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胶原蛋白护肤品公司业务进入快速增长轨道,并申请到港股上市

重点:

  • 巨子生物受益于轻医美项目和功能性护肤理念,加上成功拓展线上销售,营收自2019年起迅速增长
  • 公司去年的毛利率高达87.2%,主要受惠于专业皮肤护理产品的销售收入增加

莫莉

今年的“五一”长假期,你去了哪里消费?除了吃喝玩乐外,打一针水光针、做一次面部护理,成为不少爱美人士的选择。随着“颜值经济”崛起,中国的医疗美容快速发展,造就大量市值百亿元计的上市公司。

在医美赛道中,主打“抗衰老”的胶原蛋白,以及有助“补水锁水”的玻尿酸两大产品,备受市场人士关注。在玻尿酸领域,出现了市值超过500亿元的华熙生物(688363.SH)与爱美客(300896.SZ),以及昊海生物科技(6826.HK; 688366.SH)等十多家上市公司,但胶原蛋白领域的资本化进程相对缓慢。最近中国最大胶原蛋白护肤品企业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申请上市,有望成为“胶原蛋白第一股”。

巨子生物是一家设计、研发和生产生物活性成分的皮肤护理产品公司,公司创始人范代娣带领团队于2000年开发公司专有的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并于2005年在中国获得该行业的首个发明专利授权。巨子生物的招股书指出,旗下产品覆盖功效性护肤品、医用敷料和功能性食品三大类,共有105种产品。

从胶原蛋白的原料生产,到作为终端产品的功效性护肤品,巨子生物实现了对胶原蛋白产业链的全覆盖。据招股书引述的报告指出,以零售额为口径,巨子生物是2019年起,连续三年中国最大的胶原蛋白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公司,也是2021年中国第二大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公司。

毛利率高达87.2%

尽管巨子生物成立于2000年,但直到2019年,业绩才步入增长快车道。公司营业收入从2019年的9.57亿元增长24.4%至2020年的11.9亿元,并进一步增长30.4%至2021年的15.5亿元。净利润则从2019年的5.75亿元,逐步增长至2021年的8.28亿元。由于专业皮肤护理产品的销售收入增加,公司的毛利率也在提升,过去三年的毛利率分别为83.3%、84.6%及87.2%。

巨子生物的业绩骤增,与近年来风行的轻医美项目和功能性护肤理念有关,由于光电类和水光针类日常医美项目,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创伤,属“有创医疗”行为,术后皮肤处于开放状态,必须外敷医用敷料加快修复。此外,胶原蛋白具备保湿、美白、滋养等功效,也属于“化妆品成分党”的新宠。

因此,巨子生物的功能性护肤品和医用敷料备受年轻消费者追捧。公司两大主力品牌可复美、可丽金2021年的贡献收入占比九成,占旗下产品种类约85%。

安信证券的报告显示,中国面膜类型的医用皮肤修复敷料市场正高速增长,销量从2017年1.6亿片升至2019年3.4亿片,复合年均增长率达44.6%。其中可复美的类人胶原蛋白敷料单价最高,单片价格高达37.6元,高于同行创尔生物生产的胶原贴敷料的单价25.2元,可见巨子生物凭借其专利,已在行业形成技术壁垒。报告认为,随着问题皮肤和轻医美消费需求与日俱增,预计新生力量持续推动医用敷料市场高速发展。

此外,巨子生物看准直播电商的兴起,也采用主播带货、KOL推销等组合营销模式,令旗下产品成为“网红”。以2021年“双十一”当日为例,可复美于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天猫旗舰店的累计成交额,单日便已突破一亿元。

从销售数据来看,打造“网红”的策略颇为成功,在2019年至2021年,巨子生物由线上直销产生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16.5%、25.8%及41.5%,为公司营收带来新的增长点。不过,与之对应的销售费用亦水涨船高,从2019年的9,378万元增长近3倍至2021年的3.46亿元。

或面临监管风险

作为一家医疗企业,巨子生物对研发的投入比例偏低。研发团队仅有84人,在2019年至2021年,巨子生物的研发成本分别为1,140万、1,338万及2,495万元,仅占总收入的1.2%、1.1%及1.6%,可谓营销大大重于研发。

巨子生物的主营产品医用敷料实际上属于《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的医疗器械,在网络销售、营销宣传上有严格监管要求。早在2020年1月,国家药监局已发文指出医疗器械产品不能以“面膜”作为名称,医用敷料应由医生指导使用,不能作为日常护肤产品长期使用。随着医美行业快速增长,国家药监局未来有可能加大对医用敷料等产品销售的监管,政策风险不能小觑。

