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iuji in talks with two investment banks

中国内地食店麻六记计划明年到香港上市,并已经与两家投资银行洽商

重点:

  • 麻六记爆款食品酸辣粉,在抖音带货曾日销金额达千万元
  • 公司的食品曾涉及食品安全问题而被点名批评

    

刘智恒

中国人爱吃,大街小巷食肆林立,经营食店的门槛又不算太高,以致行内创业者众,饮食行业成为杀戮战场,这家店刚结业,另一家又补上,多年来能在行内站稳阵脚而屹立不倒的食店,可说凤毛麟角,多少大品牌及连锁店,最终都在时代巨轮下被淘汰出局。

就像俏江南,曾是北京城中的名牌食肆,风头一时无俩,但因创始人张兰在资本市场大跌一跤,其后引入私募基金CVC却又出现争拗,俏江南业务一落千丈,光环渐失,最终更要将集团拱手相让。

正如文章开首所说,饮食行业如潮来潮去,一家关门一家又重来,张兰失去俏江南后,蛰伏一阵后又卷土重来,创立麻六记。近日有媒体报道,麻六记计划,最快明年在香港上市,并洽商招银国际及华泰证劵为保荐人。对于相关传闻,两家投行及麻六记均不愿置评。

吵闹声中爆红

说起张兰,在中国饮食界中曾叱咤一时。出生于1958年的她,9岁时与父母一起下放到大别山,于山区农田间成长,练就了坚强而永不言败的个性,1989年张兰只身往加拿大,当过保姆又在餐馆打工,胼手胝足日夜打拼。于 1991年带着两万美元积蓄返回北京,创立阿兰酒家,接着又经营海鲜大酒楼,当年日均营业额达数十万元,后转手出让赚得一桶金,再将资金成立俏江南品牌。高峰时,张兰拥有25亿元(3.43亿美元)的财富,并打入2009年胡润餐饮富豪榜第三名,当时的她踌躇满志,想不到几年后,却被赶出一手创立的饮食王国。

失败多年后,张兰再战餐饮业,2020年与儿子汪小菲成立经营四川菜的麻六记,首家店铺设于北京国贸,后陆续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立分店,包括上海、天津、成都、广州、济南、杭州、西安、郑州及青岛,不到三年,合共已开有29家店铺。

除了门店外,麻六记亦在线上出售食品,包括预制菜、火锅底料、腌制菜。主打则是酸辣粉及毛血旺,其中酸辣粉更是麻六记的王牌。

开业之初,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业务遭到颇大打击,但张兰深懂营销推广之道,她亲自上抖音直播带货,更借儿子汪小菲与明星前妻(大S)的吵吵闹闹事件而爆红,带来顶级的网络流量,麻六记的产品,一度打入抖音居家便食店铺人气榜的三甲。有段时间,直播间的一天销售额可以达到千万元。能有此成绩,难怪又再燃起张兰的上市梦。

食品安全惹批评

张兰能否再一完上市心愿,前路并不易走,麻六记的王牌食品酸辣粉涉嫌成份失实,更涉及食品安全。今年3月,《中国食品安全网》对内地的10款酸辣粉进行评比,其中点名包括麻六记在内的三个品牌,指其宣称使用红薯淀粉,但成份中却添加了木薯粉及蕨根粉。要知道,纯红薯粉成本较高,木薯粉的价钱则大约只有红薯粉的一半。

《中国食品安全网》更指出,其酸辣粉更添加了含铝的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铵,若摄取过量,会引起骨质疏松、贫血,甚至有机会导致老年痴呆、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外,有批评指麻六记甚为倚重酸辣粉,但爆款产品虽可在短时间推动公司营收,但长远而言,单靠一款食品是有一定风险,因为一旦热潮过去,或消费者对产品味道厌倦后,就难以保持长期竞争力。

同时也有批评声音,认为张兰直播卖酸辣粉,主要是炒作汪小菲与大S的纷争而带动流量猛涨,而类似的手法,只能维持一时的热度,不能长久持续带动销量,随时因事件过去,或人们听腻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家庭争拗,销量就有机会大幅下跌。

投资者有戒心

另一方面,投资界是否信任张兰亦成疑问。2008年时,张兰为了要将俏江南做大做强,与鼎晖投资及中金公司达成协议,两家公司共投资俏江南3亿美元,但若俏江南未能在2012年上市,需要高价回购投资者手上股份,结果张兰未能将俏江南上市,需要买回对方股份。

张兰需要钱,迫不得已在2014向私募基金CVC出售82.7%的股权,CVC成为最大股东。2015年,CVC指在俏江南的资金去向不明,要与张兰对簿公堂,最终CVC胜诉,获胜诉金额9.8亿元。但因为CVC指张兰把部分资金,调往其家族在海外的信托基金,双方又在新加坡的法院兴讼。去年11月,CVC获法院判胜诉,可接管张兰家族国外银行账户约4亿元资金。

资本市场上,张兰接二连三与投资者发生争拗,市场看在眼里肯定有怀疑,若麻六记在港上市,投资者都会抱有一定戒心。

不过,张兰斗志顽强,富有生意头脑,又在餐饮界打滚多年,她曾下豪言:“我不是网红,网红是一时的,我是一世的”。女强人的她,今次能否靠麻六记翻身,就待时间去证明。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宁德时代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750.SZ)通过香港交易所上市聆讯,将成为港交所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新股发行项目之一。 宁德时代于周二向港交所网站上传了更新版上市文件,包括其2025年第一季度最新财务数据。数据显示,公司当季营收同比增长6.2%至84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98亿元实现增长;季度利润同比增长31.9%至14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13亿元显著提升。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并透过赴港二次上市,吸引全球投资者。据市场估算,其集资额可能在50亿美元至77亿美元间。若实际集资额接近区间上限,将超越快手(1024.HK)2021年62亿美元的上市规模,成为香港股市近年最大规模的新股发行项目。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博雷顿首日上市股价急升5成

