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9.HK

中国黄金国际(2099.HK)公布,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的第三季度转亏为盈,录得股东应占溢利达2,79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亏损3,080万美元,收入则按年增加309%至2.5亿美元。业绩成长主要归因于甲玛矿区恢复营运及铜产量上升。

今年第三季度,黄金产量按年增加51%至50,160盎司。铜产量为3,830万磅(约1.7万吨),去年同期的铜产量为零。前三季度计,公司录得股东应占亏损30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亏损550万美元;收入则按年增加19%至4.6亿美元。

公司亦宣布,委任侯晨光为公司执行董事及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自2024年11月14日起生效。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Yimutian does agricultural e-commerce

资金紧绌的一亩田 纳斯达克抢滩救急

这家农业B2B平台运营商申请纳斯达克上市,其财报显示去年营收下滑,公司正实施激进的成本削减计划 重点: 一亩田已申请纳斯达克上市,计划筹资最多2,300万美元,其高昂支出导致现金储备岌岌可危 这家B2B平台运营商,去年营收因削减成本下滑,但长远来看,公司有望受益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阳歌 农业B2B平台运营商北京一亩田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本已驾轻就熟地收割作物,更准确说是帮助生产者对接采购商。如今,公司因现金储备告急,正转而瞄准纳斯达克上市,试图通过最高募资2,300万美元收割投资者资金。 这家名称意为“一亩田”的企业在概念层面颇具亮点,坐拥超高利润率,且在政府全力推动现代化的农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然而,上周提交的更新版招股书显示,一亩田过往的高支出导致持续负现金流及亏损。过去两年,公司一直大力削减开支。 较之同业,一亩田寻求的估值定位也显激进,意味其股票上市后或将面临压力。 一亩田具有中国电商及互联网企业的典型特质,乘21世纪前二十年数字经济腾飞之势,步入发展黄金期。公司资历深厚,创始人邓锦宏2009年辞去百度营销部产品经理职位,进军农业电商。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投资者热衷向此类初创企业掷下数百万美元资金,不计盈亏地寻找下一个百度或阿里巴巴。邓锦宏借此东风,打造出中国最大的农业B2B平台,截至今年3月末,平台已汇聚3,900万商家及2,100万在售商品。 中国正将农业从分散型小农经济,转向应用先进种植技术的现代化集约农场,一亩田恰逢其时,占据战略契合点。 上月,我们报道拟上市公司潍柴雷沃时,曾详解其智能农械如何受益现代化浪潮。此次转型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与《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两大国家规划中均有部署。此类计划往往预示,相关企业可获得政府资金与资源倾斜。 招股书中的市场数据昭示行业爆发前景,中国农业B2B电商市场规模,预计未来五年以17.5%年增速扩张,为GDP增速的两倍有余,2029年将达2,842亿元(约合400亿美元)。一亩田虽因主营撮合交易收取佣金致营收规模偏小,但占据有利卡位可分得红利。 不过,上述高增速未在一亩田营收端体现,其收入至少从去年开始持续下滑。2024年营收1.61亿元,较2023年的1.88亿元同比下降14%;今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2.6%至 3,430万元,低于上年同期的3,920万元。 大力削减成本 公司对营收下滑缘由语焉不详,仅模糊归因于“战略性聚焦农产品采购贸易业务,调配资源预算加速主产区零售网络建设”。 但最可能的解释,或许还要回到我们前文提到的那个更为亢奋的时代。这家公司成立于2010年代,当时中国经济仍在快速增长。那时,互联网公司不惜一切代价争夺市场份额,常常招揽那些利润较低的客户,仅仅是为了增加用户数量,即便这种做法会消耗大量资源。 实际上,公司毛利率表现亮眼,今年第一季度从上年同期的73.8%升至79.1%;2024年全年毛利率更高达81%。 但公司营销、管理和研发开支高企,去年总额几乎等同全年营收,导致持续的负现金流:去年净亏损3,490万元,今年第一季度续亏264万元。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两期亏损额同比均大幅收窄。 一亩田似乎终于认清热钱涌动时代已成过往,正大刀阔斧降本增效以求盈利。降本举措在行政开支上尤为显著,去年初至今,削减超过五成,其中主要来自人员优化,截至3月底员工总数为573人,较2023年末的789人缩减逾四分之一。 长期高支出侵蚀其现金储备,3月底仅余63.2万元(不足10万美元),较去年末本就不足的277万元再度锐减。招股书未着重讨论停业风险,推测公司仍具融资能力维系未来一两年运营,以期通过精简开支实现盈利。 以其去年营收及4.67亿至5.72亿美元估值区间计,一亩田市销率(P/S)达21至26倍,定位激进。横向对比,B2B家居电商GigaCloud(GTC.US)市销率仅0.86倍,即便电商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也仅2.13倍,尽管其40%的毛利率仅为一亩田的一半。 核心症结在于,一亩田亟需强化成本管控,需淘汰低效客户及优化人力结构。若能在此前提下维持较高毛利率,待营收重拾增长并实现盈利时,公司或可迎来全新发展格局。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hida seeks to recharge its finances

