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英文名为Smart Share Global的移动电源运营商,首季度收入下滑13%,并预计二季度收入将大降30%

重点:

  • 受疫情封锁措施的影响,领先的移动电源提供商怪兽充电一季度收入下降13%
  • 该公司将在今年年底前推出更高效的充电柜机,希望借此改善业绩

谭英

当移动电源运营商怪兽充电(EM.US)于2021年4月登陆纳斯达克时,时机似乎好极了。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的恐慌刚刚散去,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消费者也愿意消费。虽然世界其他地区仍在应对最新的新冠疫情变异毒株,但2021年中国科技股的大溃败尚未到来。

时间转回到现在。怪兽充电最新业绩报告显示,在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份额的同时,该公司的销售正在缩水。雪上加霜的是,怪兽充电还面临中国持续坚持严厉的疫情防控措施导致的业务中断,许多商店、餐馆和其他场所被迫关闭,而这些是该公司业务的主要来源。

此一时,彼一时。2020年底,这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公司风头正劲,占有共享充电宝行业34.4%的市场份额,同行小电和街电位居其后,市场份额分别为22.2%和17%。这与两年前相比实现了逆转,2018年,小电和街电的市场份额均超过30%,占据主导地位,而怪兽充电作为一家新公司,市场份额仅为9%。

第三方研究的数据显示,这些公司正在争夺的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90亿元,增长至2028年的1,063亿元,为占主导地位的行业参与者带来巨大的机遇。

然而,在怪兽充电上市融资1.5亿美元(10.1亿元)之后的几个月内,这一切发生了改变。该公司股价从IPO时的8.5美元稳步下跌,周三收于1.21美元。这个价格仍然高于今年3月份公司发布上一份业绩报告后出现的0.89美元的历史低点。但该公司的最新估值约为3.3亿美元,距离IPO时的市值21亿美元仍然相去甚远。

6月15日发布首季业绩以来,该公司股价基本上没有太大波动,季报中没有什么令投资者兴奋的消息。从目前的价格来看,该股票的市销率十分低迷,为0.48倍,市账率同样平庸,为0.69倍。

怪兽充电首季度收入同比下降13%至7.37亿元,净亏损9,640万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盈利1,510万元。公司核心的移动设备充电业务收入下降12.1%,至7.18亿元,占销售额的绝大部分,而移动电源销售收入下降48.3%至1,290万元。唯一亮点是公司新的广告业务和其他新业务收入增长25.5%,至640万元,但这个数字在整体上仍然微不足道。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

预计情况在短期内只会变得更糟。今年5月,中国45个城市的近4亿人处于封锁状态下,其中包括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上海的2,500万人口。怪兽充电的业务中心是,在一个手机比人口还多的国家提供便利的充电器租用。但人们只有出门在外才需要用到这些充电器。而且,充电站所在的商店、餐馆、健身房等场所需要处于营业状态。

“从3月中旬开始,由于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封锁,上海的人流几乎停止,”公司董事长蔡光渊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说。“从3月到5月,来自上海的营收下降了93%。北京也差不多,只是程度要轻一些,”他补充道。

4月和5月形势进一步恶化,导致怪兽充电预测二季度的情况将比一季度更糟糕,收入将介于6.6亿元至6.9亿元之间,比去年二季度的9.72亿元下降约30%。

对于怪兽充电来说,自IPO以来,疫情带来的困境只是几乎源源不绝的坏消息当中最新的一个。该公司的股价还受到了去年中国科技股暴跌的冲击,随着中国的监管部门在对大型科技公司进行监管打击后转变方向,这种情况才有所缓解。

截至3月中旬,最大的中国科技股ETF——KraneShares CSI China Internet ETF(KWEB)抹去了9年的涨幅,原因是投资者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反应叠加了对中国反垄断和其他控制大型科技公司措施的担忧。但到6月22日,它又从3月14日的低点上涨了45%。

怪兽充电是众多与硬件相关的线下科技股之一,依赖于充电技术的进步和需要充电的设备数量激增。尽管充电设备的成本很低,但许多人喜欢充电器租借带来的便利。虽然租金已经从每小时1元左右涨到了5元左右,但消费者抱怨归抱怨,却仍在使用商场、餐厅、上海迪斯尼以及众多人流量大的场所随处可见的充电宝。

怪兽充电是市场四大巨头之一,它们控制着96%的市场份额,这也是该集团能够稳步提高租金的原因。疫情期间,市场份额出现了变化,怪兽充电在收入增长停滞的情况下,仍然设法保持了市场的增长。截至3月底,它有86.1万个点位(POI),而2021年底是84.5万个。这些点位每天提供570万个充电宝供它的2.989亿用户使用。

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怪兽充电在最近一个季度的研发支出同比增长了31.2%。这包括开发一种新的、更高效的充电柜机,在今年晚些时候部署后,能够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

