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0.HK
Xuanzhu Biopharm set for spin-off in Hong Kong IPO

轩竹生物拥有一款已经上市获批的药物和两款递交上市申请的药物,但同类产品竞争均相当激烈

重点:

  • 轩竹生物新产品贡献收入有限,现金流捉襟见肘
  • 四环医药自身盈利状况不佳,不仅营收逐年下滑,自2022年以来更是连年亏损

  

莫莉

在冲击科创板失败的半年之后,创新药企业轩竹生物选择了向港股市场再次发起挑战,彰显母公司四环医药(0460.HK)将其拆分上市的决心。上周一,轩竹生物向港交所正式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

四环医药在同日发布的拆分公告中表示,分拆上市后,轩竹生物将作为独立创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公司直接进入债务及股权资本市场,可以增加轩竹生物的财务灵活性并增强其筹集外部资金的能力,以支持其业务的快速增长及产业化发展。

轩竹生物成立于2008年,拥有一个全面的内部研发平台和十余种正在研发的药物管线,涵盖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包括一款已经上市获批的药物和两款递交上市申请的药物,其余项目则处于临床试验或临床前研发阶段。其中,小分子创新药安奈拉唑钠于2023年获批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轩竹生物正努力推进将适应症覆盖范围扩大到反流性食管炎。

虽然安奈拉唑钠是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质子泵抑制剂(PPI)1类创新药,但是PPI类药物市场发展成熟,中国有7款获批的PPI,且其中5款均为仿制药,售价更低,市场竞争相当激烈。根据招股书引述的研报,口服PPI在中国的市场规模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00亿元以上,安奈拉唑钠在今年初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但上半年贡献的收入仅有1,603万元,显示其在PPI市场中所占份额并不大。

另外两款进展较快的核心产品均为小分子肿瘤靶向药物,XZP-3287针对晚期乳腺癌和XZP-3621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药上市申请均已提交,轩竹生物预计这两款产品分别在2025年上半年和下半年有望获批上市。但是,这两款新药都将面临激烈的竞争格局,市场上已存在多款同类产品。

在持续的新管线研发投入之下,轩竹生物长期处于亏损之中。招股书显示,2022年及2023年、2024年上半年,轩竹生物分别产生净亏损5.12亿元、3.01亿元及1.11亿元,同期的研发支出分别为4.01亿元、2.39亿元和7,442.6万元,研发开支正在快速缩减。这或许与轩竹生物日渐捉襟见肘的资金状况有关,截至2024年6月底,轩竹生物所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同比锐减89.5%至2,533.9万元。招股书称,公司有足够的营运资金支付未来至少12个月内至少125%的成本。

作为持有轩竹生物56.47%股份的母公司,四环医药是为轩竹生物运营资金的主要提供方。除此之外,轩竹生物曾在2021年完成A-1轮、A-2轮和B轮融资,2021年底最后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为39亿元。在2022年9月,轩竹生物拟在科创板上市,但是在经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两轮问询后,轩竹生物的上市申请在2023年3月被暂缓,直到今年5月,公司选择撤回申请。

母公司财务状况不佳

在分拆公告中,四环医药特别强调,分拆后,本公司可以将公司的现有资金与资源专注于培育和发展高增长的医美业务及其他新业务。四环医药自身盈利状况不佳,不仅营收逐年下滑,自2022年以来更是连年亏损。2022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四环医药的营收分别为21.81亿元、18.61亿元、9.50亿元,公司拥有人净亏损分别为19.15亿元、5,401.7万元和3,342.4万元。

四环医药是一间老牌药企,曾是中国最大的心脑血管处方药物供货商之一。在仿制药面临集体采购压力、创新药蓄势待发的背景下,四环医药选择向医美板块发力,通过独家代理肉毒素“乐提葆”建立医美的渠道和销售队伍,再通过自主研发或者引进的方式推出玻尿酸、黄金微针胶原敷料等产品。今年上半年,医美业务取得收入3.23亿元,同比上升66.4%,占总收入比例提升至34.0%。

招股书显示,在港股递表前,除了上海云锌之外的其余12名B轮投资者将所持的轩竹生物股份以总价7.55亿元出售给控股股东四环医药,相较其2021年融资时的价格而言,年回报率为8%,这批投资者包括阳光人寿、中银资本等机构资本。

当四环医药成功转型医美行业,创新药板块对集团整体业务的协同作用下降,此时选择拆分轩竹生物不仅能降低长期输血的财务压力,也能将更多资源投入新业务,但轩竹生物上市后的商业化回报,仍高度依赖新产品的市场拓展,建议投资者继续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创维旗下创维数字首三季净利按年减64%

电子产品制造商创维集团有限公司(0751.HK)周日公布,公司非全资附属公司创维数字股份有限公司(000810.SZ)前三季度收入64.56亿元(9.06亿美元),同比下降2.45%,净利润8,585.9万元,同比下降63.69%。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达3.39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0%;由于战略备料及客户提前备货,期末存货增至21.19亿元,较年初上升39.4%;经营活动现金流转为净流出8,362.8万元,去年同期为净流入4.53亿元。 创维数字是一家提供智慧系统解决方案企业,其主要业务包括智能终端、宽带设备和专业显示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已将业务扩展至智慧家居、智慧城市和车联网等领域。 创维集团股价周一高开随后转跌,至中午休市报4.14港元,跌1.43%,该股过去六个月累升约31.43%。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赛力斯招股集资132亿元

