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HK
From ‘magic tea’ to dietary drugs, can Besunyen reclaim its glory days?

从风靡全国的减肥茶,到连年亏损变卖资产,如今押注减肥药业务的碧生源正走上一条崎岖转型路

重点:

  • 今年上半年,公司录得净利1,240万元,按年大增46%
  • 碧生源借减肥药收入占比升至38%,逐步摆脱对茶品依赖

 

李世达

“快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嗖的一下,不要太瘦哦”——曾经这些广告词充斥在中国各地电视广告与公交车站,碧生源的名字几乎成为减肥茶的代名词。凭借激进的营销与时代红利,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0926.HK)在2000年代创造了辉煌神话。

然而,这家昔日的明星企业如今陷入连年亏损,仍在进行艰难转型,期望涅槃重生。

据公司公布的中期财报,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碧生源收入按年增长1.8%,由去年同期的2.54亿元升至2.58亿元(3,600万美元)。虽然收入增幅有限,但毛利率由68.2%提升至68.6%。同时,公司严控费用,期内营运开支下滑2.8%至1.65亿元,为盈利释放提供空间,带动碧生源上半年录得净利1,240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850万元按年大增46%。

这样的业绩表现说不上有多亮眼,但对碧生源来说,已算是很大鼓舞。

减肥茶第一股

将时间拉回十多年前,碧生源曾是港股市场保健品类股的明星代表。2010年,碧生源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减肥茶第一股”,市值一度攀升至52亿港元。当时公司主打“常润茶”与“常菁茶”,至2017年已累计售出43.5亿袋,全盛期全国经销网达13万家,开创中国减肥保健品的黄金年代。

然而,转折点来得突然。2016年,国家食药监总局明文规定保健品名称中不得含有功效性描述,“减肥茶”这一命名方式成为禁区。碧生源的核心产品被迫停产、改名重上市,失去了最强劲的品牌识别。同时,消费者对“神奇减肥”产品的认知趋于理性,饮品类保健品逐步被药品与功能食品取代,市场份额不断被瓜分。

品牌老化也是致命伤。在年轻消费群体认知中,碧生源属于老一辈人使用的品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变化,碧生源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和品牌定位,逐渐在市场上被遗忘。

2010年上市以来,公司业绩亏多盈少。2023年,碧生源全年收入下滑至5.43亿元,同比大减32.2%,净亏损扩大至2.99亿元,为2012年以来最多。公司股价从2010年11月的历史高点105港元下跌超97%。

药品板块逐渐成长

面对现实压力,碧生源逐步调整发展重心。2015年,公司收购广州润良药业,取得减肥药奥利司他的中国代理权,正式进军药品市场,并将其定位为继茶品之后的第二增长引擎。

虽然减肥药的市场竞争激烈,但与茶品相比,其临床依据与功效说服力更具优势,在消费者心中亦具一定信任基础。这一策略转向,使药品营收占比从不到两成逐步攀升至近年三至四成,成为碧生源抵御茶品销售疲弱的重要支柱。

2024年,在整体营收下降至4.84亿元的情况下,茶产品收入下滑至3.26亿元,减肥及其他药品收入为1.58亿元,两者占比分别为67.3%与32.7%。到2025年上半年,这一结构继续变化,茶产品收入按年降2.8%至1.59亿元,减肥及其他药品收入则年增14.5%至9,924.5万元,占比进一步演变为61.7%与38.3%,显示药品板块在公司营收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此外,碧生源也积极变卖资产“止血”。近年碧生源多次出售资产,包括北京总部与旗下食品子公司,借此维持营运与偿债。

