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智能手机回收商首季度收入增长45.7%,但该公司预计,由于疫情导致的业务中断,第二季度业绩将放缓,今年晚些时候逐渐恢复

重点:

  • 万物新生一季度收入增长45.7%至22亿元,产品和服务收入均录得强劲增长
  • 从更长期来看,该公司可能受益于4月份深圳市发布的中国首个电子产品翻新指引

阳歌

领先的智能手机回收商万物新生(RERE.US)在最新季度报告中实现了强劲增长,并连续第二次录得经调整后的营业利润。凭借产品和服务收入的大幅提升,季度收入同比上升45.7%。但公司高管和投资者更关注公司的未来发展,因为严格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有可能把中国推入疫情发生以来的首次经济收缩。

万物新生的最新财报显示,该公司为应对新冠疫情影响做好了准备。其举措包括收紧支出和提高整体效率。它还预测二季度收入增长将受到拖累,因为该公司受到了上海封控措施的严重影响。上海是该公司总部所在地,有超过100家门店。

尽管有暂时性的业务中断,万物新生也有为恢复到更正常的情况做好准备。因为中国消费者的回收和绿色消费活动正在日益增长,国家政策也正在寻求减少碳足迹以及废弃物和污染。中国已经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把强调回收和再利用的循环经济视为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因素。

从长期来看,这对万物新生这样的公司极为有利,因为与政府的优先事项保持一致是在中国成功开展业务的关键因素,能够确保企业在建设新设施和申请必要的业务许可等方面获得支持 。

或许是在投资者这种长期乐观情绪的助推下,万物新生在业绩公布后的两日股价上涨了16%。不过,该股今年迄今已经下跌了约50%,因为它和其他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一样,受到了中国经济放缓和中美证券监管机构持续分歧引发的广泛担忧带来的重创。

万物新生首季度收入同比增长强劲,达到22亿元。从3月中旬开始,中国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逐步显现。其他主要指标都保持了同样的趋势,商品交易总额(GMV)增长51.6%,达到94亿元,商品交易量增长31.3%至840万。

得益于强劲增长,加上公司投入自动化带来的效率的提升,万物新生该季度经调整后的运营利润达到390万元。这标志着公司连续两季度在此基础上实现盈利。这其中剔除了与员工股票授予和无形资产摊销相关的成本,以及资产和业务收购产生的递延成本。公司CEO兼创始人陈雪峰表示,公司全年的目标仍然是实现全年运营盈利。

万物新生首季度净亏损从一年前的9,480万元扩大到1.61亿元。但截至3月底,该公司24亿元的现金储备较去年年底几乎没有变化,表明该公司进入风雨飘摇的第二季度时,基础相对稳固。在这场“风暴”中,上海自4月1日起全面封控,这个中国最大城市和商业中心的大部分经济活动陷入停滞。

在中国的清零政策下,北京和其他大城市都在推出类似的限制措施,导致经济活动严重受限。万物新生一定程度上不受此类措施的影响,因为其促进回收电子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核心业务拥有强大的在线回收订单。但它也拥有大量实体店,随着许多门店所在的商场和购物中心被迫关闭,实体店业务受到了冲击。

收入增长放缓

在对即将到来的坎坷有了一番了解后,我们将在本文的后半部分关注万物新生面对近期的环境变化将会遇到的挑战以及它的应对情况,它正在做怎样的准备,以及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这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公司首先向与会者指出,会议可能会出现技术问题,因为所有与会高管都是在家中参会,自从3月底4月初以来,他们大都一直困在家中,无法出门。整个行业的大背景由此可见一斑。

 “疫情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陈雪峰在电话会议上说。“4 月份,疫情导致全国多地的防控政策趋严。我们对商家的触达和零售端的服务受阻。”

他还说,疫情“对于二季度整体收入的影响约为 20%-25%”。因此,万物新生预计,二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长7%-10%,达到20亿元到20.5亿元,较去年全年60.1%的增幅大幅放缓。

不过,陈雪峰在电话会议上指出,该公司最近也看到了“恢复增长的希望”,因为上海计划在6月1日结束两个月的全面封锁,大规模重新开放。

该公司似乎正在控制开支以应对冲击。在non-GAAP基础上,该公司最近一个季度的销售和营销支出增长了41%,约为2021年增幅的一半。在non-GAAP基础上,其季度技术和内容支出的同比增长也只有6.5%,较2021年的51%大幅放缓。

公司管理层指出,他们的“城市一体化”战略目前在中国22个城市运行,通过将货物的流动限制在本地,帮助公司避免了一些中断的情况——由于城际旅行频繁受限,这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他们还指出,中国经济放缓可能会给万物新生带来优势,因为消费者为了缩减开支,在这种时候往往会更加倾向于购买二手物品,而不是新品。

从长期来看,该公司还希望大家关注深圳今年4月推出的中国首个“电子产品合规翻新指引”。这样的标准化有利于产业繁荣,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信任度的建立,并且帮助万物新生这样的公司获得更多利润,巩固它们的地位。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该公司还透露,它正在努力扩大业务范围,除了目前的智能手机业务,还将奢侈品和摄影设备等其他更广泛的二手电子产品纳入进来。