资金告急 挚达科技三度递表求生

三度递表港交所的挚达科技,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电动车产业链的集体焦虑 重点: 首季虽融资得7,425万元,但至5月底现金余额已消耗逾半 首季亏损按年收窄,业绩似有反弹迹象    李世达 作为新能源车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电动汽车充电桩制造商上海挚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之路却颇为坎坷。近日,该公司第三度向港交所递表,折射出其背后深层的营运压力与资金需求。 作为一家电动车智能充电解决方案供应商,挚达科技所处的产业恰好搭上新能源车全球快速普及的浪潮。根据市场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全球电动车销量持续增长,进而带动包括充电设施、能源管理系统(EMS)、后台云平台等相关基础设施需求高速扩张。挚达科技主攻的正是这个环节,其产品组合涵盖充电桩、EMS解决方案、云端后台平台,以及开发中的自动化充电机器人。 尽管需求存在,但公司的业务却是每况愈下。根据申请文件, 2022年至2024年间,公司收入由升转跌,分别为6.97亿元(9,700万美元)、6.71亿元及5.93亿元。同期净亏损则逐年扩大,分别为2,630万元、5,853万元及2.38亿元。 去年度净亏损大幅增加,主要来自经营开支明显增加,其中,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达1.15亿元,较2023年的9,046万元上升近27%。一般行政开支亦由7,366万元升至1.04亿元。反映出公司在拓展市场、投入研发及应对金融资产风险时所面临的沉重财务压力。 不过,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三个月,公司营收为2.17亿元,显著高于2024年同期的1.56亿元,亏损则从3,144万元减少至1,705万元,显示某种程度的复苏趋势。 不难看出,公司在经历2024年的调整与压力之后,正在尝试重拾增长轨道。其部分改善,来自产品组合的调整与市场布局的改变。 申请文件指出,挚达科技正积极拓展至特选海外市场,例如德国、荷兰、日本及新加坡等地,并将重点从传统硬件转向具有更高毛利潜力的EMS系统与先进充电机器人产品,以期提升整体利润率与收入稳定性。 手头现金快速消耗 然而,公司现金流状况仍令人担忧。2022年至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均为净流出,2024年更由2023年的2,707万元大幅扩大至1.16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亦逐年下滑,从2022年的2.06亿元降至2024年的1.41亿元。尽管2025年首季公司透过融资活动获得约7,425万元资金,令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现金增至1.46亿元,但短短两个月后的5月底,手头现金又消耗逾半,只剩下7,441.2万元。 这种“融资即消耗”的资金结构,显示公司正急需进一步补充资本,支撑其在电动车充电解决方案市场的技术投入与国际扩张计划。 与同业相比,其市场地位与成长潜力便更显微妙。以国内龙头、特锐德(30001.SZ)旗下的特来电为例,其不仅具备自营运营网络与品牌优势,近年亦逐步涉足海外市场,与挚达科技构成正面竞争。此外,星星充电、云快充等业者则在平台运营与公私合营项目上更具经验与政府资源。 相较之下,挚达科技的优势仍集中在技术整合与产品组合多样性,例如EMS平台与自动充电机器人等创新技术,但即使能有效商业化,在细分市场也将面对一场场硬仗。 目前,全球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快速扩张阶段。根据BloombergNEF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需要超过一亿个充电点,对应充电设备的总投资额预计超过2,500亿美元。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政府政策也强力推进“新基建”,支持充电桩与能源互联网建设,加上海外如欧盟、日本也提出碳中和目标并配套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整体产业处于高景气周期。然而,在高速增长背后,行业也面临激烈价格战与产品同质化的困境,对企业的研发能力、资本实力与市场拓展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若从估值角度切入,截至目前市场对类似公司的估值已逐步趋于审慎。部分已上市的同业如能链智电(NAAS.US)与特来电,市销率都在2倍以下。在全球电动车基础设施建设大势未变的前提下,公司所走的高技术、高毛利路线具备一定差异化优势,但现实挑战亦极为严峻:现金流吃紧、负债压力、利润难见,仍是刻在其成长故事上的巨大问号。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engrui Pharma targets obesity drug launch

