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的两项重要收购帮助推动了维亚上半年收入的五倍增长,公司重新进入盈利状态

重点:

  • 维亚生物科技上半年的收入增长了五倍,并恢复了盈利能力,这得益于它去年对两家CDMO的收购
  • 在全球药企纷纷将重点转向药物开发之际,该公司转向合同制药

蓝少虎

维亚生物科技控股集团(Viva Biotech Holdings,1873.HK)是一家面向全球、为其他制药商提供第三方制药服务的中国供应商,最近的几起并购仿佛给它打了一针强心剂。

根据上周公布的最新业绩,该公司在完成了两项关键的收购后,上半年的收入激增了五倍多。这两项收购不仅为它增加了一个主要的新业务领域,还使维亚生物科技恢复了盈利能力。

一开始,该公司的股价在业绩出来后的三天里涨了约4%。但从那以后,又回吐了所有的涨幅,这表明投资者也许原本期望它能从最近的两次收购中获得更强的动力,这两项收购使维亚从最初的合同研究机构(CRO)成为了快速增长的合同研发生产机构(CDMO)。

维亚生物科技还从事服务换股权业务,即获取初创药物研发公司的股份。这种合作使维亚能够获得这些公司的产品,也可以向它们出售自己的服务。

维亚的多元化战略最近引起了全球投资巨头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和瑞银集团(UBS Group AG)的注意,它们在7月和8月分别购买了维亚17.5%和10%的股份。这两家全球巨头是在维亚股票从6月份的历史高点下跌了近一半之后分别采取的行动,也许暗示了一种“逢低买入”的心态。

根据8月30日发布的最新报告,维亚生物科技今年上半年的收入比去年同期猛增了五倍多,达到10.3亿元(1.594亿美元)。CDMO业务和药物商业化服务占了近70%的收入,而去年同期这两项业务为零。向其他制药公司提供临床阶段外包服务的药物发现服务贡献了剩余的营收。

维亚的收入激增帮助它从去年同期5.3亿元人民币的亏损转为今年上半年9580万元的盈利。该公司将这一转变归功于它对SYNthesis Med Chem(香港)有限公司和浙江朗华制药有限公司的收购。

去年9月,维亚宣布以8000万美元收购SYNthesis,这家公司与它的子公司一起从事临床前小分子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在那之前一个月前,维亚宣布了一项更大的交易,以25.6亿元收购CDMO领域的专业公司朗华制药80%的股份。

朗华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了26个CDMO项目,销售额约为4.15亿元,约占维亚生物科技总收入的58.8%。

根据美国企业研究所(AEI Research)5月的一份报告,维亚生物科技通过收购朗华进入的全球CDMO市场,预计到2025年该市场将达到约1200亿美元的规模,而2019年为63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11.2%。

增长有望

进入CDMO看起来是非常明智的一步,因为跨国制药商将更多精力转移到药物研发上,同时把实际生产交给像维亚这样的第三方,令该领域的企业从中受益。上世纪90年代,全球半导体行业也出现过类似的转变,芯片设计方和第三方代工企业成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各自专注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

据美国企业研究所称,基于类似模式,化学药品的生产也会逐渐转向CDMO。

创办于2008年的维亚生科技物于2019年5月在香港上市,募集1.76亿美元。今年6月,该公司股价从4.41港元的IPO价格攀升至11.64港元的历史新高,涨幅高达164%,但此后已跌至6.60港元左右。这表明,先前的上涨可能为时过早,在对该公司的竞争对手进行评估后,这一事实变得更加明显。

维亚生物科技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中国以外,其中美国约占30%,欧洲占25%,其余收入来自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它的竞争对手艾昆纬(IQVIA Holdings Inc.)和药明康德(WuXi AppTec Co. Ltd.) 市值分别为500亿美元和630亿美元,令维亚生物科技的16亿美元市值相形见绌。

根据其2019年的招股说明书,在维亚生物科技核心的CRO服务在中国的市场上,中国最大的两家企业在2017年分別占据了53%和30%的市场份额,而维亚生物只有2.6%,招股说明书没有提及这两家企业的名字。

