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依赖授权引入药物模式经营的中国药企,看来正摆脱亏损随收入增加的恶性循环

重点︰

  • 经常被市场诟病“收入越多,亏损越大“的再鼎医药,今年首季亏损大幅收窄了64.6%
  • 亏损减少原因是期内没有授权引入预付款,令研发成本大减73.6%

叶天娜

在创新药领域,前期研发投入是必要的成本,有的药企靠自主研发,有的依赖“授权引入”(License in),前者时间较长,后者可以快速实现商业化,然而要缴交高额授权费用。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再鼎医药有限公司(9688.HK,ZLAB.US)便是授权引入模式的佼佼者,但公司过去一直陷入营收越多却亏损越大的泥沼之中,直到今年第一季,投资者终于看到了曙光。

根据再鼎医药公布截至今年3月31日的第一季业绩报告,收入比去年同期大增129%至4,670万美元(3.17亿元),亏损额由2021年同期的2.33亿美元收窄64.6%至8,239万美元,走出了收入与亏损成正比的恶性循环,成为扭亏为盈的一个重要信号。

参考公司研发开支,可见再鼎医药管理层从授权引入转向“授权引入+自主研发”的策略转变开始奏效。今年首季,公司研发开支只有5,39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高达2.04亿美元,意味一年间大幅减少了73.6%,当中最主要原因是期内没有授权引入预付开支;如果撇除这个因素,公司研发开支其实上升近30%,主要用于正进行及新启动的后期临床研究费用,以及增聘研发人员以加强自主研发能力。

核心产品降价

再鼎医药一直被市场诟病过度倚赖授权引入,目前4款商业化产品则乐、爱普盾、擎乐及纽再乐,都是通过授权引入上市,并开始进入收成期。其中核心产品“则乐”是卵巢癌特效药,第一季收入增长135%至2,960万美元,占总收入约63.4%;肿瘤电场疗法“爱普盾”首季收入也比去年增长80.3%至1,280万美元;至于胃肠间质瘤创新药“擎乐”首季收入大升6.5倍至300万美元;而去年12月才上市、用于治疗细菌性肺炎等疾病的“纽再乐”,第一季收入有70万美元。

2014年才成立的再鼎医药凭授权引入模式,仅花了4年便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对比其他仍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再鼎医药可以说是少有能快速商业化的生物科技公司,公司在纽约上市三年间,股价曾大涨超过三倍,并于2020年9月到香港第二上市。

然而授权引入的问题也渐渐浮现,公司收入虽然上升,但一直无法扭亏为盈,反而亏损越来越大,令市场失去耐性。其中一大原因在于高额的授权预付款,2020年再鼎医药的授权费共1.08亿美元,去年更大增256%至3.84亿美元,占整体研发开支67%,加上核心产品“则乐”进入了中国医保目录,虽然销售渠道有所保证,但官方带量采购令价格下跌。药价虽然便宜了,但授权费可不会减价,因此挤压了产品毛利率,令再鼎未能受惠于收入上升,股价从去年1月份高位150港元,跌至季绩公布当日的24.9港元,蒸发了83.4%。

再鼎医药管理层今年三月公布年度业绩时,已经尝试洗刷授权引入的市场标签,强调公司是采用“外部合作+自主研发”的创新模式,并声称授权引入只是公司成立初期实现短期目标的方式。

自主研发需时

不过,再鼎医药自主研发产品目前只有11款,其中比较有进展的是用于治疗慢性斑块状银屑病的“Humabody ZL-1102”,将于今年下半年启动全球的临床二期研究,说明公司的自主研发进度仍处于早期阶段,估计中短期内仍需要倚靠之前快速引入的产品。公司预计到2025年有超过15款产品可以上市,可望带来更多收入,加上目前手上的约13.13亿美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应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持自主研发费用。

然而,再鼎医药公布亏损收窄后,投资者仍然抱有怀疑,这从公司股价翌日大跌近20%便可见一斑;不过,投行摩根大通和美银证券的报告都认为公司现价值得买入,一度刺激股价在本周一反弹18%。摩根大通认为,再鼎的产品管道风险较低,发展具有潜力,加上中国的监管和改革将推动行业发展,将公司今明两年经调整每股亏损预测由6.87美元和3.88美元,下调至亏损3.55美元及1.1美元,并给予“增持”评级,目标价90港元,意味有两倍多的上升空间。

至于美银证券指出,再鼎的产品发展处于正轨,长远销售和行政费用会因商业化团队扩充而增加,但提醒因上海封城导致短期销售受影响,重申“买入”评级,但目标价由77.5港元降至65.5港元。

