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吸引了景顺和其他两家美国中型基金,这家糖尿病设备制造商的股价在前四个交易日基本没有变化

重点:

  • 糖尿病设备制造商微泰医疗通过香港IPO筹集了2.5亿美元,但前四个交易日股价基本没有变化
  • 尽管吸引了美国巨头景顺,但该公司正与越来越多的新上市中国医疗器械制造商争夺投资者的关注

阳歌

新的一天,新的医疗IPO。

这是香港2021年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一年里,源源不断的药品和医疗设备制造商进入股市。其中最近的一家是微泰医疗器械(杭州)股份有限公司【MicroTech Medical (Hangzhou) Co. Ltd.,2235.HK】,投资者对它报以相对冷淡的态度,它的股价自上周上市以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即便是该公司新上市的股票吸引了一些以全球基金巨头景顺(Invesco)为首、相对大牌的投资机构。景顺上周二披露,它现在拥有微泰医疗约15%的股票或更多。关键是,最近有不少类似的中国医疗设备制造商进入市场,全都在香港,它们都渴求投资者的关注。

有这么多的声音在齐声呼唤“喂我,喂我”,投资者可能仍在试图区分孰优孰劣,就没什么奇怪了。就微泰医疗而言,它的股票看起来确实有点高,但如果它能通过新开发的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产品来成功实现快速增长,这样的价格也不是没有道理。

微泰医疗侧重糖尿病治疗市场。它目前有两种产品获准销售:一种贴敷式的胰岛素传输系统和一种连续的血糖监测系统。前者已被批准在欧盟和中国销售,预计将在明年上半年在美国获批。后者已在欧盟获得批准,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在中国获得类似的批准。

根据该公司5月首次提交的IPO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数据,这两种产品以及微泰医疗正在开发的其他产品,正在追逐全球糖尿病管理设备市场。这个市场预计将从2019年的478亿美元,以每年8.8%的成长幅度,增长到2030年的1111亿美元。就像我们在更富裕的国家看到的那样,随着中国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越来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糖尿病越来越多,中国市场在此期间的年增长率甚至会更高,会以14.7%的年增长率,到2030年达到95亿美元。

随着新一代更富裕的病人能够负担得起更昂贵的治疗方法,微泰医疗及其同行,以及最近上市的制药商,都在试图向投资者兜售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市场可能会需要一轮良性的整合,因为这些公司中的大多数都没有足够的资源来保持长期的生存能力,如果它们届时真能实现盈利。

但至少就目前而言,投资者们似乎很乐意给这些公司提供它们需要的现金,来维持它们的运行并持续增长。微泰医疗从其IPO筹集了近20亿港元(2.57亿美元),使其市值达到约130亿港元。经过前四天的交易,该股上周以30.60港元收盘,仅略高于其30.50港元的发行价。

该公司股票的交易量迅速从第一个交易日的近700万股暴跌至上周五的仅40万股,这或许反映了投资者面对几乎不间断的新医疗股上市的疲劳。

不断增加的收入

尽管成立于2011年,微泰医疗直到最近三年,才从它目前的产品阵容获得可观的收入。与2019年相比,它去年的收入增长了45%,至7500万元(1170万美元),而同期亏损从2019年的7900万元增至1.21亿元。

亏损之所以增加是因为销售和研发方面的支出超过了收入的增长。销售成本翻了一番,达到5500万元;研发支出同比增长64%至8200万元。

这种快速增长未必是坏事,因为公司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扩大现有产品的覆盖范围,这些都会产生支出。该公司还在推动直接销售,而不是借助经销商的通路,这就需要付诸更多的努力和更多的开支,不过通常这样的利润也会更高。

根据9月提交的最新版本的招股说明书,在今年的头四个月,收入增长大福加速,同时亏损大幅收窄,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迹象是,表明公司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更准确地说,2021年前四个月,其收入同比增长了一倍多,达到3900万元,而净亏损则从去年同期的410万元降至260万元。

虽然这些最近的数字看起来让人鼓舞,但微泰医疗还是面临着如何从最近上市的许多同类企业当中脱颖而出的问题。这些企业包括2019年底上市的杭州启明医疗(2500.HK),以及今年2月和9月分别上市的苏州贝康医疗(2170.HK)和堃博医疗(2216.HK)。

