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HK

这家行李箱包制造商今年上半年销售基本持平,但股份在香港市场的流通量低,正申请同步在美上市

余特莉

根据周三发布的中期业绩公告新秀丽国际有限公司 (1910.HK) 正寻求在美国双重上市,以配合全球布局和战略重点,并提高股票成交量。

公司总部位于美国,自今年初以来,一直考虑二次上市的可能性,与欧舒丹和普拉达等国际品牌一样,探索除香港上市以外的选择。香港的股票成交量相对较低,当地投资者对其品牌的了解也较少。新秀丽于 2011 年在香港交易所挂牌,希望通过上市提高在亚太区的知名度并吸引当地投资者。

公司在中期业绩披露其在美国上市的计划,报告称其 2024 年首六个月的销售额同比小幅下降 0.4% 至 17.7亿美元。按固定汇率计算,销售额增长了2.8%。因人们在疫情后重返旅途,去年是全球旅行创纪录的一年。

公司旗下新秀丽品牌的销售额增长了 5.8%,并在所有地区均实现增长。其 Tumi 品牌的销售额仅增长了 0.3%,而其American Tourister 系列的销售额则下降了 0.9%。

公司的毛利率从上年的 58.8% 上升至 60.2%,得益于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渠道销售份额增加、品牌组合的转变以及严格的促销折扣策略。其利润同比增长 7.7%,至 1.64亿美元。

公司承认,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和部分市场消费者信心,並将继续拖累其 2024 年余下时间的业绩。受此影响,2024 年第二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速,从第一季度的 4.1% 放缓至 1.5%,其中亚洲和北美的降幅尤为明显。由于消费需求下降,中国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的销售额环比下降了 3.5%。

尽管面对目前的挑战,公司表示对长期前景仍持乐观态度。首席执行官Kyle Francis Gendreau表示:“全球旅游和观光业的趋势仍然乐观,对我们产品的需求有所支持。”他续称:“国际旅游人数继续改善,预计到 2024 年将超过疫情前的水平……随着消费者继续将旅行置于其他支出之上,尽管目前面临阻力,但我们对前景仍然光明。”

业绩公布后的翌日,新秀丽股价大幅下跌,收市下跌近9%。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Yalla does gaming

