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HK 301039.SHE
what’s ahead of CIMC's privatization

中集车辆受美国政府对其规避反倾销及反补贴税的调查延至4月18日公布,双反调查对公司构成不确定性

重点:

  • 北美业务已经成为中集车辆营收和盈利最大贡献,开拓海外市场将是公司最重要的业务策略
  • 去年6月底止公司持有现金超过60亿元,负债水平低,要应付涉资约10.3亿元的潜在H股回购问题不大

    

罗小芹

中集车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01039.SZ,1839.HK)遭美国政府指控规避反倾销及反补贴税(双反)的调查,原定今年2月18日完成的调查结果仅延后两个月公布,这意味4月18日发布结果的机会非常大。若属实,中集车辆此时落实私有化H股的时机便显得相当尴尬。

该案涉及2022年12月的一起投诉,指控中集车辆通过泰国转运中国制造的底盘及零件,然后运往美国的最终目的地,从而逃避美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

双反调查对中集车辆造成一定影响,公司于2020年12月就一宗相類個案而發出的公告提过,若美国政府决定对公司集装箱骨架车及其部件征收双反税款,可能造成公司由中国出口美国的骨架车成本上升,毛利空间压缩,并有可能将部分或全部的额外成本转嫁至下游客户,导致该等产品售价上升,削弱产品市场竞争力。

自2018年美国逐步加大对中国多种货品的进口关税,不少针对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开始通过第三地向当地出口,这类公司遭指控规避双反税的风险愈来愈高。

双反罚款惊人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条款,反倾销税可以是货物发票金额0%至550%,反补贴税的计算较为复杂,需要估算对本国相关行业造成的伤害,尽管调查机构可以重新核定受影响的货物发票金额,但双反税款合计有机会超过该金额550%的上限,意味罚款可大可小。

2023年5月美国政府公布一项双反调查,揭露了中国商人与美国进口商合谋,经马来西亚非法转运商品至波多黎各,以规避美国进口关税的计划,在该宗案例双反罚款相当于货物发票金额约718%。然而,对中集车辆的双反调查涉及金额应不会像小个案这般重罚,但因为其具有代表性,预计中集车辆的个案将广受中国企业的关注。

那么,调查将对中集车辆的经营和财务产生多少实际影响? 在2020年就相類事件的公告中提供了一些线索。

据中集车辆公告,公司于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间向美国出口销售的集装箱骨架车及其部件,三年半收入分别为19.5亿元、33.9亿元、14.8亿元和4.23亿元,共72.4亿元,期间毛利分别为7.22亿元、6.93亿元、3.2亿元和9,222.3万元,共18.3亿元,占整体毛利总额的比例为20.6%、20.1%、9.83%和6.4%。从美国业务的毛利贡献和比例看,三年半间都呈下降趋势。

公司补充,最终受双反调查影响的产品销售收入,需以美国商务部作出肯定性初裁为始点,以新增出口美国的集装箱骨架车及其部件收入为基础,重新进行核定。

2021年后,中集车辆改变策略,直接在美国东部或南部沿海地区开设新的骨架车自动化生产设施,既减少倾销及补贴税的争议,也全力开拓美国当地毛利率更高的冷藏半挂车市场,运营“Vanguard”、“CIE”等知名品牌,北美市场收入及盈利贡献亦开始超越内地。

北美收入急升

根据公司2023年中期财报披露,北美业务收入超出预期,同比增长34.7%至62.3亿元,超过中国业务收入42.4亿元,毛利率同比提升至28%,也优于内地的9.08%及欧洲的14.4%,主要是承接2023年产品涨价及海运费下降的惯性趋势,叠加美元在上半年走强带来的汇兑收益所致。

去年上半年北美业务大幅超出预期,主要是北美半挂车市场供需紧张,中集车辆能迅速抓住市场机会,下半年供需状况逐步恢复,增长势头也略为放缓,公司于今年1月发布盈喜,预计全年净利润介乎24亿元至24.8亿元,按年同比增长115%至122%,若扣除上半年净利润19亿元,下半年净利润介乎5.01亿至5.81亿元。

