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81.HK
China Oriental Group announces new JVs with ArcelorMittal

由于中国钢铁行业需求疲软、供应过剩,该公司希望通过与安赛乐米塔尔成立两家新合资企业来提振发展前景

重点:

  • 即使中国东方集团宣布与全球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合作,推出一项27亿美元的绿色计划,但公司股价依然下跌
  • 这家专注于国内市场的民营钢铁企业,正面对中国房地产和基础设需求疲软的问题

肖林

提到“绿色”,你率先想到的不会是高能耗、重污染的钢铁厂。但民营钢铁企业中国东方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581.HK)希望通过进军环保产品,来改变这种看法。

上周三,公司宣布与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安赛乐米塔尔成立两家合资企业。公司生产的钢梁和钢带,广泛用于建筑工程和工程机械领域。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可用于制造电动汽车(EV)和绿色发电设施等商品。

公告显示,中国东方集团称这次尝试为“高科技、绿色及数码”探索,旨在进军中国碳中和与EV市场相结合的高端产品。

其中一家合资企业的产品,将被另一家合资企业用来生产国内市场的新能源软磁材料(NEMM)产品,新能源软磁材料是软磁材料中的一种,可用于汽车到发电的制造业。两家合资企业需要投资26.6亿美元,其中上游企业6.6亿美元,下游企业20亿美元。

中国东方集团还表示,两家合资企业都将在土地收购、能源基建和财政激励方面,获河北唐山和江苏常州两地政府的支持。

尽管公司宣称要绿色发展,但投资者没有被其环保转型打动。在公告发布后的两个交易日里,其股价小幅下跌至1.18港元,接近历史低点。自今年年初以来,该股已下跌9%,而港股恒生指数则上涨了21%。

公司股价低迷反映中国整个钢铁行业面临的困境,房地产市场下行导致建材和工程机械产品需求下降,钢铁行业受到挤压。一方面供应过剩迫使钢铁企业降价,同时因中国努力减碳,令其生产成本提高。

宝钢股份(600019.SS)和鞍钢股份(000898.SZ; 0347.HK)等规模更大的国有钢企,其产品范围广泛,且一直在向海外扩张。与它们不同,中国东方集团主打国内市场,尤其是在北方市场销售的低端产品。导致它受到的打击比国有企业更为严重,后者因为与政府关系密切,拥有更多资源。

与此同时,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将瞄准中国电动汽车和太阳能市场,而这些市场也面临生产过剩,以及被其他国家征收保护关税等挑战。这对合资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兆头,或许这也解释了投资者对这一公告反应平淡的原因。

中国东方集团始于1980年代,原是河北的一家小型国有钢厂。21世纪初,其在时任厂长韩敬远的领导下改制为民营企业,这是当时合并大钢厂、私有化小钢厂的改革的一部分。

中国东方集团专门生产广泛用于建筑结构和机械的H型钢产品,2004年在香港上市时的招股书显示,公司与铁矿石供应商和钢铁客户关系密切,自称中国运营效率最高的钢铁生产商之一。

安赛乐米塔尔登场

2006年,印度的安赛乐和米塔尔合并,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制造商,三年后,安赛乐米塔尔入股中国东方集团。这家新成立的印度巨头,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国钢铁市场,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在中国设立了首批销售办公室。

由于中国对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米塔尔只能收购较小企业的股份。2005年,米塔尔收购了国有的华菱钢铁(000932:SZ)37%的股份。次年,刚刚成立的安赛乐米塔尔收购了中国东方集团28%的股份。

安赛乐米塔尔总裁、首席执行官拉克希米·米塔尔当时表示:“我们毫不掩饰地希望,更积极参与中国快速增长的钢铁市场,协议是朝着实现这一战略迈出的重要一步。”

从2014年开始,安赛乐米塔尔逐步增持中国东方集团,持股比例增至54.49%。 但这导致中国东方集团的公众持股降至最低的25%以下,违反了香港交易所的上市规则。

因此,该股停牌三年,直到2017年2月,中国东方集团发行新股,使公众流通股恢复到25%才复牌。安赛乐米塔尔今天仍然是中国东方集团的第一大股东,持有37%的股份,而韩敬远是第二大股东。

