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5.HK
Hope Education scraps plans for an internal purchase

未做任何解释便终止了两家附属公司之间的资产重组后,中国第二大职业教育机构的股价基本维持不变

重点:

  • 希望教育终止了一项持续近2年的内部资产重组,未给出任何解释
  • 尽管受益于政府的支持政策,但该职教机构及其同行仍难以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谭英

7月24日,职业教育巨头希望教育集团有限公司(1765.HK)宣布终止两家关联实体之间的资产置换时,投资者几乎没有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为,2021年12月首次宣布的该交易涉及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公司,因此很难弄清楚在交易终止一事中谁赢谁输。在中国,关联公司之间的此类交易非常普遍,控股股东经常在幕后玩这种游戏,在不同控股公司之间转移资产。

四川希望与特驱林嘉最初签订的协议涉及以5,000万元收购江西省一所名为双林教育的学校。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四川希望要提供1.816亿元贷款,用于为学校购买400亩的土地。

交易终止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此前的延期意味着有人可能对某些条款不满。

投资者完全有理由感到困惑。交易涉及的两家实体与希望教育的两位大股东有关,但他们显然对交易条款意见不一致。四川希望与希望教育的创始人汪辉武关系密切。与此同时,特驱林嘉与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000876.SZ)息息相关。新希望是中国最大的民营饲料企业之一,后来扩展到了其他业务。

事情起源于四川四兄弟的传奇故事,他们家境贫寒,其中一人因此被送养,其原名叫刘永美,现已改名为陈育新。这四人最初养鸡和鹌鹑,后来进入动物饲料行业。1995年,四人将业务拆分为东方希望、华西希望、大陆希望和新希望。

2005年,汪辉武和他的兄弟姐妹联合成立希望教育。两年后的2007年,他们引入陈育新和华西希望作为股东,希望利用希望的品牌名称。在那之后,汪辉武通过名下的四川希望持有希望教育49%的股份,陈育新和华西希望通过四川特驱持有51%的多数股份。

该公司于2018年8月在香港进行了32亿港元的首次公开募股,通过出售12.8%的股权引入中国光大控股(0165.HK)作为投资者。它希望以自己在中国职教领域的增长故事来吸引投资者。在该领域,政府一直鼓励私人投资帮助培训年轻人在烹饪和计算机维修等方面的实用技能。

然而,投资者并不买账。上市后的头三年该股一度上涨70%,但此后回吐所有涨幅,甚至还下跌了。该股现在的最新收盘价比 IPO 价格低70%以上。

投资者缺乏热情可能部分归因于一些不清不楚的举动,比如最近神秘的资产重组及其终止。在宣布交易终止的第二天,希望教育的股价没有变化,这表明投资者可能在此之前就已经失去了希望,因为该交易在首次宣布超过一年半后仍未能完成。话又说回来,也许他们只是不知道交易终止对该公司来说究竟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通过收购实现增长

这笔交易只是帮助希望教育集团成长的众多交易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投资者在早期阶段对该股的热情。在该公司斥资5亿元收购江西共青城一所拥有7,500名学生的技术培训学校后,它的股价在2021年初创下历史新高。再往前一年的2020年3月,希望教育宣布计划出资1.4亿美元(10亿元)收购马来西亚英迪教育集团62%的股份,这让投资者对其全球扩张的潜力感到兴奋。

希望教育集团的大本营仍在四川,它在那里拥有10所学校。但同时它也在向华东地区扩张,目前在那里拥有四所学校,包括在共青城的那所学校;在华北地区拥有3所学校;在华南和华中各有一所学校。除马来西亚外,希望教育还在泰国和匈牙利设有海外学校。

该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也足够稳健。截至今年2月底,也就是最新财年上半年结束时,该校学生总数为280,453人,较上年增长20%。该公司在那6个月里的收入同比增长26.7%,达到19亿元。其净利润较上年略有下降,至4.28亿元,但剔除员工股票薪酬等费用后,这一数字实际上增长了33%。

希望教育的市盈率只有9倍,它并非唯一一家无法赢得投资者青睐的同类企业。中教控股(0839.HK)的市盈率同样在9倍左右,而民生教育(1569.HK)的市盈率则低得多,仅为2倍。

为何中国的职教产业成不了香馍馍?与其他同行一样,希望教育的业务显然与政府政策保持一致,即重新平衡教育行业,向职业培训倾斜,既要吸纳失业青年,又要培养中国希望推动的高科技产业所需的技能。

去年12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政策。北京方面可能正在推动这样的职业培训,以重新调整数百万中国失业青年的就业方向——他们在念完传统大学后很难找到工作。

像希望教育这样的职教机构在学生群体中的形象往往存在问题,因为许多这类学生将其视为传统大学之外的次一等选择,这影响了他们对于上这类学校的兴趣。或许这种负面联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到了投资界。

一些投资者可能还错误地认为,希望教育和其他职教机构易受两年前中国对教育行业备受瞩目的打压行动的影响,那次行动几乎在一夜之间摧毁了所有专注于K-12的教辅机构。但是,这两个领域是截然不同的,职教机构一再强调,它们实际上受益于政府最近的政策,而不是受到打击。

希望教育刚刚取消的这类不透明交易,可能也是投资者缺乏热情的部分原因。归根结底,可能需要的是更多的全方位教育——让投资者了解这类公司的独特定位,让学校运营商了解如何更透明地运营。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簡訊:宜明昂科折讓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ithium makes storage devices

新闻概要:海辰储能有望继续推进香港IPO进程

这家储能企业的首次申请因六个月期限到期而失效,鉴于其国际业务与储能系统业务增长迅猛,公司有望于年底前更新申请 阳歌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早前提交的IPO申请失效后,可能在未来三个月内重启香港上市进程,此举旨在为其全球扩张计划融资并加速发展储能系统业务。 公司今年3月的首次上市申请因未能在六个月内完成IPO,于上月底失效——这是多数企业首次上市尝试的常见现象,而非失败征兆。此前不久,另一家储能企业思格新能源的上市申请也因同样原因失效。 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海辰储能有望于今年年底前重启香港IPO进程。 储能板块当前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强劲的增长前景与政策红利引发投资者浓厚兴趣。海辰储能也积极把握全球市场机遇:随着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电站及发电设施加速建设,配套储能电池与系统的需求持续激增。这类储能设备通过高峰发电期储电、低谷期放电,构成新能源设施的关键环节。 根据海辰储能3月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随着需求扩张,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每年1,000吉瓦时。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为家庭、商业及工业用户提供储能电池与系统。公司以约11%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三。其2022至2024年间年发货量年均增速达167%,2024年实现35.1吉瓦时的交付规模。 近期海外储能需求激增帮助公司获得欧美及中东多笔国际订单,推动其2025年上半年储能产品出货量跃居全球次席。厦门、重庆两大生产基地自3月以来持续满负荷运行,山东菏泽新工厂亦在建设中以扩充产能。为对冲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新厂已率先投产——这使其成为国内储能行业首家在美建成投产的中国企业。 海辰储能去年营收达129亿元(约18.1亿美元),较2023年的102亿元增长26%。其中高毛利的储能系统业务营收表现突出,从上年的19.7亿元增至46.7亿元,增长超过100%,在总营收占比由19.3%提升至36.2%。 其海外业务拓展同样迅猛:海外销售占比从2023年的1%跃升至去年的28.6%。今年8月公司与沙特电力公司(Saudi Electricity Co.)达成价值约26亿元的重大供货协议,实现关键突破。在盈利层面,海辰储能去年达成另一重要里程碑——实现经调整后盈利,全年录得3.1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