国产减重药赛道竞争加剧 恒瑞医药新药即将申请上市 ​

HRS9531注射液治疗中国肥胖或超重受试者的Ⅲ期临床试验获得积极顶线结果,6mg剂量组平均减重19.2%,且未达平台期 重点: 中国内地GLP-1产品的竞争格局非常激烈,超过200条GLP-1类药物管线在研发中 恒瑞医药HRS9531与礼来的替尔泊肽的双靶点相同,后者全球销售快速增长    莫莉 自从5月实现“A+H”两地上市后,中国医药行业“一哥”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276.HK; 600276.SH)在港股的表现一直强劲,​其H股股价较A股存在约10%的溢价,显示国际资本对其未来潜力的认可。不到两月后,恒瑞再次以重磅利好消息印证了投资者的预期:公司宣布即将在近期于中国递交GLP-1/GIP双靶点减重药HRS9531注射液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新药上市申请,冲刺全球最火热的减重药赛道。 7月15日,恒瑞医药与美国Kailera Therapeutics公司共同宣布,HRS9531注射液治疗中国肥胖或超重受试者的Ⅲ期临床试验获得积极顶线结果。HRS9531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肽(GIP)双重受体激动剂,拟开发用于超重或肥胖及相关合并症、以及2型糖尿病等适应症的治疗。 这项临床研究共入组567名受试者,分别接受HRS9531注射液2mg、4mg、6mg或安慰剂每周一次治疗​​。​​共同主要终点为给药48周后体重相对基线变化的百分比,以及体重相对基线降低≥5%的受试者比例。与安慰剂相比,HRS9531所有剂量组在共同主要终点及全部关键次要终点上均达到优效性。具体而言,在为期48周的Ⅲ期试验中,各组受试者的平均体重降低最高达17.7%,88%的受试者体重降低超过5%,其中6mg剂量组平均减重19.2%,且未达平台期。 HRS9531在Ⅲ期临床中也同样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与其他GLP-1药物治疗和HRS9531先前报道的Ⅱ期临床数据一致。大多数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s)为轻度至中度,主要为胃肠道相关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HRS9531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已经于2024年5月被授权给一间新成立的美国Biotech公司Hercules。在这次NewCo模式的交易中,恒瑞医药授权了包括HRS9531在内的三款GLP-1产品组合,获得1.1亿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款、Hercules公司19.9%的股权,恒瑞还可获得最高2亿美元的临床开发及监管里程碑款,以及累计不超过57.25亿美元的销售里程碑款。Hercules此后更名为Kailera Therapeutics,目前,Kailera正在大中华区之外推进HRS9531的临床开发。 研发竞争激烈​ 作为GLP-1受体激动剂的代表药物,诺和诺德研发的司美格鲁肽在2021年6月获美国FDA批准用于减重后“风靡全球”,在2024年6月于中国内地获批减重适应症。在单靶点的司美格鲁肽取得成功后,业界将目光投向多靶点GLP-1类药物的研发。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胰高血糖素(GCG)等靶点在血糖平衡调节、脂肪代谢、食物摄入等过程中能与GLP-1发挥协同作用,提高药物疗效。 在司美格鲁肽连续三年销售破百亿美元的行业神话催化下,中国内地GLP-1产品的竞争格局也非常激烈,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国内药企开发的GLP-1类药物管线数量超过200条,研发方向包括GLP-1R单靶点、GLP-1R/GIPR双靶点、GLP-1R/GCGR/GIPR三靶点等,约40家医药企业的GLP-1药物进入减重适应症临床开发阶段。 其中,国产减肥新药中进展最快的是信达生物从礼来引进的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玛仕度肽。6月27日,玛仕度肽注射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成人肥胖或超重患者的长期体重控制,这是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的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 礼来的替尔泊肽与恒瑞医药HRS9531的靶点相同,作为全球首个上市的GLP-1/GIP产品,其减重和降低腰围的效果优于司美格鲁肽,2024年7月在中国获批长期体重管理适应证。虽然司美格鲁肽收入仍高于替尔泊肽,但后者的增速不容小觑。根据诺和诺德和礼来公司Q1的财报,减重版司美格鲁肽Wegovy收入为173.60亿丹麦克朗(194亿元),同比增长83%,减重版替尔泊肽Zepbound的同期销售额为23.1亿美元(166亿元),同比增长347%。 虽然中国减重药领域主要由先行者诺和诺德和礼来主导,但是GLP-1市场规模仍在高速增长,市场空间巨大。恒瑞医药当前的市盈率为64倍,诺和诺德的市盈率为18倍,前者溢价明显。不过,HRS9531有望成为中国首款上市的自研GLP-1/GIP产品,若成功获批,其产能布局与定价策略或重塑国内减重药市场格局。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ufax provides loans

