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8.HK
GenScript reports reduced losses amid cell therapy growth potential

生命科学业务与细胞疗法业务的大幅增长,帮助金斯瑞全年亏损收窄58%

重点:

  • 金斯瑞细胞疗法业务收益按年增长143.7%
  • 至2025年底,Carvykti年产能预计达到10,000剂

    

李世达

细胞疗法是目前癌症治疗最受瞩目的领域,其中CAR-T细胞治疗对部分血液肿瘤具有显著疗效,全球对该疗法的需求正在增加。受惠于子公司传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EGN.US) CAR-T细胞治疗产品Carvykti(西达基奥仑赛, Cilta-cel)热卖,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548.HK)去年业绩有了显著改善。

金斯瑞近日发布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业绩,集团收益8.4亿美元(60.4亿元),同比增加34.2%,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30%;股东应占亏损9,547.7万美元(6.9亿元),2022年亏损为2.3亿美元,同比收窄约58%。绩后股价升逾7.9%,市场反应正面。

金斯瑞是一家基因合成及新药研发商,拥有生命科学服务及产品(CRO)、子公司蓬勃生物的生物制剂开发(CDMO)业务、子公司百斯杰的工业合成生物产品及传奇生物的细胞疗法等四大业务平台。其中生命科学业务是集团主要利润来源。年报显示,2023年生命科学业务收益4.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贡献了7,830万美元经营利润,同比增长19.4%。相较之下,细胞疗法业务去年则亏损达3.9亿美元,虽较2022年收窄,仍然是集团最烧钱的业务。

亏损的主因是庞大的研发开支。去年集团整体研发开支由2022年的3.9亿美元增加约10.9%至4.3亿美元,其中细胞疗法业务就占了3.8亿美元。

明日之星:细胞疗法

不过,细胞疗法业务正是金斯瑞“最吸引眼球”的明星业务。其CAR-T细胞治疗产品Carvykti在美国和欧洲市场销量快速增长,证明了有关业务的未来潜力。报告期内,细胞疗法收益达2.9亿美元,较2022年的1.2亿美元增长143.7%。经调整毛利约为1.4亿美元,同比大增171.5%。收益及毛利的增长,主要来自Carvykti的销售。

Carvykti是子公司传奇生物与强森公司(JNJ.US)旗下杨森生物于2017年起合作开发、制造,成功推出市场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主要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与标准疗法相比,Carvykti可将复发风险降低74%。

于2022年2月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获准上市后,Carvykti销售额快速增长。据传奇生物年报,Carvykti去年第三季销售额达1.5亿美元,超越首款CAR-T疗法产品、必治妥施贵宝(BMY.US)公司的Abecma,全年销售额达5亿美元。截至目前,全球已有2,500多名患者接受Carvykti治疗。

Carvykti获得广泛关注后,传奇生物与诺华制药(NVS.US)达成合作协议,传奇生物授权诺华数个靶向DLL3蛋白CAR-T细胞疗法,获得1亿美元预付款,及有资格获得总额最高10.1亿美元的里程碑金与额外权利金。

与此同时,传奇生物正持续投入研发资金拓展Carvykti的适应症范围,目前仍有七项临床研究正在同步进行。如果后续拓展顺利,市场估计Carvykti销售额将超过50亿美元。

有望扩大适用范围

今年2月,Carvykti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建议批准扩大应用范围,纳入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另外,FDA也将召开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ODAC)会议,审查最新的研究资料。传奇生物首席执行官黄颖在业绩电话会上表示,公司对这次审查深具信心。

金斯瑞与CAR-T细胞疗法的前景,吸引了高瓴资本的青睐,早在2021年5月便投入逾80亿港元入股金斯瑞生物、蓬勃生物与传奇生物。去年12月,金斯瑞控股股东Genscript Corp.再出售约0.4%股份予高瓴资本旗下的GNS II Holdings Ltd.,显示高瓴资本持续看好金斯瑞的业务发展。

对于美国国会正在审议《生物安全法案》,金斯瑞认为对该公司业务不会产生重大影响。集团轮值首席执行官邵炜慧(Sherry Shao)在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拥有长期的产能扩张战略,并在不同地点都可以进行。将继续执行原订计划,并将密切关注事件进展。”

尽管金斯瑞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市销率(P/S ratio)约为5倍,仍高于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S)的4倍与必治妥施贵宝的2.5倍。事实上,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传奇生物市值已来到约125亿美元(约899亿元),但持有传奇生物48%股权的金斯瑞,目前市值仅约330亿港元(约303亿元),即持有传奇生物股权的价值,已超过整家金斯瑞的市值,可见金斯瑞的价值有被低估。