雅乐科技借势股票回购及中核游戏强势拉升

这家中东社交媒体与游戏公司宣布,将于第三季度推出备受期待的自研中核游戏 重点: 雅乐科技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6.5%,同时创逾两年最强劲用户增长纪录 公司计划年内推出中核游戏,首款产品将于第三季度上线,旨在激活新增长引擎   阳歌 在全球贸易争端加剧导致经济不确定性攀升之际,中东地区正成为最可能规避动荡的避风港。这一趋势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周为期四天的中东访问后得到了进一步背书,其释放的信号暗示中东作为一个战略要地将迎来更多技术合作与西方投资。 雅乐科技(YALA.US)正是这一趋势的受益者,作为中东及北非(MENA)地区领先的社媒与游戏平台,正获得当地政府的强力支持——这些政府致力于发展高科技产业以降低国民经济对于能源产业的依赖。成立九年之际,公司周一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其在一季度持续受益于区域社媒与游戏市场红利。 雅乐科技不仅在当季实现收入持续增长,更创下逾两年来最强用户增速。公司同时披露将大幅加速始于2021年的股票回购计划,这或是推动公司股价自三月上旬以来翻倍的重要因素。 尽管近两年营收增速较早期高增长阶段显著放缓,公司仍希望通过推出自研中核游戏重拾增长动能。据披露,首款中核游戏将于第三季度面世,更多储备产品有望年内陆续上线。 当前休闲游戏仍是其两大收入支柱之一,但公司认为中核与硬核游戏因玩家付费意愿更强,有望显著提升游戏板块收益。 雅乐科技董事长杨涛在业绩电话会上表示:“作为公司核心战略市场,MENA地区始终保持显著稳定性与巨大增长潜力。在全球经济波动背景下,该区域年轻的人口结构、优良的数字基建及政府对文娱产业的前瞻性支持,正为游戏行业创造独特增长动能。” 当季最亮眼经营指标为月活跃用户数(MAU),同比增长17.9%至4,460万,创2022年三季度以来最快增速。首席运营官许剑峰(Jeff Xu)将强劲增长归因于经过优化的斋月期间获客策略及AI驱动的流量采买优化,但同时警示“今年MAU增长或难以延续过去两年的平稳轨迹”。 用户高增长伴随当季营收同比提升6.5%至8,390万美元,与近两年个位数增速基本持平。公司指出,今年斋月完整落在一季度(去年为3月11日至4月9日),在这个时间段,更多用户需要进行每日斋戒,也处于肃穆氛围中,因而也影响了营收数据。 游戏业务提速 细分业务中,游戏板块表现尤为亮眼:该业务当季增长13.6%至3,010万美元,远超聊天服务2.5%的增速(聊天服务营收增至5,350万美元)。公司强调,游戏业务强劲增长是在营销支出削减14.3%的背景下实现的。 尽管游戏业务仍占比较小,雅乐科技期望借力中核游戏实现格局转变。经数年多款产品测试后,公司已开发至少两款潜力产品。其中一款三消新游戏完成首轮测试后,拟于第三季度推出。 许剑峰补充道:“我们还有多款中核游戏储备,最早或于第三季度面世。这些产品不仅聚焦中东市场,也将试水其他海外市场以拓展用户基础。”尽管未具体说明,雅乐科技当前在土耳其与拉美等地区也已经有业务布局。 为巩固区域游戏市场声量,公司去年起在阿布扎比、巴格达、开罗与利雅得等城市举办六场线下玩家活动。今年三月末在伊拉克举办的Yalla Ludo友谊赛延续了这一品牌策略。 雅乐科技素以成本管控严格著称,持续的成本控制与收入增长推动净利润率从上一季度的35.8%跃升至43.4%——彼时公司正加大新游研发投入。当季净利润同比增长17%至3,640万美元。 雅乐科技股价年初至今涨幅超90%,近期反弹后市盈率达11倍,高于微博(WB.US;9898.HK)的7.3倍,与体量相近的全球同业Pinterest(PINS.US)的12倍及Match Group(MTCH.US)的15倍差距不大。 最后,雅乐科技宣布将今年股票回购规模从2,800万美元大幅上调至5,000万美元。截至5月16日,公司已斥资2,740万美元回购其美国存托凭证(ADS),接近原定目标。 同时,公司决定注销今年所有回购股份,此举将增厚每股收益并推升估值倍数。雅乐科技手握充足现金实施该计划,且资金池持续扩容:截至三月底现金储备达6.91亿美元,较去年底的6.56亿美元进一步增加。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erfect Diary makes makeup

