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soy’s lofty P/E ratio: more than just a takeover

市盈率高企的维他奶 点止收购概念咁简单

香港老派饮料维他奶刚派出一份理想的成绩表,原来公司除了赋予被收购概念外,自身业务增长也足够支撑股价表现 重点: 维他奶去年盈利增长逾倍 黄氏家族的狙击似暂时偃旗息鼓   刘智恒 “点止汽水咁简单”是维他奶国际集团有限公司(0345.HK)多年前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口号。确实,经过数十年发展,维他奶的饮品组合并不简单,维他柠檬茶更一度风行神洲大地,当年内地网上一句:“维他柠檬茶,爽过吸大麻”,让维他产品爆红,至今维柠檬茶仍具相当知名度,难怪信和置业的黄氏家族对维他奶起了觊觎之心。 去年黄家不断在市场收购维他奶股份,将原本的维他奶股价不断推升,由9月底约4.5港元,不足两个月急升猛涨至12.88港元,爆升1.7倍,市盈率高达100倍。其后股价回软,即使近一个月股价在9港元至9.3港元间上落,市盈率也高达八十多倍。 盈利大升逾倍 当人人觉得股价贵得没道理之际,近日公司公布2024及25年度业绩,收入62.74亿元,按年微升1%;但盈利却能大幅上升102%至2.35亿港元。按此盈利推算,市盈率马上腰斩至40倍,估值慢慢又趋向合理水平。换言之,公司并不是光靠收购推升股价,而实际是有底气支撑。 维他奶能在经济疲弱下突围而出,全赖内地与香港市场业务转好。内地业务方面,收入只是微升,但因为透过提高营运效率、原材料价格下降,以及严控成本,加上创新产品如草莓味及香蕉味豆奶,及无糖柠檬茶等带来额外收入,令公司经营溢利大幅上升41%。 香港方面,虽然零售环境恶劣,但在广泛市场覆盖及产品创新下,销售量增加;配合生产效率改善及原材料成本下降,带动经营溢利增长24%。 另外,澳洲及新西兰受惠生产回稳及物流优化,业务有所好转,因而减低了经营亏损4%。 财务方面,维他奶亦相当健全,截至今年3月底止,现金高达12.68亿港元,按年上升37.4%。公司的银行借贷仅为2.65亿港元,扣除债务总额中的租赁负债,净负债比率仅为10%。 收购催化股价爆升 业务与财务基本面稳健外,黄氏家族的收购,有机会再次成为股价上涨的催化剂。目前黄氏家族中,杨协成的黄志达及旗下机构已持有12.26%股权,加上信置主席,即黄志达兄长黄志祥持有的5.10%,黄家持股已超18.1%。 维他奶大股东罗友礼加上创办人罗桂祥成立的基金,以及罗家后人持股,已超25%。不过,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及加拿大基金Global Alpha Capital Management是两大家族后持股量最高的股东,其中三菱日联一度超过10%,经过连番减持,现持股量低于5%,因而不用对外披露;市场就推测,三菱日联的股份,是转售予黄氏家族。 至于Global Alpha Capital Management,仍持有维他奶5.05%股权。基金的投资讲回报,若有利可图,难保两大基金会向黄家售股,让后者有机会夺下维他奶控股权。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面对股权可能旁落,不排除罗家会增持股份以捍卫大股东的地位,双方争逐下,随时可进一步推升股价。 黄家进可攻退可守 事实上,维他奶在过去的年度,不断进行股份回购,涉及423.2万股。回购后注销,换言之公司的流通股份减少,意味现有的大股东持股比例有望提升。市场也推测,此举不失为变相增加持股比例的手法。而持续注销回购股份,也可将每股盈利提升,对股东也是百利而无一害。 上周维他奶业绩发布会上,有关黄氏家族的意图,执行主席罗友礼指出,黄家仅回应买维他奶是长远的投资。罗友礼则再强调:“这个真的要问他们才知”。 其实说穿了很简单,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相中你的业务,希望通过收购可进一步壮大杨协成的发展;另外就是看中维他奶的盈利能力,长远具投资价值。 确实,罗家的持股量加起来不足三成,控股权并非牢不可破,即使黄家最终铩羽而归,光是从他们密密收购开始,维他奶股价至今大升逾倍,黄家持有近两成股权,至今已大赚一笔。…
