迈出关键一步,或于明年登陆A股 重点: 荣耀正推进明年登录A股的计划,并重新定位为AI企业,从而吸引投资者 虽中国市场的份额遭对手侵蚀,但这家前华为旗下的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   陈竹 智能手机厂商日益将人工智能(AI)视作增长引擎,通过渐趋成熟的产品新增互动功能来激活增长。许多企业从传统硬件制造商转以AI定位,这种战略转型有望为产品打造新卖点,并扩展功能边界。 对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这一叙事构成其核心战略,公司今年着重塑造“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企业”形象。随着上市进程加速,对外释放此信号更明显,荣耀期望借上市契机,展现AI布局,并将其打造为吸引潜在投资者的筹码。 公司上市计划近期取得重大突破,上周获准开启沪市及深市A股上市“辅导”(A股市场主要面向境内投资者)。辅导期全面审核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企业须完成此流程,方可提交正式的招股书。 若成功上市,将标志荣耀漫长征程的圆满收官。公司的上市传闻可追溯至2021年,当时报道称其正考虑借壳上市。此后类似传言屡见不鲜,并于去年末,荣耀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再度升温,此举通常被视为上市的前置条件。 这家从华为剥离后的公司,上市之路仍需攻坚。中国证监会披露,其上市辅导计划定于明年1月至3月完成,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据此时间表推测,荣耀最早有望于明年第二季度上市。 国内市场承压 2013年创立的荣耀,属华为旗下的高性价比子品牌,而华为的主品牌聚焦高端市场,以抗衡苹果iPhone。2020年末,美国严厉制裁下,危及华为手机芯片及获取美系的技术能力后,华为分拆荣耀,使后者能维系美国供应商渠道,助力品牌渡过生存危机。 收购荣耀的财团是国有企业及民营资本混合体,出资方多数来自华为总部所在地深圳。 该策略使荣耀避免了华为手机业务面临的困境,分拆后数年,荣耀发展迅猛,部分源于填补华为撤出全球市场及国内受挫后的空缺。美国制裁曾重创华为智能手机业务,近年通过替代从美国采购的零部件,逐步恢复元气。 分拆初期,荣耀表现亮眼。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统计显示,2022年荣耀以34%的出货量增速,位列中国前五大手机品牌之首,市占率达12%,跃居国内市场第二。增长势头延续至2024年初,当年一季度销量增长13.2%后,以17.1%的市占率登顶国内市场。 不过,此后增长轨迹逆转。2024年,荣耀的中国市占率持续下滑,从二季度的14.5%跌至四季度的13.7%。IDC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荣耀的出货量已跌出国内前五。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一季度荣耀出货量下滑12.8%,国内排名第六。 荣耀市场受挫之际,恰逢国内对手强势增长。特别是老东家华为,2023年末携自研芯片的Mate60系列回归。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荣耀销量下滑时,华为出货量激增28.5%,小米(1810.HK)出货量增长16.5%。 尽管国内市场承压,在华为因无法使用谷歌Android系统而失落的海外市场上,荣耀的表现则异常强劲。去年四季度,该公司欧洲出货量同比大涨77%,以4%的市占率跃居该区域第四大品牌。 海外扩张构成荣耀的重要增长,有机会成为吸引投资者的核心卖点。公司在东南亚市场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虽未进入区域前五,但市场分析机构Canalys的数据显示,荣耀今年一季度的出货量达89.3万台,创纪录高位,同比增幅高达88%,展现出惊人的增速。 本土市场份额暂时流失,大可不必恐慌,荣耀仍可通过重磅新品实现市场修复。当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持续白热化,且作为荣耀最核心的市场,该区域不容有失。 为突围同质化竞争,荣耀着力打造AI驱动型的企业形象。今年3月,公司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发布战略蓝图,未来五年斥资100亿美元投入AI研发,加速从手机制造商走向“AI终端生态公司的”转型。 据国内媒体报道,战略转型伴随重大组织架构调整。荣耀已新设AI产业部门,AI及软件团队也扩编至2,600人。 1月履新的荣耀CEO李健向国内媒体表示,智能手机已属成熟市场,10%至20%的历史增长率难再现。相较之下,李健将AI手机称为“蓝海市场”,荣耀多年积累的AI算法与硬件研发经验,将转化为竞争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AI并非荣耀的专属赛道,小米、Vivo等竞争者亦推行类似策略,行业趋势已成。鉴于当前AI功能仍具局限性,分析师多质疑其实用性能,是否真正激发消费者换机意愿。 归根结底,AI战略转型或能提升荣耀估值预期,但投资者兴趣终将取决于手机业务的基本面。尽管国内市场表现欠佳,荣耀在欧洲及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的扩张态势,对潜在投资者仍具吸引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获本地300倍超购 泰德医药首挂半日升3.76%