如果与同样依靠授权引入模式的百济神州(6160.HK; BGNE.US; 688235.SH)比较,再鼎医药的市销率(P/S)约18倍,百济神州的港股市销率只有14.4倍,估计投资市场或比较看好再鼎医药引入的产品能快速商业化,为公司带来收入。

过去几年一直依靠“外部势力”的再鼎医药,要完全摆脱高成本的授权引入模式实在不容易,始终自主研发的赛道竞争激烈、而且前期投资巨大,但这份愿意自主创新的勇气仍然值得嘉许,投资者不妨花点时间,观察这家转型中的药企能否蜕变成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Zijin does resources

简讯:紫金矿业申请分拆国际黄金业务在港独立上市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899.HK)宣布,其国际黄金开采部门已于周一向港交所提交分拆上市申请。公司补充称,港交所已确认其可推进分拆及独立上市计划。 在公告发布的同时,紫金黄金国际有限公司的上市申请文件也于周一在香港交易所网站刊载,由摩根士丹利和中信证券担任承销商。公司披露其营收从2023年的22.6亿美元攀升至近3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3%,部分受益于金价飙升。同期利润从2.3亿美元跃升至4.81亿美元,增长逾一倍。 紫金矿业于5月首次披露剥离紫金黄金国际分拆上市的意向,称此举将加速国际化进程、提升资本管理效率并强化离岸融资与并购能力。分拆方案已于6月26日获得公司股东大会批准。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onor makes smartphones

荣耀迈进上市辅导 押注AI战略布局

这个2020年从华为剥离的手机品牌,在上市之路迈出关键一步,或于明年登陆A股 重点: 荣耀正推进明年登录A股的计划,并重新定位为AI企业,从而吸引投资者 虽中国市场的份额遭对手侵蚀,但这家前华为旗下的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   陈竹 智能手机厂商日益将人工智能(AI)视作增长引擎,通过渐趋成熟的产品新增互动功能来激活增长。许多企业从传统硬件制造商转以AI定位,这种战略转型有望为产品打造新卖点,并扩展功能边界。 对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这一叙事构成其核心战略,公司今年着重塑造“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企业”形象。随着上市进程加速,对外释放此信号更明显,荣耀期望借上市契机,展现AI布局,并将其打造为吸引潜在投资者的筹码。 公司上市计划近期取得重大突破,上周获准开启沪市及深市A股上市“辅导”(A股市场主要面向境内投资者)。辅导期全面审核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企业须完成此流程,方可提交正式的招股书。 若成功上市,将标志荣耀漫长征程的圆满收官。公司的上市传闻可追溯至2021年,当时报道称其正考虑借壳上市。此后类似传言屡见不鲜,并于去年末,荣耀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再度升温,此举通常被视为上市的前置条件。 这家从华为剥离后的公司,上市之路仍需攻坚。中国证监会披露,其上市辅导计划定于明年1月至3月完成,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据此时间表推测,荣耀最早有望于明年第二季度上市。 国内市场承压 2013年创立的荣耀,属华为旗下的高性价比子品牌,而华为的主品牌聚焦高端市场,以抗衡苹果iPhone。2020年末,美国严厉制裁下,危及华为手机芯片及获取美系的技术能力后,华为分拆荣耀,使后者能维系美国供应商渠道,助力品牌渡过生存危机。 收购荣耀的财团是国有企业及民营资本混合体,出资方多数来自华为总部所在地深圳。 该策略使荣耀避免了华为手机业务面临的困境,分拆后数年,荣耀发展迅猛,部分源于填补华为撤出全球市场及国内受挫后的空缺。美国制裁曾重创华为智能手机业务,近年通过替代从美国采购的零部件,逐步恢复元气。 分拆初期,荣耀表现亮眼。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统计显示,2022年荣耀以34%的出货量增速,位列中国前五大手机品牌之首,市占率达12%,跃居国内市场第二。增长势头延续至2024年初,当年一季度销量增长13.2%后,以17.1%的市占率登顶国内市场。 不过,此后增长轨迹逆转。2024年,荣耀的中国市占率持续下滑,从二季度的14.5%跌至四季度的13.7%。IDC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荣耀的出货量已跌出国内前五。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一季度荣耀出货量下滑12.8%,国内排名第六。 荣耀市场受挫之际,恰逢国内对手强势增长。特别是老东家华为,2023年末携自研芯片的Mate60系列回归。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荣耀销量下滑时,华为出货量激增28.5%,小米(1810.HK)出货量增长16.5%。 尽管国内市场承压,在华为因无法使用谷歌Android系统而失落的海外市场上,荣耀的表现则异常强劲。去年四季度,该公司欧洲出货量同比大涨77%,以4%的市占率跃居该区域第四大品牌。 海外扩张构成荣耀的重要增长,有机会成为吸引投资者的核心卖点。公司在东南亚市场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虽未进入区域前五,但市场分析机构Canalys的数据显示,荣耀今年一季度的出货量达89.3万台,创纪录高位,同比增幅高达88%,展现出惊人的增速。 本土市场份额暂时流失,大可不必恐慌,荣耀仍可通过重磅新品实现市场修复。当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持续白热化,且作为荣耀最核心的市场,该区域不容有失。 为突围同质化竞争,荣耀着力打造AI驱动型的企业形象。今年3月,公司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发布战略蓝图,未来五年斥资100亿美元投入AI研发,加速从手机制造商走向“AI终端生态公司的”转型。 据国内媒体报道,战略转型伴随重大组织架构调整。荣耀已新设AI产业部门,AI及软件团队也扩编至2,600人。 1月履新的荣耀CEO李健向国内媒体表示,智能手机已属成熟市场,10%至20%的历史增长率难再现。相较之下,李健将AI手机称为“蓝海市场”,荣耀多年积累的AI算法与硬件研发经验,将转化为竞争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AI并非荣耀的专属赛道,小米、Vivo等竞争者亦推行类似策略,行业趋势已成。鉴于当前AI功能仍具局限性,分析师多质疑其实用性能,是否真正激发消费者换机意愿。 归根结底,AI战略转型或能提升荣耀估值预期,但投资者兴趣终将取决于手机业务的基本面。尽管国内市场表现欠佳,荣耀在欧洲及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的扩张态势,对潜在投资者仍具吸引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获本地300倍超购 泰德医药首挂半日升3.76%