Honor makes smartphones

荣耀迈进上市辅导 押注AI战略布局

这个2020年从华为剥离的手机品牌,在上市之路迈出关键一步,或于明年登陆A股 重点: 荣耀正推进明年登录A股的计划,并重新定位为AI企业,从而吸引投资者 虽中国市场的份额遭对手侵蚀,但这家前华为旗下的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   陈竹 智能手机厂商日益将人工智能(AI)视作增长引擎,通过渐趋成熟的产品新增互动功能来激活增长。许多企业从传统硬件制造商转以AI定位,这种战略转型有望为产品打造新卖点,并扩展功能边界。 对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这一叙事构成其核心战略,公司今年着重塑造“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企业”形象。随着上市进程加速,对外释放此信号更明显,荣耀期望借上市契机,展现AI布局,并将其打造为吸引潜在投资者的筹码。 公司上市计划近期取得重大突破,上周获准开启沪市及深市A股上市“辅导”(A股市场主要面向境内投资者)。辅导期全面审核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企业须完成此流程,方可提交正式的招股书。 若成功上市,将标志荣耀漫长征程的圆满收官。公司的上市传闻可追溯至2021年,当时报道称其正考虑借壳上市。此后类似传言屡见不鲜,并于去年末,荣耀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再度升温,此举通常被视为上市的前置条件。 这家从华为剥离后的公司,上市之路仍需攻坚。中国证监会披露,其上市辅导计划定于明年1月至3月完成,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据此时间表推测,荣耀最早有望于明年第二季度上市。 国内市场承压 2013年创立的荣耀,属华为旗下的高性价比子品牌,而华为的主品牌聚焦高端市场,以抗衡苹果iPhone。2020年末,美国严厉制裁下,危及华为手机芯片及获取美系的技术能力后,华为分拆荣耀,使后者能维系美国供应商渠道,助力品牌渡过生存危机。 收购荣耀的财团是国有企业及民营资本混合体,出资方多数来自华为总部所在地深圳。 该策略使荣耀避免了华为手机业务面临的困境,分拆后数年,荣耀发展迅猛,部分源于填补华为撤出全球市场及国内受挫后的空缺。美国制裁曾重创华为智能手机业务,近年通过替代从美国采购的零部件,逐步恢复元气。 分拆初期,荣耀表现亮眼。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统计显示,2022年荣耀以34%的出货量增速,位列中国前五大手机品牌之首,市占率达12%,跃居国内市场第二。增长势头延续至2024年初,当年一季度销量增长13.2%后,以17.1%的市占率登顶国内市场。 不过,此后增长轨迹逆转。2024年,荣耀的中国市占率持续下滑,从二季度的14.5%跌至四季度的13.7%。IDC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荣耀的出货量已跌出国内前五。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一季度荣耀出货量下滑12.8%,国内排名第六。 荣耀市场受挫之际,恰逢国内对手强势增长。特别是老东家华为,2023年末携自研芯片的Mate60系列回归。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荣耀销量下滑时,华为出货量激增28.5%,小米(1810.HK)出货量增长16.5%。 