多肽CRDMO企业泰德医药(浙江)股份有限公司(3880.HK)周一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盘初一度涨近4%,至中午收市报31.75港元,升3.76%。 据招股结果,香港公开发售接获300.15倍超购,按回补机制,公开发售股份已增至840万股,占发售总数50%。国际发售录得2.43倍认购。最终发售价30.6元为上限定价,集资净额4.29亿港元(5,500万美元)。 泰德医药是次全球发售1,680万股,基石投资者包括石药集团及腾讯前高管吴宵光创立的微光创投,两者分别认购500万美元股份。公司去年收入4.42亿元,年增31%;净利润年增20.9%至5,917.3万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Unisound makes trading debut

新闻概要:云知声上市为投资者提供垂直整合型AI解决方案

这家面向多元商业客户的人工智能服务商通过香港IPO募资4,100万美元,未来数月或通过增发股份募集更多资金 阳歌 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678.HK)于本周一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为投资者带来了全新的、具有广泛潜在商业用户基础的全集成人工智能选项。 云知声通过出售156万股股份,每股定价为205港元,成功募集了2.06亿港元(约合2620万美元)资金,其中约三分之一的股份分配给了三家基石投资者。此次发售的股份仅占公司总股本的2.2%,这一比例相对较低,如果市场需求强劲,云知声可能会在未来数月内进行一轮或多轮增发,以筹集更多资金。 云知声股价开盘无升跌,报205港元,公司市值达到了145亿港元。 作为中国AI领域老牌企业之一,云知声成立于2012年,创始人黄伟和梁家恩均具有科学背景。公司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以及早期在语音识别和认知智能方面的研究积累,已经打造了数十款垂直整合型产品,目前公司产品主要面向来自多个行业的商业客户进行销售,包括医疗、保险、日常生活和交通运输等。 云知声的AI服务能够帮助客户更高效地运营其业务流程,而支撑这些服务的是其2016年开始建立的Atlas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在Atlas的基础上,公司于2023年推出了自研的山海大模型(UniGPT),这是一款600亿参数的大型语言模型(LLM),也是公司面向客户的云知大脑(UniBrain)技术平台的核心。 云知声去年营收增长29%,从2023年的7.27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9.39亿元人民币(约合1.31亿美元)。公司把营收分为两个主要类别:医疗保健和“生活”。“生活”类别占去年总营收约80%,涵盖了来自智慧交通和智慧生活领域的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前五大客户营收贡献占比仅约四分之一,这一比例相对较低,表明云知声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这在中国AI领域中相对罕见,业内大部分公司往往依赖少数几个客户来获取大部分业务。 去年公司毛利率达到38.8%的较高水平。然而,与AI领域的许多公司一样,云知声的研发支出较高,导致其经调整净亏损去年扩大了22%,从2023年的1.37亿元人民币增加到了1.68亿元人民币。到去年年底,公司的现金余额下降到了1.56亿元人民币,不过,新募集的IPO资金应该会有助于公司在未来实现盈利。 按照IPO价格计算,云知声的市销率(P/S)为14倍,与其在香港上市的同行相比,这一数值看起来相当强劲。相比之下,规模更大的商汤(0020.HK)和第四范式(6682.HK)的市销率分别为12和43倍。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