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控股和新高教集团公布截至8月的上一财年营收,增幅均介乎25%30%之间

重点:

  • 得益于利好政策和经济形势,中教控股上一财年营收增长29%,利润上升31.5%
  • 新高教集团上一财年收入增长24.6%,但因成本激增,且招生人数略有下降,利润仅录得6.5%的增幅

阳歌

各种因素叠加而成的“完美风暴”,推动了中国职业教育行业的增长,其中包括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增速放缓的经济,后者促使更多年轻人推迟就业,转而选择继续教育。

这股浪潮提振了中国的民办职业教育机构,包括中国教育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839.HK)和中国新高教集团有限公司(2001.HK)。两家公司都在本周公布了截至8月的上一财年业绩。在公布最新数据后的两个交易日,两家公司股价上涨逾6%,反映出了普遍的乐观情绪。

尽管在某些方面非常相似,尤其是强劲的营收增速,但也有一些关键的差异表明,两家企业既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就此而言,中教控股似乎比新高教集团略胜一筹。这体现在两家公司的市盈率上。中教控股当前的市盈率约为13倍,而新高教集团的市盈率是6倍。

我们稍后会进一步探讨两家公司之间的差异。但首先,我们会从宏观层面开始,分析职业教育为何是少数在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情况下,似乎仍处于有利地位、能够繁荣发展的行业之一。这是因为,眼下就业市场的形势确实非常糟糕,青年人失业率在20%左右。

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时,最先想到的办法之一便是继续教育,学习新技能,以便在最后真的进入就业市场时更具竞争力。

中教集团在最新财报中提到了这一现象,指出中国2021年和2022年高考人数持续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1,078万和1,193万。该公司称,其2022/23学年国内注册新生人数71,000人,同比大增48%。

同时,职业教育机构也受益于大力支持该行业的政府政策。这种支持对在中国做生意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它往往会开启享受直接或间接的政府援助大门,从财政补助到新业务快速获批,不一而足。

另一方面,缺少这种支持也可能会给一个行业带来灭顶之灾,正如去年政府突然禁止民办企业提供K-12学科类课后辅导服务时,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个突然的转变实际上扼杀了整个行业。眼下,这些公司正在奋力寻找其他商业模式。

相比之下,职业教育公司的境况相当不错,至少目前是这样。鉴于经济可能在接下来的至少几年里进一步放缓,而这类学校像“海绵”一样吸收失业的年轻人,并让他们忙碌起来,我们完全可以预计,民办职业学校至少在接下来的几年应该会继续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策支持

在两份财报中,中教控股较为乐观,还大谈积极的政策环境——这也反映出公司的强劲表现。为了印证这个趋势,它还引用了国务院2021年10月下发文件中的表述——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它更进一步指出,今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国家鼓励、指导、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学校”。

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放缓对其前景的提振下,中教控股最近一个财年的收入增长29%,至47.6亿元,而中国新高教集团在同期的收入增长了大致相当的24.6%,达到22.6亿元。

但它们的相似之处似乎仅限于收入。根据我们前文提到的数据,中教控股的注册新生人数似乎在飙升,但新高教集团的情况似乎并非如此。后者表示,在2022/2023学年,总在校生人数140,535人,较一年前的143,764人略有下降,逆转了前一年14.4%的增长。它没有给出详细的解释,仅表示新生人数“稳健增长”,生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集团持续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战略。

新高教集团正在进行的明确调整,在报告的多处地方都得到了体现,包括最近一个财年的毛利率从一年前的44.6%降至39%。毛利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公司的销售成本上升了42%,远高于其24.6%的收入增长,这是营销成本大幅增长所致。

因此,新高教集团最近一个财年的利润仅增长了6.5%,至6.3亿元。相比之下,中教控股的利润增长了31.5%,至19.4亿元,与同期29%的收入增长大致相当。后者没有提供毛利率数据,但它的毛利率占收入的比例为58%,与上一年基本持平。

