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te's strategy U-turn drives self-owned brand into bright future

受惠于战略调整得宜,厨具品牌商卡罗特(Carote)近年业务出现爆炸性增长,公司由年轻的管理层领导,正计划通过资本市场,扩大在线零售市场份额

重点:

  • 卡罗特过去三年收益和利润均呈爆炸性增长,去年净利润由2022年的1.09亿元大增118%至2.37亿元
  • 近年公司逐步将重心由ODM转移至毛利率更高的品牌业务,去年品牌业务占收益比重高达87.2%

罗小芹

卡罗特有限公司近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由法巴及招银国际出任联席保荐人。卡罗特的发展轨迹始于浙江卡罗特,它成立于2007年,现仍是卡罗特在中国的重要营运实体,卡罗特既是公司名,也是旗舰品牌。

卡罗特发展至今,因应市况转变适时进行多项重要的战略转型,公司早期为海外品牌提供OEM服务(原设备制造商),至2013年转而专注发展ODM(原设计制造商)业务,为国际品牌所有者及零售商设计、开发及制造定制化厨具产品。

策略改变盈利上升

2016年卡罗特进行一项影响其长远发展的战略转型,就是推出自家品牌“卡罗特”,初期借助内地电商平台销售卡罗特品牌,翌年透过Amazon(AMZN.US)将销售网络扩大至北美,迄今已于中国、美国、西欧、东南亚及日本等地的在线厨具市场建立一定销售份额。

根据上市申請文件显示,卡罗特于2021年、2022年及2023年的收入分别为6.75亿元、7.69亿元及15.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53%。其中,品牌业务收入由2021年的2.83亿元激增至2023年的13.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21%。

从收入占比看,2021年ODM与品牌业务收入占比为58:42;至2022年品牌业务已“反客为主”,占收入比重提升至69%,2023年进一步提升至87.2%,而更重要的是,品牌业务毛利率远高于ODM,造就公司过去两年净利润三级跳。

2022年品牌业务和ODM的毛利率分别为45.9%和13.3%,2023年两者毛利率分别为39.2%和11.8%,可以看出品牌业务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增益,另2023年两者毛利率出现下跌,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客户及维持竞争力,公司下调若干产品价格所致。

随着品牌业务的收益占比不断提升,毛利率亦大幅改善,去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18%至2.37亿元,高于收入同比增长的106%。

美国收入急增

还有的是,2023年品牌业务中,美国收益由2022年的1.22亿元大增逾5倍至7.4亿元,收益占比增至46.8%,中国收益由2022年的2.73亿元仅增18%至3.23亿元,收益占比为20.4%,2023年中国业务表现落后美国,这已是一般公司所面对的情况。

家电制造商JS环球生活(1691.HK) 今年初发盈警,原因之一便是中国市场业务受行业竞争加剧、渠道加速变化、内外销收入结构变化、 优势品类收入仍未企稳等不利因素影响。

美国早于2022年初便开始疫后重启,经济复常也早于中国,令专注美国业务的公司率先获得甜头,虽然去年美国市场的竞争已转趋激烈,但中国经济也未如预期般复苏,特别是中国内需疲软,房地产销售低迷,拖累家用厨具或家电的销情,所以美国业务仍然为企业带来更多机会。

最后是生产模式的改变,公司于2022年2月决定放弃由合资格合作伙伴的外包制造和内部生产相互结合的生产模式,完全转向外包及轻资产,一方面改善毛利率,另一方面能够更灵活地调动企业资源,部分原因是应对近年各国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政策。

第二代接棒

卡罗特经历多项重大战略转型,都与年轻化管理层加入的时间重叠,这反映公司交棒过程无缝连接,不但没有影响公司发展步伐,新人初担大旗后亦没有冒进的通病,而是遵循市场需要制订合适的战略部署,须知道厨具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入行门槛不低但也不高,若然要押注这间行业的新势力,最大理由是管理层的素质。