未来Carvykti还将扩大北美与欧洲的产能,5亿美元销售额远非终点。传奇生物预计2025年底实现Carvykti年产能10,000剂,并预计与诺华合作的产能有望在2024年上半年生产出临床试验药物。

大和认为金斯瑞去年下半年毛利率改善,亏损收窄好过预期,给予金斯瑞买入评级;交银国际则调升金斯瑞目标价至27.6港元,预测2026年四大业务有望全部盈利;中金则维持“跑赢行业”评级,由于近期港股医药板块系统性调整,下调目标价25.1%至23港元。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通快递第三季净利增长5% 下调全年业务量指引

物流公司中通快递(ZTO.US; 2057.HK)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录得收入118.65亿元(16.66亿美元),按年升11.1%,净利润25.24亿元,按年升5.3%。 前三季度计,公司收入345.88亿元,按年升10.29%。净利润64.55亿元,按年微升0.33%。 第三季度,中通快递包裹量为95.7亿件,按年增长9.8%。期内包裹量增长及包裹单价增长1.7%,带动核心快递服务收入增长11.6%。受惠于电子商务退货包裹量的增加,由直销机构产生的直客业务收入增长141.2%。同期毛利率则按年跌6.3个百分点至24.9%。 此外,公司下调了年度指引,将全年包裹量预计由原本的388亿至401亿件,下调至介于382亿至387亿件之间,按年增长12.3%至13.8%。 中通快递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48.4港元,升0.61%。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LX is a vaping company

雾芯出海虽见成效 市场监管隐忧未消

公司表示,第三季度海外市场贡献了逾七成营收,远高于深具挑战的中国本土市场 重点: 透过在亚洲与欧洲的并购活动,公司第三季度收入大增49%,带动股价上扬 由于营收增幅大于生产成本的小幅上升,公司本季毛利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   谭英 王颖(Kate)可说是全球电子烟产业中最具魅力的CEO。她曾任职于滴滴全球、Uber中国及贝恩公司,并拥有哥伦比亚大学MBA。因同事父亲癌症过世,她意识到电子烟能帮助吸烟者摆脱传统纸烟的潜力,遂创立了自己的公司——雾芯科技(RLX.US)。在 2021年全球电子烟热潮高峰时,雾芯科技于纽约上市,市值一度接近350亿美元。 雾芯科技的业务也在同一年见顶,录得85亿元(12 亿美元)收入及20亿元净利。不过,中国当时已开始加强监管电子烟,推出新税项与多项限制,使雾芯科技营收在2023年跌至仅12亿元的低点。正是在这段期间,王颖开始将重心转向海外市场。尽管海外也有监管收紧,但相较于中国的国营烟草垄断市场,海外缺少强力竞争者,环境反而更友善。 而事实也逐季证明王颖的判断正确。最新例证来自雾芯科技上周公布的第三季度业绩:虽然当季收入11.3亿元(1.59 亿美元)仍远低于高峰期,但已按年大增近50%。公司的毛利率亦按年提升4个百分点至31.2%,净利润则上升22%至2.068亿元。 王颖表示:“这份成绩证明我们全球化策略的可扩展性,以及保障我们在电子雾化领域领先地位的卓越技术创新。”她补充,目前公司超过七成收入来自海外市场。 雾芯科技本季度营收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今年3月收购的一家欧洲电子烟公司,并首次纳入合并报表。此外,首席财务官陆超表示,亚洲市场同样录得“强劲的有机增长”。 更令投资者振奋的是,雾芯科技宣布每份美国存托凭证(ADS)派发0.1美元的现金股息。连同截至9月30日已回购的3亿美元股份,陆超表示,雾芯科技透过回购与派息已合共向股东返还逾5亿美元。 接二连三的利好消息刺激雾芯科技股价大涨,消息公布后股价劲升10.3%至 2.57美元,成为当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表现最亮眼的股票之一。不过,公司目前 32亿美元的市值,仍不足高峰时的十分之一,但其市盈率(P/E)约31.5倍,仍属相当高。 雅虎财经调查的分析师对雾芯科技普遍持正面态度,尽管公司在几乎所有主要市场都面临严格监管。在五名分析师中,有四人给予“买入”评级,仅一人建议“持有”。 与同业相比,雾芯科技的表现同样突出。生产雾化弹、一次性电子烟及电池的 Ispire Technology(ISPR.US),自2023年4月上市以来市值已蒸发76%,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而以代工为主的思摩尔国际(6969.HK),现时股价仅为上市时的四分之一,但其市盈率(P/E)仍高达约60倍,估值甚至比雾芯科技更高。 中国市场依赖度下降 雾芯科技最新业绩中最令人惊讶的,是其营收重心正快速从原本的中国市场转移。一年前,亚太地区五个国家的收入仍占当季总营收的一半以上。王颖表示,海外市场占比持续扩大,如今中国仅占公司整体收入的 29%。 除了欧洲新子公司的收入外,王颖将本季亮眼表现归功于公司在亚太地区推行的授权连锁零售模式,将独立大型门店整合至“统一品牌体系,提高零售执行力、提升品牌能见度,并强化用户体验”。 在其最大市场之一的印尼,雾芯科技自称是当地封闭式雾化设备的销量领头羊。公司正在推动“零加盟费”的授权连锁模式,并认为这一模式具有庞大发展潜力。根据 ECigIntelligence 数据,2020 年印尼有…