总而言之,新高教集团似乎存在一些问题,它正在设法解决,以充分利用目前对职教机构非常有利的经济和政策环境。如果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随着它与中教控股等同行估值差距缩小,股票可能会有一个相当大的上升空间。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除非股市出现重大的动荡,否则这类股票在未来两三年内可能都会稳步增长。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商汤折让6.25%配股集资25亿元

人工智能企业商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0.HK)周四公布,拟以每股1.5港元配售约16.7亿股新B类股份,较前一日收市价1.6元折让6.25%。筹集净额约为24.98亿港元(3.18亿美元),占扩大后B类股份总数约4.38%。 商汤表示,所得资金将用于多个策略方向,包括30%用于发展AI云及扩建其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商汤大装置”;另30%将投入生成式AI研发;20%用于探索AI与新技术领域的融合应用,如具身智能机器人、区块链、真实世界资产(RWA)、数字资产与稳定币等;余下20%则作为一般营运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配股认购人为无极资本,上周亦投资约13亿港元认购另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第四范式(6682.HK)约5%股份。 商汤股价周四低开1.25%,至中午收市报1.6港元,无涨跌。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金沙中国二季度净收入按年跌13%

博企金沙中国有限公司(2282.HK)周四公布第二季度业绩,截至今年6月底止,净收益同比升2.5%至17.9亿美元,净收入2.14亿美元,按年下跌13%。经调整物业EBITDA为5.66亿美元,按年升0.9%。 期间集团位于澳门的多家娱乐场的博彩收益均下跌,只有伦敦人的收益有所增长,由去年同期的3.15亿美元,上升56%至4.95亿美元。 集团行政总裁罗伯特表示,短期目标是2025年至2027年,季度经调整物业EBITDA可达到6亿美元至6.5亿美元,以及年度经调整物业EBITDA 26亿美元至27亿美元。 周四金沙开盘升1.85%报18.76港元,过去三个月股价由低位上升超过35%。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tella makes footwear

收入停滞美关税威胁,九兴缘何被市场看好?