安赛乐米塔尔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商,直到2021年被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取代。宝武钢铁是在中国政府的主导下,由包括宝山钢铁在内的十几家中国钢铁企业合并而成。该公司在最新的中期财报中表示,中国钢材生产过剩,导致国内钢材利润非常低,而出口却非常活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对45家钢铁企业的调查显示,中国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正处于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今年上半年的平均净利润率只有0.5%。

据中国海关最新数据显示,仅9月份,中国钢铁出口量就达到1,015万吨,同比增长25.9%,创下2016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的总出口量预计将超过1亿吨,达到8年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东方集团今年上半年的总收入为225.7亿元,同比小幅增长2.3%。由于该行业供过于求,它在去年陷入亏损,2023年全年亏损1.6亿元。公司今年上半年利润1.2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5.4%,原因是成品钢铁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由于利润面临压力,中国东方集团宣布今年不会派发中期股息。

宝钢股份的营收情况更糟,今年上半年收入下降4.1%。但其利润表现较好,同期仅下降0.17%,因为它通过出口抵消了国内市场的疲软。公司透露,去年海外市场的毛利率达到10.2%,比国内市场高出近5个百分点。

作为一家规模较小的企业,中国东方集团可能缺乏出口产品的资源。因此它希望,通过为长期前景更加光明的电动汽车和绿色能源生产商供应产品,此次进军环保产品的重大尝试,能够让自己的基础更加稳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税负率增加 李宁中期盈利跌11%

李宁有限公司(2331.HK)周四公布,2025年上半年收入148.17亿元,按年增长3.3%,但净利润按年下跌11%至17.37亿元。派中期股息每股0.3359元,合共8.69亿元,较去年减少约11%。 公司指出,期内电商渠道收入增长7.4%,特许经销收入亦升4.4%,成为推动整体业绩的主要动力。不过,直营销售因门店网络调整及消费场景转移影响而下降3.4%,抵销部分增长动能。产品结构方面,鞋类收入按年升近5%,器材及配件大增23.7%,惟服装收入下滑3.4%。 盈利下滑主因来自毛利率下降及税负率上升。期内毛利率降至50%,较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主要因直营折扣加大及渠道结构变化所致。同时,税负率显著上升至33.3%,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 李宁股价周五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9.33港元,升6.74%。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圆通国际亏损扩大 中期蚀6,000万

快递公司圆通国际快递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6123.HK)周四公布中期业绩,收入大幅下跌52.5%至14.14亿港元(下同),股东应占亏损由去年同期的4,210万元,增加43%至6,040万元。 来自海运业务的分部业绩续下滑,较去年同期减少61.8%至930万元,空运业务的分部业绩则续录得亏损,并从去年蚀100万元扩大至亏损5,310万元。 亏损进一步扩大,主要是美国关税政策影响收入及毛利,而集团战略性地缩减部分低毛利率及回款周期较长业务,亦导致收入及毛利减少。同时,集团持续加强科研、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与培养、全面推动向智能化转型升级,亦令开支增加。 圆通国际周五平开报1.24元,过去一年高位下调29%。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Living claw back into profit