简讯:AI技术赋能 快手三季度盈利大升

短视频平台快手科技(1024.HK)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355.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上升14.2%,盈利大幅上升37.3%至44.89亿元。 期内平均日活跃用户超过4.16亿,同比升2.1%,每位日活跃用户平均线上营销服务收入48.3元,同比升11.54%。  线上营销服务收入按年升56.6%至201亿元,主要是借助AI技术,持续升级线上营销投放产品。其他服务增加41.3%至59亿元,主要是由于先进的AI技术及卓越的产品性能带动。至于直播业务,收入同比上升2.5%至95.7亿元, 周五快手开市升2.5%报65.1港元,公司过一年股价从高位回落3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ietary fiber

无糖时代的“隐形配方” 膳食纤维走上中国餐桌

随着全球体重管理、肠道健康与慢病防控需求增长,膳食纤维市场迎来高速扩张期,而涉入缺口巨大的中国,已成为最大消费市场 头豹研究院 在“控糖、控脂、控卡”成为新消费时代关键词之际,膳食纤维正由过去被动摄入的基础营养成分,跃升为主动选择的健康功能原料,正在无糖饮料、早餐谷物、代餐粉及膳食补充剂等产品中快速普及,成为食品创新与功能食品定价的重要标签。 业内普遍认为,膳食纤维作为被营养学界补充认定的“第七类营养素”,在体重管理、血糖控制、肠道菌群维护等多重健康机制上的科学证据愈加明确。其吸水膨胀的特点可增强饱腹感,部分可溶性膳食纤维经发酵可产生短链脂肪酸,有助调节肠道微生态,使其在代谢健康议题日益受关注的背景下需求快速上升。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膳食纤维市场销售额达到5.14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扩张至10.0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10.03%。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慢性病预防需求提升、功能食品创新加速,以及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消费意识变化。 事实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膳食纤维消费市场。尽管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25至30克膳食纤维,但中国居民平均摄入量仍明显不足,存在显著“摄入缺口”。庞大人口规模叠加健康消费意识崛起,使膳食纤维成为食品企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 此外,中国膳食纤维产业产量在2019年起超越北美,跃居全球第一。多家上游企业正加速扩产布局,例如有企业建设年产3万吨可溶性膳食纤维项目已正式投产,反映市场预期的增长趋势。 从产业结构看,膳食纤维上游主要原料包括淀粉、蔗糖、葡萄糖及其深加工产品,受玉米、甘蔗等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中游为关键生产环节,有望凭技术迭代实现成本下降和颗粒品质提升;下游则与食品、饮料、乳制品、烘焙食品与保健品密切相连。 可溶性膳食纤维应用扩散 其中,以菊粉、抗性糊精、β-葡聚糖为代表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因口感较佳、配方适配度高,更受饮料及乳制品企业青睐。在乳酸菌奶中作为活性菌营养源,并用于提升口感;在高纤饮品中提高稳定性和分散性;在烘焙食品中延长货架期、改善结构性,应用持续扩展。 伊利(600887.SH)、蒙牛(2319.HK)等乳业公司已布局含益生元膳食纤维产品,代餐及轻食品牌亦强化“添加膳食纤维”作为价值卖点,显示其功能化特征正重塑配方逻辑及产品溢价能力。 业内预测,未来膳食纤维将从基础营养补充走向系统健康管理,在体重和血糖管理、肠道微生态调节及免疫功能增强等方面形成更明确的功能定位。随着精准营养、老龄化营养和慢病预防的市场需求上升,“膳食纤维+功能食品”有望成为食品工业新一轮竞争焦点。 分析人士指出,膳食纤维赛道具有明确的长期逻辑:需求增长确定性强、应用领域扩展快速、产业链技术迭代驱动降本,但同时也面临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行业竞争加速等挑战。 在健康理念全面转向“预防大于治疗”的趋势下,膳食纤维被视为继蛋白质、益生菌之后最有潜力的功能性原料之一,正成为食品行业通往千亿级蓝海的关键增长曲线。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