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9.HK
Nine Dragons Paper is China’s and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producers of containerboard products.

最新:玖龙纸业(控股)有限公司(2689.HK)周三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的2022/23财政年度录得7.5亿元净利润,扭转上一个财年的23.8亿元净亏损。

利好:受惠于产品销量增加逾18%至约1,960万吨,加上优化原料结构及紧密追踪原料价格,以及执行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协助该公司转亏为盈。

值得关注:由于该公司应收贸易帐款及应收票据按年大增90.2%至84.8亿元,如果客户未来财政表现转差,坏帐金额可能会增加。

深度:玖龙纸业是中国最大箱板原纸产品生产商,以及全球最大箱板原纸产品生产商之一,早于2006年在港股上市。在2022/23财年,由于中国内地新冠疫情管控及疫后经济恢复缓慢,包装纸需求及价格下降,公司经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不过在一系列措施下,加上消费回暖,于2023/24成功扭亏。展望下一个财年,该公司表示,中国政府打出稳经济、扩内需、促消费的“组合拳”,相信有助提振消费者信心,促进包装纸行业需求增长。

市场反应:玖龙纸业周四股价上涨,中午收盘升3.5%至3.25港元,贴近过去52周低点。

记者:欧美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Xuanzhu Biopharm set for spin-off in Hong Kong IPO

轩竹生物转战港股上市 母企四环医药转型减负

轩竹生物拥有一款已经上市获批的药物和两款递交上市申请的药物,但同类产品竞争均相当激烈 重点: 轩竹生物新产品贡献收入有限,现金流捉襟见肘 四环医药自身盈利状况不佳,不仅营收逐年下滑,自2022年以来更是连年亏损    莫莉 在冲击科创板失败的半年之后,创新药企业轩竹生物选择了向港股市场再次发起挑战,彰显母公司四环医药(0460.HK)将其拆分上市的决心。上周一,轩竹生物向港交所正式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 四环医药在同日发布的拆分公告中表示,分拆上市后,轩竹生物将作为独立创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公司直接进入债务及股权资本市场,可以增加轩竹生物的财务灵活性并增强其筹集外部资金的能力,以支持其业务的快速增长及产业化发展。 轩竹生物成立于2008年,拥有一个全面的内部研发平台和十余种正在研发的药物管线,涵盖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包括一款已经上市获批的药物和两款递交上市申请的药物,其余项目则处于临床试验或临床前研发阶段。其中,小分子创新药安奈拉唑钠于2023年获批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轩竹生物正努力推进将适应症覆盖范围扩大到反流性食管炎。 虽然安奈拉唑钠是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质子泵抑制剂(PPI)1类创新药,但是PPI类药物市场发展成熟,中国有7款获批的PPI,且其中5款均为仿制药,售价更低,市场竞争相当激烈。根据招股书引述的研报,口服PPI在中国的市场规模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00亿元以上,安奈拉唑钠在今年初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但上半年贡献的收入仅有1,603万元,显示其在PPI市场中所占份额并不大。 另外两款进展较快的核心产品均为小分子肿瘤靶向药物,XZP-3287针对晚期乳腺癌和XZP-3621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药上市申请均已提交,轩竹生物预计这两款产品分别在2025年上半年和下半年有望获批上市。但是,这两款新药都将面临激烈的竞争格局,市场上已存在多款同类产品。 在持续的新管线研发投入之下,轩竹生物长期处于亏损之中。招股书显示,2022年及2023年、2024年上半年,轩竹生物分别产生净亏损5.12亿元、3.01亿元及1.11亿元,同期的研发支出分别为4.01亿元、2.39亿元和7,442.6万元,研发开支正在快速缩减。这或许与轩竹生物日渐捉襟见肘的资金状况有关,截至2024年6月底,轩竹生物所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同比锐减89.5%至2,533.9万元。招股书称,公司有足够的营运资金支付未来至少12个月内至少125%的成本。 作为持有轩竹生物56.47%股份的母公司,四环医药是为轩竹生物运营资金的主要提供方。除此之外,轩竹生物曾在2021年完成A-1轮、A-2轮和B轮融资,2021年底最后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为39亿元。在2022年9月,轩竹生物拟在科创板上市,但是在经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两轮问询后,轩竹生物的上市申请在2023年3月被暂缓,直到今年5月,公司选择撤回申请。 母公司财务状况不佳 在分拆公告中,四环医药特别强调,分拆后,本公司可以将公司的现有资金与资源专注于培育和发展高增长的医美业务及其他新业务。四环医药自身盈利状况不佳,不仅营收逐年下滑,自2022年以来更是连年亏损。2022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四环医药的营收分别为21.81亿元、18.61亿元、9.50亿元,公司拥有人净亏损分别为19.15亿元、5,401.7万元和3,342.4万元。 四环医药是一间老牌药企,曾是中国最大的心脑血管处方药物供货商之一。在仿制药面临集体采购压力、创新药蓄势待发的背景下,四环医药选择向医美板块发力,通过独家代理肉毒素“乐提葆”建立医美的渠道和销售队伍,再通过自主研发或者引进的方式推出玻尿酸、黄金微针胶原敷料等产品。今年上半年,医美业务取得收入3.23亿元,同比上升66.4%,占总收入比例提升至34.0%。 招股书显示,在港股递表前,除了上海云锌之外的其余12名B轮投资者将所持的轩竹生物股份以总价7.55亿元出售给控股股东四环医药,相较其2021年融资时的价格而言,年回报率为8%,这批投资者包括阳光人寿、中银资本等机构资本。 当四环医药成功转型医美行业,创新药板块对集团整体业务的协同作用下降,此时选择拆分轩竹生物不仅能降低长期输血的财务压力,也能将更多资源投入新业务,但轩竹生物上市后的商业化回报,仍高度依赖新产品的市场拓展,建议投资者继续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oah targets overseas Mandarin speakers