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927.HK; 601127.SH)周一公开招股,发售1亿股H股,一成公开发售,每股发售价131.5港元,集资131.5亿港元,每手100股,一手入场费13,282.62港元。公司于本周五截止认购,下周三在港挂牌。 公司去年的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达42.69万辆,按年增长183%,旗下与华为合作的”问界“已推出四款车型,去年交付量达20万辆,其中问界9成为中国市场50万元级车型的销量冠军。 赛力斯去年收入按年增长3倍至1,451亿元,并扭亏为盈取得利润59亿元。今年首六个月,收入微跌4%至62.4亿元,但纯利增长81%至29亿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imited Scale, Fierce Competition, Capital Securities May Need Deep Discount to Attract Investors

规模有限竞争炽烈 首创证券或需大折让招徕

首创证券拟成为第十四只A+H上市的证券股,但市场竞争激烈,公司属中小型规模,料需比A股有较大幅折让招徕 重点: 首创证券今年上半年盈利仅增长2.8% 中小型证券股普遍较A股折让逾四成   郑瑞棠 内地证券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A股上市的证券公司已有42家,当中首创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601136.SH)算是规模较小,据集团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文件显示,2024年度的收入及净利润在42家中皆排名28,但增长的表现则排名较前。2022至2024年的收入及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排名分别为第五及第十;平均资产总收益率更是排名第一。 首创证券2022、2023及2024年度利润分别为5.5亿元、7.01亿元及9.85亿元,稳步增长,但25年6月底止半年盈利则为4.9亿元,只比上年同期微升2.8%,主要由于资产管理业务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产品的业绩报酬费下降,但另一方面,投资收入却因股市畅旺大幅上升。 资产管理出色 首创证券的收入主要来自资产管理、投资、投资银行及财富管理四大业务,其中资产管理业务可谓表现较出色。近年中国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呈下降趋势,资产管理产品净值由2020年的8万亿元,降至2024年的5.5万亿元,但首创证券则逆市增长,资产管理规模由2022年底的1,073亿元,增至今年6月底的1,655亿元。收入来自收取0.45%至0.55%的管理费,这部分相对稳定,至于业绩报酬费0.15%至0.65%,则受到投资表现影响。 投资类业务当中,只有固定收益投资交易有稳定回报,在2022、2023、2024及2025半年的综合收益率分别为8.85%、7.92%、9.14%及9.76%。而证券投资的表现较为波动,2022年、2023及2024年股票持仓分别为4.05亿元、2.81亿元及21.7亿元,回报率仅为负3.73%、0.5%及负0.27%,可说是输多赢少,到2025年6月底股票畅旺,持仓大幅增加至55亿元,而回报率亦只有4.72%。 但首创属中小型证券行,较少参与新股上市的保荐及承销业务,今年上半年的投资银行收入仅占总收入5.1%,未能在近期炽热新股融资市上场分一杯羹。 受A股气氛影响 内地证券股的表现很受股市的走势影响,近年A股表现反复,令内地证券业的规模也停滞不前,2020至2024年间内地证券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仅为0.1%。上证指数今年中一度牛气冲天,六月中由3,400点起步,至8月直冲上3,800点,但之后只能在这水平横行,近日更受到中美贸易战的阴霾影响,证券股的调整也比大市深。所以首创证券招股或受大市气氛影响,如果相信A股牛市未完,上市后应还有炒作空间。 目前在A股上市的42家证券公司中,有13家在香港以H股上市,上一只以A+H上市的证券股已是2019年上市的申万宏源(6806.HK),首创证券有望成为第14只A+H上市证券股。 首创证券的业务已连续多年出现经营负现金流情况,截至2023、2024年及2025年6月底止,经营现金流出分别为3.13亿元、19.71亿元及1.2亿元,截至2024年底的现金值26.5亿元,同比下降12.6%,到2025年6月现金值进一步下降至18亿元。首创在港股集资得来资金相信可扩充资产规模,维持充足的流动性,持续发展融资融券业务,在竞争极为激烈的市场中增加打仗的本钱。 三年市值倍翻 首创证券于2000年成立,大股东为国企首创集团,是北京市国资委控制的券商,2022年12月于上交所上市,首日上市股价已大涨44%,市值达278亿元,到目前不足三年市值已倍翻至约600亿元。首创证券截至10月17日一年股价升5.86%,但过去一个月下跌8.5%,市盈率59倍,市账率4.5倍。 纵观目前13家有A+H股上市的证券股,规模较大的中信证券(6030.HK)及华泰证券(6886.HK),H股比A股折让仅为6.3%及14.8%;至于中小型证券商如东方证券(3958.HK)及中州证券(1375.HK)等,折让达40%及47%。首创证券在内地证券业中属中小型规模,在港招股的估值,相信也须较A股有较大幅的折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全球票房复苏 IMAX中国上季净利大增48%

大银幕影院运营商IMAX China Holding Inc.(1979.HK)周四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收入按年上升16.6%至1.07亿美元(7.62亿元),期内净利润报2,262万美元,按年大增48%。 公司指出,受惠于全球票房复苏及IMAX格式影片供应扩增,上季“图像增强及维护服务”收入按年大增30%至6,103万美元,“技术租金”收入亦上升45%至2,334万美元。 前三季合计收入2.85亿美元,按年增9.8%,净利润增长67%至4,300万美元,反映营运效率及成本控制显著改善。截至9月底,集团现金及等价物达1.43亿美元,按年增加42%,负债总额维持4.53亿美元。 公司股价周五高开,至中午休市报7.71港元,升0.2%。过去六个月累升约2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