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实生物首季转亏 期待新冠口服药翻盘

这家从事创新药物研发及销售的公司首季业绩转亏,主要因为技术许可收入下降
重点:
- 君实生物首季收入大降61%,并再度录得亏损,反映公司高度依赖海外特许权收入
- 公司在新冠抗病毒药物领域布局丰富,其中一款口服药正处于国际多中心的 III 期临床研究阶段
莫莉
2021年对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77.HK; 688180.SH)而言,可说是喜忧参半。由于旗下新冠中和抗体药物JS016在海外成功商业化,为业绩创造新的增长点;但内部商业化团队动荡,导致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核心产品 PD-1特瑞普利单抗销售表现不佳,收入下降近六成。
君实生物的颓势更延续到了今年第一季度,根据公司上周发布的第一季度业绩报告,营业收入大减61%至6.3亿元,更录得3.96亿元亏损;回顾2021年第一季度,君实生物实现盈利3.77亿元,首次扭亏为盈,如今又再转亏,到底原因何在?
对此,君实生物解释称,营收、净利润大幅下降,主要由于期内技术许可收入减少。消息公布后,君实的股价在之后一个交易日却上升4.4%,收报58.75港元,处于过去一年的中间位置,或反映投资者对公司的前景并不那么看淡。
去年2月1日,君实生物与Coherus签署许可与商业化协议,授予特瑞普利单抗和两个可选项目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独占许可等权益,Coherus向君实生物一次性支付1.5亿美元(9.9亿元)首付款,协助君实生物去年首季营收骤增838.8%至16.15亿元。
君实生物营收大幅波动,主因公司仍高度依赖海外特许权收入,已实现商业化的特瑞普利单抗等药物对业绩的支撑作用有限。公司称,第一季度营收主要来自特异性抗TIGIT单抗JS006在海外技术许可收入、新冠中和抗体药物JS016海外特许权收入,以及特瑞普利单抗在中国市场商业化带来的销售收入。
核心产品陷劣势
君实生物是中国肿瘤创新药研发的代表性企业,其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于2018年12月在国内获批,是中国首个上市的国产广谱肿瘤免疫药物PD-1产品。PD-1是中国自主研发抗体药物的开端和热门领域,信达生物(1801.HK)、百济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和恒瑞医药(600276.SH)旗下均拥有同类产品。
无奈的是,继特瑞普利单抗之后,君实生物未能推出其他重磅抗肿瘤产品,而且当前获批的4项适应症较为“冷门”,未能在肺癌、肝癌等主要领域占据一席。公司的商业化团队人员变更频繁,最近的两任首席商务官分别在任1年及4个月,队伍稳定性受影响。
随着PD-1同质化竞争加剧,特瑞普利单抗在2021年遭遇滑铁卢,销售额仅4.12亿元,下滑近60%。竞争对手之一百济神州的PD-1产品替雷利珠单抗则势头强劲,获批的6项适应症涵盖肺癌、肝癌、淋巴瘤等主要癌种,2021年销售额约16亿元,增长超过40%。
君实生物在年报中将特瑞普利单抗收入下滑的原因归于医保降价影响,在2021年被纳入医保后,特瑞普利单抗价格较2020年的初始定价降幅超过60%,销量虽然提升,但未能实现“以价换量”。
不过,君实生物在第一季度财报中特别提到,特瑞普利单抗实现季度销售收入1.1亿元,同比和环比均显著增长。这或许与一系列商业团队调整有关,2021 年 11 月,公司任命了一名联席 CEO全面负责商业化,完成团队调整和组织恢复。今年1月,君实生物披露终止与阿斯利康制药关于特瑞普利单抗的推广合作,将其各类适用症的销售交回公司团队自主负责。
君实生物仍在为特瑞普利单抗努力拓展适用症,在中、美等多国正在进行覆盖超过 15 个适应症的 30 多项临床研究。中泰证券的报告指出,特瑞普利单抗提交的非小细胞肺癌和食管鳞癌两大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已获受理,预计 2022 年获批。
新冠药获寄厚望
在新冠抗病毒药物领域,君实生物布局产品更丰富,为业绩提供增长点。君实生物和中科院等研发的新冠口服药VV116正处于国际多中心的 III 期临床研究阶段,针对中重度患者和中轻度患者的研究,已于3月完成首例患者入组及给药,业内预计有望今年中前获取关键临床数据。
香港中文大学临床研究中心4 月宣布与中大医院合作进行临床研究,以评估 VV116 用于早期治疗轻度至中度COVID-19 患者的有效性,预计实验将于2022年底完成。
此外,君实生物研发的新冠中和抗体药物JS016已于2020年5月将海外临床、生产和运营授权给礼来制药(LLY.US),该抗体与礼来研发的另一款中和抗体组成新冠联合双抗疗法,已在全球超过15 个国家获得紧急授权,美国和欧盟均大批量采购。
依靠押注新冠药物带来的巨大想象力,君实生物取得不错估值。以市销率计算,百济神州、君实生物分别为15倍和11倍,信达生物和恒瑞医药的市销率均为7倍。
不过作为创新药企,君实生物处于亏损状态,第一季度研发投入5.1亿元,占营业收入达81%:幸好第一季度末的应收帐款由2021年年底的12.9亿元下降到了3.5亿元,表明应收的技术许可及特许权收入大多已到帐。在调整团队后,能否解决君实生物在商业化上的困境,不妨留待市场验证。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