不过,标普全球(S&P Global)将泰格医药(Hangzhou Tigermed Consulting Co.Ltd.)列为中国最大的临床试验CRO,而2015年从药明康德分拆出来的药明生物(WuXi Biologics ),则是中国另一家最大的临床试验CRO。

但一些人可能会认为,该公司的股票被低估了,股票信息网站Simply Wall Street指出,它较10.71港元公允价值低38.4%。显示出潜在的大幅上涨空间。

考虑到其规模相对较小,以及中国CDMO和CRO市场的寡头垄断性质,维亚生物也在寻求通过服务换股权业务来提高收益。今年上半年,维亚生物在其投资组合中增加了8家初创企业,并增加了对两家现有投资组合公司的投资。这使其投资组合中的公司总数达到75家,平均协议持股比例约为18.41%。

这些公司参与了140个管线项目,其中18个已进入临床阶段。除了让维亚随时掌握药物领域的先机并为其服务提供潜在的新客户外,当这些投资组合公司的价值上升时,这些投资也会为维亚赚钱。

今年上半年,此类价值增长的收益总额约为5350万元,而去年同期约为5470万元。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海辰储能营收飙升 更新香港IPO申请 

储能企业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周一提交香港IPO更新申请,显示其在2025年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69.7亿元(约合9,800万美元),同比飙升224.6%,毛利润激增逾10倍至9.16亿元。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是全球顶尖的储能系统(ESS)电池及成套设备制造商之一。公司提供针对多元应用场景定制的储能产品与解决方案,业务贯穿全产业链——从储能电芯到集成储能系统和端到端解决方案。 公司处于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的风口中,也是首家在美国本土生产储能系统的中国企业。自去年起已实现调整后盈利,今年上半年延续此态势,经调整净利润达2.47亿元,正快速迈向全年净利转正的目标。 海辰储能凭借差异化技术构筑显著竞争优势,尤其在长时储能赛道拥有很大的领先优势。公司强调其系全球首家推出容量超1,000安时储能电池的企业。 公司规模化生产覆盖587安时与1,175·安时等多规格储能电芯,形成适应电力和工商业场景的产品矩阵。公司亦是业界首家实现314安时储能电池量产的企业。 阳歌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滴普科技首挂大涨 半日收升121%

企业级大模型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商滴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84.HK)周二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日开市大涨112%,至中午休市报59港元,升121.31%。 公司公布,是次全球发售2,663.2万股,发售价26.66港元,集资净额6.1亿港元。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获得热捧,录得7,568.83倍超购,香港公开发售原占5%,按回补机制增至532.64万股,占发售总数20%。国际发售录得15.61倍超购。 滴普科技主要为企业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主要客户涵盖消费零售、制造、医疗及交通等多个领域。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18.4%达到1.32亿元。整体毛利率提升至55%。亏损由去年同期的6.2亿元收窄至3.1亿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Everdisplay makes AMOLED displays

长期亏损的和辉光电 上市集资力攻“柔性技术”