尽管存在种种不利因素,但就估值而言,万物新生与全球回收同行相比,实际上还是具有相当竞争力的。该公司目前的市销率为0.33倍,正好位于二手车专家Carvana(CVNA.US)的0.2倍和Carmax(KMX.US)的0.47倍之间的位置。它与二手服装专家Rent the Runway(RENT.US)的市销率差距也不大,后者为0.47倍。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金力永磁首三季盈利年增最多1.8倍

稀土磁性材料生产商金力永磁(6680.HK; 300748.SZ)周四公告,预计截至9月底的前三季度,净利润将达5.05亿(6,500万美元)至5.5亿元,按年增长157%至179%。单计第三季,盈利预计介乎2亿至2.45亿,增长159%至217%。 公司表示,前三季度在行业竞争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公司管理层坚持稳健、组织优化及精益管理,不断提升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同时,灵活调整原材料库存策略等措施,积极应对稀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保障交付能力获得国内外客户的充分肯定。目前,第四季度在手订单充足。 另外,金力永磁此前已成立具身机器人电机转子事业部,首三季度具身机器人电机转子及磁材产品均有小批量交付;低空飞行器领域公司亦有小批量产品交付。 金力永磁港股周五高开,至中午休市报25.86港元,跌0.84%。今年以来股价已升2.4倍。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挚达低位定价 首日挂牌午收升183%

电动汽车充电桩制造商上海挚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650.HK)周五首日在港挂牌,开市劲升184%报190港元,之后股价在区间波动,中午收报189.4港元,升183%。 公司发售近600万股H股,一成公开发售,每股招股价由66.92港元至83.63港元,最终以低位定价。公开发售录得超额认购近5,440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集资净额3.26亿元。 挚达主要销售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位列中国第一。若按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销量计,在中国的市占率约13.6%,全球市占率则约9%。 公司过去三年仍然处于亏损状况,今年首三个月,经调整亏损为1,570万元人民币,公司解释是因为受市场影响,销售及经营开支增加,产品平均售价及毛利率波动。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omDoctor provides online medical care

石榴云医抢搭尾班车 赶美股新规前上市

这家在线医疗服务提供商以招股价下限集资约2,000万美元,低于纳斯达克拟议的2,500万美元最低融资门槛 重点: 石榴云医将IPO发行价定在区间下限,其近10倍的市销率使公司估值达4.72亿美元 公司赶在纳斯达克新规实施前完成上市,后者要求所有新上市外国企业至少融资2,500万美元   阳歌 就在上个月,我们报道某中企为应对外资企业上市的新规,突然扩大纳斯达克上市融资规模。但另一家企业,互联网医疗服务商PomDoctor Ltd. (下称“石榴云医”)(POM.US)无视这些待生效新规,仍按似乎不符合新规要求的方案推进上市计划。 石榴云医近两周的最终版招股文件对纳斯达克上月公布的拟修订条款只字未提,新规要求所有申请纳斯达克上市的外企,融资额不得低于2,500万美元。此外,流通股市值低于500万美元的企业,将面临快速停牌退市程序。 当时,纳斯达克声明,已向美国证券监管机构提交审批申请,新规获批后将立即生效。若该审批落地,已启动IPO流程的企业将有30天宽限期完成上市,而无须受新规约束。 汽车保险售后服务商青民数科似乎不愿冒新规的风险,上月宣布大幅提升融资规模至3,700万美元(原计划900万美元)。公司在申报文件中援引拟议新规称:“若未能满足修订后的上市要求,或致本公司无法于纳斯达克上市或维持上市地位。” 然而,与青民数科不同,石榴云医本周最终版招股书不仅未提及即将施行的新规,反而仍按7月披露的条款推进上市。相关条款显示公司计划发售500万份美国存托凭证(ADS),约占其总股本4.2%。文件核心内容是每股ADS 4美元的定价,该价格处于原定4至6美元发行区间的下限,对应公司市值4.72亿美元。 周三,该股登陆美国市场后,头两个交易日累计上涨19%,周四收报4.77美元。 按每股ADS 4美元计算,此次上市募资约2,000万美元,显然未达纳斯达克2,500万美元最低融资的新规。若因估值过高导致股价最终大幅跳水,公司还可能面临新规中针对流通市值低于500万美元外企的快速退市机制。 高企估值 石榴云医服务于糖尿病、高血压等需定期复诊的慢性病患者。截至去年末,其平台入驻医师212,800名、患者近70万名,位列中国互联网医院第六强。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多数医师自带患者资源入驻,这意味着石榴云医平台上的医患关系具备较强稳定性。 今年3月,石榴云医首度公开申请上市,7月更新招股书时我们首次关注该IPO项目。此前的分析中,我们认为其聚焦慢性病领域产生持续现金流的商业模式相对稳健。 不过,我们也指出公司估值明显偏高,即便发行价定在区间下限,似也佐证了此观点。财报显示其2024年营收3.43亿元(约4,800万美元),较2023年3.05亿元增长12.5%。 增速虽非惊人却属稳健,最新营收数据赋予公司约10倍市销率(P/S)。该估值对高速增长的科技企业并非闻所未闻,但对石榴云医的增长水平而言仍显激进。即使龙头的平安好医生(1833.HK)和京东健康(6618.HK),其市销率也仅为5.3倍和2.9倍。 更何况,平安好医生与京东健康分别背靠金融服务巨头平安集团和电商巨擘京东集团。在两家公司均实现盈利之际,石榴云医去年净亏损3,740万元,2023年亏损3,690万元。去年末总资产4,660万元,仅占总负债5.46亿元的一小部分。 招股书中将此列为头号“风险因素”时声明:公司外部审计机构因其财务弱势“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 上述因素均难支撑石榴云医的高估值定位,若按3至4倍较现实市销率计算,公司估值约1.5亿美元,对应流通市值约630万美元。该数值仅略高于纳斯达克拟定的500万美元流通市值门槛,尽管尚不清楚新规会否追溯适用于生效前已上市的企业。 归根结底,石榴云医的上市存在诸多疑点。尽管抢在新规生效前完成上市,但其流通市值未来或将面临最低发行要求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公司业务因持续亏损且缺乏京东或平安这类实力雄厚的靠山,可能遭遇实质性挑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ungrow Power Supply