到2024年,虽然公司收入按年再跌10.8%至4.84亿元,但得益于大幅削减营运开支,公司成功扭亏,录得盈利1,680万元。今年上半年,回稳情势更加明朗,收入录得升幅,盈利更按年大增近六成,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最新的业绩表现也鼓舞了市场气氛。绩后首个交易日,碧生源股价大涨超25%至3.2港元,接近52周高位,今年以来涨幅达39.13%。目前市盈率约24.3倍,高于同仁堂科技(1666.HK)的11.6倍,属于中等偏上估值区间,考虑到其盈利能力尚不稳定且规模相对较小,当前价格似乎缺乏支撑,市场对其药品业务是否能持续、品牌重塑是否成功仍保持谨慎。若公司下一阶段能在减肥药业务或其他健康品类实现真正成长,并持续交出稳定盈利,或有望支撑更高估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小米召回11.7万辆SU7 升级辅助驾驶软件

小米集团(1810.HK)旗下小米汽车,上周五宣布召回约11.7万辆于2025年8月30日前生产的SU7标准版电动车。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19日披露,召回原因在于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特殊场景下存在识别与处置不足,小米将透过OTA软件升级进行修复。 财新报道,SU7于2024年3月正式推出,是小米首款电动汽车。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SU7累计销售近34万辆。这意味着,此次召回数量约占该车型总销量的三分之一。 小米汽车称,此次OTA软件升级召回,意在进一步提升辅助驾驶功能的可靠性,包括优化辅助驾驶速度控制策略,新增动态车速功能等。小米汽车还强调,此次升级不需要更换任何零件,但公司仍按照召回程序进行管理和备案。 今年3月,一辆小米SU7标准版电动车发生严重事故,导致司机与乘客三人死亡,事发时车辆处于领航辅助驾驶状态,引发舆论对辅助驾驶功能的高度关注。今年8月,工信部与市监总局今年已先后出台多项文件,要求车企规范驾驶辅助功能宣传与召回流程,并将OTA管理纳入严格监督。 召回消息曝光后,小米集团股价未受显著影响,过去两个交易日跌约1.3%。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持有17年大赚数十倍 巴菲特全沽比亚迪

股神巴菲特的巴郡悉数出售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1211.HK, 002594.SZ)全数股份。据外媒CNBC报道,巴郡旗下的子公司在第一季的财务报表中显示,比亚迪的持股为零,巴郡发言人亦证实,已全数出售比亚迪。 比亚迪品牌及公关总经理李云飞表示,股票投资有买就有卖,是很正常的事情,公司感谢巴菲特对比亚迪的投资及认可。 巴郡于2008年买入比亚迪股份,持有约2.25亿股,涉资2.3亿美元。并于2022年8月开始减持,去年6月持股比例已降至5%以下,直至今年将余下股份售出。市场估计,巴郡持有比亚迪17年,预期投资回报约39倍。 比亚迪周一股价收跌3.4%,公司今天平开报109.7港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ova Insight, Aiding ZhongAn's Back End, Aims for IPO

