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xin makes dual IPO in Hong Kong, Kazakhstan

这家钨矿公司预计于2025年一季度,启动哈萨克斯坦巴库塔露天项目的商业运营

重点:

  • 佳鑫国际申请在香港和哈萨克斯坦两地上市,并准备启动位于哈萨克斯坦的巴库塔钨矿的商业运营
  • 公司看上去是公私合作的典范,合作中的一方是具有投资背景的企业家,另一方是国有矿业巨头江西铜业

 

阳歌

新年伊始,我们继续在年末的IPO申请小高潮中为大家寻找潜力股。这些申请的目的地大多是中国香港,也有少部分是美国。其中,钨矿公司佳鑫国际资源投资有限公司的香港上市申请与众不同,这不仅是因为它的业务相对少见,还因为它计划上市的地点。

中国证券监管机构上月在网上发布的公告显示,除了面向香港投资者发行1.25亿股普通股外,佳鑫国际还计划在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的证券交易所发行130万股股票。去年8月,佳鑫国际首次向香港交易所提交公开申请,而中国证监会的公告则意味着现在该计划可以推进了。

佳鑫国际这个计划的核心集中在一个项目上,即位于与中国接壤的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库塔钨矿。该公司看上去是公私合作的典范,合作中的一方是有投资背景的企业家刘力强,另一方是国企巨擘、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商江西铜业(0358.HK; 600362.SH)。担任佳鑫董事长的刘力强和江西铜业共同主导着公司运营,各持有公司超过40%的股份。

佳鑫国际的多名高管同样来自江西铜业,包括首席执行官汪中伟和首席财务官刘鹏。虽然该矿2024年底才开始小规模生产,但公私合作的性质应该会让它有很大的成功可能性。

江西铜业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包括为佳鑫国际在扩大运营规模的同时继续发展提供资金。由于该矿似被列为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因此能够轻松获得各种资金,所以吸引所需要的新融资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刘力强的企业家背景,应有助于防止佳鑫国际变得过于官僚主义,这向来是大型国有企业的一个潜在弱点。而首席财务官刘鹏似也很擅长管理公司的债务,这可能源自于他在江西铜业的经验与人脉。

这个项目最大的风险之一是它位于哈萨克斯坦,那里在2022年1月爆发了严重的政治骚乱。我们稍后会详细介绍,但可以说,这种动荡在理论上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此次上市由领先的中国投行中金公司独家承销,意味发行规模可能属于中等,募资规模在5,000万至1亿美元之间。该矿将进一步巩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钨生产国的地位。钨广泛用于电极和加热元件,并因其用于灯泡中的灯丝而为许多人所熟知。

与苏联的渊源

巴库塔项目的历史相当悠久,可以追溯到哈萨克斯坦还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的时候。1941年首次探明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钨矿,2014年,哈萨克斯坦的一家国有公司率先购得开采权。佳鑫国际的入局可以追溯到那个时候,该公司于2016年收购了该项目。

项目位置比较优越,距离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约180公里,距离中哈之间的霍尔果斯口岸160公里。此外,它距离连接阿拉木图与霍尔果斯口岸的铁路线仅20公里,意味相对而言无需新建太多基础设施,就可将矿石运输到中国或阿拉木图进行加工。  

佳鑫国际还指出,项目水电供应充足,再次减少在这类配套基础设施上的额外支出。

至于项目本身,佳鑫国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钨矿,也是全球第四大钨矿。它拥有的可信钨矿石储量为7,080万吨,平均品位相对较高,达到0.205%。佳鑫国际将自行加工大部分矿石,先是将其加工成钨酸铵(APT),这是一种中间化合物,用于制造最终的钨产品。

该矿于2024年四季度开始试生产,产量约为60万吨钨矿石。公司预计于2025年一季度开始商业生产,目标是年产330万吨。到2027年,将逐渐增长到近500万吨。

最新的钨矿石价格约为每吨333美元,加上2025年330万吨的年产目标,如果该公司只是出售这些矿石,那么收入将达到约 10 亿美元。但这个数字可能会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因为计划总是不如变化快,而佳鑫国际也计划自己加工大量矿石,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设施,也会带来更高的价格。

财务方面,公司的亏损一直在增长,去年上半年达到6,500万港元(840万美元)。即使其未偿债务,从2022年底的5.57亿港元跃升至去年的16亿港元,但其资产负债率相对稳定,过去两年在89%到94%之间。对于开发此类新项目的公司来说,这些数字似乎比较正常,也表明该公司的债务似得到控制。

最后,我们简要回顾一下2022年哈萨克斯坦的动荡,这似乎是因燃料价格上涨和不满该国专制政府而引发。骚乱愈演愈烈,造成200多人死亡,但在俄罗斯的军事援助到达后最终被平息。自那时以来,政府进行了一些改革,不过骚乱再次爆发的可能性始终存在。

归根结底,这次IPO看起来比较有趣,既是因为它的公私合营所有权结构,也因为它计划开发的矿山拥有巨大潜力。但大宗商品价格变幻无常是出了名的,对这类矿业公司来说永远是一个风险。政治始终也是一个风险因素,不仅因为未来可能发生动荡,还因为像哈萨克斯坦这样的专制国家法律保护薄弱。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简讯:京东物流拟收购母公司旗下两项本地配送业务

物流解决方案服务商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与其母公司京东集团(JD.US; 9618.HK)达成协议,将以2.7亿美元,收购本地即时配送企业达盛与达疆。 京东物流表示,此项收购将完善现有业务矩阵、拓展运营版图,并增强末端配送能力。达盛与达疆在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合并净利润7,520万元,上年同期则亏损1.61亿元。 京东物流称:“目标公司过去数月业务表现,均具备商业潜力及可进一步让我们拓展业务机会。” 受收购消息提振,京东物流股价周四收涨3.5%,公司年内累计涨幅温和。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宜明昂科折让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