尽管国内市场承压,在华为因无法使用谷歌Android系统而失落的海外市场上,荣耀的表现则异常强劲。去年四季度,该公司欧洲出货量同比大涨77%,以4%的市占率跃居该区域第四大品牌。 海外扩张构成荣耀的重要增长,有机会成为吸引投资者的核心卖点。公司在东南亚市场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虽未进入区域前五,但市场分析机构Canalys的数据显示,荣耀今年一季度的出货量达89.3万台,创纪录高位,同比增幅高达88%,展现出惊人的增速。 本土市场份额暂时流失,大可不必恐慌,荣耀仍可通过重磅新品实现市场修复。当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持续白热化,且作为荣耀最核心的市场,该区域不容有失。 为突围同质化竞争,荣耀着力打造AI驱动型的企业形象。今年3月,公司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发布战略蓝图,未来五年斥资100亿美元投入AI研发,加速从手机制造商走向“AI终端生态公司的”转型。 据国内媒体报道,战略转型伴随重大组织架构调整。荣耀已新设AI产业部门,AI及软件团队也扩编至2,600人。 1月履新的荣耀CEO李健向国内媒体表示,智能手机已属成熟市场,10%至20%的历史增长率难再现。相较之下,李健将AI手机称为“蓝海市场”,荣耀多年积累的AI算法与硬件研发经验,将转化为竞争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AI并非荣耀的专属赛道,小米、Vivo等竞争者亦推行类似策略,行业趋势已成。鉴于当前AI功能仍具局限性,分析师多质疑其实用性能,是否真正激发消费者换机意愿。 归根结底,AI战略转型或能提升荣耀估值预期,但投资者兴趣终将取决于手机业务的基本面。尽管国内市场表现欠佳,荣耀在欧洲及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的扩张态势,对潜在投资者仍具吸引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how Tai Fook issues first convertible bonds in 14 years: What does it see for the future?

14年来首发可换股债 周大福看见了什么?

在资金充裕、股价持续反弹时选择发行可换股债,或许揭示周大福对下一阶段增长的视野 重点: 净筹资金87.2亿港元,将用于黄金首饰的业务发展、门店升级海外扩张等 过去一年,周大福的定价黄金系列收入增长超过一倍 李世达 在全球消费环境回暖与金价屡创新高的背景下,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1929.HK)宣布自2011年上市以来首次的股本融资,发行可换股债集资88亿港元。在手上资金充裕、股价升势迅猛的此刻发债,市场对此感到少许意外,或许揭示了周大福对下一阶段增长的急迫与视野。 根据公告,周大福发行于2030年到期的88亿港元0.375厘可换股债券,初始换股价为17.32港元,较上日收市价13.72港元溢价26%。周大福所得款项净额将为约87.2亿港元,资金拟用于黄金首饰业务的发展及融资、门店升级,以及国内外市场的扩充。 消息公布当日,周大福股价一度跌逾10%,最终收跌5%报12.72港元。今年以来,公司股价已上涨94.08%。 金价高 业绩跌 股价涨 受全球金价大幅上涨影响,今年以来港股珠宝股涨幅显著,除周大福外,六福集团(0590.HK)年内已涨约40.32%;周生生(0116.HK)涨35.6%,老铺黄金(6181.HK)更大涨230%,涨幅远超同期国际现金价涨幅45.36%。 然而,高金价亦抑制实物珠宝需求,导致“业绩跌、股价涨”的行业现象。 