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医疗输液器制造商,最近进行了两宗有趣的收购

重点:

  • 普华和顺去年11月收购同业后,上周再以高溢价入主人体组织再生修复产品研发商
  • 公司业绩曾受新冠病毒影响,集团或希望藉收购分散收入风险

何仲尼

新冠病毒持续困扰,医疗器械公司普华和顺(1358.HK)的业绩亦受拖累,为了在逆境中寻求突破,公司近月进行了两宗收购,当中都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地方。

普华和顺主要从事研发、制造及销售高端输液器、静脉留置针产品与胰岛素针等业务,由于输注液体是临床最常规治疗手段,在就诊及住院患者中使用非常广泛,随着就诊人数增长,消耗量较大的医疗器械在国内具有长期需求。但是,这类产品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也出现了较弱的需求,因为许多人在小区封锁期间需要留在家中,避免到医院以减少感染风险。

事实上,这家公司是国家政策受惠者。去年6月,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实施,支持医疗器械创新,加快国产化替代进口产品。有研究认为,中国低值医用耗材过去几年复合增长率接近两成,今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27.3亿元,发展空间巨大。

普华和顺在最近一个多月内接连进行两宗收购。首先是去年11月30日以现金代价9,946万美元(约6.3亿元),收购医疗器械公司四川睿健医疗科技51%股权。交易完成后,乐普医疗(300003.SZ)仍持有四川睿健18%股权,由于乐普医疗的实际控制人蒲忠杰,是普华和顺主席张月娥的配偶,因此张月娥为乐普医疗的关连人士,并构成关联交易。

虽说这宗是关联交易,但公平点说,收购目标的确具有发展潜力,因为它是中国唯一具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纺丝生产线和后端组装线的血液透析器企业,具低成本优势,而且业务覆盖东南亚、南美和非洲等人口增长迅速的地域,有助开拓国际市场。

参考财务数据,四川睿健2020年未经审核除税前净溢利为7,388万元,同比增长80%,收购市盈率约17.5倍,在业务高增长的前题下,作价合理。

发展新产品

另一宗收购就比较令人摸不着头脑,1月5日,普华和顺宣布以5.8亿元收购北京瑞健高科58.2%股权,这是一家人体组织再生修复产品研发商,提供受损的人体组织和器官修复材料,产品应用于烧伤、烫伤、软组织再生和整形手术等。这并非普华和顺的一贯业务,此举被视为进军再生医用生物材料行业。

普华和顺称,该市场增长潜力巨大,近几年被认为是最具投资价值领域之一,因此收购这家公司,是未来数年争取进一步增长的机遇。

北京瑞健的收购不属于关联交易,但有趣的是,这家普华和顺口中潜力巨大的公司,在2019和2020年亏损近2,000万元,截至2020年底的资产总值只有5,800多万元,同比减少8.3%,并有927万元负债。

这次以5.8亿元收购北京瑞健不足六成股份,到底它有甚么潜力,让普华和顺的管理层,愿意以高溢价收购没有盈利、而且不属公司老本行的对象?

还有一点值得留意是上述两家公司都于2013年成立,而且收购时间颇为接近,而他们的名字“睿健” 和“瑞健”,普通话拼音都是“Ruijian”。 虽然关于这两家公司的背景信息很少,但在中国,相关公司之间的交易是比较常见,尽管目前还不清楚北京瑞健是否如此。

我们不妨翻阅普华和顺的财务报表,尝试了解其动机。自从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医疗需求因交通局部停摆与小区管理限制,特别是集团主要销售区域如北京、湖北省、黑龙江省等地的医院人流大减,令公司收入减少。

环顾2020年,普华和顺收入同比减少31.7%,毛利也下挫33.1%,撇除出售联营公司股权录得5.9亿元特殊收益,纯利约4,400万元,同比大挫近半。

去年上半年,疫情在全国基本受控,公司形势改善,收入和毛利反弹三成以上。不幸的是,新冠Delta变种病毒在南京出现并扩散到20多个省市,加上传染性更强的Omicron变种去年底开始出现,多地再度限制出行,普华和顺下半年业务恐再受影响。

因此,透过收购扩展产品组合和销售网络,或有助分散风险,以免一旦再度爆发疫情,公司收入因过分集中某些地域而再度受累。

估值不算低

去年7月中,普华和顺曾升至1.67港元(1.36元)的6年新高,但下半年呈下降态势,仿佛预知业务风险。截至今天,该股报0.97港元,比高位下挫四成以上,在宣布收购北京瑞健翌日也跌约1%。

撇除出售联营公司的7.3亿元特别收益,普华和顺去年上半年纯利约3,000万元,乐观预测下半年表现一致,全年纯利6,000万元,预测市盈率22倍。

环顾在港股上市、性质接近的医疗器械股,石四药集团(2005.HK)和威高股份(1066.HK)市盈率为16.5倍和17.9倍;A股上市的行业龙头华润双鹤(600062.CN)和科伦药业(002422.CN),则拥有13.6倍和23.5倍的市盈率。由此可见,普华和顺估值不算特别便宜。

既然交易已成定局,我们将来可以留意普华和顺的财务报表,了解这些新业务能否点石成金,为公司带来贡献。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美的第三季度盈收双升

家电品牌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升9%至118.7亿元。 今年首三个季度,累计收入3,631亿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亿元。 公司首三个季度,在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收入,分别是306亿元、281亿元及22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团开盘升0.06%报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9%。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中兴通讯第三季净利大减87%

