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专注于心脑血管及肿瘤药物的药企,近年决定转攻医美业务,本来曾取得好成绩,但似乎后继乏力

重点:

  • 四环医药大力发展的医美业务对公司收入帮助不大,更预告去年将录得巨额亏损
  • 该公司旗下创新药业务发展不俗,有望在上海科创板独立上市

莫莉

在仿制药面临集体采购压力、创新药蓄势待发的背景之下,中国本土大型药企近年纷纷转型,以恒瑞医药(600276.SH)、正大天晴为首的头部药企大力投入创新药研发,石药集团(1093.HK)则走上了大手笔收购产品(License-in)的道路。然而,本来专注于心脑血管、肿瘤领域药物的四环医药控股集团有限公(0460.HK)却另辟蹊径,跨界至医美市场。

只不过,四环医药的转型之路并非坦途。1月20日,公司发出盈利预警,预告2022年收入将同比下降不低于25%,预计亏损不超过26亿元。公司解释,收入下降是由于医药行业政策变化冲击产品销售、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对供应链造成的冲击、持续新冠疫情及应对措施影响生产、经营及研发。

由此看来,该公司2021年的营收高增长,恐怕只是昙花一现。当年,受益于医美业务大幅增长,四环医药曾实现营业收入32.91亿元,同比增长33.6%,并实现4.17亿元净利润。其中,医美板块实现收益3.99亿元,同比增长1,383%,主要由肉毒素产品贡献。

2021年2月,四环医药独家代理的肉毒素“乐提葆”上市销售,是第四款在中国获批上市的A型肉毒素。公司在年报中将2021年称为“拐点”之年,实现了“从传统仿制药公司向创新药及医美领先公司的转型”。可是好景不常,四环医药转向的重点似乎后继乏力,2022年上半年,医美板块的业务收入和分部经营溢利分别约为9,860万元和4,160万元,同比下降61.8%及79.1%。

剥离“现牛”

四环医药于2010年登陆港交所,是中国最大的心脑血管处方药物供货商之一。在最新的盈利预警中,公司表示,向研发创新及医美等高增长新业务进行转型发展的成果逐步兑现,剥离部分仿制药业务的战略也已得到落实。

与中国大多数传统药企一样,四环医药以仿制药业务起家,去年上半年,仿制药业务收入为12.33亿元,总营收占比达84%,该板块还贡献了经营溢利6.83亿元。不过,期内公司录得净亏损9,590万元,主要由于研发支出达4.57亿元,大部分均投向创新药业务,可见仿制药是公司向创新药和医美发展的“现金牛”。

去年7月,四环医药宣布,计划将部分或者全部出售受到医药行业及政策变化影响、未达公司业绩预期或不符合公司长期战略目标的仿制药及其他非核心传统医药类业务及资产,在未来12至24个月内逐步完成出售。

公司作出这一重大业务调整,与一系列政策有关。2019年7月1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列入其中的药品存在临床使用不合理问题较多、使用金额异常偏高等问题。该目录就好像是一种“黑名单”,向医疗界发出信号,以避免使用此类产品。

四环医药有7个品种进入该监控目录,这些产品在2018年和2019年贡献近八成营收。由于各地方医保逐步剔除列入名单中的药物,医生也尽量不使用这些药物,令相关药物销量锐减,影响公司收入。

仿制药的国家带量集中采购政策,也成为悬在药企头上的利刃。核心品种一旦在集采中投标失败,将对业绩带来致命打击,即使中标,也将大大削减利润。因此,仿制药的发展前景变得极其有限。四环医药近年逐步出售仿制药等传统医药业务,去年4月,公司以1.18亿出售生产消化仿制药的轩升制药股权。

新业务频融资

除了转型医美外,四环医药的另一个重点发展方向是创新药。公司旗下拥有两大创新药平台,轩竹生物聚焦于消化、肿瘤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重大疾病领域;惠升生物则主攻糖尿病,有40余款相关在研产品。

