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IN.US
Uxin used car superstore

公司表示已完成去年9月首次宣布的一笔交易,以750万美元的价格向网约车运营商嘀嗒出行出售新股

重点:

  • 优信获得嘀嗒出行750万美元注资,在此之前,公司的长期投资者蔚来也于上个月向其注资2,700万美元
  • 公司报告称旗下两家二手车超级卖场在第三季度取得强劲增长,并宣布计划在武汉和郑州开新店

阳歌

如今,中国汽车市场已不再适合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经济放缓加上产能过剩,导致许多品牌和经销商陷入亏损。但二手车市场可能是一个潜在的亮点,正显示出受益的迹象,因为之前只考虑新车的买家现在转而选择二手车。

这个因素正帮助优信集团(UXIN.US)提升销量,公司正开发一种类似美国巨头Carmax(KMX.US)的二手车超级卖场模式。唯一的问题是时间对优信不利,因在加速扩张超级卖场网络以实现盈利的过程中,它一直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优信本周刚获得一笔小小的资金支持,来自中国规模较小的网约车运营商之一嘀嗒出行(2559.HK)的新一轮注资。这笔资金规模并不大,嘀嗒出行同意通过认购优信新股提供750万美元。但这笔约合人民币5,500万元的资金,几乎是优信截至去年9月底所持现金余额2,900万元的一倍。

优信上个月还表示,已完成一年前宣布的另一笔交易,同样通过出售新股的方式从长期投资者、中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NEV)初创企业之一蔚来(NIO.US;9866.HK)获得2,800万美元的新资金。蔚来是投资优信时间最长支持者之一,根据我们的计算,最新投资将使其在优信的持股比例达到70%左右。相比之下,嘀嗒出行通过最新这笔投资将获得优信2.5%的股份。

优信似乎非常擅长从这类战略合作伙伴那里获得资金,除了这两家私有投资者外,公司还从西安和合肥的国有合作伙伴那里获得了大量资金注入,并在这两座城市运营着两家二手车超级卖场。去年,公司还宣布计划在武汉和郑州开设第三家和第四家门店,前者与武汉市政府合作,后者与郑州机场管理机构合作。

这样的合作看起来很明智,因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优信的成功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需要时可轻松注入新的资金。尤其是对于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再向优信注资5,000万元可能易如反掌。

同时,所有这些利益相关者都为优信带来宝贵的资源,嘀嗒出行可以将优信作为平台上成千上万名司机的首选二手车供应商。蔚来也可以向优信提供二手新能源汽车,因为这类车辆已开始老化并进入二手市场。作为优信旗下超级卖场主要股东的政府机构,可以推荐下属的成千上万名员工购买该公司的汽车,也可以为自己的车队购买此类汽车。

股价上涨

优信不断增长的势头似乎终于引起了投资者关注,其股价在过去一年几乎翻了一番。这意味着嘀嗒出行捡了个大便宜,因为每股美国存托股(ADS)1.46美元的认购价,还不到优信最新收盘价3.15美元的一半。

如果优信最终实现盈利,考虑到蔚来已持有其大量股份,我们推测它可能尝试将优信私有化,也可能减持套现部分投资。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宏观层面看,在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消费者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选择,优信有望从中受益。同时,中国政府已出台多项措施提振二手车市场,近期更是通过刺激内需的计划为行业注入额外动力。

根据去年在香港上市的另一家二手车服务提供商汽车街(2443.HK)在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2019年至2023年的五年间,中国二手车市场的年增长率仅为6.9%,去年二手车销量为1,440万辆。但在近期各种利好因素的共同推动下,预计2023年至2028年间年增长率将加快至13.7%。

优信尚未公布去年第四季度的业绩,但第三季度的数据已显露积极迹象:当季交易量同比激增81%至7,046辆(上年同期3,884辆),其中零售交易量增长162%至6,005辆(上年同期2,287辆)。公司曾预测第四季度零售交易量将维持约150%的同比增速,但最终数据尚未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零售交易量实现三位数增长,三季度零售交易收入同比增速却慢得多,仅从一年前的2.49亿元增长79%至4.44亿元(6100万美元)。这一差异反映在当前汽车市场供应过剩且需求疲软背景下,每辆车的平均价格大幅下降。

不过随着规模效应和经验积累,优信的毛利率持续改善。通过控制营销、管理和研发成本,去年第三季度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6.2%提升至7.0%。调整后税息折旧及摊销前亏损(EBITDA)从一年前的4,590万元降至920万元。公司此前预计四季度该项指标有望转正。

优信创始人兼董事长戴琨在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中表示:“我们的超级大卖场模式已被证明是成功的,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巨大的增长潜力。”这意味着优信不断寻求新资金的日子可能很快就要结束。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近期股价上涨后,优信的股票看起来略贵,市销率为1.5倍,远高于采用类似商业模式的美国二手车零售商Carmax的0.48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簡訊:宜明昂科折讓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ithium makes storage devices

新闻概要:海辰储能有望继续推进香港IPO进程

这家储能企业的首次申请因六个月期限到期而失效,鉴于其国际业务与储能系统业务增长迅猛,公司有望于年底前更新申请 阳歌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早前提交的IPO申请失效后,可能在未来三个月内重启香港上市进程,此举旨在为其全球扩张计划融资并加速发展储能系统业务。 公司今年3月的首次上市申请因未能在六个月内完成IPO,于上月底失效——这是多数企业首次上市尝试的常见现象,而非失败征兆。此前不久,另一家储能企业思格新能源的上市申请也因同样原因失效。 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海辰储能有望于今年年底前重启香港IPO进程。 储能板块当前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强劲的增长前景与政策红利引发投资者浓厚兴趣。海辰储能也积极把握全球市场机遇:随着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电站及发电设施加速建设,配套储能电池与系统的需求持续激增。这类储能设备通过高峰发电期储电、低谷期放电,构成新能源设施的关键环节。 根据海辰储能3月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随着需求扩张,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每年1,000吉瓦时。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为家庭、商业及工业用户提供储能电池与系统。公司以约11%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三。其2022至2024年间年发货量年均增速达167%,2024年实现35.1吉瓦时的交付规模。 近期海外储能需求激增帮助公司获得欧美及中东多笔国际订单,推动其2025年上半年储能产品出货量跃居全球次席。厦门、重庆两大生产基地自3月以来持续满负荷运行,山东菏泽新工厂亦在建设中以扩充产能。为对冲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新厂已率先投产——这使其成为国内储能行业首家在美建成投产的中国企业。 海辰储能去年营收达129亿元(约18.1亿美元),较2023年的102亿元增长26%。其中高毛利的储能系统业务营收表现突出,从上年的19.7亿元增至46.7亿元,增长超过100%,在总营收占比由19.3%提升至36.2%。 其海外业务拓展同样迅猛:海外销售占比从2023年的1%跃升至去年的28.6%。今年8月公司与沙特电力公司(Saudi Electricity Co.)达成价值约26亿元的重大供货协议,实现关键突破。在盈利层面,海辰储能去年达成另一重要里程碑——实现经调整后盈利,全年录得3.1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