深化“平安依赖” 陆金所力争港股复牌

推动港股复牌进程之际,这家网贷平台密集签署多项协议,强化与母公司平安集团的联系 重点: 因关联交易分歧解聘普华永道后,陆金所已聘请安永担任新审计机构 这家网贷平台同时披露,与母公司平安达成新协议,以支撑业务发展 梁武仁 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LU.US;6623.HK)今年因存在问题的关联交易陷入舆论漩涡,该交易或涉及母公司平安集团及其金融子公司。然而,在寻求重振业务增长之际,这家网贷平台对母公司的财务依赖似乎正在加深。这种状况无助于缓解导致公司当前困境的风险因素,因为正是这些风险,致使陆金所港股今年1月停牌。 去年末,公司的一位高管向时任审计机构普华永道谈及公司可能存在问题的关联交易后,陆金所便陷入危机。普华永道对此提出质疑后,今年初遭陆金所解聘。审计机构的空缺,使公司未能按时发布2024年年报,最终导致港股停牌。 时至今日,陆金所一直停牌。上周四,公司发布最新季度进展,披露其为满足监管要求、恢复港股交易采取的措施。 首要举措是,陆金所表示仍在回应交易所问询,更重要的是,公司已聘请安永及其中国成员安永华明担任新审计机构。此举虽属巧合而非刻意安排,但使陆金所加入自去年夏季以来的“弃用普华永道的大潮”。当时,普华永道因涉问题房企恒大不当会计操作遭监管处罚。 此外,陆金所称已委托德勤对公司,为关联交易管理等多项内控制度进行独立评估。 在同一文件中,陆金所还提前“剧透“二季度经营数据:尽管服务用户数量增长近20%,但截至6月末,尚未偿还总贷款余额同比下降约18%至1,934亿元人民币(约合270亿美元),该数据恐难令投资者振奋。 上述数据背离,源于陆金所持续加码消费信贷战略。相较于企业贷款,此类用于个人消费的贷款单笔金额较小。尽管小微企业贷款是传统核心业务,但公司2020年联合平安设立消费金融子公司后,正持续拓展个人信贷业务版图。 成立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战略考量是,在政府通过提振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背景下,普通消费者信贷需求有望扩容。此举标志着陆金所突破原有“撮合贷款赚取服务费”的模式,转向运用自有资金直接放贷。 信贷风险 平安消费金融虽可直接赚取贷款利息,但也承担着网贷平台通常不涉及的信贷风险。为对冲风险(看似矛盾实则不然),陆金所向该子公司提供贷款违约担保服务。通过此类增信安排,陆金所获取服务费收入,平安消费金融则将部分信贷风险转嫁给母公司。 实际上,上周四,即在披露港股复牌进展的同日,陆金所宣布将消费金融业务年收费上限调高逾50%至11亿元人民币,预期消费信贷需求将在政策刺激下增长。 本周一,进一步依托母公司资源,平安消费金融签署协议,将部分不良贷款转让给一家由平安人寿及国有背景的招商金控控股的实体。 根据上周新签协议,陆金所去年3月设立的保险经纪子公司代理销售平安健康保险产品的期限,从原定10月底延长至今年末。 平安生态体系内达成的密集交易,恰恰凸显陆金所对母体输血的依赖。缺乏独立运营能力构成重大风险。首先,关联交易若处理不当极易违规,陆金所当前困境及随之而来的停牌便是明证。 其次,部分关联交易的实际效益存疑。例如,平安消费金融的贷款担保仅实现风险内部转移,未实际对外分散。若该子公司违约率攀升,即使有担保机制缓冲,陆金所仍将遭受冲击。若最终与平安分道扬镳,陆金所更将失去商业资源与母公司人脉网络支撑,后果不堪设想。 港股停牌期间,陆金所美股持续交易。尽管最新公告后五个交易日股价上涨逾7%,但相较2020年IPO价格仍累计跌超90%。按最近可获得的2023年度净利润计算,其美股市盈率仅约3倍,不足同行平台信也科技(FINV.US)市盈率的一半。 估值差距显示,陆金所需弥补巨大落差方能重获投资者青睐。实现此目标需满足双重前提:恢复港股交易,并向市场证明其可持续盈利,且未过度依赖强大母公司。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