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ee makes tea drinks

这家高端茶饮连锁企业已提交纳斯达克上市申请,并报告其2022至2024年营收增长逾20倍

重点:

  • 霸王茶姬已申请纽约IPO,成为中国头部高端茶饮连锁中首家没选择港交所,而选择赴美上市的企业
  • 通过大规模扩张,公司过去两年营收与利润激增,但增长势头在去年末显现放缓迹象

 

阳歌

要是问中国任何一家茶饮或咖啡连锁品牌,他们的效仿对象是谁?最不可能出现的答案应该就是星巴克。这家美国咖啡巨头主打舒适空间和生活方式品牌形象,与中国现制茶咖行业盛行的“即买即走”快节奏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霸王茶姬试图打破这一传统,想要在争奇斗艳的高端茶饮红海中开辟差异化道路。公司最新的尝试是周三首次公开提交纳斯达克上市申请——近期多个高端茶饮连锁扎堆选择在香港上市,而霸王茶姬选择了纽约。

霸王茶姬未披露融资目标,但据其他媒体报道,募资规模可能在5亿美元左右或更高。这或将使其成为自去年11月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在纳斯达克IPO融资约4亿美元以来,中国企业在纽约最大规模的上市交易。

公司希望通过强劲的增长故事来吸引纽约投资者,这个群体的投资品味更挑剔、但对中资消费品牌认知度低于香港投资者。它还需要面对消费情绪日趋谨慎的担忧——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换进入放缓期后,这种谨慎情绪正在冲击所有企业的销售表现。

霸王茶姬是中国高端茶饮赛道的后来者,由当时二十多岁的张俊杰于2017年创立,他的草根逆袭故事一度成为了佳话。张俊杰试图通过聚焦中国饮茶文化本源来实现品牌差异化,主打纯茶与牛奶的简单组合,摒弃了珍珠、奶盖和鲜果等几乎所有其他连锁品牌都使用的配料。

为强化传统定位,该公司还以京剧名角虞姬的写意画像作为品牌标识,并在产品包装上采用古风设计,而其所有饮品均为茶与牛奶的不同配比组合。公司将产品与菜单的简约性视作核心竞争力之一——星巴克目前也在通过精简菜单以提升服务和效率。

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2017年创立时,我们的灵感源自国际咖啡连锁品牌,从1970年代以来,他们成功把咖啡饮用塑造成全球生活方式与社交概念。这样的成功让我们相信,饮茶文化同样需要革新——并引领我们运用科技与品牌力量,将饮茶打造为连接全世界的人和文化的现代体验。”

招股书当中通篇没有提及星巴克,但把咖啡饮用提升至生活方式宣言的高度,就是这家美国连锁品牌最成功的尝试之一。虽然霸王茶姬的门店不如星巴克那般温馨如家,但有各地的文化元素设计,设有座位区,与许多竞争对手仅设取餐窗口、顾客通过APP点单后即取即走的逼仄空间相比,其环境显然更宜驻足。

爆发式增长

增长方面,霸王茶姬与其他头部友商差异不大,因为公司近期同样通过加盟模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公司发源于以普洱茶闻名的云南省,不过过去三年已快速向全国扩张。

这个茶饮连锁品牌是现年30岁的张俊杰的创意结晶。出身平凡甚至说贫寒的他最初在一家台湾茶饮连锁工作时接触到这个行业,从普通员工起步,仅用三年时间便晋升为区域总经理。2015年他曾短暂离开该行业,两年后回归创立霸王茶姬。

招股书显示,公司门店数量从2022年第四季度的1,087家激增近六倍至去年底的6,440家。截至2024年末,加盟店占比为97%,贡献去年94%的营收。其门店主要在国内,但境外也有156家。

霸王茶姬未在招股书中披露海外扩张计划。但据其他媒体报道,其将海外市场视为下一个重要增长点,计划今年底前在全球运营1,000至1,500家门店。4月可能在洛杉矶开设首家美国门店。

公司整体营收也随着门店扩张同步飙升,从2022年的4.92亿元(6,800万美元)跃升至去年的124亿(17亿美元)。规模效应提升了运营效率,助力其材料成本占比从2022年的59.2%降至去年的48.4%。公司于2023年首次扭亏,实现8.03亿元盈利,去年该数字增长逾两倍至25.1亿元。

