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即时零售和配送平台达达集团(DADA.US)上周五公布今年第三季业绩,期内营收同比增长41.1%至23.8亿元,截至9月底止12个月的总商品销售金额(GMV),则大升58.3%至589亿元。

利好:集团期内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的营业利润率为-12.6%,比去年同期的-28%改善了15.4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该公司第三季录得4.54亿元净亏损,主要是因为营运与支持成本上升18.7%至14.7亿元,以及营销成本大增47.3%至11.5亿元。

深度:达达集团是中国电子商务巨头京东集团(JD.US; 9618.HK)旗下的物流分支主要经营基地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上海。由于上海今年第二季爆发新冠病毒疫情,并实施严厉的“封城”防疫措施,引爆大量生活物资同城配送的业务需求。该公司期内积极与上海、北京和其他受新冠疫情影响的城市的地方政府机构合作,维持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引领其营收同比大增55%。虽然疫情在第三季纾缓,随着人们更习惯从网上订购生活用品,该公司的收入持续升势,其收入在第三季仍录得逾4%的环比增长。

市场反应:季度业绩公布后,达达的股票上周五在纽约下挫3.8%至5.37美元,接近过去52周的低位。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Domino's makes pizza

达势股份布局低线市场 达美乐中国登顶全球排行榜

达美乐比萨在中国的独家特许经营商披露,上半年通过净新增190家门店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7% 重点: 达势股份上半年营收、利润双双强劲增长,延续其在中国市场的新店扩张战略 公司在六个月内净新增190家门店,总门店数达1,198家,全年净增300家新店的目标有望如期达成 阳歌 达势股份有限公司(1405.HK),作为达美乐比萨(DPZ.US)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的特许经营商,如今正深刻体会到,成功有时亦是一把双刃剑。 该公司已成为达美乐全球体系中的亮眼明星,在全球新店开业首30天业绩排行榜前50席中独占48席。如此优势表现,部分源于其深耕中国非一线城市的策略,在这些地区,比萨仍被视为新潮美食,新店开业常能吸引大量追逐餐饮风潮的客流。 这样的新鲜效应会随时间和门店加密分流,新店通常在开业一年或更久后销售额回落到更低且更可持续的常态化水平。这导致明星门店难以避免地面临短期同店销售额下滑。 其8月28日发布的中期财报显示,达势股份上半年同店销售额出现1%的微降,首次体验到“首店开业红利”消退的影响。这对急速扩张成为中国第二大比萨连锁企业的公司而言,标志着其迎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最新财报显示达势股份今年仍保持强劲的营收利润双增长,其持续在“非一线新增长市场”的低线城市极速拓店。由此,公司正向全年净增300家新店的目标稳步迈进,较去年末1,008家门店总量提升约30%。 在当前经济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达势股份还发现,随着消费者转向更具性价比的餐饮选择,其位于最发达国际大都市的成熟门店表现依然稳健。 “我们将延续‘走深’与‘走广’的网络扩张策略,构筑全国布局网络并提升达美乐的品牌价值。”达势股份在中期业绩公告中称。 达势股份最初于2010年与达美乐品牌展开合作,2017年成为该美式连锁品牌在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的独家总特许经营商。此后公司启动极速扩张,去年凭借第1,000家门店突破重要里程碑。目前是中国第二大比萨连锁品牌,但相较行业龙头必胜客来说,仍有可观的增长空间,后者截至6月末拥有3,864家门店,规模约为达美乐中国的三倍。 2023年的香港IPO成为达势股份又一重要里程碑,此后股价已近翻番。近期达美乐启动股份减持,表明其认为达势股份已具备独立运营能力。尽管公司流动性已有所改善,但公司大部分股权仍由一些秉持长期投资理念的股东持有。当前主要投资方包括持股约7.9%的The Capital Group Cos.及其他长期股东。 版图持续扩张 上半年达势股份营收同比增长27%至25.9亿元(约合3.61亿美元),去年同期为20.4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全国净新增190家门店,总量达1,198家。7月迄今开设43家新店,另有62家处于在建或签约阶段,今年净增300家新店的年度目标已近在眼前。 上半年进军九座新城使其全国覆盖版图扩至48城。沈阳首店尤为亮眼,开业仅198天以3,100万元即刷新达美乐全球单店年销售额纪录。原纪录保持者是位于厦门的门店,该店首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 强劲的开业表现助力新店实现惊人的短期回报周期。去年12月至今年6月进驻15个新市场开设的64家门店,实际或预期平均回本周期仅11个月,远低于成熟市场约三年的常规水平。截至8月15日,其中24家新店已实现现金回本。尽管快速回本令人瞩目,但正如前文所述,此类门店销售额终将回归可持续的常态水平,由此形成“双刃剑”效应。 相对而言,成熟门店的同店销售表现更为稳健。公司特别指出2022年12月前开业门店上半年同店销售额保持正增长。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该指标同样为正,彰显“在高度竞争市场中具备韧性表现与强大的品牌认知”。截至6月末,公司在一线城市拥有515家门店,低线城市则为683家。 达势股份同时着力构建会员体系,截至6月末会员数达3,010万,同比增量达1,940万。此类客群当前贡献公司约66%的销售额,较去年同期63.6%有所提升。客户规模扩张叠加规模经济效益,助力上半年单店经营利润率升至14.6%,同比微增0.1个百分点。 经营优化叠加快速门店扩张,推动2025年上半年调整后净利润同比激增79.6%至9,140万元(上年同期5,090万元)。雅虎财经调研的11位分析师中,2人给予“强力买入”评级,其余9人均建议“买入”,市场对其成长叙事及股票前景普遍乐观。 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中国比萨市场2022至2027年预计年增15.5%,期末年销售额将达771亿元。达势股份正共享这一盛宴。与许多进入中国的外国品牌类似,达美乐中国也推出多款贴合本地口味的产品,包括榴莲比萨、可可芝士流心卷边比萨等备受欢迎的风味。 尽管存在前述同店销售短期波动,但达势股份在低线城市的极速扩张与持续提升的品牌认知度,有望支撑其长期稳健增长。在快速开店与可持续盈利之间寻求平衡的同时,公司或将凭借中国比萨市场的不断扩容,进一步巩固其行业领先地位。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With digital avatar, can Be Friends “forget” Luo Yonghao?

