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8.HK FXI.US
China has launched a rescue mission for slumping Hong Kong and mainland share markets after the Hang Seng index fell below 15,000 points.

中国内地与港股市今年开局不利,恒指一度跌破15,000点关口,上周终于迎来好消息

重点︰

  • 中央上周连续出台多项提振经济和稳定股市政策,刺激恒指上周累涨4.2%,扭转今年开局连跌三星期的弱势
  • 官方把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同时鼓励央企透过回购及增持,刺激央企股价大涨

 

欧美美

终于,内地与香港股民等到了好消息。

1月8日,上证指数率先跌破2,900点关口,上周一进一步失守2,800点,至于香港恒生指数今年开局非常不利,在外资持续沽货下,连港交所(0388.HK)行政总裁欧冠升也公开表示市场对港股欠缺信心,已跌至接近“投降点”。市场信心不足,恒指上周曾跌破15,000点,最低曾见14,794点,距离2022年10月底创下的14,597点的低位只差约200点。

正当市场万念俱灰之时,外媒彭博于1月23日突然援引消息称,中央正考虑一系列稳定股市措施,当中最令市场感到意外的是,这些措施包括设立高达两万亿元的平准基金,以不同方式投资A股,包括沪港通及深港通,资金主要来自中国境外机构;另外,政策也将包括支持人民币汇率,并通过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或中央汇金,向A股投资最少3,000亿元的本地资金。

消息一出,恒指当天曾反弹超过550点,最终收市涨392点,重回15,000点以上。翌日,人民银行连放大招,行长潘功胜罕见地亲自召开记者会,并在会上宣布降准50个点子,幅度比市场预期的高出一倍,并向市场释放一万亿流动性,反映中央全力提振经济及阻止股市继续下滑的决心,刺激内地与香港股市持续反弹,恒指再涨545点。

其后中央的政策浪接浪,先是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及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并将普惠小微贷款的认定标准由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放宽到不超过2,000万元;为支持房地产企业保交楼,人民银行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共同公布,将允许经营性物业贷款用于偿还存量房领域的相关贷款及公开债券,提高内地房企的资金流动性,一度刺激内房股全线飙涨。

最令市场振奋的,是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同时鼓励央企透过回购、增持等方法向市场传递信心及稳定市场预期,该政策相当于国企负责人如果想“升官”,其中一个考核便是公司的股价,股价过低将影响个人升迁。

消息一出,中国电信(0728.HK; 601728.SH)一马当先表态,称正积极研究市值管理;中海油(0883.HK; 600938.SH)首席执行官及总裁周心怀也在电话会议中表示,公司一直按市场监管局和国资委要求,积极谋划市值管理工作,更有专门团队跟踪研究。

隐忧是中美博奕

一众“中特估(中国特色估值股票)”全线抽升,成为这次引领大市回升的主要动力,中海油连涨四天,累升约11.3%,其A股也涨了11.8%;中石油(0857.HK; 601857.SH)更累涨16.5%,A股升幅更大达20.6%;连走势较落后的中国石化(0386.HK; 600028.SH),其AH股在四天内都累涨约10%。

其他“中字头”股份如中国移动(0941.HK; 600941.SH)、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0762.HK),分别累升约5%、7%及11%;至于煤炭股中国神华(1088.HK; 601088.SH)也累涨11.3%,市值较低的中铝国际(2068.HK; 601068.SH)更曾单日狂飙超过40%,就连股价长期横行的内银股都升百分之三至四,相当夸张。

中央连环出招后,恒指全周累升643点或4.2%,扭转1月开局后连跌三周的弱势。投行美银引述EPFR的数据,截至1月24日的一个星期内,中国股票基金录得119亿美元资金净流入,规模创下2015年7月以来新高,至于追踪中国股票的最大交易所基金之一的安硕中国大型股ETF(FXI.US),其看涨期权在上周更录得一年多以来最高成交额,反映市场看好中国股票。

“人民银行最近的政策非常积极,下一步或许在农历新年后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及贷款基础利率(LPR)。在中央一连串的稳定股市政策下,内地与香港股市的气氛开始好转,估计恒生指数短期低位已经确认。”金利丰证券研究部执行董事黄德几说。

不过救市也非万能,内地与香港股市过去三年陷入漫长熊市,除了因为中国经济复苏不如预期外,最困扰市场的仍是中美博弈。例如恒指成份股中的联想集团(0992.HK)及药明生物(2269.HK),1月26日便突然传出可能受到美国制裁,前者有报道称美国政府将禁用联想计算机,后者则因为美国议员拟将提交法案,限制药明生物等中国生物科技企业获得联邦合约,药明系股份一度急挫超过20%,拖累恒指表现。

黄德几都认为,现时投资者都像惊弓之鸟,“金融市场一遇到不明朗事件,肯定先沽货,就算药明管理层有响应,也无阻跌势,反映在中美博奕的大前提下,市场非常怕美国制裁带来的影响。美国今年总统大选,政策大方向仍会针对中国,投资者应尽量避开相关股份”。他称,“中特估”可能是投资者的理想之选,因这类股票不受美国影响,而且估值低息率高,防守性较强。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暗盘已交投 海西新药上市突延期