根据数据,中国一季度黄金饰品需求同比下降近27%,多家珠宝企业业绩仍在下滑。其中,六福集团截至3月底止的财年盈利下跌40%;同期周生生盈利跌逾20%;至于周大福同期也录得17.5%的营业额跌幅,盈利则跌约9%。 尽管收入下滑,在营运效率与产品组合优化的支撑下,周大福毛利率却逆势上扬,全年提升5.5个百分点至29.5%,为近年罕见的高点,整体经营溢利增长9.8%至147亿港元。 近期的销售数据亦为集团未来增长平添希望。今年4月与5月,港澳市场同店销售终止连续一年跌势,录得1.3%的增长,内地同店销售的跌幅也大幅收窄至2.7%。这显示消费者对高金价的适应程度提高,配合金饰产品定价制度改革与新形象店效应初现,业绩似出现止跌回升的迹象。 周大福的财务状况仍属稳健。截至2025年3月底,手头现金超过75亿港元,自由现金流达207.5亿港元,创五年新高。在这样一个销售触底回稳、经营效率改善的节点,周大福选择发行可换股债集资,显示其希望在转型与竞争中加快步伐、主动出击的策略思维。 新门店表现理想 根据管理层说法,此次集资将用于支持黄金首饰业务发展与融资、门店升级计划、国内外市场的策略性扩展等,尤以推进品牌转型与新形象店拓展为重点。过去一年,周大福在内地与香港合共开设五间新形象店,单店销售表现普遍高于旧店30%,本年度将于两地再拓展约20间,集中提升单店生产力与高价值顾客比重。 管理层也表明将进军迪拜、泰国、澳洲等市场,此举有助分散地缘政治与消费周期的风险,快速抢占高端金饰与婚庆珠宝市场需求更强的地区,扩大海外市场影响力。 另一方面,放眼整体市场环境,金价自去年以来持续创高,虽然短线带来部分购买力递延,但也推动消费者认知与购买习惯的转变。 其中表现最亮眼的就是定价黄金产品,上年度营业额同比大增105%,占内地零售值的比例由7.1%升至19.2%。定价黄金与传统按克数与金价波动计价的饰品不同,而是以“一口价”销售、计入设计与工艺价值的金饰,能够减少价格透明化带来的议价空间,强化品牌附加价值,利润率更高。 同时,内地新兴品牌如老铺黄金正快速扩张,在中价位与年轻族群市场取得明显进展。周大福作为龙头企业,势必要加快升级与差异化步伐,否则恐失去先发优势,这显然就是此次融资最重要的目标。 目前周大福市盈率约为22倍,高于周生生的7.5倍与六福集团的9.3倍,但远低于老铺黄金的84.6倍,相较传统同业并不便宜,但也未反映全部潜力。考虑到高达87%的派息率与稳健的现金流,对长线投资者而言具备一定吸引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ameson makes knitwear

业务下滑现金急降 南旋控股减息渡难关

来自最大客户业务量下滑11%,这家服装制造商23/24下半财年的营收开始收缩 重点: 因最大客户业务萎缩,叠加大幅投资越南生产基地,南旋控股23/24下半财年的利润大跌40% 公司以“持续践行审慎现金管理”为由,将下半财年的股息削减逾半   阳歌 南旋控股有限公司(1982.HK)23/24年度业绩展现全球服装业多元交织的行业图景,一方面中国经济放缓抑制需求,另外中美贸易战加速产能向东南亚转移,二者构成复杂的局面。 无论是象征意义还是实质层面,南旋控股的业务受压,导致截至2025年3月财年的下半年利润骤降。公司的两大核心市场日本与中国,业务萎缩最为显著,年内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19%和7%。 公司认为相比中国,越南受特朗普全球关税战影响更小,但随着加速建设越南生产基地,南旋控股的财务渐承压。同时,公司正经历地域多元化风险,因客户要求及缅甸政局动荡,被迫从该国转移产能。 长期以来,投资者对服装制造板块兴趣不大,南旋控股上周五收市后发布业绩,公司股价本周一重挫7.1%,年内累计跌幅扩大至8.2%。当前市盈率仅5.3倍,与天虹国际集团(2678.HK)的5.5倍相若,但远逊专注中国市场的波司登(3998.HK)15倍的市盈率——后者因知名品牌获得更高估值溢价。 相比之下,南旋控股、天虹国际等企业基本籍籍无名,因为它们从事代工业务。