走出雅居乐暴雷阴霾 雅生活预告上半年扭亏

雅生活在房企债务风暴中选择强硬自救,以诉讼追收与工抵资产断尾止损,成功扭转去年逾16亿元亏损,预告上半年盈利3至4亿元 重点: 公司上半年盈利3至4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16亿元 透过诉讼追收与工抵资产等手段,成功压缩关联公司应收账款风险    李世达 在中国的这场房地产风暴中,物业管理公司通常被视为“相对安全”的资产,因为它们属于轻资产模式,现金流稳定,甚至能为陷入困境的母公司提供变现的机会。然而,当母公司债务危机持续恶化,物管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雅生活智慧城市服务股份有限公司(3319.HK)正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去年上半年,雅生活因大幅计提关联公司雅居乐(3383.HK)的应收款减值而录得逾16亿元亏损。但时隔一年后,雅生活却交出截然不同的盈利预告:2025年上半年预计盈利介乎3亿至4亿元。扭亏为盈的背后,雅生活显然做对了什么。 采取诉讼手段 雅生活的自救行动主要围绕如何处理与雅居乐的财务纠葛展开。公告显示,公司在2024年下半年起,对关联交易采取了更严格的合同条款设计,以缩短回款周期并减少坏账暴露。雅生活明显向外传达讯息,关联公司不能长期拖欠款项,而希望用制度和流程将风险控制在早期。 另一个动作是接受工抵资产,用工程项目中的资产抵消应收款,这种做法在房企普遍缺乏现金的背景下,成为一种务实选择。虽然流动性差,但相比坏账全额撇掉,仍能部分对冲风险。 更进一步,公司也对业务结构进行调整,把重心放回物业管理和城市服务等能带来稳定现金流的核心板块,对房地产相关的外延增值服务则大幅收缩。 过去一年,许多物管公司都在努力拓展第三方市场,但雅生活的特别之处,在于它选择不留情面,直接“断尾求生”,不再让自己被高风险业务绑架。现金流是最真实的语言,雅生活公告中明确提到,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相较去年有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雅生活还完成了两笔关联收购,将雅居乐旗下环保企业收入囊中,总金额约6,000万元,为雅生活拓展了城市服务与环保板块的新收入来源,也为未来经营现金流增添了潜在支撑。 股价半年累涨三成 市场对这份盈利预告的反应是直接而迅速的。盈喜公布后首个交易日,雅生活股价当日大涨13.6%,报3.55港元,过去半年累涨近三成。 相比下,恒大物业(6666.HK)在恒大集团(3333.HK)爆雷后,被曝出约134亿元资金被母企挪用,资金链一度断裂,欠缺独立修复能力,只能等待清盘人安排。在恒大集团即将退市之际,传出正在为恒大物业寻找买家。恒大物业今年以来股价累升24%,主要受到消息面带动。 另外,世茂服务(0873.HK)则在维持主业的情况下,持续减少对母企物业的依赖,开始切入商业综合体、办公楼、酒店运营管理等领域,但去年业绩仍陷亏损,盈利能力尚未改善;融创服务(1516.HK)则因母企流动性压力过大,选择“收缩战线”,退出非核心业务,例如出售彰泰服务股权,把资源集中于一二线城市。两家公司尚未公布最新半年报,但在今年以来物管股回暖带动下,股价都有不错表现。 不过,短期内市场的热情并不代表风险完全解除。雅居乐的债务压力依然存在,若未来再次陷入流动性困境,仍可能波及雅生活。此外,雅生活虽已加快第三方项目拓展,但目前规模仍有限,要真正摆脱依赖,仍需更多时间和资源投入。 雅生活的确展现出逐步脱离母企风险的能力与企图心。以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预期盈利来看,估值仍低于疫情前水平,处于“价值修复”阶段。若能进一步扩大第三方市场并保持正向现金流,股价仍有上行空间。不过,母企雅居乐的债务不确定性仍是最大变量,投资者宜关注政策支持与行业整合进度,现阶段仍应保持审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逸仙电商营收增37%,彩妆品重返增长轨道

美妆零售商逸仙控股有限公司(YSG.US)周四公告称,受惠于彩妆品类销售回暖与护肤品强劲增长,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6.8%至10.9亿元。 逸仙财报显示,本季度护肤品销售额达5.8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25亿元猛增78.7%。彩妆品类销售额增长8.8%,扭转了一季度下滑10%的颓势。护肤类加速扩张,使其在本季度总营收占比达到53%,超越彩妆成业绩主力。 公司预计三季度营收增速将放缓至15%至30%,当期营收预测为7.79亿元至8.8亿元。 二季度净亏损由去年同期的8,550万元收窄至1,950万元。按非公认会计准则,二季度实现盈利,当季非GAAP净利润达1,150万元。 财报发布后,逸仙控股周四股价上涨0.6%至9.60美元,该股年初至今累计涨幅约130%。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