数字人能否让交个朋友忘掉罗永浩?

多家直播电商都在经历“去个人化”的考验,交个朋友以矩阵化策略及AI技术布局走出一条不同的路 重点: 上半年收入录得8.7%增长,但期内利润大减32.7% 毛利率由53.8%骤降至43.7%,主因平台流量获取成本上升及技术投入增加   李世达 在中国直播电商快速发展的短短几年里,两个故事如同镜像般的存在。其一是罗永浩与交个朋友控股有限公司(1450.HK),另一个则是董宇辉与东方甄选(1797.HK)。前者从个人IP起步后走向去个人化;后者本是公司化运作却被个人IP意外放大。两者的反差,揭示了直播电商这门生意的本质,既离不开个人魅力的效应,又不得不寻求去个人化的持续经营。 交个朋友的去个人化过程启动得更早,从最新财报看来,这家公司正处在关键的耐力测试期。2025年上半年,公司录得总收入6.76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新媒体服务收入达6.2亿元,仍是最主要的业务驱动。 然而,盈利数据却不容乐观。期内利润仅5,635万元,同比下跌超过32.7%,新媒体板块的利润也仅5,536万,按年跌超37%。毛利率由2024年同期的 53.8%骤降至43.7%。公司解释,主要原因是平台流量获取成本增加,以及持续推进“朋友云”智能系统等研发投入加大,导致增收不增利。 交个朋友吧 交个朋友的故事要从罗永浩说起。他是中国互联网创业圈的标志人物,曾因创立手机品牌“锤子科技”而名声大噪。2019年,他以“还债”为由进入直播带货,打着一句“基本上不赚钱,交个朋友”成了标志性的开场白,也成就了“交个朋友”这一品牌。 虽说“只是交个朋友”,但“不赚钱”却非公司所愿。2022年6月,罗永浩宣布退出管理层,交个朋友马上“交了新朋友”。 2022年8月,交个朋友与世纪睿科签署合作协议,后者正式接管其抖音账号运营。到了2023年5月,世纪睿科全资收购交个朋友,同年7月,公司更名为“交个朋友控股有限公司”,交个朋友完成“借壳上市”。 然而,要在明星流量红利消退后保持增长,仍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交个朋友的答案是矩阵化、多平台与技术化。 首先是矩阵化经营。副总裁崔东升在2024年公开指出,公司真正的收入来源已经从“单一头部主播”转向“垂直领域矩阵号”,涵盖美妆、酒水、运动、家居等不同场景。数据显示,罗永浩两个主账号带来的收入占比已降至3%以下,这意味着公司完成了从“罗永浩直播间”到“交个朋友矩阵”的转型。 其次是多平台布局。除了深耕抖音,公司也积极拓展淘宝、京东,并与百度优选达成战略合作,试图打破单一平台依赖,分散风险并拓宽流量来源。 推出AI虚拟主播 最后是AI与技术化。公司持续投入“朋友云”智能系统,意在打造选品、投放和运营的数字化中台,提升效率与转化率。2025年“618”购物节期间,公司正式推出“数字人”版本的“罗永浩直播”,直播时长6.5小时,吸引超1,300 万人次观看,GMV突破5,500万元,创下了数字人直播带货的新纪录。然而,数字人的形象依旧沿用罗永浩,凸显了即使采用AI技术,仍需要头部IP来带动的矛盾。 此外,交个朋友也在尝试自营产品与供应链管理,通过自有品牌提升毛利率。这一步若能落地,有望缓解毛利率下降的压力。 业绩公布后首交易日,交个朋友跌3.96%报0.97港元,今年以来已跌逾10%。目前市销率约为1.02倍,低于东方甄选的6倍,显示市场对公司的盈利模式缺乏足够信心,难以支撑股价。 与交个朋友相比,东方甄选的阵痛更为明显。2025财年,东方甄选持续经营业务净溢利仅619万元,大跌97.5%。在董宇辉离开后,公司不得不全力推动“去董化”,转向自营产品和会员制,试图打造“线上山姆会员店”。 交个朋友的去个人化进程更早,矩阵号和多平台战略已初见雏形。问题在于,虽然收入规模稳住了,但盈利能力却因流量成本而受损,尚未找到像东方甄选那样的“自营产品”护城河。两家公司虽走在不同路径上,但同样印证了直播电商的命题:去个人化之后,谁能率先找到新的增长模式,谁才能在行业洗牌中存活。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Mixue is a bubble tea chain

业绩劲升股价反跌 蜜雪冰城缘何遭冷遇?

