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US

这家数据中心运营商收到了来自控股股东贝恩资本的私有化初步要约,但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重点:

  • 贝恩提出以每股美国存托凭证8美元的价格收购秦淮数据其余股份,较该股在公告发布前一天的收盘价约有27%溢价
  • 在这份要约之前,据报道称,秦淮数据去年吸引了其他很多潜在有意收购者的兴趣

 

梁武仁

去年,数据中心运营商秦淮数据集团控股有限公司(CD.US)似乎成了炙手可热的收购目标,因为有大量未经证实的报道称,有外部投资者有意收购该公司。但这些报道都没有下文,由美国私募股权巨头贝恩资本控股的秦淮数据的美国存托凭证(ADS),继续以低迷的估值在纽约交易。

现在,贝恩似乎已经决定要结束这一局面,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全面接管的方式,从这笔被低估的资产中获取更多收益,这很可能发生在该公司最终被转卖给另一家外部公司之前。但这种美好的结局还很难确定,因为这条路可能会面临诸多障碍。

秦淮数据宣布,上周收到贝恩资本的私有化初步收购要约。贝恩资本持有该公司42%的股份,并愿意以每股8美元的价格,收购该公司其余的ADS。

按这个要约价格计算,该公司市值约为29亿美元(208亿元),较公告发布前一天的收盘价溢价27%左右。秦淮数据表示,已成立一个由独立董事组成的特别委员会来审议该要约。

虽然贝恩的要约价格有溢价,有人可能还是会认为,对这家美国私募股权巨头来说,这个价格算是便宜。在贝恩发出要约之前,秦淮数据的股价比2020年的IPO价格缩水50%以上。贝恩的要约价格仍远低于其IPO价格,相当于30倍左右的历史市盈率——远低于该公司的海外同行,比如Equinix(EQIX.US)的85倍,以及Digital Realty(DLR.US)的93倍。

此外,按照贝恩的要约价格计算,秦淮数据的市值约为其2022年收入的4.4倍,也低于Equinix按过去12个月收入计算的市销率9倍,以及Digital Reality的6.5倍。

因此,不管怎么计算,秦淮数据看上去都被低估了,尤其是考虑到它的增长前景,因为随着云服务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对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的需求猛增。该公司去年收入大涨60%,今年一季度的同比增幅几乎相同。

秦淮数据预计,今年收入最多增长三分之一左右,这一预测相对保守。但即使增长真的放缓到这个水平,该公司对贝恩而言,仍具有很高的价值,因为按照要约价格计算,其远期市销率更低,约为3.4倍。

通过将秦淮数据私有化,贝恩可以专注于进一步扶持这家公司(与本土同行相比,它看起来已经运营得相当不错了),而不用担心股东的要求或上市公司的规定。这可能会带来更快的收入增长,有助于贝恩以更高、更接近全球同行的估值出售该公司。

贝恩于2019年从网宿科技手中收购了秦淮数据,并将其与自己旗下一家名叫的Bridge Data Centres的公司合并,成为中国三大独立数据中心运营商之一,在马来西亚和印度也有业务。该公司目前以秦淮数据的品牌运营在华设施,而Bridge Data Centers则负责国际业务。

潜在障碍

若收购成功,贝恩资本与秦淮数据的联姻至少会延长几年,因为前者会致力于提升后者的估值。但找到未来的买家可能会颇为棘手,而这几乎肯定是贝恩的最终目标。

如果贝恩准备出售,与世纪互联(VNET.US)一起并列为秦淮数据在国内两大竞争对手的万国数据(GDS.US; 9698.HK),可能是一个潜在买家。据报道,万国数据是去年考虑竞购秦淮数据的潜在买家之一,通过这样的合并,它可以进一步巩固自己作为中国最大独立数据中心运营商的地位。此类交易也将有助于万国数据加速其在东南亚的扩张,它一直在采取措施加强在东南亚的业务。

但万国数据目前没有盈利,亏损迫使其不断筹集新资金。这引起了对它是否有财力收购秦淮数据的质疑,尤其是因为贝恩希望以远高于万国数据可能愿意支付的价格出手。

世纪互联同样也可以从与秦淮数据的合并中获益。但由于负债高、现金较少,该公司财务状况混乱,这意味着它实际上没有收购能力。

另一个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可能收购方是EdgeConneX。但把一家中国电信基础设施运营商卖给一个美国竞争对手,可能会遭到中国监管机构的否决,中国监管机构越来越注重收紧措施以保护数据。中国数据的国际转移,已经成了一个特别敏感的话题。

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不利于达成此类交易,这种紧张关系最近抑制了美国私募股权在中国的投资。

贝恩可能正在权衡的解决方案之一,或许是把秦淮数据的国内业务单独出售给像万国数据这样的中国公司,这会减轻买家的财务负担,并把监管风险降到最低。然后,贝恩可以尝试单独把秦淮数据不那么敏感的国际资产出售给外国买家。