瞄准AI数据中心供电市场 阳光电源开启新征途

AI时代掀起能源革命,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阳光电源,以储能为核心切入AI供电市场,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重点: 公司在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占率25.2%,储能市占率11.9% 上半年储能业务收入占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    李世达 当AI带来算力革命,能源便成为新的黄金,也为中国光伏企业指明一条新道路。来自中国合肥的光伏巨头——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300274.SZ),正试图透过港股第二上市,拓展自己的能量边界。 成立于1997年的阳光电源,以光伏逆变器闻名全球。申请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以2024年出货量计,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在全球的市占率约为25.2%,连续十年全球领先,产品销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达58.4%。 这家从合肥起家的企业,与中国新能源产业几乎同步成长。光伏逆变器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将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核心设备,相当于电站的“大脑”与“心脏”,同时负责系统保护与效率管理。然而,当光伏行业进入微利化竞争阶段时,从光伏走向AI供电与智能储能,似乎是必然的选择。 近三年,阳光电源收入由2022年的401.1亿元升至2024年的77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7%,2025年上半年收入进一步增至434.4亿元,同比升约40%。毛利率则由2022年的20.4%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2.9%,呈持续上升趋势。 从“供电”到“管电” 这得益于储能系统业务的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系统业务收入达178亿元,占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业务(占比降至35.3%),成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这一转折标志阳光电源完成从“供电”到“管电”的升级,转向高附加值的储能与电力控制领域。 公司表示,其储能系统2024年全球市占率达11.9%,位居世界领先行列。目前公司在北美、欧洲与中东均已落地百兆瓦级项目,累计开发新能源电站规模超57GW。 与此同时,生成式AI的兴起让数据中心成为全球新增用电主力,“算力电力化”成为了能源产业的新叙事。从逆变器到储能,阳光电源正加速布局AI供电解决方案与储能系统业务的发展。 花旗估计,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计算需求将需要55GW的新电力容量,相当于2.8万亿美元的增量支出。这无疑是能源行业的必争领域。 布局AI供电 在技术层面,阳光电源于2023年底推出PowerTitan 2.0液冷储能系统,以高功率密度与模组化结构为特色。在2025年美国RE+大会上,阳光电源推出多款面向北美市场的新一代光伏与储能方案,包括模组化逆变器SG4800UD-MV-US及PowerTitan 3.0储能系统。后者为6.9MWh液冷整合型储能设备,采用碳化硅(SiC)功率转换技术,能量效率提升至93%以上,并支援快速响应与黑启动功能,专为AI资料中心与大型电网场景设计。 不过,储能业务资金投入庞大、回款周期较长,公司应收账款达291.5亿元,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流动负债占比逾八成,显示营运资金压力依然存在。经营现金流在2024年虽录得120.7亿元净流入,但今年上半年降至约34亿元。手头现金尚算充裕,截至上半年,仍有约179.1亿元。 阳光电源在A股的表现不俗,股价今年至今涨幅约120%,反映市场对其业务结构转型与AI供电叙事的期待。目前阳光电源市值3,350亿元,延伸市盈率约24.3倍。相比之下,港股同业如信义光能(0968.HK)约5倍、阳光能源(0757.HK)约3.3倍,估值存在明显分水岭。 由于港股市场对新能源股的整体估值折让幅度较大,若阳光电源上市定价仍参照A股水平,市场在初期可能出现估值消化或股价回调的压力。不过,考虑到其AI供电与储能业务的高速成长潜力,以及全球能源转型带来的新需求,长线仍有被重估的机会。 阳光电源赴港上市,是能源科技布局的延伸。当光伏行业进入成熟期,AI供电与储能正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对投资者而言,阳光电源正由“光伏制造”迈向“智能能源运营”。若AI资料中心电力需求如预期释放,这家合肥企业或将迎来第二个黄金十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