业务重心转移奏效 逸仙电商续获non-GAAP盈利

这家化妆品销售商报告,随着业务重心从彩妆转向护肤品,第一季度护肤品收入增长近50% 重点: 逸仙电商一季度净亏损大幅收窄至100万美元以下,并取得non-GAAP净利润 护肤品占公司当季净收入的43.5%,高于去年同期的31.7%    谭英 4月,逸仙控股有限公司(YSG.US)董事长黄锦峰宣称公司即将迎来业绩拐点,仅仅一个月后,他就用数据向投资者证明了这一点。5月16日,这家总部位于广州的化妆品公司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连续第二个季度实现增长(此前曾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同时公司连续两季度实现季度non-GAAP盈利。 尽管公司当季仍录得净亏损,但亏损已不足100万美元,同比大幅收窄。这些积极信号表明,公司近年来对研发以及申请的240项专利(主要集中在护肤品领域)的大笔投资是值得的。黄锦峰在4月接收采访时说:“上市后,我们经历了转型阶段。”他续称:“2021年我们宣布将加大研发投入以扩大护肤品收入,这过程历时三年,并非易事。如今我们终于迎来了转变。”  逸仙电商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7.8%,从2024年同期的7.73亿元增至8.34亿元(1.149亿美元);净亏损同比收窄95.5%,从1.25亿元降至560万元。营收增长为2025年开了个好头,因为自2020年上市以来,逸仙电商从未实现过年度营收增长。 推动业绩逆转的主要是逸仙电商的护肤品,该品类当期收入同比飙升47.4%至3.62亿元。随着护肤品增速远超其他品类,其营收占比从去年同期的31.7%跃升至43.5%。这一转变带动公司整体毛利率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至79.1%,并实现非GAAP净利润710万元,而去年同期为非GAAP净亏损8,380万元。 尽管逸仙电商在公布季报的同时,宣布价值高达3,0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但市场对这份乐观的财报却反应冷淡。自上周五公告发布后,该股在四个交易日内累计下跌逾8%。 逸仙电商目前的股价较IPO发行价跌超50%,市销率(P/S)仅为0.99倍,远低于已实现盈利的同行上美股份(2145.HK)的3.88倍,以及同样处于盈利状态的珀莱雅(603605.SH)的3.11倍。全球美妆巨头欧莱雅(OR.PA)尽管销售额和利润增长停滞,但市销率仍高达4.67倍。 逸仙电商成立于2016年,最初凭借完美日记和小奥汀等品牌,瞄准Z世代彩妆线上市场。其护肤品牌完子心选于2019年推出,但公司2020年11月上市时,该品牌的销售额占比仅为12.9%。就在IPO前夕的2020年10月,逸仙电商通过收购法国高端护肤品牌科兰黎,强化了护肤品业务布局。 收购护肤品牌起成效 此后公司又新增三个护肤品牌:达尔肤、伊芙珑和壹安态,都是2021年收购。护肤品牌完子心选于2023年逐步停产,但即便在该品牌停产后,2024年护肤品营收仍增长至13.9亿元,占公司当年总营收33.9亿元的41.1%。彩妆产品仍贡献了19亿元,占总营收的58%。但随着逸仙电商更加注重护肤业务,这一占比已在稳步下降。 业务重心转移的原因显而易见:护肤品是中国4,000亿元化妆品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数据聚合平台Statista指出,2025年中国化妆品销售额约为1,260亿元,年增长率为4.76%。而2018至2023年间,护肤品市场更是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8年将突破7,000亿元。 护肤品跑赢彩妆的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一个因素可能是中国消费者对抗衰老和美白产品的重视。在当前消费者支出谨慎的大环境下,这类产品的需求可能更为稳定,而彩妆则可能被当作可有可无的奢侈品。  中国经济低迷已对国际美妆品牌在华业务造成冲击,从欧莱雅到奢侈品集团LVMH旗下的丝芙兰均未能幸免。韩国品牌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以外的市场以提振销售,2024年韩国超越法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化妆品进口来源国。 黄锦峰表示,逸仙电商在中国高度分散的化妆品市场所占份额只有1%。他指出,公司正努力定位为具有强大科技背景的产品销售商。逸仙电商也未受中美关税战影响,因它的原材料来自国内,而且出口量有限,主要面向东南亚市场。黄锦峰将逸仙电商在当前市场的相对成功,归因于公司持续的产品创新能力。 黄锦峰在4月的采访中表示:“中国消费者很聪明,受过良好教育,对新的创新产品有着强烈需求。” 他续称:“他们追求前所未见的产品创新——这是我们观察到的消费决策核心驱动力。同时他们对性价比极为敏感,但这并非追求低价,而是寻求更高价值。”   在去年的《CBE·胡润中国美妆新势力品牌TOP50》中,护肤品占了25个。顶尖护肤品牌包括逸仙电商和巨子生物(2367.HK)旗下的可复美,这是一款重组胶原蛋白产品,自诩“更适合亚洲肌肤”。彩妆品牌在榜单中占19个。  当前市值达836亿港元(约合106亿美元)、市销率为14倍的巨子生物,或比传统彩妆企业更值得逸仙电商借鉴。相比之下,逸仙当前市值仅为4.49亿美元。 逸仙电商想必正以艳羡的目光注视着巨子生物的股价,自2022年在香港上市以来,该股已上涨两倍多。雅虎财经调研显示,三家分析机构中有两家给予逸仙电商“买入”或“强力买入”评级,表现尚可;但相较之下,跟踪巨子生物的分析机构多达20个,且全部给予其最高评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Will Trump’s drug order derail China’s overseas pharma push?

特朗普拟推动降药价 对出海药企影响几何?