即使如此,资本仍然对巨子生物伸出橄榄枝。2021年,巨子生物进行了IPO之前的唯一一次融资,引入高瓴资本、中金资本等知名私募基金,其中高瓴斥资7.76亿元持有巨子生物4%的股份,其投后估值超过193亿元。

对比同属医美行业的上市公司,华熙生物、爱美客、昊海生物科技在A股的市盈率分别为73倍、95倍及43倍。以三者的平均值70倍计算,巨子生物的估值约为579亿元,不过昊海生物科技在港股上市的H股市盈率仅14倍,显示港股投资者或许对该类型企业的热情不大。考虑到巨子生物面临的监管风险,上市表现仍有待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小南国大折让配股 集资不足900万港元

餐饮集团上海小南国控股有限公司(3666.HK),周一晚公布配股,将以每股0.02港元,配售近4.43亿股,较周一收市价0.024港元大幅折让16.7%,仅集资890万港元,集资所得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小南国表示,配售可筹集额外运营资金、增强公司的财务状况及扩大本公司的股东基础,从而提高股份流通性。 曾经是上海餐饮龙头之一的小南国,近年业务每况愈下,去年收入按年大跌30%至3.14亿元,亏损却较2023年扩大80%至8,506万元 小南国周二高開25%报0.03港元,公司过去一年股价由高位下跌33%。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金利来私有化计划未获股东批准

服装品牌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0533.HK)上周五公布,大股东兼主席曾智明建议将公司私有化之计划,在法院会议上未获股东批准,其中,赞成及反对分别占出席投票的股东股数55.332%及44.668%。因此,建议及计划已告失效。 曾智明于去年12月提出私有化计划,理由是公司估值偏低,且20年来并未在市场上集资,上市地位“无关紧要”。其出价每股1.5232港元虽较当时市价溢价约24.85%,但较截至去年6月底止股东应占每股资产净值(NAV)4.4741港元,折让约65.95%。 根据年报,金利来去年收入12.2亿港元(1.57亿美元),同比下滑8.4%,净利润则下滑19.9%至9,310万港元。截至去年底,公司银行存款、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0.5亿港元。公司投资物业及发展中物业资产账面总价值逾33亿港元。 公司股价周一大幅低开39.6%,报0.9港元,至中午收市报29.53港元,跌1.0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hipu makes AI products using LLMs