去年11月29日,中集车辆董事会议决批准回购所有已发行H股的潜在建议,并已开展前期准备工作,指示性要约价每股H股7港元,若全体H股持有人悉数接纳,预期潜在H股回购指示性总代价约10.3亿港元。倘最终作实,该公司拟撤销H股的上市地位,A股则将继续保留深交所上市。

中集车辆H股股价近期贴近私有化价格7港元,A股表现较为波动,去年公布回购H股后曾收报10.93元,近日收报9.2元水平。

截至2023年6月底止,中集车辆持有现金及等价物为60.6亿元,但借款只有7.31亿元,反映公司财政非常稳健,加上去年全年盈喜,意味净现金流入有增无减,要应付涉资约10.3亿港元的潜在H股回购问题应该不大。

目前北美业务已经成为中集车辆最大的营收和盈利来源,预计公司会积极配合双反调查,但始终反倾销税率介乎0%至550%,范围太阔,对其财政亦构成很大不确定性,公司有可能稍稍延后私有化H股计划,但不会取消。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Ribo Life has filed for a Hong Kong IPO

小核酸药企瑞博生物港交所递表   8轮融资募集18亿元

以RNA为基础的小核酸药物因其研发周期短、药物靶点筛选快等优势,正在成为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热点 重点: 瑞博生物拥有全球最大的siRNA药物管线之一,有6款自研药物资产处于临床试验 主要收入来自合作授权,融资方包括先进制造产业基金、高瓴资本、华润医药产业基金等机构    莫莉 ​全球RNA疗法风口正盛,继mRNA疫苗大放异彩后,以RNA(核糖核酸)为基础的小核酸药物因其研发周期短、药物靶点筛选快等优势,成为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热点。在这条高增长赛道上深耕17年的苏州瑞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博生物”)近期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登陆港股主板。 作为国内小核酸药物领域的领军企业,2007年成立的瑞博生物一直专注于小核酸药物尤其是siRNA(小干扰核酸)疗法的研发,拥有全球最大的siRNA药物管线之一,有6款自研药物资产处于临床试验,涉及心血管、代谢类、肾脏和肝脏疾病的7种适应症,当中有4款药物正在进行二期临床试验。 RNA是连接基因与蛋白质的重要桥梁,小核酸药物具有作用时间长、受成药靶点限制少、合成工艺相对简单的特点,有望成为继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之后的第三大类药物。其中,siRNA 属于小核酸药物的一种,既能精确关闭特定致病基因,又能瞄准传统药物的不可成药靶点,可用于开发罕见遗传病、慢性疾病及癌症等多种疾病的药物。据招股书引述的研报,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展现出强劲而持续的增长,预计该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起以26.1%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33年达到467亿美元,siRNA药物约占四成市场份额。 瑞博生物的核心产品是​​RBD4059​​,这是全球首款也是临床开发进展最快的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的siRNA药物。全球血栓性疾病年死亡人数超1000万,但是现有抗凝药物存在出血风险高、用药频繁等痛点,RBD4059通过特异性抑制FXI,可以在降低血栓形成风险的同时减少出血风险,而且可以为患者提供每三至六个月一次的低频给药方案,提升患者依从性。招股书显示,该产品的2a期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5年底前完成。 此外,瑞博生物旗下还有针对血脂异常的两款关键产品​​RBD5044和RBD7022,分别用于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高胆固醇血症,在全球范围内,成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估计约为40%,每年影响约30亿人,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高胆固醇血症是最常见的两种血脂异常,占患者总数的一半以上,是引发心血管及代谢类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降血脂药物的市场规模在2023年已经达到207亿美元。瑞博生物的另一款关键药物RBD1016,则针对慢性乙肝和丁型肝炎,有望成为功能性治愈乙肝的基石疗法。 长期依靠融资输血 尽管小核酸药物开发潜力广阔,但是因其缺乏靶向性,存在脱靶效应,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而且核酸合成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自2018年首个siRNA药物获批上市以来,全球至今只有7款获批上市的siRNA药物。 瑞博生物目前暂无已上市或接近上市的产品,主要收入来自合作授权,2023年、2024年分别获得收入4.4万元和1.42亿元,近期收入大增源于2023年的两笔大额授权合作。2023年12月,瑞博生物授权齐鲁制药在大中华区开发、生产和商业化小核酸药物RBD7022,获得总计超过7亿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同年,瑞博生物与德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达成合作,共同开发治疗非酒精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NASH/MASH)疗法,总交易金额超20亿美元。 2023年、2024年瑞博生物的研发开支分别高达3.15亿元和2.8亿元,因此持续需要依靠融资输血。自从2016年完成A轮融资以来,瑞博生物持续不断进行融资,获得国资背景的先进制造产业基金以及知名投资机构高瓴资本、华润医药产业基金等机构加持,从A轮到E轮共计8轮融资中,瑞博生物累计获得18亿元融资,2025年1月完成的最后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约为48.7亿元。不过,在2025年2月老股东却以低价转让股份时,令公司估值跌至35.8亿元。 瑞博生物曾于2020年12月底申报科创板上市,但未能成功。此次奔赴港交所上市,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多个重要管线的研发以及一般公司用途。港股市场曾在2021年底迎来“RNA药物第一股”圣诺医药(2257.HK),这家公司以65.90港元的招股价上市,目前股价仅有3港元,市值约3.2亿港元,瑞博生物最后一轮融资中的估值远高于同行圣诺医药的市值。瑞博生物能否凭借差异化的管线布局和国际合作,获得投资者的认可,有待时间检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宁德时代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750.SZ)通过香港交易所上市聆讯,将成为港交所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新股发行项目之一。 宁德时代于周二向港交所网站上传了更新版上市文件,包括其2025年第一季度最新财务数据。数据显示,公司当季营收同比增长6.2%至84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98亿元实现增长;季度利润同比增长31.9%至14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13亿元显著提升。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并透过赴港二次上市,吸引全球投资者。据市场估算,其集资额可能在50亿美元至77亿美元间。若实际集资额接近区间上限,将超越快手(1024.HK)2021年62亿美元的上市规模,成为香港股市近年最大规模的新股发行项目。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博雷顿首日上市股价急升5成