尽管霸王茶姬前景看来一片光明,但其无法回避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导致消费者捂紧钱包的现实。这一事实最清晰地体现在公司同店GMV增速上:继2023年飙升94.9%后,去年仅增长2.7%,且放缓趋势在下半年尤为明显。

公司表示:“随着我们持续扩大门店网络覆盖范围与密度,消费者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的同时,单店业绩也自然开始回归常态增长轨道,这体现在最近几个季度中国区单店月均GMV下降以及季度同店GMV增速放缓或下滑。”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Jinko does energy storate

新闻概要:举步维艰的晶科能源 寄望储能业务带来新动力

这家太阳能组件生产商第三季度出货量下降16.7%,但收入跌幅却放大逾倍,反映出该产业正深陷产能过剩与价格雪崩的困境    阳歌 太阳能组件制造商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JKS.US; 688223.SH)第三季度收入持续大幅下滑且深陷亏损,但其毛利率按季改善,同时储能业务的增长也为公司带来正面信号。 晶科能源及其同行在过去一年多一直面临严峻挑战,原因是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价格暴跌并令大多数企业陷入亏损。中国政府已尝试透过推动行业整合和关停落后产能来支撑市场,但目前尚未见到显著成效。 晶科能源在周一发布的最新季度报告中表示,第三季度电池片、组件及硅片出货量为21.57吉瓦(GW),按年下降16.7%。但由于价格疲弱,季度收入同比大降34.1%至162亿元(22.8亿美元),跌幅较第二季度的25.2%进一步扩大。公司第三季度净亏损达7.5亿元,而去年同期则录得2,250万元净利。 尽管收入下滑与亏损扩大,晶科能源第三季度毛利率为7.3%,虽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5.7%,但较第二季度的2.9% 和第一季度的负2.5%明显改善。 公司指出,第四季度出货量预期区间较大,介于18 GW至33 GW之间,反映目前行业波动性极高。 虽然核心太阳能组件业务仍面临压力,但公司向投资者释出一个亮点:其新兴的储能系统(ESS)事业有望成为重要收入来源。储能系统对光伏电站至关重要,可将晴天的富余电力储存,以便在夜间或阴天回售电网。 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表示:“随着规模效应与竞争力的提升,我们预计储能业务将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引擎,并在2026年开始为公司带来盈利。”他补充,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已出货多于3.3 GWh的储能系统,预计全年出货量将达6 GWh。 晶科能源美国上市ADS股价在财报公布后周一上涨13.1%,今年迄今累计升幅达23%。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位元堂预告中期盈利按年跌近九成

中药零售及医疗保健产品商位元堂药业控股有限公司(0897.HK)周一发盈警,预计截至9月底止的中期业绩将录得净利润不多于约30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的2,370万港元按年大幅下滑87%。 公司称,零售端在报告期内受到消费意欲下降拖累,收益录得约7%跌幅,令毛利相应减少;同期出售物业收益净额亦大幅缩减,集团投资物业的公平值收益净额下滑,亦是盈利收缩的关键因素。不过,部分负面影响已由行政开支与融资成本下降所抵销。 位元堂股价周二平開,至中午休市报0.45港元,无涨跌。該股年初至今累升約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宏桥折让一成 配股集资净额115亿

铝生产商中国宏桥集团有限公司(1378.HK)周一公布,以先旧后新方式,配售4亿股,占已扩大公司股本约4.03%。 每股配售价29.2港元,较本周一收市价32.3港元折让9.6%,亦较之前五个交易日均价33.36港元折让12.46%,集资净额114.9亿港元。 公司计划,将集资所得用作发展及提升国内及海外项目,并偿还现有偿务以优化资本架构,以及用作补充一般营运资金。 周二宏桥开市跌7.7%报29.8港元,过去一年公司股价上升153%。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KE Holdings shores up its house with share buybacks, as revenue gains fail to impress