福建海西新药创制股份有限公司(2637.HK)原订今天在香港挂牌上市,但周四晚突公布,就最终发售价、国际配售认购意向水平、香港公开发售股份分配基准等,未能在本周五上午8时前定稿及获取监管机构批准,因此上市时间要顺延。 有券商在本周三下午已通知客户中签结果,更有定价86.4港元。劵商平台并在周四开始暗盘交易,富途暗盘早段一度高见200港元,较定价高131%,其后升幅大幅回落至只升两成多。 海西新药发行1,150万股H股,一成于香港公开发售,招股价介乎69.88港元至86.4港元,集资9.9亿港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Epiworld renew IPO pitch

业绩下滑的瀚天天成 能否延续碳化硅热度?

碳化硅赛道热潮未退,价格却持续下探。瀚天天成再度叩关港交所,在毛利率腰斩与补贴依赖加深之际,能否走出价格战的泥沼,成为市场焦点 重点: 今年前五个月收入同比下降30%,毛利率持续滑落 政府补贴占收入比重增至31.6%    李世达 碳化硅这条被誉为“第三代半导体皇冠上的明珠”的赛道,热度虽未退却,市场竞争却有增无减。瀚天天成电子科技(厦门)股份有限公司继今年4月后,半年内两度叩关港交所。这家主攻碳化硅外延芯片(SiC epitaxial wafer)的企业,曾被视为中国半导体国产化的代表之一,如今正面对收入下滑,毛利率腰斩的多重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同业天岳先进(688234.SH; 2631.HK)已于今年8月成功在港股上市,成为首家“A+H股”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企业。天岳先进业务涵盖碳化硅衬底与外延片,具一体化的产业布局,相比之下,瀚天天成以外延片为主的业务结构,对下游价格波动更为敏感,面临更严峻的现实考验。 收入锐减 毛利腰斩 根据最新申请文件,公司的收入由2022年的4.41亿元增至2023年的11.43亿元,但2024年却降至9.74亿元,增长势头明显放缓。截至2025年5月底止五个月收入为2.66亿元,同比下滑30%。毛利率则从2022年的44.7%暴跌至 2025年的18.7%,几乎腰斩。虽然公司仍有盈利,但今年前五个月的利润已降至1,414.7万元,较去年同期下滑33%。 公司解释,毛利率下滑主要因产品平均售价下降及良率爬坡成本上升所致。但对比政府持续增加的补贴,这些数字揭示出即便拥有高技术门槛,碳化硅制造商也难以逃脱价格战的压力。 中国“十四五”规划将第三代半导体列为战略重点,各地政府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碳化硅晶圆本土化。申请文件披露,瀚天天成2022至2024年分别获得政府补贴1,350万元、4,740万元与1.12亿元;而今年截至5月底止五个月内,已获得补贴8,40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2,670万元增长2.14倍。若与同期收入相比,补贴占收入比重由2022年约 3.1%,上升到今年前五个月的31.6%。 政府补贴持续增加,业绩表现却在下滑,这意味着公司仍高度依赖政策扶持,真正的市场化现金流尚未建立。当行业面对价格下行的压力时,瀚天天成真正的考验才正要到来。 瀚天天成的主营产品碳化硅外延片,是功率半导体的核心中游材,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车逆变器、快充模组与工业电源。而公司一直以“国产替代、技术领先”作为宣传重点,尤其强调是全球首家实现8英寸碳化硅外延片量产的生产商。 然而市场情况不容乐观,自2024年初以来,碳化硅市场因厂商加速扩产,导致市场从供不应求迅速转为供过于求,引发激烈的价格战。一个知名的例子是全球碳化硅大厂Wolfspeed(WOLF.US),在今年5月宣布向法院申请Chapter 11破产保护,成为价格战下的首个牺牲者。 价格战持续 盈利受压 公司在申请文件中提到,2024年6英寸碳化硅外延芯片的价格约为每片7,300元,预计到2029年将降至每片4,400元,主要原因是碳化硅衬底价格下降。公司直言,如果产品定价不能保持竞争力与利润率,公司业绩将受到不利影响。 然而,瀚天天成并非没有优势,其在外延制程技术(epitaxial growth technology)与厚膜技术(Thick-film epitaxial growth…
Yunji made an IPO in Hong Kong