这种差异在利润率上体现鲜明。南旋控股上财年毛利率为18%,还不到波司登去年9月中期业绩49.9%毛利率的一半。 南旋控股在业绩报告中称:“尽管面临经济增长放缓、通胀持续及政策不确定性挑战,全球经济仍展现韧性。各国经济表现分化,消费行为呈现复杂复苏态势。” 在业务前景存疑的情况下,南旋控股削减超过一半股息的决定非常确定。上半财年每股股息0.098港元,同比上升0.003港元,但下半年股息从0.035港元锐减至0.015港元。 对此,公司未直接解释,强调“持续贯彻审慎现金管理、保持强健现金流及健康负债比率”。业绩显示,现金储备同比骤降40%至4.31亿港元(约5,500万美元),负债比率从8.9%增至20.1%。 这些趋势难言乐观,但主要与越南产能扩张相关,体现南旋控股的进取姿态,而非财务失责。归根结底,即便利润持续承压,公司现金流仍是正数,亦能保持盈利。 营收下滑 尽管从中国转移产能的战略看似谨慎,体现有效利用财务资源,但更令人忧心的是,南旋控股财年内的下半年业绩急剧恶化。 业绩显示,公司全年营收同比微降不到1%至43.5亿港元。但相比上半财年的数据,下半年营收转升为降,同比下滑5.3%(上半年同比增长2.2%)。 下滑的走势似与中日市场疲软相关,虽然公司并未具体就此说明。之前的财报显示,日本快时尚巨头优衣库是南旋控股的最大客户。最新业绩虽未具名披露,但称最大客户贡献收入同比下滑11%至20.4亿港元,占财年总收入的51%。 优衣库业务萎缩或反映其中国门店受经济放缓冲击,而日本订单锐减原因尚未明朗,引发投资者担忧。不论什么原因,来自最大客户的业务下滑,导致南旋控股存货从9.11亿港元激增33%至12.1亿港元。 欧洲与北美业务分别同比增长21%(至8.33亿港元)和14%(至6.06亿港元),部分抵消中日市场颓势。不过,北美业务本财年或面临特朗普对中越两国关税政策的双重压力。 尽管营收下滑,南旋控股严控成本的措施叠加原料降价,推动毛利率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至18%。不过,全年净利润却同比下降5.4%至3.42亿港元,据上半年的数据分析,下半年利润同比骤降40%。 核心在于,南旋控股正通过生产基地多元化抵御中美贸易战,同时认识到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风险。我们预计,公司终将度过这两大风暴,但在此过程中或持续推低股息,直接影响投资者收益。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atering giant Cafe De Coral is in a bind amid structural market shifts and northbound migration of consumers

结构改变消费北移 大家乐的好日子或一去不返

大家乐刚公布的一份业绩出现大倒退,集团也承认市场环境出现根本性转变 重点: 公司去年盈利下挫近30% 毛利率进一步下跌至10.4% 刘智恒 曾雄踞香港快餐业五十年的大家乐集团有限公司(0341.HK),正迎来一份大倒退的业绩,24/25年度收入减少1.4%至85.68亿港元,但盈利下跌29.6%至2.33亿港元;即使剔除物业公平值亏损后,盈利仍下跌25.2%至3.3亿港元。 期内毛利率跌1个百分点至10.4%,集团解释称:“主要由于经济不景气,消费意欲疲弱,加上香港市民外游消费以及中国内地市场价格竞争激烈,导致销售下滑。” 事实上,投资者担心的,并不是一次半次的业绩下滑,反而是看到大家乐或许已陷入结构转变的危机! 北上消费 大势所趋 首先,北上消费对香港饮食业打击沉重,每逢周六及假日,数以十万计港人蜂涌北上,香港餐馆出现空洞现象。原以为港人北上多几次,慢慢开始兴致减弱,将有一定人流回归;岂料事情似乎愈演愈烈,不但深圳、再而珠海、中山,甚至遍布整个大湾区,问题非但未缓和,反之是北上消费成为港人常态。 无可否认,内地饮食的收费远低于香港,加上中国地大物博,商场布局可更多样化,餐馆的空间特别阔落,租金又比香港低。