增收不增利业绩续下滑 贝壳靠回购撑股价

内地最大房地产中介贝壳的业绩持续下滑,集团不断回购力挺股价 重点: 公司第三季度盈利大跌至7.47亿元 今年已斥资6.75亿美元回购股份   刘智恒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意思是倾覆了的鸟巢,又怎可能有完整的鸟蛋。这句古语正好用来形容今天中国的房地产业,在疲弱的市场下,相关产业也难免受到波及,纵是内地房产中介龙头的贝壳控股有限公司(2423.HK,BEKE.US)亦难独善其身。 公司2024年的业绩开始回落,收入虽按年升20.2%至935亿元,盈利却不升反跌31%至40.78亿元。到今年上半年,收入上升24%至493亿元,但盈利按年仍要下跌7%至21.62亿元。 及至近日,贝壳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情况未见改善。期内收入231亿元,同比微增2.1%,可盈利却大幅下挫36.1%至7.47亿元。 收入增长而盈利下跌,原因是内地楼市持续下滑,公司主要盈利来源的中介业务受到相当影响。期内公司促成的存量房交易额达5,056亿元,同比虽增加5.8%,但为贝壳带来的收入则减少3.6%至60亿元。另外,新房交易金额下跌13.7%至1,963亿元,导致收入减少14.1%至66亿元。 成本上升佣金下跌 佣金的减少,一方面是贝壳对“贝联”(加盟“贝壳找房”平台的地产中介公司)收取的平台服务及加盟费,进行了激励性减免;另外,为稳定旗下品牌链家的中介人团队,贝壳提升了链家的经纪薪酬占比。还有,开发商负债累累,在市况不景下,也要将支付予中介的新房销售佣金压低。在这几方面影响下,挤压了贝殻的盈利。 面对困境,公司近年推行“一体三翼”新策略,一体是以房产中介为核心,包括促成存量房与新房的业务,三翼则涵盖了装修、租赁及房地产发展等三大板块。 不过,除了租赁服务的表现较佳外,装修业务在第三季收入43亿元,基本上与去年同期相若,而在新房成交减少下,装修业务未来的增长受到了局限。 物业发展是由旗下品牌“贝好家”负责,采用C2M(从消费者到制造商)的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确定精准的产品定位及设计。但物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较大,由发展到落成也需时,加上地产市况差,回报不太高,一旦楼市持续走弱,别说盈利,出现亏损也大有可能。 因此,贝壳业绩表现,很大程度还要倚重地产中介收入,但房产市场迟迟未见曙光,贝壳股价自然长期受压;即使今年港股表现亮丽,贝壳股价仍乏善足陈,过去一年从高位足足下跌了37%。 累计回购23亿美元 为提振股价,百无可施下贝壳只能祭出“回购”一招,自2022年9月开始至今年9月底,共斥资23亿美元购入公司股份,占回购前公司总股本约11.5%。单就今年回购金额已达6.75亿美元,而上季斥资金额更达2.81亿美元,创下近两年单季回购新高。 然而回购只属治标方法,业务上升带动业绩增长,才是支持公司股价的皇道之法。在楼市疲不能兴下,贝壳近几年的股价只是徘徊在30至50港元水平,若没有回购这救命法宝,股价跌幅或许更加惨不忍睹。 投资银行对贝壳的前景也不太乐观,瑞银本月初将其2025年至2027年的盈利预测,分别调低24%、29%及27%,并将评级由“买入”调低至“持有”,美股目标价由22.1美元下调至19美元,降幅14%。 潜力展现仍需时 贝壳目前的市盈率仍达34倍,延伸市盈率更高达39倍,足见现时的估值并不便宜,要股价有明显突破似是不切实际,只能偶尔因政府推出稳定楼市措施,才能推动股价短期上升,长远仍是要看楼市复苏情况。 事实上,楼市自2021年逆转回落后,贝壳展现强劲的抗跌能力,虽有个别年份出现亏损,大体表现仍算理想。近两年盈利虽然下跌,但收入持续上升,反映在市场的占有率日渐增加,只不过因楼市不景,佣金收入受到挤压。 我们认为,贝壳在逆境中仍能取得盈利,财务状况又十分健康,要捱过大市场的不景气应没问题;一旦楼市复苏,贝壳必然能率先受惠。长线来说,贝壳深具价值,问题是内地楼市何时见底转势,可能是两年,可能是5年,或许更漫长。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