由于这些企业都尚未盈利,我们只能在市销率(P/S)方面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如何。从这个角度看,微泰医疗似乎有些贵,市销率达到了142倍。这就意味着,哪怕它的销售额在明年翻了一番,市销率仍然高达70倍左右。

比较起来,启明医疗和苏州贝康医疗的市销率更为合理,分别为35倍和27倍。而更成熟的迈瑞生物医疗的市销率只有20倍。这家公司曾经在纽约上市,后退市目前在深圳交易。与那些更为成熟的企业相比,这些数字也都是很高的,反映出投资者对这个群体将出现巨大增长的预期。

随着微泰医疗现在上市,投资者对于专注中国医疗设备市场的企业方面又有了多一个的选择。该公司在初期吸引到景顺投资和两家规模较小的美国基金管理公司Hudson Bay Capital和Matthews International Capital,肯定是一个好迹象。现在,它只需要保持强劲的增长,并在未来两三年实现盈利,来证明这些信任票是正确的。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上半年净利翻倍 遇见小面招股集资6.9亿元

中式连锁面馆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开招股,计划发行9,734.5万股,招股价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资最多6.9亿港元(8,900万美元),预计下周五挂牌交易。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主打川渝面食产品,餐厅网络包括内地22个城市的451家餐厅及香港14家餐厅,另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筹备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亿元,净利润则增96%至4,183.4万元。 根据公告,遇见小面引入HHLRA、国泰君安证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ent、Zeta Fund、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海底捞新加坡为基石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2,200万美元。 公司称,集资所得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的潜在投资,以及公司营运之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挂牌开市报26港元,较招股定价高165%,之后股价回软,中午收市报20.9港元,升113%。 量化派发行1,334.8万股,招股价介乎8.8港元至9.8港元,最终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超额9,365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 量化派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一站式消费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经营汽车零售O2O平台的“消费地图”。去年的盈利1.47亿元,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为来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个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亿, 集资所得净额仅1,237万港元,55%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及改善基础技术设施,45%用于建立及扩大本地消费应用程序。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域半导体上市集資16.7亿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以每股58港元发行3,000万股,集資约16.7亿港元,公司于12月5日正式挂牌。 公司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同比下降13.5%。近五个月期间,实现盈利1,120万元,扭轉去年同期1.12亿元的亏损。 天域半导体计划将62.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扩大产能,15.1%用于增强研发实力,另有10.8%将投向战略投资领域。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o-Young runs cosmetic surgery clinics