相比之下,香港地少租贵,餐馆小,空间窄,享用更好又廉宜的饮食,自然要走到大湾区。 既然消费力流向内地,大家乐可以在内地深化拓展,说不定还能吸纳内地的消费,让业务更进一步。然而,知易行难,谁人不知道内地市场大,能成功开展业务,生意的增长将难以估量,奈何香港饮食业要在内地站得住脚,并不容易。 神洲发展 折戟沉沙 大家乐早在三十年前已打算在内地开疆拓土,但摸爬滚打多年,始终未能打出一片天;反之在北方城市连战败北,2017年将华东分店全线结业,最终要瑟缩于广东一隅。 原因不外乎未能克服水土,港式餐饮未能迎合内地人口味,港产食品一般较清淡,内地特别北方人爱食物的口味多样,许多时是味浓辛辣。加上收费也不便宜,人们不愿意付出较高的价格去享用港式快餐,试过后就鲜再光顾。 昔日“香港”两个字似顶着光环,内地人对香港文化及饮食有点趋之若鹜;但随着年代过去,内地经济及人们的品味提升,再不会觉得港式餐饮矜贵,大家乐要打入内地的市场,就更加难上加难。 而且,内地内卷式的竞争,也不是大家乐这类对盈利计算十足的公司可比。内地餐馆又以加盟模式发展,动辄上千间计算,大家乐要维持水平及管理,则以自营店为主,开店要自掏腰包,每每锱铢必计,拓展速率受到限制,规模很难做上去。 两餸打击 北店围堵 现时香港饮食市场更出现结构转变,过去快餐店及茶餐厅是基层的主要用餐地点,但近年“两餸饭”兴起,令到前两者都受到颇大冲击。一方面是两餸饭以外卖为主,减少用餐地方,因此收费可以更便宜;特别是茶餐厅及快餐店以做套餐为主,收费偏高,一个套餐要60至70港元,两餸饭只需40多元,自然抢走不少快餐店及茶餐厅的生意。 另外两餸饭提供多种餸菜选择,让顾客觉得可以自由配搭,选择众多,特别是劳工阶层,都移情别恋,减少光顾茶餐厅及快餐店。 更让投资者担心的,是内地饮食巨头不断在港布局,太二酸菜鱼、八合里火煱、木屋烧烤、遇见小面及绿茶集团(6831.HK)等,纷纷登陆香港,他们善于打价格战。面对内地竞争对手,大家乐的市场或被蚕食。 过去多年,香港经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因此即使短期有波动,只要公司有良好管理及应对能力,都有机会穿越周期。不过,这次似乎有点不一样,今天面对的是大环境转变,消费力北移,结构的变化,大家乐的好日子或许一去不返。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Yuyuan Jewelry Fashion attracts funds

豫园股份业绩续下滑 复星频引投资挽狂澜

中国银行旗下中银金融同意向复星的珠宝时尚集团注资4亿元,成为该公司最新一批投资者 重点: 中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将以4亿元,购入复星国际旗下上海豫园珠宝时尚集团有限公司3.6%的股权 即使盈利下滑,这家珠宝商继去年末两轮大规模融资后,再获新的投资   梁武仁 为失去光泽的业务吸引新资本绝非易事,然而,复星国际(0656.HK)旗下珠宝子公司正通过集结投资者,支撑当前略显黯淡的业务,成功实现这一目标。 复星国际上周五披露,中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以4亿元人民币(约5,570万美元)收购上海豫园珠宝时尚集团有限公司的新发股份,持股比例达3.6%。该珠宝商拥有老庙黄金品牌门店,隶属于复星系分拆上市的上海豫园旅游商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655.SH),其业务包括上海历史名胜豫园内的商业运营。 此轮售股承接去年末完成的两轮融资。去年11月,约36名个人投资者通过认购豫园股份旗下一家全资子公司的股份,共同向该珠宝商注资7.7亿元,获得合计约8%的间接股权。随后12月,交通银行旗下另一家银行系投资机构——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斥资6亿元,获得该珠宝商5.6%的股权。 