特朗普宣称美国的处方药价格将会下降30%—80%,他要求美国患者必须有权获得“最惠国价格”,推动药企建立直销渠道 重点: 大型跨国药企股价迅速由跌转涨,市场解读行政令缺乏执行细则,落地执行的难度较大 美国降药价的长远趋势难以改变,一旦药价大幅下调,将影响中国创新企业营收    莫莉 美东时间5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旨在使药价下降的行政令。这项激进的政策如同一颗投入全球医药市场的深水炸弹,引发资本市场震荡。尽管美股医药板块在政策细则公布后出现短暂反弹,但中国创新药企的股价仍普遍承压,反映市场对于中国出海药企的盈利前景存在担忧。 根据行政令的核心内容,特朗普要求美国患者必须有权获得“最惠国价格”(Most-Favored-Nation Price,简称“MFN”),即将美国药价限制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中的最低水平,由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推动药企建立直销渠道,绕过“中间商”,同时考虑从定价更低的发达国家直接进口药品。行政令要求,HHS在30天内向制药商发送MFN价格目标,如果未能取得显著进展,HHS将会强制实施MFN定价。 这项明显利空医药企业的行政令公布前,特朗普已经于美东时间5月11日在“真实社交”预告该政策,他宣称美国的处方药价格将会下降30%至80%。因此,在政策正式公布前,中国创新药企业的股价已经大幅下行,尤其是布局美国市场的百济神州( 688235.SH; 6160.HK;  ONC.US)、君实生物(1877.HK; 688180.SH)、和黄医药(HCM.US; 0013.HK; HCM.L),其港股的股价在北京时间5月12日已经分别大跌8.97%、2.03%和3.56%。 但是,特朗普政府公布详细行政令后,市场表现却有些让人意外。大型跨国药企股价迅速由跌转涨,5月12日收盘,默沙东(MRK.US)、礼来(LLY.US)、辉瑞(PFE.US)、诺和诺德(NVO.US)股价分别涨5.87%、2.86%、3.64%、3%,百济神州的美股也小幅收涨0.54%,而和黄医药的美股当天仍然下跌2.04%。 市场解读,特朗普的降药价行政令缺乏执行细则,落地执行的难度较大,因此在行政令公布后,股价明显反弹。投行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美国的药品净价和标价之间存在较大缓冲,虽然药厂的公开标价可能会有所下调,但真实的药品净价或许变动不大,对药厂的收入影响有限。特朗普在第一任美国总统任期内,曾于2020年9月颁布过类似的降药价行政令,但最后由于产业界的强烈反对被暂停,未能真正实施。 长远影响有待观察 尽管这一份行政令似乎执行难度颇大,也有分析认为特朗普此举只是一场政治作秀,但是从拜登政府此前推动的《降低通胀法案》实现10种药物76%的降幅来看,美国降药价的长远趋势难以改变。 兰德公司的研究显示,美国2022 年品牌原研药的价格是其他OECD国家的4.22倍,这类药物仅占美国处方药数量的7%,但支出占比高达87%。近年来,多个中国药企旗下创新药登陆美国市场,在美国的定价也远高于中国市场。 以美国市场贡献一半以上收入的百济神州为例,其王牌产品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美国的定价为120粒12,935美元(93,255元),这款产品在中国经医保谈判后的定价仅有64粒5,440元,算下来平均每粒药的价格仅约为美国定价的一成。这种差异化的全球定价体系,意味着百济神州可能会直面MFN政策的冲击,一旦药价大幅下调,很可能会影响其营收。 对于依赖海外合作伙伴的中国医药企业来说,政策风险也同样存在。君实生物为例,PD-1产品特瑞普利单抗于2023年通过北美合作伙伴Coherus BioSciences进入美国市场,君实生物提供药品并或许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当PD-1等成熟靶点在美国也遭遇价格谈判,其利润空间也会进一步遭到挤压。 目前,中国国内医保控费、支付能力有限,出海尤其是进入美国市场,是中国创新药企高额利润回报、提高估值的重要路径。若美国的创新药价在行政令的干预下大幅下调,那么这些药企出海的路径和产业链都有可能发生转移,从授权交易中获得的收入也将打折,上市公司的估值亦有可能缩水。因此,医药投资者需评估其政策落地的可能性,并长期关注该政策的进展。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unshine sells insurance

