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追逐‘国际梦’ 掀GDR发行热潮

6家计划推动国际化步伐的中国民企,宣布在欧洲市场发行全球存托凭证
重点︰
- 过去一个月,已经有6家在A股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宣布于欧洲市场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募资推动国际化
- 已在伦敦交易所发行GDR的四家国企,过去一年交投量少得可怜,不太受投资者追捧
叶天娜
过去两年,最让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闻风丧胆的,肯定是三个英文字母──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因为美国2020年订立的《外国公司问责法》要求中国企业交出审计底稿,目前已经有23家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因未能符合规定,被SEC点名列入摘牌风险名单或临时名单。
美国对中概股的监管愈趋严格,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仍然要持续,在最近一个月,便有6家A股公司表明将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lobal Depositary Receipt, GDR),目的地是欧洲市场。
美国证券市场交投相对畅旺,中国企业以往也深受美国投资者欢迎,所以很多中国民企过去都选择到美国上市或发行ADR(American Deposit Receipt);至于在欧洲发行GDR的中国公司就只有5家,包括4家国有企业中国太保(2601.HK; 601601.SH; CPIC.LSE)、华泰证券(6886.HK; 601688.SH: HTSC.LSE)、长江电力(600900.SH; CYPC.LSE)及国投电力(600886.SH; SDIC.LSE),另一家是在德国法兰克福交易所上市的民企海尔智家(6690.HK; 600690.SH; 690D.DE)。
然而最近一个月以来,突然有6家中国民企计划到欧洲发行GDR,它们分别为中国工程机械巨头三一重工(600031.SH)、医疗器械公司乐普医疗(300003.SZ)、三家锂电企业国轩高科(002074.SZ)、杉杉股份(600884.SH)与科达制造(600499.SH),以及风电设备生产商明阳智能(601615.SH)。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前5家公司申请上市的地点是瑞士证券交易所,只有明阳智能选择了较多人熟悉的伦敦交易所。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央政策支持中国企业国际化,由于现在到美国上市的风险大了,中国企业要接触国际市场,欧洲自然成为了一个好的选择。”光大证券国际财富管理策略师温杰分析说。
看中瑞士中立身份
早在2018年12月,中国与英国已经出台 “沪伦通计划”,到2019年6月正式实施,为中国企业提供在欧洲募资的渠道,借助国际资金推动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的发展。今年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进一步将深交所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纳入,境外方面则拓展至瑞士及德国;3月16日,由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主持的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题会议上,中央政府明言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
有了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三一重工率先提出到瑞士发行GDR,近年加速海外部局的三一重工,单是挖掘机在海外市场就卖了两万多台,令去年海外销售比2020年大增65%。公司希望借发行GDR募集的资金,持续加大海外尤其是欧美市场的投入,增强全球性的配件供应能力。
至于国轩高科近年海外收入占比也逐年增加,去年更与一家美国大型上市车企签署战略协议,为对方提供磷酸铁锂电池;科达制造及杉杉股份都说,这次发行GDR集资是要推动全球化布局,提升公司国际形象;乐普医疗则称,发行GDR是公司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可以满足境外资金需求,提升国际市场知名度,加强产品国际化贸易出口;阳光智能会用发行GDR募集的资金搭建风、光、储、氢矩阵式高端装备制造业体系,推动国际化布局。
那么,为什么大多公司选择落户瑞士呢?首先是欧洲并没有像美国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民企面对的摘牌风险稍低;其次是估计一众民企都看上了瑞士在国际舞台永久中立的经济及政治地位,加上货币瑞士法郎的汇率也较稳定,在当地上市的公司估值也比其他欧洲市场高,意味能吸引更有实力的国际投资者参与;最后一个原因也许是担心英国或跟随美国制裁在当地上市的中国企业,始终英美两国的关系一直良好,在应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事件上,步伐也相当一致。
中概股GDR成交低
不过,统计四家在伦敦上市的国企GDR去年表现,交投却相当冷清,而且在大多数的交易日录得“零成交”。例如长江电力,全年只有57天有成交,去年平均每日成交量只有14.8万股;至于华泰证券去年有成交的日子也只有73天,平均每日成交只有292股;中国太保及国投电力同样在过去一年只有20多天录得成交,前者每日平均成交量只有295股,后者更是少得可怜的26股,可说是几乎无人问津。
对于这个现象,温杰解释说:“如果国际投资者对这些股份有兴趣,本可利用沪港通或深港通在港股市场买入,加上过去一年全球市场都十分担心中概股,即使香港投资者也减少参与,你猜欧洲投资者会怎样想?态度当然是可免则免。”
但是,对于有意国际化的中国民企来说,能成功于海外上市筹资“开个好头”,同时增加新的融资平台,是企业老板最关注的事。至于二级市场交投是否畅旺,对公司业务影响不大。因此,如果这批民企最终成功登陆瑞士,未来或会吸引更多中国企业转战欧洲募资,继续推动国际化进程,向世界解说“中国故事”。
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