去年9月,四环医药公告称,分拆轩竹生物于上海科创板独立上市的申请已经获上交所受理,该平台已有7 个产品进入临床及之后的开发阶段,其中一款在研药物的上市申请,已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另一边厢,惠升生物也获得一级投资者青睐,今年1月3日,该公司生物完成A+轮融资,募资5.8亿元,整体投后估值为55.8亿元。

四环医药现金资产丰厚,截至去年6月末,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50.96亿元。去年5月,路透曾引述知情人士报道称,华润集团正与四环医药私有化进行谈判,估值接近30亿美元(203亿元),但四环医药随后否认有意私有化。

在业绩不振影响下,四环医药股价走低,市值不足百亿港元。以盈警透露的2022年营收约24.7亿元计算,公司当前市销率约为3倍,与仿制药公司石药集团、绿叶制药(2186.HK)的3.2倍和2.2倍接近;反观医美公司华熙生物(688363.SH)、爱美客(300896.SZ)的市销率高达9.9倍和69倍,可见医美行业较受投资者青睐。

四环医药剥离仿制药业务后,估值能否追近医美同业,仍有待观察其转型成果,以及能否提高医美业务收入的比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行业简讯:传音手机全球销售超越Vivo

IDC周二发布的数据显示,三星(005930.KS)和苹果(AAPL.US)在第三季度继续引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国制造商小米(1810.HK)、传音(688036.SH)和Vivo跻身前五大厂商。在一个重大转变中,传音三季度的强劲增长使其超越Vivo,成为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销售商。 IDC数据显示,三星三季度以6,140万部出货量(市占率19%)蝉联全球智能手机销售冠军。苹果紧随其后,销量同比增长2.9%至5,860万部,全球市占率达18.2%。小米位居第三,市场占有率达13.5%,在前五强中其增幅最低,只有1.8%。传音在取得13.6%的同比增长后,市占率达9%,Vivo则以8.9%市占率位列第五。 当季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2.6%,达3.227亿部。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万科董事长辛杰因个人原因辞职

房地产开发商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202.HK; 000002.SZ)周一公告,董事长辛杰因个人原因提交辞职报告,董事会选举深圳地铁总经理黄力平为新任董事长。 据财新报道,辛杰辞职前已失联多时,最后一次更新朋友圈为9月14日。9月下旬起即有消息指他被有关部门带走协助调查。辛杰同时兼任深圳地铁董事长与党委书记,官方尚未公布是否同时卸任该职。 辛杰现年59岁,长期服务于深圳国资体系,2017年起接掌深圳地铁。任内推动“轨道+物业”模式,并于2017年主导深圳地铁以约664亿元入股万科,成为第一大股东。惟随房地产市场低迷,深圳地铁自2020年起业绩转弱,2024年更出现335亿元巨额亏损。 2025年初,辛杰兼任万科董事长,主导公司债务重整。过去八个月,深圳地铁在深圳市政府主导下已十度出手注资万科,累计提供近260亿元股东借款,用于偿还债务及维持流动性。 这是万科九个月内第二次更换董事长。接近万科人士表示,新任董事长黄力平熟悉公司运作,预料此番人事变动不会影响万科改革与化险进程。 消息公布后,万科港股周一下跌3.26%,收报5.04港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EHang makes eVTOLs

亿航智能推长程航空器 能否成突破股价的利刃?