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收入达289.67亿元(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但净利润仅2.64亿元,按年大跌87.84%。 前三季度计,收入总额达1,005.2亿元,同比增长11.63%,净利润降至53.22亿元,按年下滑32.69%。期间营业成本大增30.08%至698.11亿元,增速远高于收入增幅。 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按年减少77.9%至17.77亿元,主要因购买商品、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报268.01亿元,按年减少15%。 中兴通讯A股周三低开7.9%,至中午休市报45.95元,跌6.96%。香港股市周三因公众假期休市。该股在深证及港股在过去六个月均上涨近5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优步计划投资小马智行、文远知行香港IPO

据彭博社周二报道,美国共享出行巨头优步科技(UBER.US)计划投资中国两大自动驾驶出租车营运商——小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PONY.US)及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WRD.US)即将在香港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IPO)。报道引述消息人士称,优步可能在小马智行的香港上市中投资约1亿美元,但未披露对文远知行潜在投资的金额。 小马智行拟在香港上市筹集近10亿美元资金,而文远知行的集资目标约为4亿美元。两家公司预计将于11月6日在香港挂牌交易。 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均于约一年前在美国上市。此次再赴港上市,正值越来越多在纽约挂牌的中资企业选择在香港进行第二上市,以对冲中美紧张关系带来的风险。优步此前已投资两家公司在美国的IPO,并与它们在全球多地合作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周二,小马智行美股上涨11%,较IPO发行价累升约68%;文远知行股价同日亦涨5%,但仍较其美国上市价低约24%。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itic Securities has bumper Q3

投资者涌入中国股市 中信证券迎来黄金期

得益于A股牛市行情及香港新股上市热潮的带动,中国最大券商中信证券第三季度营收与利润均大幅攀升 重点: 中信证券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52%,营收增速与之持平 中国股市的上涨推动了公司佣金收入大增,IPO市场复苏则带动其投行业务攀升    梁武仁 中国股市摆脱多年低迷,重获资金追捧之际,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6030.HK)似乎重回全盛时期。 上周五披露的最新财报显示,受市场回暖推动,这家中国最大券商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激增52%至94亿元(约合13亿美元),营收增长56%至228亿元。营收激增主要源于投资收益近三倍增长,该板块占营收比重跃升至近60%(去年同期不足30%)。中信证券核心业务同样显著改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36%。 截至9月底止的九个月,中信证券收入同比增长33%,净利润同比增长38%,在经历同等时长下滑周期后,首次实现连续两年利润增长。 上述数据印证,尽管宏观经济仍显疲弱,但作为头部金融集团的券商子公司,中信证券正受益于科技板块带动的股市反弹。牛市行情直接带动公司股票交易佣金收入增加,同时也为其所持资产带来估值收益。 与此同时,香港IPO市场复兴对雄踞亚洲投行金字塔顶的中信证券构成利好。近期股票融资活动再度升温,众多中国企业争相把握机会,利用香港这一面向全球投资者的市场筹集新资金,以支持业务扩张,特别是海外发展。凭借其广泛的人脉与强大的承销能力,中信证券在这场IPO盛宴中占据吸金制高点,有望从大量新股上市中获取可观手续费收入。 中信证券佣金收入结构显示,内地及香港两地股市繁荣正全面提振其多元化业务。首先,经纪业务净佣金收入三季度同比增长51%至约110亿元,占公司季度收入总额近半。 中国股市持续升温 如此表现实属意料之中,今年7月至9月期间,中国股市表现火热,上证综指涨幅逾12%,而以科技股为主的深证成指更飙升超过30%。强劲市况推升交易量激增,券商佣金收入水涨船高。特别是中信证券借助其行业龙头地位与品牌规模,在吸引散户投资者使用其股票交易服务方面拥有明显竞争优势。 经历长期低迷后,港股IPO市场强势复苏,中信证券的投行业务佣金收入顺势劲增32%至37亿元。今年首九个月,共有66家公司在港上市,集资约23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大增逾200%。该数据令香港遥遥领先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重夺全球最大IPO市场桂冠几无悬念。 仅在10月截至本周三,已有57家公司向香港交易所递交新的或更新的上市申请,平均每天超过四宗,即使月初因中国“十一”黄金周假期导致市场短暂放缓,申请活动仍保持活跃。 这波新股热潮为中信证券带来丰厚收益。该公司在亚太地区(不含日本)投行手续费收入排名第一,今年港股每3宗IPO申请就有一宗由其操刀。其中包括宁德时代(3750.HK;300750.SZ),这家全球最大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于5月在港集资超过50亿美元,创2021年以来港股最大IPO规模。 最新的个案是挖掘机制造商三一重工(6031.HK; 600031.SH),本周刚完成募资16亿美元的港股重磅IPO,亦由中信证券担任承销商。 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收入亦上升16%,达87亿元。虽较另两大业务增速稍显温和,但在当前中国经济环境下,众多企业尚难以实现两位数增长,已属难能可贵。 不过,中信证券的顺境能否持续犹未可知。当前A股市场高涨情绪或难以为继,其与消费疲软、地产低迷等经济结构性短板已然脱节,更遑论中美贸易摩擦压力。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创年内新低。 此类隐忧或成下季度考量要素。当下,投资者不仅涌入A股,更竞相增持中信证券股票(H股年内涨幅56%),因其被视为中国市场的投资风向标。目前,该股市盈率达17倍,高于主要竞争对手中金公司(3908.HK; 601995.SH)14倍与国泰君安(2611.HK; 601211.SH)7倍的估值水平。 目前,中信证券无疑正处于最有利的位置。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它能否长期维持这种势头?当投资者最终意识到中国经济可能无法支撑当前的乐观情绪时,这波行情是否会遭到现实检验、从而削弱其优势,仍有待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