多肽CRDMO企业泰德医药(浙江)股份有限公司(3880.HK)周一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盘初一度涨近4%,至中午收市报31.75港元,升3.76%。 据招股结果,香港公开发售接获300.15倍超购,按回补机制,公开发售股份已增至840万股,占发售总数50%。国际发售录得2.43倍认购。最终发售价30.6元为上限定价,集资净额4.29亿港元(5,500万美元)。 泰德医药是次全球发售1,680万股,基石投资者包括石药集团及腾讯前高管吴宵光创立的微光创投,两者分别认购500万美元股份。公司去年收入4.42亿元,年增31%;净利润年增20.9%至5,917.3万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Unisound makes trading debut

新闻概要:云知声上市为投资者提供垂直整合型AI解决方案

这家面向多元商业客户的人工智能服务商通过香港IPO募资4,100万美元,未来数月或通过增发股份募集更多资金 阳歌 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678.HK)于本周一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为投资者带来了全新的、具有广泛潜在商业用户基础的全集成人工智能选项。 云知声通过出售156万股股份,每股定价为205港元,成功募集了2.06亿港元(约合2620万美元)资金,其中约三分之一的股份分配给了三家基石投资者。此次发售的股份仅占公司总股本的2.2%,这一比例相对较低,如果市场需求强劲,云知声可能会在未来数月内进行一轮或多轮增发,以筹集更多资金。 云知声股价开盘无升跌,报205港元,公司市值达到了145亿港元。 作为中国AI领域老牌企业之一,云知声成立于2012年,创始人黄伟和梁家恩均具有科学背景。公司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以及早期在语音识别和认知智能方面的研究积累,已经打造了数十款垂直整合型产品,目前公司产品主要面向来自多个行业的商业客户进行销售,包括医疗、保险、日常生活和交通运输等。 云知声的AI服务能够帮助客户更高效地运营其业务流程,而支撑这些服务的是其2016年开始建立的Atlas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在Atlas的基础上,公司于2023年推出了自研的山海大模型(UniGPT),这是一款600亿参数的大型语言模型(LLM),也是公司面向客户的云知大脑(UniBrain)技术平台的核心。 云知声去年营收增长29%,从2023年的7.27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9.39亿元人民币(约合1.31亿美元)。公司把营收分为两个主要类别:医疗保健和“生活”。“生活”类别占去年总营收约80%,涵盖了来自智慧交通和智慧生活领域的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前五大客户营收贡献占比仅约四分之一,这一比例相对较低,表明云知声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这在中国AI领域中相对罕见,业内大部分公司往往依赖少数几个客户来获取大部分业务。 去年公司毛利率达到38.8%的较高水平。然而,与AI领域的许多公司一样,云知声的研发支出较高,导致其经调整净亏损去年扩大了22%,从2023年的1.37亿元人民币增加到了1.68亿元人民币。到去年年底,公司的现金余额下降到了1.56亿元人民币,不过,新募集的IPO资金应该会有助于公司在未来实现盈利。 按照IPO价格计算,云知声的市销率(P/S)为14倍,与其在香港上市的同行相比,这一数值看起来相当强劲。相比之下,规模更大的商汤(0020.HK)和第四范式(6682.HK)的市销率分别为12和43倍。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