分析师称,随着外卖平台承诺缩减折扣与代金券力度,这家新式茶饮龙头企业的营收及利润双增态势恐难以为继 重点: 公布今年上半年强劲的营收及利润增长后,蜜雪冰城股价当周累计下挫15% 助推蜜雪冰城及同行增长的中国外卖平台价格战正趋于缓和,预示着未来业务增速放缓   谭英 当白热化的非理性价格战在多行业轮番上演,“内卷”已成为当下中国的流行语。这一常被称为“恶性价格战”的现象,最新案例始于今年2月:互联网巨头京东宣布进军外卖市场,旋即撼动美团与饿了么的双寡头格局。 此轮外卖价格战,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2097.HK)成为赢家之一,其高性价比的冰淇淋、奶茶与咖啡产品,借力外卖骑手实现量价齐升。上周披露的中期财报印证这一利好: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9.3%至149亿元人民币(约合21亿美元),净利润跃升44.1%至27.2亿元。 不过,财报发布当周,公司股价累计跌幅超15%,鉴于市场对上半年高增长的可持续性存疑,颓势或将延续。 高盛率先指出隐忧,称外卖平台高额补贴行将结束,蜜雪冰城的业绩增速将回归常态。该行在维持“买入”评级时称,7月全国外卖销售额增速较6月放缓已是“明确信号”,预示近期外卖战火渐熄。 按2026年的30倍预期市盈率计算,高盛将蜜雪冰城目标股价从599港元下调至570港元。大和证券则将目标价由608港元大幅调低至535港元,但仍维持“跑赢大盘”评级。大和认为,相比高定价竞品,蜜雪冰城对外卖平台补贴依赖度更低,持续吸引加盟商的能力,彰显其经营韧性。 蜜雪冰城的主打产品位居行业价格带底端,普遍定价在8至20元(约合1至3美元)区间。凭借雪王IP、甜筒冰淇淋与珍珠奶茶等明星产品,在中国市场收获庞大规模客群。此前战况激烈时,外卖优惠券叠加补贴可使甜筒冰淇淋实现零元配送到家,而蜜雪冰城不承担实际成本。 5月价格战高峰期,外卖单量激增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三家头部科技外卖平台,要求“理性参与竞争”。至8月,三家平台已承诺规范经营,这既引发对蜜雪冰城未来外卖销售的担忧,也波及茶百道(2555.HK)、古茗(1364.HK)及沪上阿姨(2589.HK)等同行。 政策变动时机对四家连锁企业均不利,这些企业上周集中发布中期财报。作为行业龙头、且因低价策略堪称价格战最大受益者,蜜雪冰城股价受挫尤为明显。 上市后的超级明星 自今年3月在港上市募资4.44亿美元后,蜜雪冰城始终是市场宠儿。截至6月底,公司以加盟为主的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网络同比增长超20%,总数突破53,000家。今年上半年,向加盟商销售物料设备的主营业务收入达1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6%。 在过热的本土市场外,蜜雪冰城与同行也寻求海外增长,但公司国际化拓展更为审慎。因关停印尼、越南的低效门店,以及应对部分海外市场当地供应链问题,截至6月底,其在11个国家有4,733家门店,数量较去年末的4,895家有所收缩。 即便遭遇财报公布后抛售,蜜雪冰城股价仍较3月上市发行价翻番(上市首日一度暴涨43%)。茶百道、古茗与沪上阿姨情况类似,上半年业绩虽稳健,外卖价格战高峰期股价表现强劲,此后走势持续低迷。 茶百道上周披露,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3%至2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增长38%至3.26亿元。尽管如此,其股价之后一个交易日仍下跌4%。与蜜雪冰城相似,分析师对公司仍持相对乐观态度,雅虎财经调研的三家机构均给予“买入”评级。 古茗上半年营收增长41.2%至5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劲增逾一倍至16亿元。但与其他企业类似,财报发布后数日股价同样走低,即便雅虎财经的12位分析师全员给出“买入”评级。与蜜雪冰城相仿,相较今年2月在港上市募资2.32亿美元时,古茗股价迄今涨幅仍超一倍。 沪上阿姨也披露,上半年营收增长9.7%至18亿元人民币,净利润提升20.9%至2.03亿元。与其他企业相仿,财报公布后数日其股价下跌约6%,但仍较今年5月上市发行价(募资2.73亿港元)高出约20%。 结论不言而喻,在近期外卖价格战终结引发的抛售潮后,四家茶饮企业估值有可能被低估。在当前民众青睐高性价比餐饮的消费环境下,不失为优质投资标的。这些企业虽尚未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但显然具备潜力。即便当前市盈率居高(蜜雪冰城32倍、茶百道21倍、古茗30倍、沪上阿姨39倍),经历此轮抛售后,仍值得深入研判。
Losses continue to widen and debts continue to pile up, Vanke not yet out of the woods