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制造商和辉光电本月初获中国证监会放行后,已重新提交赴港上市申请 重点: 为向柔性AMOLED显示面板转型筹集资金,和辉光电计划赴港上市募资 尽管过去三年营收稳步增长,但生产成本持续高于收入,因而引致巨额亏损   陈竹 中国从光伏到新能源汽车等各制造领域的制胜方略遵循相同路径:政府主导大规模投资,支撑企业渡过长期亏损,产能建设超前于需求。其底层逻辑在于,一旦市场最终跟上,盈利将随之而来。 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新兴行业,在显示面板等传统领域也如此,从早期LED、LCD时代起,该行业便持续经历技术迭代。中国以此战略追赶韩国市场主导地位,如今已培育出京东方(000725.SZ)等全球巨头。这家背靠政府的企业,在实现盈利前曾经历近二十载的亏损。 尚处该发展早期阶段的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688538.SH)已登陆沪市,上周再向香港市场提交上市申请,寻求募集新资金。因未能于6个月内获批,以致今年4月的申请失效后,要再重新递交材料。 2012年,这家公司由上海国资委控股设立,肩负突破当时外资主导的新兴显示技术AMOLED领域的使命。逾十年后,和辉光电虽成功在AMOLED市场立足并实现初期目标,但相较京东方,和辉光电仍深陷盈利困局,且未向投资者释放何时可能盈利的信号。 和辉光电寻求二次上市之举,正值于沪深上市的公司,赶上对接全球投资者的浪潮。公司选定头部投行中金公司担任保荐人,表明若能成功上市,此次募资规模应相当可观。 作为战略行业的国资背景企业,其上市几乎必然获政府强力支持,中国证监会本月稍早的放行即为明证。如今,和辉光电需说服可能要求更清晰盈利路径的香港投资者。 剖析公司运营及业务前,需先行了解其核心显示技术的背景。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属OLED主流技术,其特性在于每个像素点通过有机化合物自主发光。 相较LCD、LED等前代技术,AMOLED无需耗电背光模组,可呈现纯黑画面、更高对比度及显著纤薄屏体,已成智能手机及高端设备首选。当前柔性AMOLED更支持厂商制造曲面及可折叠屏,这方面在传统技术上是无法实现。 亏损加剧 市场数据佐证和辉光电在AMOLED领域的成就,申请文件引述的独立研究显示,该公司在中大尺寸平板及笔记本计算机领域破局,去年以14.5%的出货量占比,居全球第三、中国第一。 当前,其客户涵盖荣耀、传音等头部手机品牌及车企。财务数据印证业务增长,公司营收从2020年的25亿元,增至2024年的49.6亿元(约合6.97亿美元)。据申请文件披露,今年上半年虽增速放缓,仍同比增长12%至26.7亿元。 业务扩张必然要求巨额产能投入及研发开支,和辉光电当前运行两条产线,2012年投产的首条4.5代生产线,及2016年开建的第二条6代生产线。据国内媒体报道,此类产线造价高昂,6代AMOLED生产线预估耗资达273亿元。 自申请文件披露的最早年份2022年起,和辉光电营收成本连年高于实际收入。这意味着,未计入其他开支前已现亏损,折射出巨额资本支出衍生的沉重折旧成本。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毛利亏损3.95亿元,净亏损达8.4亿元。 上市申请文件援引第三方研究称,广义的AMOLED显示产品,在全球显示面板行业的渗透率,预计将从2024年的29.2%提升至2030年的35.8%。 虽在中大尺寸领域表现亮眼,但和辉光电在智能手机市场,仅以3.7%的全球出货量占比位列第七。此短板影响重大,因智能手机恰是AMOLED渗透率提升潜力最大的细分市场。 和辉光电未能在手机屏市场斩获可观份额,主因是缺乏对柔性AMOLED的投资与产能,该技术当前广受欢迎。除苹果外,多数头部手机品牌均已开售折叠屏机型,尽管有传言称这家iPhone制造商正尝试该技术。 和辉光电长期主攻笔记本计算机等大尺寸屏应用的刚性AMOLED,为实施追赶战略,今年起推行“刚柔并济”的战略,即依客户需求生产两类产品。国内媒体报道称其6代生产线,已能小批量生产智能手机柔性AMOLED显示面板。 转向柔性AMOLED似为拓展业务,最终实现盈利,因该领域当前需求最旺。研究机构Omdia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柔性AMOLED机型,占智能手机出货量51%,达1.51亿部,同比增长15%。增长态势已延续三年,年增速持续徘徊20%左右。 不过,因该领域经验匮乏,转型需巨额投入,恐致近年财务状况恶化,盈利目标更为遥远。和辉光电须在扩张与财务纪律间寻求平衡,使投资者确信其长期成功概率。当下,港股成功上市对其至关重要,既为技术转型输血,也为鏖战日趋激烈的显示面板市场提供财务弹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文远知行招股集资31亿港元

中国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商文远知行(0800.HK, WRD.US)周二公开招股,发售8,825万股,5%公开发售,每股发售价不超过35港元,集资30.9亿港元,每手100股,一手入场费3,535.3港元。公司于下周一截止认购,下周四在港挂牌。 过去三年文远知行持续亏损,今年首六个月,公司收入近两亿元,同比增长32.8%,但仍录得亏损7.9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0%。公司解释,亏损主要是加快业务及技术发展,故前期在研发、行政及销售开支上需要大量投入资金。 公司表示,集资所得约40%用于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另外40%用于加快L4级车队的商业化量产或运营,约10%用于建立营销团队和分支机构,余下10%用于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