主业停滞难前 阳光保险力拓基金投资

阳光保险计划成立一家子公司,管理规模200亿元的基金,投资股票和固定收益工具 重点: 阳光保险的资产管理部门将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利用人寿业务出资的200亿元资金从事基金投资 此举将使保险公司能够从金融市场的波动中获利,同时避免直接暴露于短期波动或承担额外资本费用    梁武仁 阳光保险集团(6963.HK)正在金融市场构筑一处避风港,以应对保险业在疲弱经济下的困境。 上周五,公司宣布资产管理部门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利用阳光人寿业务的200亿元(28亿美元)资金,管理一只为期10年的基金。该基金将投资在香港、上海和深圳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以及固定收益工具。新成立的子公司将收取管理费和其他费用,并向阳光人寿分配收益。 这一举措为阳光保险提供间接涉足金融市场的渠道,对其直接股票交易业务形成补充。虽然这个安排看似只是阳光保险内部实体间的资金调配,却能为公司带来好处。例如,通过这种方式创建投资工具,阳光保险就不必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为基金持有的股票等风险资产计提资本费用。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的资本要求越来越严格。 通过此举,阳光保险也无需将基金投资价值的变化,直接计入自身净利润,从而减少市场下跌期间账面亏损的冲击。这“有助于降低权益资产市值波动对本公司净利润的影响,提升本公司投资资本市场的能力”,阳光保险在披露公告中说。 保险公司通常会用保费收入进行投资以获取收益,这是它们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对阳光保险而言,这项收入在当前尤显关键,因其保险承保业务利润率持续低迷。数据显示,公司去年保险营收增长不足7%,为640亿元,但相关支出却吞噬了逾90%的收入,且尚未计入再保险费用等其他成本。相比之下,包含资产账面损益在内的投资收益则同比飙升145%,达130亿元。 随着中国经济疲软,导致消费者和企业缩减非必要支出,阳光保险等险企扩大核心保险业务利润变得越来越难。这使得投资收益变得更加重要,尽管这收入来源不可避免地具有波动性。 为了提升收益,阳光保险本可增配高风险资产。但这也会造成两难境地:此类操作会增加资本要求,并可能导致亏损。阳光保险设立的基金模式虽能避免资本要求增加和金融市场波动带来的短期亏损,但无法规避买入资产后亏本卖出造成的实际损失。 保险公司还需担忧投资期限与负债期限的匹配问题,以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比如,极端情况下,若保险公司锁定在长期投资中的资金超过其服务投保人所需,其将无力履行偿付义务。 棘手的投资策略 所有这些都意味为保险公司制定投资策略是个棘手的问题,阳光保险的投资组合主要集中在固定收益资产上,这些资产通常比股票更安全。截至去年底,此类工具占其投资资产的70%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债券,这被视为最安全的资产之一,其投资的大多数公司债券也具有很高的信用评级,足见其风险偏好较为保守。 通过成立一个专门运营投资基金的独立实体,阳光保险可以有更大的余地涉足它本来需要避免的高风险资产。公司计划向基金投入200亿元,这对阳光保险来说并非大数目。但考虑到公司在2024年底拥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为120亿元,这也不是小数目。阳光保险将分期为该基金注资。 除非新成立的子公司出现亏损,否则它可以通过向公司返还利润来为阳光保险的净利润做出贡献。但透过这个计划,也可看出保险公司拓展实际业务的机会有限。归根结底,200亿元的专项资金足以资助一宗大型收购,或其他能推动阳光保险的保险和其他业务显著增长的计划。 事实上,阳光保险前不久确实进行了一笔这样的收购,尽管这一举措可能令许多人困惑:去年11月,公司同意出资约13亿元,收购君创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约40%的股权。这家租赁公司主要为制造业及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中小企,提供设备及其他资产租赁服务。 从业务多元化的角度来看,这笔交易具有合理性。但目标公司盈利能力薄弱,目前尚不清楚阳光保险能否改变这种状况。因此,这项投资是否真的物有所值是值得怀疑的,而且这也表明,如今有吸引力的收购目标并不多见。 自2022年上市以来,阳光保险的股价已下跌超40%,目前的往绩市盈率(P/E)为6.5倍,市销率(P/S)为0.47倍。这个市销率与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6060.HK)的0.5倍相当,但后者的市盈率高达28倍。在同类企业中,本月在纽约上市的保险分销商元保(YB.US)市盈率高达67倍,市销率8.9倍,这可能反映出投资者更青睐元保这类为阳光保险和众安在线等实际承保公司提供服务的企业。 自投资基金计划公布以来,阳光保险的股价持续下探,这表明市场对该方案并不买账。在当下中国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要想从同业中脱颖而出,公司需激发更强劲的增长。最新举措虽然或能提供些许助力,但更像是变相承认其保险主业已陷入增长停滞。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