总体而言,自去年11月以来,豫园股份已通过近40名投资者为其珠宝业务募资近18亿元。该金额相当可观,相当于豫园股份去年末现金持有量的30%以上。 更令人瞩目的是,当前中国消费情绪整体疲软,尤其对珠宝首饰等非必需轻奢品需求不振,豫园股份自身前景亦不甚明朗。 根据4月末发布的最新财报,公司一季度营收同比骤降近五成至87.8亿元,同期净利润大跌71%至5,180万元。2024年全年,豫园股份净利润重挫94%,复星将其归咎于“国内消费市场整体低迷”。 过去一年,黄金等贵金属价格急涨,也没有对未上市的珠宝时尚集团构成利好,日益注重成本的中国消费者对珠宝望而却步。根据复星国际上周五的公告及最新年报,这家珠宝商2024年净利润随销售额下滑而减少约10%至7.14亿元。 这种颓势与全国珠宝商的普遍境遇相符,总部位于香港的六福集团(0590.HK)本周宣布,在截至今年3月的财年内利润下滑40%。 尽管政府大力鼓励消费,但当前中国经济环境下,消费疲软态势恐难迅速改观。当销售萎靡时,企业往往通过削减成本来改善财务状况。这似乎正是复星四大核心子公司之一、集团“快乐”板块旗舰——豫园股份的主要目标。 去年,豫园股份加速剥离非核心资产,出售了日本酒店餐饮运营商Kabushiki Kaisha Shinsetsu,以及上海星光耀广场等项目。复星表示,今年公司将延续这些举措,持续聚焦运营精简化及与关键伙伴的资产轻协作。 瘦身计划 瘦身同样是复星国际的持续主题,作为亿万富豪郭广昌商业帝国的主要投资平台,公司刚摆脱近年债务危机的阴霾。这轮危机数年前达到顶峰,疫情期间复星现金流恶化,偿付到期债务能力岌岌可危。 为避免违约,复星国际开始紧急抛售2010年代收购热潮期间购入的资产。今年5月,其将葡萄牙地产项目出售给该国央行。作为全面重组的一部分,复星国际已将剩余资产整合至豫园股份在内的四大核心子公司。 融资似乎正成为豫园股份近期的另一重点,公司严重依赖债务维持运营,总负债占资产比例远超60%,制约其借贷能力,意味股权融资更具现实意义。彭博社1月报道称,该公司正考虑赴港二次上市募资3亿美元。 此举将使豫园股份成为最新寻求“A+H”双重上市的沪深A股企业,此轮赴港上市潮的高峰,是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上月完成的40亿美元港股上市,该公司此前已在深交所挂牌。 当然,基于豫园股份近期惨淡的业绩表现,这未能打动其沪股投资者,能否成功发行上市仍存重大悬念。过去一年,豫园股份股价仅微涨3%,跑输同期上涨约12%的上证综指。 不过,近期珠宝板块的股权交易显示,知名投资者对豫园股份(至少其珠宝业务)抱有相当兴趣。最新交易对珠宝时尚集团估值约110亿元,相当于其2024年净利润的16倍。该估值介于香港珠宝巨头周大福(1929.HK)23倍和周生生(0116.HK)8倍市盈率之间,显得相对合理。 如此估值倍数仍表明,投资者对复星系珠宝业务持相对乐观态度,尽管对其规模更大的旅游及“快乐”板块热情较低。当前真正的挑战在于,这家珠宝商能否交出符合新投资者预期的业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anu operates hotpot restaurants

递交港上市申请 巴奴为投资者奉上“高端火锅”

这家火锅连锁企业申港上市的文件揭示,在今年第一季度复杂的市场态势下,客流量大幅攀升,但人均消费缩水 重点: 巴奴已递交赴港上市申请,文件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营收及利润双双实现增长 上市文件披露,中国消费者今年第一季度外出就餐频次增加,但单次消费金额走低   阳歌 火锅连锁企业巴奴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新近提交的港股上市申请,折射出中国餐饮市场的复杂图景:消费者日趋精打细算,但外出就餐热情依然不减。 作为赴港上市餐饮企业阵营中的一员,巴奴此次港股上市拟募资额有望突破1亿美元,或成该梯队规模较大的募资项目。