这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制造商推出第二款主力机型,满载航程不小于200公里,与其原有短途机型形成互补 重点: 亿航智能推出第二款主力机型VT35,其200公里满载航程,对原始机型EH216-S的30公里航程形成互补 公司获得合肥市政府鼎力支持,承诺提供5亿元资金扶持 阳歌 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制造商亿航智能(EH.US)近期似乎陷入横行状态,自两年前旗舰产品获中国民航局颁发适航证后,公司的股价始终在较宽的区间内波动。 似为提振股价,公司近期开始力推其新一代主力产品,满载航程不小于200公里的长航程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以匹配原有约30公里航程的短途机型EH216-S。今年8月,亿航智能宣布重大计划,将在安徽合肥建立新型号VT35的生产基地。 本周一,公司在合肥正式发布VT35,试图以此吸引投资者瞩目。值得注意的是,活动被描述为“亮相仪式”,暗示现场无人实际目睹VT35飞行。新闻稿中配发的若干飞行照片,明显摄于华南风景秀丽的广西地区,表明该机型虽已进行有限试飞,但或未达到能在重要发布会上公开展示的成熟度。 合肥市政府高层官员、本土汽车制造商江汽集团股份公司,以及中国民航局低空领域官员出席仪式。三方均具重要意义,合肥市政府近期已成亿航智能重要支持者,江汽集团将担任VT35主力生产商,而监管机构的出席,则呼应了中国多次表态欲发展低空经济,尽管相关规划尚未取得实质进展。 消息令投资者略受鼓舞,公告发布当日,亿航智能美股股价攀升4.8%。但涨幅及相近规模的单日下跌,在两年前亿航智能取得全球首批主流航空监管机构认证后,已渐成常态。 这似乎表明,该股颇受单日交易者注意,但未赢得长线投资者青睐。其最新收盘价18.04美元,基本处于10至26美元波动区间的中位。过去两年多数时间,其美国存托凭证(ADS)在此区间波动。 8月,亿航智能大幅下调2025年营收指引反而雪上加霜,将预期从9,000万元砍至5,000万元(约合700万美元)。公司解释语焉不详,仅表示正“调整交付节奏,以优化商业运营流程、有效管控风险,确保示范飞行高质量并具扩展性”。 城际交通 这一切表明,研发商用电动无人小型飞机,这类尖端产品道阻且长,易受热炒却频遇挫折。此类状况虽在预料之中,但亿航智能等企业仍需持续发布新进展,以维系投资者热情。 最新消息似乎正基于此考量。发布会宣布VT35的长航程特性适用于跨城市、跨海域、跨山区,并披露诸多技术细节,该型号初始定价650万元(约合100万美元)。今年3月,中国民航局受理其型号合格证申请,正式启动适航审定流程。 亿航智能尚未透露这款两座机型何时能取证。此里程碑事件至少还需数年,不过其首款机型的审定经验或能一定程度加速进程。 不出所料,亿航智能称已获合肥市政府平台公司订单。自今年2月宣布联合本土汽车龙头江汽集团及合肥国先控股,在当地共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生产基地后,合肥已成为亿航智能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8月,亿航智能宣布该基地将专注长航程新机型生产,总投资额10亿元。更重要的是,合肥市政府将额外提供5亿元“支持”, 包括无人驾驶航空器订单、投资或其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形式。 上述举措伴随亿航智能业务逐步起势,尽管增速仍低于长线投资者预期。第二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44%至1.47亿元,共交付68架EH216机型。但企业客户仅占13席,表明仍高度依赖政府支持。这未必是劣势,亿航智能指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在应急管理、智慧城市、消防救援、物流测绘等政府主导领域的应用正日益增多。 公司毛利率也维持在62%的健康水平,剔除员工股权激励费用后甚至实现盈利。截至6月底,手握11.3亿元现金储备,资金状况相对充裕,这在过去并非总是如此。 估值方面,亿航智能当前市净率(P/B)为9.8倍,介于Joby Aviation(JOBY.US)17倍与Archer Aviation(ACHR.US)3.91倍之间,后两者尚未实现营收且正争取适航认证。凭借中国适航证,亿航智能似居全球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企业前列。不过,营收预期大幅下调表明,纵使长航程VT35等研发持续稳步推进,公司前路仍不平坦。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广和通招股集资最高29亿港元

无线通信模组制造商深圳市广和通无线股份有限公司(0638.HK, 300638.SZ)周二在港公开招股,发售1.35亿股,一成公开发售,每股招股价介乎19.88港元至21.5港元,一手200股,入场费4,343.37港元,最高集资29亿港元。公司于本周五截止认购,10月22日挂牌。 2023年及2024年的持续经营业务产生的利润,分别为3.77亿元及4.2亿元。今年截至4月底,持续经营业务产生的利润1.6亿元,按年增14.6%;公司表示,主要是模组产品及解决方案销量增加。 集资所得约55.0%将作研发用途,包括与AI及机器人技术相关的产品开发,约15.0%将用于在中国深圳建设制造设施,约10%用于偿还银行借款,10%用于战略投资,余下作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