亏损扩大负债增加 万科经营危机未过

今年初获深铁管理层接管,及财务全力支持的万科企业,虽暂避过债务违约危机,但25年度中期业绩亏损增加,负债比率上升,显示经营的困境未过 重点: 万科上半年亏损增加21%,净负债比率上升至90% 上半年销售金额急降46%,在内地房企排行榜中跌至第七位   郑瑞棠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202.HK,000002.SZ)上周公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亏损119.5亿元,按年增加21.3%,达到七月集团发盈警时的上限;期内销售金额691.1亿元,减少45.7%。 盈利压力主要来自房地产开发项目规模显著下降,及毛利率处于低水平;另外考虑到业务风险的升高,提升了资产减值,以及部分大宗资产交易和股权交易价格低于账面值。其中,上半年除税前房地产开发的毛利率仅为2.6%,较上年同期跌三个百分点,物业服务的毛利率为13.9%,比上年同期微升0.3个百分点。 亏损可能持续 市场预计万科短期经营仍处困境,摩根士丹利预测亏损可能要持续至2027年,2025年全年销售额会下降30%至40%。 至于最受市场关注的公司负债情况,亦持续恶化,最新集团净负债比率达90.4%,较24年底上升9.8个百分点,截至25年6月底有息负债总额3,642.6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30.5%,一年内到期负债1,533.7亿元,但现金及现金等价值为693.5亿元,未够覆盖短期负债,意味短期内仍面临一定偿债压力。 但另一方面,期内经营现金净支出30.4亿元,资金情况仍紧拙,需要整体市场回暖,持续有稳定售楼收入,或大股东进一步有财政支持,才能应付资金需求。 面临阶段性压力 公司业绩报告也承认,万科在经营上仍面临阶段性压力,集团正稳步推进改革化险工作,但要彻底化解仍需以时间换空间。 其实,近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爆破,令不少以高杠杆模式经营的房地产商深处危机,中国恒大(3333.HK)及远洋集团(3377.HK)等大型房企也出现债务违约,负债高企的万科能够避免违约,多亏大股东深铁集团的全力支持。 万科企业成立于88年,创办人王石在八十年代原本从事文仪器材的进口,至88年开始涉足房地产,逐渐发展成行业的龙头企业,2010年销售额达1,000亿元,成为中国首家千亿房企,之后一直维持行业龙头地位。 万科可以说是中国房地产公司的典范,直到2017年在获深圳地铁集团收购27%股权成为大股东,在内地有特殊地位。今年初万科深陷债务危机之际,中央高调大力支持,实行管理层大换血,原本掌舵人郁亮及祝九胜等引退,由深铁集团董事长辛杰出任主席,管理层亦清一色由深铁相关人士出任,变相令集团全面国资化。 除担任管理层外,深铁也对万科有强大支持,累计向万科提供238.8亿元的股东贷款,条件也优于市场惯例。 深铁的入主稳住了投资者对万科的信心,初期确令万科的股价及债券价止跌回升,但长远却未必令万科的业务经营情况有很大改善。 渐失龙头地位 随着近年的内地房地产市场风暴,万科的复元能力似不及其他行业龙头。万科上半年销售额690多亿元,跌幅达到四成以上,根据中指院研究数据,上半年百强房企销售金额同比下降11.8%,显示公司跌幅远超市场平均水平。而排在头四位的企业销售皆过千亿元,万科只排名第七,比2023及24年分别排名第二、第五进一步下跌。 万科近年积极去库存,集团存货4,625亿元,比去年底下降10.9%,而新增土地储备力度薄弱,加上集团债务沉重,上半年又有负现金流,限制了补充土地储备能力,相信短期销售额难以大幅回升,显示万科已逐渐远离行业龙头的地位。 经过房地产市场大幅调整,行业正面临大洗牌局面,市场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旧模式将会改变,相信万科的业务也需转型至高质量,精细化,又或需加强物业服务业的比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