助众安后台处理 暖哇洞察谋上市

暖哇洞察收入过分单一,2025上半年大股东众安在线占集团收入近一半 重点: 公司主攻保险AI承保及理赔解决业务,上半年亏损近亿元 股东包括众安在线、红杉沈南鹏、联想,收入单一风险大   白芯蕊 人工智能应用越来越广,除了简单取代搜索引擎寻找资料外,商业世界用途更多,当中保险公司便利用人工智能,协助解决承保及理赔等问题,行业龙头之一的暖哇洞察科技有限公司,最近递交上市申请文件,为在香港上市铺路。 暖哇洞察在2018年10月成立,由董事会主席兼创办人卢旻与众安在线(6060.HK)共同成立,最初推出理赔解决方案,专注于保险公司中后台营运理赔管理、欺诈调查及风险数字化分析;2023年将AI技术融合到理赔解决方案,在上市前已引入多位股东,包括红杉中国创始人沈南鹏旗下私人公司HSG,以及联想集团等。 AI承保解决方案占毛利逾八成 集团现时主要由两大业务组成,包括AI承保解决方案与AI理赔解决方案,2025上半年收入分别为3.2亿元和1.1亿元,毛利为1.81亿元和3,789万元,占集团总毛利分别82.7%和17.3%。 据上市申请文件透露,截至2025年6月底止,集团已累计处理承保审核及理赔调查2亿个案例,促成缴纳的首年保费达107亿元,保单续保率亦达成97.5%,同时也协助客户达成63%交叉销售,远高于15%至25%的行业平均水平。 所谓智能承保解决方案,是协助保险公司将承保前定价与风险分析智能化,从而改善保单条款与风险评估结果。暖哇洞察截至今年6月底止,已协助其客户筛选3%至10%的高风险受保人,而每单个案平均耗时不到一秒,便可向客户提供风险分析建议。至于定价方面,暖哇洞察每笔审核申请收取2元至20元的固定服务费,以及按理赔赔付下降额的20%至50%收取奖励服务费。 至于AI理赔解决方案,主要利用数据有效识别异常医疗理赔,对理赔责任进行准确评估。集团表示理赔案件最快可于约1至30分钟内完成,效率实现优于人工审核,流程自动审核率达80%,较传统人工处理需要三至七天才完成,明显快一大截。 截至今年6月底止,暖哇洞察已协助保险公司客户审核1,540万理赔案件,至于定价方面,公司通常按案件收取固定服务费,视乎保单性质及所需调查复杂程度收费,金额介于5元至1,200元。 随着人工智能在保险业落地应用,带动整个市场有望快速增长发展。据调研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2024年中国健康险AI科技市场规模(包括AI承保和理赔解决方案应用)达1,944亿元,到2029年将会大幅攀升4,19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6.6%,绝对是一个庞大市场。 去年,中国首五大健康险AI科技公司,合共占该市场份额50.9%,当中暖哇洞察市场份额只有4.1%,排名仅是第五位,但与头四位的对手不同,头四位公司未能提供全栈(Full Stack)解决方案,相反暖哇洞察提供全栈风险分析解决方案(即包括AI承保和AI理赔),因此是内地健康险行业中,具备全栈风险分析能力最大的AI科技公司。 毛利率跌且业绩见红 虽然行业增长快,但暖哇洞察整体毛利率按年跌1.5个百分点至51%,上半年业绩仍见红达9,989万元人民币,但已减少30.9%。另一方面,虽然2025上半年客户数达163个,较2024年底轻微增加3个,但集团却大部分收入来自母公司众安,分别占暖哇洞察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上半年总收入的78.7%、61.8%、45.2%及49.6%,因此公司收入明显有太过集中的单一风险。 目前,香港未有类似的主打保险系统人工智能公司,参考AI科技股第四范式(06682),现时市值约200亿港元,预测市销率为3.5倍,至于AI解决方案供应商创新奇智(2121),现时市值45亿元,预测市销率为2.2倍,一旦暖哇洞察超过4倍市销率上市,意味估值过贵,但若低于2倍市销率,反映估值偏低。 整体来讲,目前市场新股气氛炽热,特别是全球AI股又再次热炒,若暖哇洞察估值偏低上市,股份就具一定值博率。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专利侵权互诉 晶科能源与隆基绿能终和解

据《光伏杂志》周五报道,光伏行业巨头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JKS.US;688223.SH)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1012.SH)两家企业的联合声明,通过一系列交叉许可协议,就多项相互指控的专利侵权诉讼达成和解。 此次和解经逾一年的法律争端,事源于2022年晶科能源从韩国LG集团收购相关专利后,旋即在中国、日本、欧洲及澳大利亚对隆基绿能发起多次侵权指控,隆基绿能则以在中国和美国对晶科能源提出类似指控作为回应。 报道称,双方在宣布和解的联合声明中,表示将“探索深化合作机遇”。 当前两家企业正持续承受光伏行业长达一年的价格战冲击,伴随价格战愈演愈烈,晶科能源公告今年一季度营收下滑40%,并录得13.2亿元亏损。同时,隆基绿能亦披露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5%,期间亏损额达25.7亿元。 周五晶科能源在纽交所上市的股票上涨3.5%,隆基绿能沪市股票当日上涨0.5%,但周一回吐全部涨幅,最终收跌1.8%。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