根据蔡光渊的说法,新的充电柜机将缩短合作伙伴的投资回收期,并“释放它们的增长潜力”。该公司正在一二线城市快速建立这样的合作运营商网络,作为直接运营的补充。该公司最近一个季度的合作伙伴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80%,较2021年底增加了30%。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Fibocom makes wireless modules

估值过高利润承压 广和通上市即跳水

这家无线模组制造商在港上市首日即下跌11.7%,次日续挫,但其估值似仍偏高 重点: 上市募资3.6亿美元,广和通定价坚挺,但上市首日市场已因其估值高及利润受压而不买账 广和通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长23.5%,但因毛利率遭挤压,利润增速大幅放缓至4.8%   阳歌 尽管香港或正迎来近年最活跃的IPO市场,但即便是近期投资者的狂热情绪,也未能提振无线模组制造商深圳市广和通无线股份有限公司(0638.HK, 300638.SZ)周三的上市首秀。这家公司的股票此前以21.50港元的区间上限定价,但利润收窄与盈利增速放缓,最终引发投资者恐慌。 需特别指出的是,即便遭遇低迷开局,广和通在港的估值泡沫仍高于深市老股。这种估值倒挂现象为历史罕见,折射出当前香港IPO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后文将对此展开分析。 广和通上市后股价近乎直线下挫,周三最终收跌11.7%。跌势周四延续,早盘报17.44港元,跌幅约8%,较发行价已跌去近20%。 广和通是近期涌现的“赴港二次上市”潮中的一员,这类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后,纷纷转向更具国际视野的香港市场。尽管多数公司赴港上市旨在配合出海战略,以提升全球影响力,广和通却显例外。 这家1999年创立于深圳的企业,几乎未提及将28亿港元(约合3.6亿美元)新股净融资用于全球扩张。公司明确表示,约半数资金将投入现有国内研发基地,另有15%将用于深圳新制造工厂建设。 必须承认,公司具备显著优势,作为智能汽车及智能家居设备等高速增长市场的核心部件供应商,其无线模组产量居全球次席。该细分市场高度集中,以中国企业为主的行业前五强掌控约75%销售额,意味广和通短期内难遇强劲新对手。 不过,头部阵营的内卷正加剧价格战,技术快速成熟背景下,竞争持续挤压广和通的利润空间。这种侵蚀今年加速显现,上半年毛利率降至16.4%,不仅低于2024全年18.2%,更创下招股说明书披露的三年半数据的最低。 尽管开局不利,广和通港股目前市盈率仍高达53倍,显著超出其深市老股38倍的估值水平。这与历史规律截然相悖,以往中资企业“A+H”股往往在沪深市场享受更高溢价。这显然是香港近期IPO热潮的直接产物,今年香港有望超越纽交所和纳斯达克,问鼎全球新股融资榜首。 估值回调在即? 广和通并非当前港股溢价交易的唯一个案。另一典型代表是宁德时代(3750.HK;300750.SZ),其港股35倍市盈率远超深市26倍。自5月赴港上市以来,宁德时代股价已近翻倍,全球投资者对全球最大电动车电池制造商的布局机会趋之若鹜。 并非所有龙头企业的估值也出现大幅差距,空调制造商美的(0300.HK;000333.SZ)与矿业巨头紫金矿业(2899.HK;601899.SH)的“A+H”股市盈率基本持平。核心要点在于,此轮港股IPO热潮中,新上市中资科技股正成资本宠儿,尽管我们预判此类股票终将面临估值回调。 广和通恰可作为估值回调的注脚,尽管智能汽车与智能家居设备兴起赋予无线模组强劲增长潜力,但该领域技术正加速成熟。招股书援引市场数据显示,去年公司以14.4%的市占率位居全球次席,落后于市占率23.8%的行业龙头、总部位于上海的移远通信(603236.SH)。 据招股书披露,全球无线模组市场增长迅速,但绝非爆发式增长,销售额预计将从今年486亿元增至2029年72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0.6%。 广和通增速显著跑赢大市,今年上半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从去年同期30亿元增至37.1亿元,同比增幅23.5%,与去年增速基本持平。模组业务占据绝对主导,今年前四月贡献93%的营收;其余来自毛利率更高的解决方案业务。值得关注的是,该业务营收占比已从2022年的1.2%,升至今年前四月的5.8%。 然而,在营收高增的同时,原材料成本上涨及成品模组降价,共同导致前文所述的利润收窄。其结果是,上半年持续经营业务利润,仅从去年同期的2.085亿元微增至2.185亿元,增幅4.8%。随着技术持续成熟与竞争白热化,这种利润侵蚀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延续,或持续拖累广和通港股表现。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明略科技招股 筹10.2亿港元

营销软件制造商明略科技(2718.HK)周四起至下周二招股,发售721.9万股A类股份,每股141港元,集资最多10.18亿港元(1.31亿美元)。预计11月3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公司计划将所得款项净额中,约35%用于未来3年提升技术研发能力;约40%用于丰富产品组合的产品开发;约15%用于营销、品牌推广及销售团队扩充,旨在进一步扩大客户群,并深耕数据智能行业;及约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明略科技提供数据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营销和营运智能,涉及线上及线下场景。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约6.44亿元,同比增长13.9%,经调整营运利润约为2,688万元,扭亏为盈。 腾讯持有明略科技约30%的股份,投资者还包括红杉中国、淡马锡、凯鹏华盈、快手等。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金沙中国第三季净收益按年升1.5%

