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 Ren Tang Healthcare IPO banks on famous name, growth through M&A

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北京同仁堂全力进军中医医疗领域,寻求港股上市

重点:

  • 公司营收由2021年的4.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8.9亿元
  • 截至2023年,同仁堂医养的商誉值占净资产比重达27.2%

李世达

中国民营医疗机构并购潮持续,中医领域也是如此。百年老字号中医药品牌同仁堂,近年来加速并购中医院,打造自有中医医疗体系。近日,同仁堂旗下经营连锁医疗机构的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表寻求上市,由中金公司担任保荐人。

同仁堂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359年前。清朝康熙八年(1665年),曾任职太医院的乐显扬辞官后,在北京创立第一家“同仁堂药室”,以“制药一丝不苟,卖药货真价实”而闻名。至雍正年间,同仁堂被钦定为“御药房”,所制药品供奉清宫,成为官药,其自制名药有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等。目前,同仁堂为北京市国资委控股的“国字号”企业。同仁堂招牌则被列入商务部中华老字号名录,并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早已企业化的同仁堂,旗下拥有A股上市的同仁堂 (600085.SH)、港股上市的同仁堂国药(3613.HK)及同仁堂科技(1666.HK)三家上市公司,同仁堂医养有望成为旗下第四家。

同仁堂医养的前身是2015年成立的同仁堂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由同仁堂全资拥有,2019年增资后更名为同仁堂医养,同仁堂仍持有83.9%股权。

同仁堂医养主打中医医疗服务。根据申请文件,公司目前拥有11家线下自有医疗机构,包括七家医院、两家门诊部及两家诊所、一家互联网医院,以及九家线下管理医疗机构。公司医疗网络总就诊人次由2021年的140万人次,增长至2023年的190万人次。

收购推动增长

财报显示,同仁堂医养营收由2021年的4.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8.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8%;股东应占溢利(亏损)则从2022年亏损1,897万元,到2023年转为盈利2,713万元。毛利率亦由2021年的16.9%成长至2023年的21.6%。

从申请文件中不难发现,同仁堂医养业绩的增长及实现扭亏,是靠着不断并购中医院来实现。

2022年,公司收购另一家中医老字号,义乌三溪堂旗下的三溪堂保健院及三溪堂国药馆;同年,同仁堂医养互联网医院“同仁堂中医”上线。2024年初,同仁堂医养陆续收购鞍山同仁堂中医医院、石家庄同仁堂中医医院,以及承志堂旗下子公司上海承志堂70%的股权;6月,再出手收购上海中和堂60%股权。

根据申请文件,2023年三溪堂国药馆实现营收1.7亿元,三溪堂保健院实现营收1.9亿元,两家机构营收便占公司整体营收达四成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收购三溪堂的资金,是透过抵押三溪堂保健院与国药馆超过四成股权,向银行融资而来。截至目前,同仁堂医养仍有约1.3亿元银行贷款尚未偿还。申请文件中也提到,上市募资用途之一,便是要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商誉值比重过大

伴随收购而来的,便是快速增加的商誉值。申请文件显示,同仁堂医养的商誉账面值已从2021年12月31日的2,610万元上升至2022年12月31日的1.9亿元。截至2023年,同仁堂医养的商誉值占净资产比重达27.2%。这意味着公司随时要面对较高的商誉减值风险。

申请文件称,公司未来仍将通过持续并购扩大业务规模,目标在2028年底前收购五家中医院。

中药制药行业,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片仔癀”的说法,但近年来片仔癀(600643.SH)市值已成长至约1,240亿元,是同仁堂538亿元的1.3倍。同仁堂除原有业务外,也尝试过卖养身咖啡、奶茶等跨界产品,也试过涉足化妆品、酒母婴产品与酒类领域,但对业绩增长的推动并不显著。

中医医疗领域正处在景气赛道,或许是更值得发展的新起点,但中医医疗服务竞争激烈且市场分散,商誉值过高、盈利能力尚未被证明的同仁堂,仍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在港股市场上,中医医疗是一条独特的赛道。2021年上市、在全国拥有56家中医医疗机构的固生堂(2273.HK),目前市盈率为33.7倍,或可作为参考。固生堂目前以每年两家的速度持续扩张,同仁堂医养短期内很难与之竞争,但后者的优势在于拥有老字号品牌与完整产业链的加持,若能获得资金支持,持续并购扩大版图,后续发展仍值得期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ATRenew files ESG report