这家定位高端火锅市场的企业,其客单价确实比服务大众客群的海底捞(6862.HK)高出约40%。 定位高端能否助力企业发展,将成投资者是否认同公司上市的关键。去年,多数中国餐饮企业同店销售额下滑,主因是经济增速放缓下消费趋于谨慎,人均消费缩水。 鉴于香港上市规则仅要求企业每年披露两次业绩,今年目前的趋势是否缓解尚不明朗。不过,零售业数据显示,在政府刺激消费政策助推下,今年初以来,行业已重现营收与同店增长态势。 肯德基中国运营商百胜中国(YUMC.US; 9987.HK)是为数不多披露季报的餐饮企业,公司同店销售额去年下滑3%后趋于平稳,今年第一季度同比持平。不过,其客单价(与传统堂食餐厅人均消费概念类似)同比下降4%。 巴奴的上市材料显示,尽管消费者保持谨慎支出,但今年一季度外出就餐人群持续扩大。公司营收同比攀升26%至7.09亿元,而上年同期为5.64亿元,虽然增长很大程度源于门店扩张。截至3月底,公司全国门店达145家,较去年初的111家大幅增加。 深入分析运营指标可见,巴奴今年第一季度客流量同比激增,有效对冲人均消费下滑。当季接待顾客数同比增加40%至541万人次(去年同期为387万人次),翻台率从去年同期的每日3次大幅上升至3.7次。 但如前所述,当季客单价延续下行趋势,同比下降5.3%至138元(去年同期为148元)。可比数据显示,海底捞去年客单价97.5元,虽远低于巴奴,但其降幅较温和,较2023年的99.1元仅微跌1.6%。 经历三年频繁闭店及出行限制后,2023年中国餐饮零售业一度迎来报复性消费。然而,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就业与房地产市场疲软,这股复苏势头在当年末明显减弱,消费行为趋于保守。 中央厨房体系 财务数据显示,在消费疲弱环境下,巴奴在增速放缓考验下,表现相对稳健。与同业相似,公司去年同店销售额较2023年下滑9.9%,但今年第一季度该指标同比逆势增长2.1%。 巴奴2001年创立于河南省,是中国最早专注火锅品类的连锁品牌之一,这种业态如今已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一大餐饮形式。目前,河南仍为其门店最密集的区域,全省分布53家门店,占总门店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在坚持高端定位的同时,巴奴深耕下沉市场的战略成效显著。145家门店中,近80%分布于二线及以下城市。 据第三方数据,巴奴位居中国火锅连锁第三大品牌,并以3.1%的市占率成为高端细分领域龙头。由于该市场集中度较低(前五大品牌合计份额仅8.1%),若能持续扩大规模,巴奴有望跻身行业头部阵营。 巴奴计划用上市筹集的资金,在未来三年大幅扩张业务版图,预计增 177 家门店。公司表示,当中包括明年开设 52 家新店,2026 年开设 61 家,2027 年再开设 64 家。相比2022至2024年,分别开店11家、25家及35家,开店速度将大幅提升。 高度依赖中央厨房,似乎构成巴奴的核心优势,这种模式在降本增效的同时,保障就餐体验的稳定性。目前,公司运营5座中央厨房及专业化食材加工基地。 “我们高度重视精益店面运营。”招股书称,“依托中央厨房与冷链体系支持,食材经集中加工及小份包装,显著降低门店对设备及人力的依赖。” 规模化效应叠加中央厨房模式,推动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餐厅经营利润率从2023年的21.3%稳步增长至今年第一季度的23.7%,从而带动盈利稳健上行,当季净利润同比激增58%至5,520万元(上年同期为3,500万元)。 海底捞构成估值对标的最佳参照,当前其市盈率(P/E)为16倍,市销率(P/S)达1.74倍。若采用可比估值法,巴奴的市值区间约为20亿至40亿元,对港股投资者而言,不啻为一道独具风味的餐饮投资新选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