内地电机制造商博雷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33.HK)于周三在港挂牌,开市报29港元,较招股定价每股18港元高61%,中午收市报26.85港元,升49%。 博雷顿发行1,300万股,一成于香港公开发售,九成国际配售,集资总额2.34亿港元。公开发售录得超额198倍,国际配售则未能足额。 是次集资所得,约40%用于投资技术及开发新产品与服务,40%用于建立工厂及采购机器,10%用于扩大销售服务网络,余下作一般营运开支。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优步联手多家中国公司 加速全球自驾布局

网约车平台优步(UBER.US)近日积极扩大其在自驾出租车领域的布局,继宣布与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梦腾智驾(Momenta)合作,将于欧洲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后,又陆续宣布与另外两家中国自驾技术公司小马智行(PONY.US)及文远知行(WRD.US)分别展开类似合作。 优步公布,将于今年稍后在中东主要市场与小马智行合作部署自驾出租车,并逐步拓展至更多国际市场。首阶段车辆将配备安全操作员,未来将过渡至完全自主商业运行。 与此同时,优步也宣布扩大与文远知行的合作。双方计划于未来五年内,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扩展自驾出租车服务。双方早前已于阿布扎比展开合作,并将进一步进军欧洲、中东等市场。 上周,优步亦宣布与自驾技术公司May Mobility、汽车制造商大众(VOW.DE)签署协议,分别在美国德州阿灵顿与洛杉矶推出自驾出租车服务。而去年,优步也扩大了与 Alphabet(GOOG.US)旗下Waymo的合作。 这些行动显示Uber正加快整合自驾技术资源,积极抢攻与Lyft(LYFT.US)及特斯拉(TSLA.US)等竞争对手在新兴自驾市场的主导地位。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stant Retail trigger second takeout war

即时零售如何引发“第二次外卖大战”?

中国外卖大战第二回合开打,这次争夺的不只是你的午餐,而是整个即时零售市场    李世达 当“买菜5分钟、送货30分钟”成为现实,中国电商已不再是那个只靠比价与打折吸客的世界——从美团(3690.HK)、京东(JD.US; 9618.HK)的补贴大战,到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推出的“闪购”服务,人们发现,这不只是另一场外卖大战,而是一个新兴零售市场——即时零售(Instant Retail)的争夺战。 即时零售泛指在一小时至数小时内完成下单、配送、收货的零售模式,结合传统电商比价和商品选择的优势,以及线下零售的即时可得性,对接“急需”与“便利”的需求。 简单来说,就像是电商平台物流与外卖配送网络的结合,是一种即时配送体系的新业态。消费者可以像点一碗炸酱面一样,在网上下单买一只iPhone,半小时后送到家门口。如果买什么都能这么方便,谁还会选择等个几天? 事实上,即时零售的概念早已存在,但一直到最近几年才真正引起广泛关注。美团在2018年推出“闪购”;京东更早于2015年就推出“京东到家”;至于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则于2022年推出“淘宝小时达”。 2023年,美团开始积极推动“万物到家”战略,在生鲜、药品、日用品等品类上深耕本地零售,并以强补贴、大量接入商超便利店建立“前置仓”网络,迅速扩张即时零售规模,今年4月推出“美团闪购”品牌,正式迎战即时零售大战。 京东则以其仓储与供应链优势切入,将“京东到家”、“京东小时达”整合成“京东秒送”,在家电、3C、日用品上推即时履约服务。今年初大手笔推出补贴战,明确与美团竞争“30分钟送达”体验,更推出超时20分钟免单的杀手锏。 至于阿里巴巴,也被迫在4月底将“淘宝小时”达升级为“淘宝闪购”,整合了旗下饿了么、高鑫零售、盒马等内部资源,加入即时零售战场。 美团本地商业板块CEO王莆中指出,近几年即时零售发展如火如荼,美团每日非餐订单已突破1,800万单,“让某些公司如芒在背”。他称,“即时零售的发展大势挡不住,将把那些大而无当的仓配体系扫进历史垃圾堆”。 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报告,2023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达6,500亿元(893.5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两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8%,远超同期网络零售的11%。 即时零售意味着消费习惯的改变。市场调查公司尼尔森IQ报告则指出,72%的即时零售用户在35岁以下,即时消费成为“95后”的日常。这意味着这些用户更重视“时效”与“体验”,而非价格,节省时间、即时可得,开始成为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 即时零售也意味着更深刻的物流变革。即时零售更依赖前置仓与就近商户供应,大幅提升履约效率,打破过去“中心仓—干线—末端”传统电商模式;同时,更多本地小店也将再度融入平台经济,如社区便利店、生鲜商超、各式零售店,都将受益。对平台来说,长期比拼的是仓储布局、商家整合、数据调度能力。 即时零售不只是配送速度的提升,更是整个电商模式由中心化向去中心化、本地化转型的表现,背后依赖的是高度密集的城市布局、完善的本地物流基础设施,以及用户对App购物的高度依赖。它改变了消费者的期待,也倒逼平台从“卖场逻辑”走向“需求场景逻辑”,重塑供应链与履约能力。这场从外卖延伸出的零售革命,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电商的未来版图。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