但如果贝恩的收购尝试不成功,这一切就都无所谓了。由于贝恩资本拥有秦淮数据87%以上的投票权,股东批准看似几乎没有悬念,但由于我们前面提到的敏感性,获得中美监管部门的批准可能存在困难。

自收购要约公布后,秦淮数据的股价还没达到要约价,交易价格比后者低大约9%。这其实已经相对接近了,尤其是与最近其他在美上市中国公司收到的由管理层主导的收购要约相比,这些要约未能说服股东。不过,这个差距也表明,市场对贝恩能否完成这笔交易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怀疑。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多想云折让22%1供6 筹2.74亿港元发展AI

营销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多想云科技控股(6696.HK)周四公布,拟以每持1股供6股方式集资最多约2.74亿港元(3,500万美元),每股认购价47.53港元,较最后交易日收市价折让约22%。 发行最多5.76亿股股份,占扩大后股本约85.7%。公司表示,供股将按非包销基准进行,仅供合资格股东认购。控股股东合共持股约16.9%,已承诺全数接纳约9,754万股供股股份的配额。 公司拟将所得款项约92.3%用于开发AI模型,包括用于获取AI专用计算硬件,构建一个高效且具扩展能力的内部计算能力平台,而约7.7%用于购买媒体资源特别是快手、视频号和小红书的在线流量,以便客户在这些网络媒体平台上投放广告。 此外,公司近期与抖音、快手等平台达成一级代理合作,需缴付大额预付款,导致现金需求增加。董事会表示,供股所得将有助应对与大型媒体平台合作所需的高额现金流压力,同时补充营运资金。 多想云股价周五早盘低开,其后一度涨逾9%,至中午休市报0.64港元,升4.92%。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anvin is a fashion company

Lanvin光环渐退拖累 复朗中期亏损续扩大

受累于核心品牌Lanvin 销售同比大跌42%,复星国际旗下的复朗集团披露,今年上半年营收下 滑22% 重点: 复朗集团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22%,毛利率收缩四个百分点,亏损进一步扩大 在实施关店策略并迎来新总裁后,复星国际预计下半年奢侈品业务将企稳回升   阳歌 复星国际(0656.HK)旗下奢侈品业务复朗集团(LANV.US),是否需要考虑更名? 复朗集团(Lanvin Group)以法国标志性奢侈品牌Lanvin命名,后者不仅是其最具认知度的资产,更曾长期稳居业绩支柱地位,但这一局面在今年被打破。一周前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在整体遇冷的全球奢侈品市场中,Lanvin品牌光环正加速消退。该品牌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大跌42%至2,790万欧元(约合3,250万美元),营收贡献排名从榜首跌落至第三位。 本季度业绩“亮点”是美国品牌St. John Knits母公司St. John,营收仅微降0.8%至3,970万欧元,跃居复朗集团第一大营收来源。Wolford部门上半年营收下滑23%至3,300万欧元,同样超越Lanvin跻身次席。 尽管我们认为复朗集团尚未会因品牌贡献度变迁而更名,但其转型进程显然远未完成。该业务前身为复星时尚集团,复星国际2010年代后期通过系列收购整合而成。2021年10月,复星国际将之更名复朗集团后, 2022年末通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实现在美上市。 上市后,复朗集团经营持续承压,高管层与创意团队频现人事动荡。今年初,原St. John品牌首席执行官Andy Lew擢升集团执行总裁。此前,复朗集团开始推展节流措施,除关店及削减行政支出外,市场推测进一步将会裁员。今年上半年,降本行动仍在持续,据首席财务官 David Chan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披露,集团共“精简”29家门店。 当前,只有一位分析师覆盖复朗集团的股票,且仅给出“持有”评级,这绝非积极信号。更令人忧虑的是,据电话会议记录,因无分析师参加,本次财报会异常简短,全程仅由Lew和Chan宣读既定文稿。 客观而言,行业系统性困境难辞其咎。现实是全球奢侈品市场自去年起遭遇疫情后首度萎缩,今年颓势更显加速。头部企业路威酩轩(LVMH, MC.PA)上半年营收下滑4%,古驰(Gucci)母公司开云集团(Kering, KER.PA)跌幅更达16%。 营收领跌者 复朗集团以22%的同比跌幅领跌同业,上半年营收报1.33亿欧元。公司将业绩不振归咎于“全球奢侈品行业普遍疲软”及自身“战略调整”。Lanvin销售大跌42%构成最大拖累,其他品牌同样全线下跌:前述St. John微降0.8%,Wolford下滑23%,Sergio Rossi大跌25%,Caruso亦回落11%。 经营困局中,复朗集团今年上半年毛利率从58%收窄至54%,同比收缩4个百分点;经调整EBITDA亏损由4,200万欧元扩大至5,200万欧元。…