公布不温不火的第二季度销售数据后,这家鞋业代工巨头股价反弹,可能源于其最大客户耐克的乐观前瞻指引 重点: 鞋业代工企业九兴控股发布乏善可陈的第二季度业务简报后,四个交易日内股价攀升近10% 公司关闭零售业务,并逐步退出休闲鞋领域转攻运动鞋后,平均售价持续下行   谭英 九兴控股有限公司(1836.HK)上周发布的最新业务简报本不值得庆贺,核心鞋类产品收入走平、价格下滑。不过,投资者似乎仍对该预告表示欢迎,公告后四个交易日内,公司股价劲升9.3%。 九兴控股披露,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微增2.9%至4.44亿美元,当期平均售价(ASP)下滑1.7%,出货量增长4.1%至1,540万双。 详细数据很可能在下月发布的正式中期报告中披露。公司解释,销量增长疲软,部分源于2024年上半年100万双鞋提前出货,推高了上年同期基数。其将平均售价下滑归因于运动鞋业务比重上升,运动鞋单价低于奢华及时尚鞋品。 近期股价上扬的重要催化剂,或许是九兴控股核心业务向运动鞋的战略转型。在逾三十年发展历程中,公司长期专注奢华、时尚及休闲鞋品牌。运动鞋是其产品矩阵中的新成员,投资者显然看好这一转变,尽管美国关税政策正威胁其所有生产基地。 去年,全球运动鞋巨头耐克(NKE.US)贡献九兴控股 38%的营收,两者绑定日趋紧密。过去一个月,耐克股价大涨27%,尽管其披露截至5月的季度业绩不佳,销售额下滑12%,利润暴跌86%。然而,耐克宣称经营已现转机,预计截至8月的季度销售额将超出分析师预期。 耐克鞋的平均售价近年同样承压,整个鞋业因美国关税面临巨大压力,关税适用于几乎所有主要生产基地,后者主要集中在亚洲,但九兴控股的抗风险能力优于同业。该公司不仅早在1990年代末就率先启动产能外迁,且现金流充沛,并拥有稳定分红记录。 对九兴控股而言,平均售价走低并非特定产品价格受压所致,更多源于在传统时尚与奢华鞋增长放缓、休闲鞋甚至出现萎缩之际,转向运动鞋业务。 为规避中美贸易摩擦风险,九兴控股斥资1亿美元在印尼建耐克专属工厂,预计将于2026年投产,年产能达1,000万双。公司三年规划(2023-2025)目标的经营利润率也提前达成,即在2025年底前实现经营利润率10%及除税后利润年增长率达低十数百分比。 逆势扩产 面对销售停滞与价格压力,九兴控股并未收缩战线,反而扩大产能。印尼新厂及孟加拉工厂将合计新增1,500万双年产能,较其维持多年的6,000万双基准提升25%。至于中国及越南现有工厂,均处于满产状态。 随着家族新生代管理团队接替创始人的效果显现,去年九兴控股经营利润率从2023年的10.7%升至11.9%,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达21.6%,较2019年翻倍有余。新团队改革成效显著,公司净利润增长21%至1.7亿美元,营收微增3.5%至15亿美元。 即使去年末净现金激增45.3%至4.176亿美元,公司仍维持惯例分红(股息率常超10%)。新生代管理层也终止了近二十年的自有零售鞋品牌试验,转而拓展手袋品类,并在2024年报中透露,拟收购越南中小型手袋配饰制造商,该业务或成“关键增长支柱”。 产能多元化外迁对九兴控股并非新课题。疫情叠加美国针对中国制造商品的关税政策后,这成为众多企业的新趋势。公司1982年创立于中国台湾,199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代工低端品牌鞋类,2000年代初转向高端品牌。其2007年登陆港交所,随后推出自有品牌Stella Luna与What For。 2010年代中期,九兴控股的业务达到顶峰,此后过度扩张致营收利润连降五年,直至新管理团队取代创始团队。目前,该公司收入仍未重返2015年17亿美元的高位。 1998年,九兴控股通过合资企业,將部分产能从中国大陆向越南转移,2012至2014年,又增设印尼、孟加拉及菲律宾基地。星展银行(DBS)预计,至今年末,该公司75%的产能将位于中国境外。 尽管产能多元化路径正确,但九兴控股仍面临两大风险:对耐克的深度依赖,以及特朗普第二任期内的政策不确定性。当前的美国高关税税率适用于该公司所有生产基地,但印尼本月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后税率相对较低。 在九兴控股最新业务预告前,星展银行在7月研报中将其评级上调至“买入”。此前,该公司明确2025年下半年,预计仅受600至700万美元关税影响。同时,星展将该公司2026年盈利预期调升10%。尽管多家银行普遍警示规避关税敞口企业,但九兴控股不在此列。 以高盛为例,近期将代工企业销售与利润预测平均上调3%和8%,同时重申九兴控股“买入”评级。公司当前市盈率约10倍,高于业务模式相近的竞争对手裕元集团(0551.HK)6.7倍的估值水平。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engrui Pharma targets obesity drug launch