智谱率先抢上市 成败还看能否续创收入

专注为企业客户提供大型语言模型的智谱,今年已向政府融资20亿元 重点: 智谱欲在中国AI“六小虎”中率先上市,而竞争对手正逐渐放弃成本高昂的基础模型 公司严重依赖政府扶持,但该策略存在风险,其他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所受的教训,已充份证明此点 陈竹 识别型AI还是知识型AI? 这是横亘在中国数量众多的人工智能(AI)初创企业面前的问题,它们在努力探索既能规避争议及过度依赖政府,同时兼具强大增长潜力的道路。虽然很多早期参与者专注识别型AI(其最大的应用领域之一是监控),但新一代初创公司在基于知识的大型语言模型(LLM)中,发现了更大的潜力,而且争议也相对较少,比如OpenAI和最近的DeepSeek的模型。 据财经媒体财新报道,智谱正谋求在新一批纯LLM公司中拔得头筹,率先上市。公司上月向北京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迈出IPO的第一步。如果一切顺利,智谱有望在以LLM为依托的AI“六小虎”中,率先登陆资本市场。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智谱普遍被认为是六家公司中,最有可能存活下来的。它们所处的LLM领域,最近被DeepSeek打破。后者不久前发布成本效益更高的模型,包括专注推理的R1,引起广泛关注。 尽管最近声名鹊起,但DeepSeek并不属于LLM领域的AI“六小虎”。“六小虎”中的其他五家公司分别是MiniMax、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阶跃星辰和零一万物,其中两家已经发出战略转移信号,不再专注于LLM所属的基础模型。由AI先驱、著名风险投资家、前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创立的零一万物已表示,将停止投资基础模型的开发,因基础模型开发需要在AI芯片和研发方面投入巨资。 这些公司正转向以DeepSeek开发的基础模型而开发的应用程序,曾任搜狗的首席执行官王小川创立的百川智能,同样也表示将转变战略,专注医疗保健应用,而不是继续投资基础模型。 虽然其他三家公司近期并未就各自的战略发表评论,但智谱因对基础模型开发的坚定投入,终能脱颖而出。公司最近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于3月推出一款其专有GLM模型的通用AI代理。此外,它还采取类似DeepSeek的额外举措,开源其基础模型。 政府的支持 在大模型领域的AI“六小虎”中,智谱展现出惊人的融资能力。过去一年,同行在筹资方面相对沉寂,而智谱却成为了投资者的宠儿,仅在今年就获得至少20亿元(2.76亿美元)的资金。 这轮筹资始于3月初,作为浙江省会的杭州,市政府成为一轮10亿元融资的领投方。随后,中国其他三个城市也加入投资:广东珠海市出资5亿元;四川省会成都市投资3亿元;就在最近,北京市政府也投资了2亿元。 鉴于中国大力发展该领域,最近这波由政府支持的资金颇值得关注。智谱抓住这一政策红利,标志已改变公司对私人资本的依赖。 2019年由清华校友唐杰、张鹏创立的智谱原本是校企,后从清华脱离。其早期的融资轮吸引知名私营投资机构,如红杉(前身为红杉中国),以及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脱胎于中国最负盛名的理工科学府,在一定程度上,是它获得大量国有资本青睐的原因。 智谱是中国大语言模型开发领域的先驱之一,早在2022年末,OpenAI推出具有变革性的ChatGPT前就已成立。ChatGPT的推出,引发中国的人工智能热潮,众多公司竞相开发本土替代产品。智谱的所有主要竞争对手,都是在后ChatGPT时代成立。 从公司的融资历史,可以看出其财务实力。研究公司来觅的数据,自成立以来,智谱已完成14轮融资,筹集资金超过90亿元。在中国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领域,其强大的筹资能力以及早期对大语言模型的专注,使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然而,智谱真正的竞争并非来自其他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而是来自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和腾讯等科技巨头,以及迅速崛起的DeepSeek。虽然智谱拥有来自政府和风投的强大支持,但这些老牌企业借核心业务的造血能力,拥有更雄厚的资金储备。 虽然人工智能商业化仍处早期阶段,但争夺消费市场份额的竞争,揭示了当前的市场状况。根据人工智能产品追踪网站Aicpb.com4月的数据,智谱“清言“的月活用户为900万,排名第九,与市场领先者差距明显。阿里巴巴的夸克以1.49亿月活跃用户数领先,其次是字节跳动的豆包,月活跃用户数为1.07亿,Deepseek的月活跃用户数为9,600万。 话说回来,消费者应用程序并非智谱的主要关注点。公司的定位是为企业客户和政府机构,提供定制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这类业务往往比面向消费者更赚钱。 在中国的技术市场,政府机构以及国有和地方国有企业,是软件和数字解决方案的最大买家之一,由于智谱与政府关系紧密,这可能对其有利。 但严重依赖政府本身也存在风险。ChatGPT出现之前的“AI四小龙”,正是前车之鉴。彼时,AI主要与识别技术有关,涉及计算机视觉。 AI四小龙,即商汤(0020.HK)、旷视科技、云从科技(688327.SH)和依图科技,业务主要围绕政府工作开展,提供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监控系统。然而,随着政府削减监控相关项目的支出,这些公司已失去往日的辉煌。 由于无法实现客户群的多元化并拓展新的应用场景,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AI公司,如今面临业务萎缩和亏损加剧的困境。面对这一现实,商汤最近正将业务重心,从原来的识别技术迅速转向更具商业潜力的基础模型。 总而言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要与科技巨头一较高下,智谱凭借雄厚的财力,有望笑到最后。然而,准备在同类公司中拔得上市头筹之际,智谱仍面临着一项严峻挑战:如何向投资者证明能够通过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可持续的收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招股集资310亿港元 宁德时代势成今年新股王

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750.HK, 300750.SZ)周一公开招股,发售近1.18亿股,7.5%在港公开发售,每股价不超过263港元,集资总额达310亿港元。 据彭博消息,宁德时代的发售将采取“Reg S”方式,即不会向美国境内投资者售股,目的是减低美国的风险。 公司过去三年的盈利持续增长,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335亿元、473亿元及553亿元。 宁德时代的基石投资者包括有科威特投资局(KIA)及中石化,各投资5亿美元,另外内地私募之王高瓴亦投资2亿美元。集资所得约90%用于推进匈牙利项目第一及二期建设,约10%用于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