简讯:融创上月销售54亿 按年下跌27%

房地产开发商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1918.HK)周四公布八月的销售数据,上月实现合同销售金额53.9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跌27%。 八月的合同销售面积约13万平米,每平方米销售均价41,460元,较去年同期下跌7.8%及20%。 今年首八个月,融创中国累计销售金额为304.7亿元,同比下跌13%,每平方米均价33,050,同比上升57%。 融创中国周五开盘报1.55港元,升0.65%,股份年初至今已下跌逾三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ew Gonow earnings

高端房车市场受挫 新吉奥业绩失速

从露营地到资本市场,收入盈利双降的房车制造商新吉奥需要一个新故事 重点: 上半年净利润下跌22.4%至3,070万元 期内房车交付量按年下滑4.2%至1,367辆    李世达 在房车文化成熟的澳洲与新西兰,露营与自驾游是家庭常见的消费场景,而拥有一辆房车,象征着家庭户外休闲与旅行的自由。而对新吉奥房车有限公司(New Gonow Recreational Vehicles Inc., 0805.HK)而言,房车的特殊性也为持续增长带来考验。 根据新吉奥房车公布的中期报告,新吉奥房车上半年收入4.1亿元,按年下降2.4%;净利润则录得3,070万元,按年跌22.4%,毛利率由32%降至29.5%。公司解释,业绩下滑的原因是房车销量减少,以及新推出车型采用促销定价策略。 新吉奥主要在中国内地生产房车,并在澳洲和新西兰销售。报告期内,房车总交付量1,367辆,较去年同期的1,427辆下滑4.2%。但在结构性调整上,公司仍显示一定韧性,直销模式的销量由438辆提升至610辆,收入相应增加至1.88亿元,带来规模效应;同时,受惠于旗下门店推出以旧换新计划受到市场欢迎,二手房车业务收入飙升至3,540万元,按年增加超过五成。 暂退出高端市场 旗下品牌结构的分化在今年上半年表现得尤为明显。瞄准中端市场的Snowy River销量达1,247辆,较去年同期1,234辆逆势小幅增长1.1%,该品牌主要面向澳洲与新西兰最庞大的家庭与退休人群,需求相对稳定。 相比之下,高端品牌Regent仅售出25辆,较去年同期78辆暴跌67.9%。公司表示,由于高端市场需求收缩,公司决定暂时退出豪华房车市场,将“重新检视品牌定位与产品设计,以更符合市场需求”,计划在条件成熟后再重返。 至于NEWGEN,上半年销量亦按年下滑17.4%至95辆。该品牌针对年轻消费群体,走入门与潮流设计路线,但年轻人更倾向于租赁房车而非直接购买,市场规模较有限。整体而言,公司目前几乎由Snowy River独力支撑,品牌集中度过高,意味一旦中端市场出现波动,风险将被放大。 不过,受惠于成功在港上市,募集到的资金显著改善了公司资产结构。根据财报,截至期末公司资产净值升至3.3亿元,较去年底大幅增加;流动资产净额由负转正至2.72亿元,意味公司拥有更多资源投入研发与市场推广。 从直销模式销量增长来看,公司强化自营渠道的策略已经见效。然而,因开设新店和加大广告投放导致销售及经销开支飙升64%至5,280万元,开支增速远超收入增速,对盈利能力带来压力。 寻找差异化切入点 海外拓展是新吉奥讲给投资者的故事,公司已成立小组推进欧洲市场,包括潜在并购与欧盟认证,并在加拿大市场设计样车、筹备推广。但挑战不容小觑。欧洲与北美市场的法规壁垒高,消费习惯差异明显,进入成本巨大,更别说要与Winnebago(THO.US)和Thor Industries(WGO.US)等全球品牌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澳洲与新西兰的市场基数虽不算庞大,但近年保持稳健增长,也正处于转型期,从量的增长转向结构性的转变。高端车型因经济压力呈现萎缩,年轻人入门需求未完全形成,年轻人倾向租赁而非自购,对功能的需求更为凸显,混合拖挂式、越野型、新能源等车型逐渐成为增长焦点。 为此,新吉奥上半年推出SRH-Hybrid 2025系列混合拖挂式房车,定位于兼具越野性能和舒适度的家庭与年轻族群,公司寄望此产品改善毛利率结构。公司亦计划在欧洲市场引入新能源房车,以迎合政策与消费升级趋势,或成为差异化优势的切入点。 业绩公布后首个交易日,新吉奥股价跌3.42%至1.13港元,但今年1月上市至今仍有15.31%的升幅。目前市盈率为16.1倍,低于美国两大房车巨头Winnebago的22.2倍与Thor Industries的26.3倍,显示市场对其增长前景仍抱审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