国产减重药赛道竞争加剧 恒瑞医药新药即将申请上市 ​

HRS9531注射液治疗中国肥胖或超重受试者的Ⅲ期临床试验获得积极顶线结果,6mg剂量组平均减重19.2%,且未达平台期 重点: 中国内地GLP-1产品的竞争格局非常激烈,超过200条GLP-1类药物管线在研发中 恒瑞医药HRS9531与礼来的替尔泊肽的双靶点相同,后者全球销售快速增长    莫莉 自从5月实现“A+H”两地上市后,中国医药行业“一哥”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276.HK; 600276.SH)在港股的表现一直强劲,​其H股股价较A股存在约10%的溢价,显示国际资本对其未来潜力的认可。不到两月后,恒瑞再次以重磅利好消息印证了投资者的预期:公司宣布即将在近期于中国递交GLP-1/GIP双靶点减重药HRS9531注射液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新药上市申请,冲刺全球最火热的减重药赛道。 7月15日,恒瑞医药与美国Kailera Therapeutics公司共同宣布,HRS9531注射液治疗中国肥胖或超重受试者的Ⅲ期临床试验获得积极顶线结果。HRS9531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肽(GIP)双重受体激动剂,拟开发用于超重或肥胖及相关合并症、以及2型糖尿病等适应症的治疗。 这项临床研究共入组567名受试者,分别接受HRS9531注射液2mg、4mg、6mg或安慰剂每周一次治疗​​。​​共同主要终点为给药48周后体重相对基线变化的百分比,以及体重相对基线降低≥5%的受试者比例。与安慰剂相比,HRS9531所有剂量组在共同主要终点及全部关键次要终点上均达到优效性。具体而言,在为期48周的Ⅲ期试验中,各组受试者的平均体重降低最高达17.7%,88%的受试者体重降低超过5%,其中6mg剂量组平均减重19.2%,且未达平台期。 HRS9531在Ⅲ期临床中也同样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与其他GLP-1药物治疗和HRS9531先前报道的Ⅱ期临床数据一致。大多数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s)为轻度至中度,主要为胃肠道相关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HRS9531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已经于2024年5月被授权给一间新成立的美国Biotech公司Hercules。在这次NewCo模式的交易中,恒瑞医药授权了包括HRS9531在内的三款GLP-1产品组合,获得1.1亿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款、Hercules公司19.9%的股权,恒瑞还可获得最高2亿美元的临床开发及监管里程碑款,以及累计不超过57.25亿美元的销售里程碑款。Hercules此后更名为Kailera Therapeutics,目前,Kailera正在大中华区之外推进HRS9531的临床开发。 研发竞争激烈​ 作为GLP-1受体激动剂的代表药物,诺和诺德研发的司美格鲁肽在2021年6月获美国FDA批准用于减重后“风靡全球”,在2024年6月于中国内地获批减重适应症。在单靶点的司美格鲁肽取得成功后,业界将目光投向多靶点GLP-1类药物的研发。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胰高血糖素(GCG)等靶点在血糖平衡调节、脂肪代谢、食物摄入等过程中能与GLP-1发挥协同作用,提高药物疗效。 在司美格鲁肽连续三年销售破百亿美元的行业神话催化下,中国内地GLP-1产品的竞争格局也非常激烈,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国内药企开发的GLP-1类药物管线数量超过200条,研发方向包括GLP-1R单靶点、GLP-1R/GIPR双靶点、GLP-1R/GCGR/GIPR三靶点等,约40家医药企业的GLP-1药物进入减重适应症临床开发阶段。 其中,国产减肥新药中进展最快的是信达生物从礼来引进的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玛仕度肽。6月27日,玛仕度肽注射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成人肥胖或超重患者的长期体重控制,这是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的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 礼来的替尔泊肽与恒瑞医药HRS9531的靶点相同,作为全球首个上市的GLP-1/GIP产品,其减重和降低腰围的效果优于司美格鲁肽,2024年7月在中国获批长期体重管理适应证。虽然司美格鲁肽收入仍高于替尔泊肽,但后者的增速不容小觑。根据诺和诺德和礼来公司Q1的财报,减重版司美格鲁肽Wegovy收入为173.60亿丹麦克朗(194亿元),同比增长83%,减重版替尔泊肽Zepbound的同期销售额为23.1亿美元(166亿元),同比增长347%。 虽然中国减重药领域主要由先行者诺和诺德和礼来主导,但是GLP-1市场规模仍在高速增长,市场空间巨大。恒瑞医药当前的市盈率为64倍,诺和诺德的市盈率为18倍,前者溢价明显。不过,HRS9531有望成为中国首款上市的自研GLP-1/GIP产品,若成功获批,其产能布局与定价策略或重塑国内减重药市场格局。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