卡罗特的前身浙江卡罗特,由李惠平及章之慧两位创始人于2007年创立,李惠平女儿吕伊俐与章之慧儿子章国栋于2011年同时加入公司,其时两人均约23岁,至2013年李惠平将其55%持股以275万元代价转让予吕依俐,而这一年正是卡罗特由OEM服务转而专注发展ODM业务的重大转型期间,至2019年另一位创始人章之慧亦将其45%持股以同样估值,即225万元代价,转让予章国栋。

有趣的是,章国栋与吕伊俐,亦即是目前卡罗特的控股股东兼执行董事,两人已结为夫妻,即是说李惠平及章之慧两位创办人由合作伙伴变成亲家,亲上加亲。目前章国栋为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制定业务策略,吕伊俐则为首席产品官,主管产品开发,各有分工。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ithium makes storage devices

新闻概要:海辰储能有望继续推进香港IPO进程

这家储能企业的首次申请因六个月期限到期而失效,鉴于其国际业务与储能系统业务增长迅猛,公司有望于年底前更新申请 阳歌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早前提交的IPO申请失效后,可能在未来三个月内重启香港上市进程,此举旨在为其全球扩张计划融资并加速发展储能系统业务。 公司今年3月的首次上市申请因未能在六个月内完成IPO,于上月底失效——这是多数企业首次上市尝试的常见现象,而非失败征兆。此前不久,另一家储能企业思格新能源的上市申请也因同样原因失效。 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海辰储能有望于今年年底前重启香港IPO进程。 储能板块当前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强劲的增长前景与政策红利引发投资者浓厚兴趣。海辰储能也积极把握全球市场机遇:随着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电站及发电设施加速建设,配套储能电池与系统的需求持续激增。这类储能设备通过高峰发电期储电、低谷期放电,构成新能源设施的关键环节。 根据海辰储能3月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随着需求扩张,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每年1,000吉瓦时。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为家庭、商业及工业用户提供储能电池与系统。公司以约11%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三。其2022至2024年间年发货量年均增速达167%,2024年实现35.1吉瓦时的交付规模。 近期海外储能需求激增帮助公司获得欧美及中东多笔国际订单,推动其2025年上半年储能产品出货量跃居全球次席。厦门、重庆两大生产基地自3月以来持续满负荷运行,山东菏泽新工厂亦在建设中以扩充产能。为对冲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新厂已率先投产——这使其成为国内储能行业首家在美建成投产的中国企业。 海辰储能去年营收达129亿元(约18.1亿美元),较2023年的102亿元增长26%。其中高毛利的储能系统业务营收表现突出,从上年的19.7亿元增至46.7亿元,增长超过100%,在总营收占比由19.3%提升至36.2%。 其海外业务拓展同样迅猛:海外销售占比从2023年的1%跃升至去年的28.6%。今年8月公司与沙特电力公司(Saudi Electricity Co.)达成价值约26亿元的重大供货协议,实现关键突破。在盈利层面,海辰储能去年达成另一重要里程碑——实现经调整后盈利,全年录得3.1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AI机器人开发商云迹科技公开招股 集资6.6亿

机器人服务AI赋能技术企业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70.HK)周三起至下周一公开招股,全球发售690万股,发售价为每股95.6港元,预计集资约6.6亿港元,下周四挂牌上市。 云迹科技主要提供机器人及功能套件,辅以AI数字化系统的服务,主要专注于开发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其产品可应用于多类场景,目前收入主要来自酒店,去年收入为2亿元,按年升47%,占比达83%。去年公司收入2.4亿元,按年升68.6%,净亏损1.8亿元,按年收窄三成。 公司过去已完成八轮融资,引入联想基金、阿里巴巴、腾讯、携程等投资者。申请文件显示,假设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联想基金、阿里、腾讯及携程预料会于云迹上市后分别持股3.8%、2.65%、8.18%及2.42%。 公司称,集资所得净额约5.9亿港元,其中约60%将用于提升研发能力,约30%用于提高中国境内外商业化能力,拓展与医疗机构、工厂及商业楼宇场景的潜在客户,余下10%为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