开店愈多投资愈重 新氧科技暂难靠“轻医美”翻身

医美平台新氧科技在积极拓展“轻医美”实体诊所后,营收虽持续成长,但其传统平台业务快速萎缩,拖累整体盈利能力 重点: 在开出首家“轻医美中心”仅两年后,新氧科技第三季近一半收入已来自快速扩张的连锁诊所业务 即使诊所收入于本季度录得三倍增长,公司另一半核心业务却大幅下滑,最终导致季度录得净亏损   谭英 在中国快速变动的美妆市场,短短数年往往就像过了一个世代。近期的新氧科技(SY.US)正是如此,公司从原本专注美妆社交与电商的平台业务,转型为经营全国最大规模的“轻医美”诊所连锁。然而,上周公布的最新季度业绩显示,这一转型让公司持续出现亏损,外界也开始质疑其“双轨业务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新氧科技于2023年8月在北京总部开设首家自营诊所,并此后迅速扩大布局。根据创办人兼董事长金星的说法,截至本月,公司已拥有42家轻医美中心,其中一家为加盟门店。 金星称,这也让新氧科技成为全中国规模最大的轻医美连锁品牌,公司有望在年底前达成50家门店的目标。他今年稍早也提出长期规划,未来8至10年内要在全国开出1,000家门店。 他表示:“未来我们会在严谨的策略下继续扩张医美中心网络,并透过更高标准的运营系统及更深的品牌价值,推动健康、可持续的增长。”他补充,新氧科技的新诊所截至9底已累计服务约60万人次。 这场转型显然正以极快的速度推进,但并非没有代价。随着新氧科技的线下诊所开始贡献营收,公司昔日的核心业务──为医美消费者提供的线上社群与内容平台──却持续流失动能。 投资者似乎认同这场转型的大方向,但仍未完全买单。尽管新氧科技的股价自今年初以来已累计上涨逾两倍,但公司公布最新业绩后的四天内,股价又下跌了23%,距离7月中创下的多年新高,更是蒸发了约一半市值。 公司未来走向,将决定投资者对其估值的态度。在第三季度的总收入中,来自其线下诊所的医美服务收入达1.84亿元,同比大增305%。但旧有线上社群的资讯与预订服务收入却下降34.5%至1.17亿元;此外,医疗产品与维护服务收入亦下滑25%至6,700万元。 加总各项业务后,新氧科技本季度录得总收入3.8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72亿元增长4%。 随着新诊所开业步伐全面加速,公司本季度由去年同期的2,030万元净利转为亏损6,430万元。现金储备也下降约四分之一,从2024年底的12.5亿元降至第三季度末的9.43亿元。不过,以目前连锁扩张的速度而言,这样的现金消耗也在预期之内。 线上起家 要理解新氧科技当前的转型轨迹,有必要回顾其发展历史。2019年上市时,新氧科技仍是一家电商平台,用户可在平台上搜寻并预订医美服务,连接全国 300个城市、约6,000家医美服务机构,活跃用户超过100万人。 新氧科技于2013年成立时,本质上是一个整形美容相关的线上社群。2014 年,公司开始与医美医院与诊所合作,正式切入电商领域。医美机构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透过平台投放广告、获得预订流量,新氧也从中抽取佣金。 公司在早期便开始销售肉毒杆菌、玻尿酸等“注射类”医美产品。董事长金星的母亲是整形外科医师,而金星本人也曾在新氧App上分享自己施打瘦脸针、植发以及注射玻尿酸的经验。 金星创立新氧科技的初衷,是让人们能更轻松找到医美手术与相关产品的资讯,尤其当时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消费者对医美服务的接受度快速提升。2021 年,新氧收购了医院用医疗产品制造商武汉奇致。自2023年起,第三方注射产品与武汉奇致的医疗产品,已成为公司一项独立且规模可观的收入来源。 然而,公司目前的业务结构存在一定矛盾──原本依赖新氧平台导流、并为此付费的独立医师与诊所,如今却与新氧自营诊所形成直接竞争。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是一项负面因素,因为这些独立从业者可能会对于与一个「同时身兼竞争者」的平台合作感到犹豫。 但自营诊所相较于与第三方合作,亦具备明显优势──新氧科技能以更高标准掌控服务品质。过去数年,中国医美行业出现大量小型诊所,其中不少服务品质参差不齐,也因此成为监管部门整治的主要对象。 金星近日接受彭博访问时表示:“随着我们提高门店密度,并将价格向韩国市场靠拢,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在国内接受这些医美疗程。”他指出,新氧科技能保持低价,主要靠大规模采购策略,以及因品牌知名度高而能有效压低行销成本。 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速迅猛,其渗透率仍低于韩国、美国、巴西与日本。毕马威(KPMG)最新报告预测,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115亿元,成长至2030年的1.3万亿元,几乎扩大三倍。其中约38%属于非手术类医美,即新氧科技的核心细分市场。去年新进入医美市场的消费者中,56.9%为21至30岁,另有22%介于25至31岁之间。 随着业务重心从线上服务转向线下诊所,新氧科技不再需要与中国互联网巨头竞争订单导流与预订类服务。但公司同时也面临新对手,例如朗姿股份(002612.SZ),近期收购北京知名丽都医院,并与医美公司普门等合作开发新产品。即便今年股价大幅上升,新氧科技的市销率(P/S)约为1.45,仍略低于朗姿的1.59。 新氧科技向过去的核心业务告别,未必是坏事;今年股价的大幅上涨显示投资者多半对此方向表达认可。然而,从线上平台转向更重资本、管理更复杂的线下诊所领域,过渡过程势必仍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