云迹科技香港IPO为投资者铺就红毯

这家酒店机器人智能体制造商的IPO筹集约7,600万美元,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机器人智能体制造商 重点: 云迹科技的香港IPO募资约7,600万美元,大部分资金将投入研发,以拓展其AI机器人与智能体的产品矩阵 公司已获得阿里巴巴集团、联想集团、腾讯和方源资本等多元化知名机构投资者的支持   阳歌 有没有想过在酒店帮你办理入住或送餐到客房的机器人到底是哪家的产品?答案很可能是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70.HK)。这家公司已悄然成为中国酒店机器人领域的领先供应商,覆盖客房服务、按需配送、宾客协助及运维响应等越来越多的场景。 本周四,公司通过香港上市来迎接投资者“入住”,首先踏上红毯的是耀眼的资本阵容——阿里巴巴集团、联想集团、腾讯、启明创投、携程旅行网、方源资本等顶尖机构皆位列股东名册。 此次IPO使云迹科技成为新一代服务机器人供应商中赴港上市的首家企业,其产品覆盖酒店、商业楼宇、医疗机构及工厂等场景。尽管与很多友商一样处于亏损状态,公司仍成功依据港交所两年前推出的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登陆资本市场——该机制允许未达常规盈利要求的技术企业进行IPO。值得注意的是,云迹科技成为2025年依据港交所上市规则18C章条款上市的首家企业。 有别于灵活性有限且多在生产线上执行固定任务的传统工业机器人,云迹科技的硬件设备与智能终端可感知外部信息,经数据整合后在复杂环境中自主决策。公司将其机器人定位为智能体的“肢体”,而AI系统则承担“大脑”核心职能。 据云迹科技披露,截至去年末其产品已进驻逾34,000家酒店及150家医院;2024年机器人累计完成超5亿次服务操作,其中仅在2024年12月便执行逾186亿次指令。 根据IPO最终条款公告,公司于10月16日正式启动发行,以每股96.50港元售出690万股,募得净额约5.90亿港元(约合7,600万美元)。股票于周四在港交所首秀,挂牌首日高开49%,报142.80港元。 约60%的募集资金将投入研发,云迹科技正布局多维度业务增长方向。重中之重是深化其主力创收领域——中国酒店机器人市场的渗透。目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酒店市场之一,其机器人渗透率仍处低位。 公司亦计划拓展写字楼、医疗机构等其他场景的业务,并探索与餐饮配送企业的潜在合作。最后同样关键的是全球化布局——当前国内市场贡献了云迹科技99%以上的营收,开拓海外市场势在必行。 上述任一或全部方向的突破,都将为已保持双位数高速增长的云迹科技注入新动能。尤为关键的是,尽管仍处亏损,其亏损幅度持续收窄;伴随规模效应显现,公司在经调整基础上实现扭亏为盈已近在咫尺。 2014年成立的云迹科技是AI机器人领域的先行者之一。这类机器人可执行高强度、相对流程化或具危险性的复杂场景任务。根据其最新上市文件引述的第三方资料,公司系全球首批实现服务终端全自动闭环学习系统的企业之一,涵盖感知、认知、决策、行动与反馈全流程。 广阔的蓝海市场 中国酒店业智能化市场蕴藏云迹科技最大的机遇,因为大多数酒店都还没有将机器人纳入日常运营。根据上市文件引用的第三方分析,去年中国酒店业机器人智能终端的潜在市场规模达4,200亿元(约合590亿美元),而实际销售额仅37亿元,强烈的反差也揭示了巨大的增长空间。 招股书显示,云迹科技当前以约6.3%市占率位居行业领先地位。2022至2024年,年均营收增长23%,2025年前五个月营收达8,83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7,430万元增长19%。公司约四分之三营收来自机器人及功能套件,其余来自AI数字化系统——该项业务占比从2022年的16.4%,稳步提升至今年前五个月的25.6%。 尽管直销仍为云迹科技主要销售模式,但为触达下沉市场,公司正加大对三、四线城市酒店经销渠道的布局力度。 尽管渠道分销通常因中间环节侵蚀毛利率,但云迹科技凭借规模效应与运营积累,整体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其毛利率从2022年的24.3%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43.5%,不过今年前五个月微降至39.5%。随规模扩大,研发费用占比显著优化,从2022年的42%降至2024年的23.4%。 云迹科技海外销售占比尚不足1%,但其产品已覆盖中国以外逾20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正谋划重点开拓东南亚及日本市场:后者因人口加速老龄化导致用工荒,酒店等物业经营者对机器人需求激增,蕴藏巨大潜力。 过去三年云迹科技净亏损持续收窄,从2022年的3.65亿元降至2024年的1.85亿元。剔除员工股票薪酬及金融工具价值变动的经调整亏损,同期也从2.34亿元大幅缩减至2,760万元,今年前五个月该指标为2,680万元。这些数字显示,伴随IPO征程收官,公司至少在经调整层面已逼近盈利拐点。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华为第三季度痛失中国智能手机王座

国际数据公司(IDC)周三发布数据显示,第三季度陷入颓势的华为在中国市场痛失桂冠,而东山再起的苹果(AAPL.US)公司凭借iPhone 17的热销实现排名跃升。IDC数据显示,在截至9月的三个月里,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国市场的整体出货量同比下降0.6%至6,840万台。 华为市场份额从第二季度的18.1%跌至第三季度的15.2%,排名从榜首滑落至第三。竞争对手vivo以17.3%的市占率占据首位,其第二、三季度市场份额持平。苹果是期内少数实现份额增长的企业,最新季度市占率提升1.9个百分点至15.8%,使其从上一季度的第五位跃居本季度中国第二大智能手机品牌。 跻身前六的还有市占率10%的小米(1810.HK)、9.9%的OPPO及9.8%的荣耀。六大头部品牌中,仅苹果与OPPO在最新季度实现同比销售增长。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