万物新生加码ESG承诺 制定减排目标

公司去年二手产品销售增长,推动年收入增长26% 重点: 万物新生去年处理、销售了超3,530万件二手智能手机及其他二手商品,23年销售量为3,230万件 公司设定了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希望在2030年前将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量较2024年水平削减35%,范围三排放量削减50%    梁武仁 在ESG(环境、社会和管制)领域,万物新生(RERE.US)天生占据有利地位。作为一家专业回收公司,它通过业务增长即可减少污染——这正是ESG中的“E”。公司的年度ESG报告详细阐述其如何减少污染,以及在此过程中如何助力打造绿色环境。 公司去年处理、销售了超过3,530万件二手商品,23年销售量为3,230万件,驱动2024年的营收增长26%,达到163亿元(约23亿美元)。公司指出,为扩展其回收产品类型,2022年启动的 “多品类”战略在去年获得“强劲势头”,其多品类回收门店数量增加了一倍多。 在电子产品回收这个传统优势领域之外,多品类业务将回收范围扩展至名牌箱包、黄金乃至名酒等其他消费品回收领域,这些物品如果不进行回收的话,很可能会被当成垃圾处理。 万物新生还拓展了以旧换新服务,以配合国家通过补贴及其他激励措施鼓励以旧换新,进而提振消费的计划。截至去年底,公司在中国拥有超过1,800家线下门店,其中超过650家提供多品类回收服务。 技术无疑是公司的重要赋能因素。具体而言,它使用人工智能检测二手产品,以简化运营并确保结果更加一致。 回收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原因有多重。以万物新生的核心回收产品——手机为例:这些设备含有大量化学物质,不当处置会使有害物释放到环境中。 丢弃旧手机同时意味着购买新机,导致稀土等资源的大量消耗,而目前的稀土资源短缺正在影响全球市场。开采此类矿物也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为生产过程往往伴随森林砍伐和水污染。同时,制造及运输新手机会释放温室气体,这正是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早在2022年,WEEE(废弃电子电气设备)论坛估计,当年将有约53亿部智能手机被弃置,相当于当时总拥有量的近三分之一。尽管没有更新的数据,但由于电子设备整体回收率较低,估计近年来弃置手机的数量还在增长中。依据另一项同样源于2022年的预测,因为不足2%的设备被回收,仅中国报废智能手机数量将在2025年达到60亿部。 废弃手机仅仅是日益增长的电子废弃物(e-waste)中的一小部分。有数据估计,电子废弃物年总量约4,000万吨,仅约12.5%被回收。其余被填埋或焚烧,均对环境造成危害。 电子废弃物 电子废弃物管理是万物新生为ESG中的“E”部分做出贡献的另一领域。公司称,去年通过环保方式处置13.7万台电子设备,使电子废弃物污染减少21.9吨,高于2023年的17.8吨。 除这些成就外,万物新生正主动致力减少自身碳足迹,这是在ESG中实现“E”目标的另一关键环节。 公司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在2030年前将“范围一”(Scope 1)和“范围二”(Scope 2)排放强度——即单位经济产出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24年水平降低35%。万物新生目前未产生任何“范围一”排放,即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reenhouse Gas Protocol)下由其拥有或控制的源头排放的二氧化碳。因此,实际运作中,公司着力于大幅削减通过采购电力产生的“范围二”排放。 公司还以2024年为基准,期望在2030年前将“范围三”(Scope 3)排放量减半。此类排放间接源于多种来源,例如用于配送及员工通勤的交通运输。 这些目标是公司未来大目标中的一部分——整体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并在随后三十年内达成碳中和,契合国家规划。尽管实现减排或有挑战,万物新生仍专注于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能源效率。虽然其在2022年至2023年成功将“范围二”排放强度从0.30降至0.28,但我们注意到去年该数字回升至0.31。未来五年维持下降轨迹需持续努力,才能达成“范围二”减排目标。 万物新生对环境承诺相当明确:仅其持续披露“范围三”排放这一点便是掷地有声。此类数据因需追踪估算多种排放源,且整合过程复杂繁琐,故鲜有公司愿意披露。两年前,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气候披露要求的原提案中纳入强制“范围三”排放披露;但遭到许多公司反对,导致SEC最终从正式规则中剔除。 万物新生亦在改进ESG中的其他领域,其风险管理委员会采取包括主动识别潜在问题在内的各种措施。 这些努力也得到了第三方的认可——标普全球企业可持续性评估(The…

简讯:上市不足两年 优必选第五次配股

机器人制造商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80.HK)周二公布, 配售3,015.5万新股,相当扩大已发行股本的6.4%,每股配售价82港元,较周一收市价折让9.1%。 集资所得净额约24.1亿港元,将用于业务运营及发展、偿还集团相关金融机构授信业务下的款项。 优必选自2023年12月上市以来频频在市场集资,之前四次配售共集资19亿港元,连同是次配售,共集资达43亿港元。 优必选周二开市跌3.6%报87港元,股价持续向下走,中午收市跌近6%报85.15港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中旭未来料中期扭亏赚六亿 公司拟更名为“贪玩”

网络游戏发行商中旭未来(9890.HK)周一公布,预期今年上半年录得净利润介乎6亿元(8,400万美元)至7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约3.85亿元,实现大幅扭亏为盈。 公司表示,业绩反转主要受益于金融资产的公平值收益增加,旗下游戏产品组合逐步进入成熟期,品牌效应显著提升,有效降低了获客成本,加上人工智能技术在素材生成及投放模型优化方面发挥作用,进一步压缩了营销费用率,带动游戏业务利润提升。 同时,公司董事会建议将英文名称由“ZX Inc.”更改为“Tanwan Inc.”,中文名称由“中旭未来”更名为“贪玩”,以更准确体现核心品牌“贪玩游戏”于市场的认知度与价值。董事会相信,此举将进一步巩固品牌形象,符合公司及股东整体利益。 公司股价周二高开15%,其后升幅收窄,至中午休市报15.26港元,升4.52%。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美图料上半年盈利增达七成

美图公司(1357.HK)周一称,受核心影像、视频和设计产品业务快速增长推动,预计2025年上半年经调整利润同比涨幅65%至72%。该利润指标剔除了特定非现金及非经营性项目影响。 美图表示:“该业务具高毛利率,且在整体收入的占比持续扩大,带动本集团整体毛利和毛利率同比增长。同时,得益于本期间综合运营费用增幅低于毛利增幅,令经营杠杆效应上升,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美图股价周二低开,但随后扭转颓势,早盘上涨0.54%至11.24港元。该公司股价今年以来已上涨近三倍。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