内地电机制造商博雷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33.HK)于周三在港挂牌,开市报29港元,较招股定价每股18港元高61%,中午收市报26.85港元,升49%。 博雷顿发行1,300万股,一成于香港公开发售,九成国际配售,集资总额2.34亿港元。公开发售录得超额198倍,国际配售则未能足额。 是次集资所得,约40%用于投资技术及开发新产品与服务,40%用于建立工厂及采购机器,10%用于扩大销售服务网络,余下作一般营运开支。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优步联手多家中国公司 加速全球自驾布局

网约车平台优步(UBER.US)近日积极扩大其在自驾出租车领域的布局,继宣布与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梦腾智驾(Momenta)合作,将于欧洲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后,又陆续宣布与另外两家中国自驾技术公司小马智行(PONY.US)及文远知行(WRD.US)分别展开类似合作。 优步公布,将于今年稍后在中东主要市场与小马智行合作部署自驾出租车,并逐步拓展至更多国际市场。首阶段车辆将配备安全操作员,未来将过渡至完全自主商业运行。 与此同时,优步也宣布扩大与文远知行的合作。双方计划于未来五年内,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扩展自驾出租车服务。双方早前已于阿布扎比展开合作,并将进一步进军欧洲、中东等市场。 上周,优步亦宣布与自驾技术公司May Mobility、汽车制造商大众(VOW.DE)签署协议,分别在美国德州阿灵顿与洛杉矶推出自驾出租车服务。而去年,优步也扩大了与 Alphabet(GOOG.US)旗下Waymo的合作。 这些行动显示Uber正加快整合自驾技术资源,积极抢攻与Lyft(LYFT.US)及特斯拉(TSLA.US)等竞争对手在新兴自驾市场的主导地位。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