博企金沙中国有限公司(1928.HK)周四公布第三季财务情况,净收入按年上升1.5%至2.72亿美元,经调整物业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为6.01亿美元,按年上升2.7%。 公司母企LVS主席兼行政总裁罗伯特·戈德斯坦表示:"我们财政实力及领先同业的现金流量,继续支持公司在澳门及新加坡两地的投资及资本开支项目。" 澳门威尼斯人期内娱乐场的净收益,按年下跌2%至5.43亿美元;澳门巴黎人跌13.8%至1.63亿美元,澳门金沙跌9.6%至6,600万美元;澳门百利宫更跌27%至1.32亿美元。旗下各娱乐场中,只有澳门伦敦人上升55%至5.25亿美元。金沙在澳门的酒店入住率跟去年同期相若,平均超过95%。 金沙中国周四开盘升1.1%报18.63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跌逾一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TD Coffee

从提神到品味:中国即饮咖啡进入高质量竞争时代

中国即饮咖啡市场高速成长,从提神饮品演变为生活方式象征    头豹研究院 近年来,中国即饮咖啡市场呈现显著扩张趋势。在便利店、商超和电商渠道推动下,即饮咖啡逐渐成为年轻消费者日常生活的“随手饮”,从提神需求延伸至健康管理与生活方式表达。品牌纷纷在配方中融入低糖、低脂、功能化元素,迎合健康导向。 同时,精品化趋势加速渗透,产品从单一口味拓展至冷萃、拿铁、燕麦奶等细分品类,包装设计更具质感,满足消费者对品质与个性化的需求。中国即饮咖啡市场正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即饮咖啡是可直接购买并饮用的预制咖啡饮料,与速溶与现磨并列为三大类别。其市场的迅速成长反映出消费者行为的深刻转变——从社交饮品到日常必需品,再到生活方式符号,折射出中国消费结构的多元化。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即饮咖啡零售收入从2020年的120亿元增至2024年的2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高于饮料行业整体增速。线上销售成为主动能,占比由9%升至35%。 新世代消费力量正在重塑咖啡市场 抖音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咖啡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110%,带货品牌和带货商品数量分别增长142.9%和380.3%。直播电商降低尝鲜门槛,即时零售提升便利度,内容电商场景化营销激发需求,形成强劲的线上爆发力。 在竞争格局上,中国即饮咖啡正处于高速增长与激烈变革期,从国际品牌主导转向本土与国际多元混战。第一梯队为雀巢(NESN.ZU)与星巴克(SBUX.US),合计占市场六成;第二梯队包括农夫山泉(9633.HK)、统一(0220.HK)、可口可乐(KO.US)等品牌旗下的咖啡产品,以健康与性价比策略突围;新锐品牌则凭创新产品和数字营销快速崛起。 渠道策略呈现明显分化。国际品牌依赖商超与酒店渠道,本土品牌积极布局电商与会员制零售,如隅田川1L装在线上销量占比超六成,农夫山泉则深耕山姆会员店,反映消费场景的重构。 健康功能性延伸成为产品升级的主要方向。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即饮咖啡品牌纷纷加码功能性成分添加,推出满足细分需求的专业化产品。该类精准营养策略不仅提高产品溢价能力,还创造了与传统现磨咖啡的差异化卖点。 地域风味定制化体现了即饮咖啡本土化的深度发展。品牌结合区域饮食偏好开发特色口味,如云南小粒咖啡与本地水果融合款、花椒咖啡和冻梨咖啡等小众风味,使产品成为情感联结的载体。预计未来,具有地域特色的即饮咖啡产品占比将从目前的15%提升至30%,成为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包装形态与技术革新不断突破即饮咖啡体验边界。传统瓶装、罐装之外,咖啡粉、咖啡胶囊、咖啡浓缩液等多种形态竞相涌现。 无糖/低糖产品也已从市场差异化选项变为基础标配。叮咚买菜平台数据显示,87%的大瓶装咖啡销售来自无糖版本,三年前仅为50%左右。健康标配化趋势正在重塑整个即饮咖啡市场的基本格局,迫使传统甜味奶咖产品转型退出主流市场。 成分与配方创新反映即饮咖啡向专业化、精品化发展的趋势。品牌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咖啡+糖+奶基础配方,而是引入精品咖啡思维,强调豆种来源、烘焙度和萃取工艺。同时,成分配比也更加科学化,使用天然甜味剂替代人工甜味剂、添加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在健康化与精品化双轮驱动下,即饮咖啡市场正迈向高品质竞争阶段,品牌唯有兼顾健康属性与品质体验方能脱颖而出。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