内地经济放缓 诺亚转战海外

三季度,这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境外收入增长,抵消了部分核心内地业务的下滑 重点: 第三季度,诺亚控股的境外收入同比增长29%,中国内地收入则下降33% 这家资产管理公司正加快海外扩张步伐,因中国经济持续放缓,影响投资者的需求    梁武仁 随着中国内地市场的日子越来越难,诺亚控股私人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NOAH.US; 6686.HK)加快全球扩张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这家资产管理公司似乎在海外扩张进展迅速,让投资者有理由继续投资该公司。 上周二,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诺亚控股报告称,其第三季度收入同比下降8.8%至6.837亿元,营业利润下降3.2%至2.408亿元。公司能够相对较好地捍卫营业利润,表明在控制成本方面取得一定成功,这对任何公司来说都是很重要,但这种紧缩策略并不能解决它的根本问题。 这个问题与中国经济长期放缓直接相关,再加上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这两个因素都对中国国内的资产价值造成压力,抑制投资者情绪,难以激发他们对诺亚控股的财富和资产管理服务的需求。 眼下,中国经济传递出的悲观迹象层出不穷。第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创一年多以来新低,而10月的房价创九年来最大同比降幅。唐纳德·特朗普当选下一任美国总统更是让情况雪上加霜,因他的新任期势必会加剧中美紧张局势,并且可能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征收新关税。 总言之,中国的前景仍然相当不明朗,这将继续抑制对诺亚控股等公司的投资产品的信心。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在上月末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警告,在公司盈利承压、地缘政治风险和潜在关税的情况下,中国股市明年将面临波动。 在此背景下,诺亚控股与当下很多其他中国企业(尤其是金融行业)一样,正在转向海外市场以重振增长。其他做出类似转变的公司包括在线券商富途控股(FUTU.US)和老虎证券(TIGR.US),保险经纪公司智能未来(AIFU.US)(原名泛华控股集团)以及在线贷款机构信也科技(FINV.US)。 诺亚控股三季度在中国内地的收入同比下降33%至3.07亿元,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不到45%,低于2023年同期的61%。相比之下,其境外业务在最近一个季度表现良好,随着境外客户数量和管理资产的增加,其境外收入在这三个月里同比增长大约29%。 但境外业务的增长不足以抵消内地业务的下滑。公司的海外扩张也并非没有风险,尤其是汇率波动。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42%,远高于收入降幅,部分原因正是外汇损失。 说中文的投资者 总之,诺亚控股需要将境外收入提高到足以抵消内地销售额的水平,后者在短期内可能还会继续下降。它还需要更好地管理与汇率相关损失的风险。公司能以多快的速度提升其全球实力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还有待观察,但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公司三季度的业绩相当鼓舞人心。诺亚控股上周发布财报后,股价连续两天上涨,随后回吐了部分涨幅。 为了实现国际增长,公司专门瞄准居住在海外或计划移居海外的说中文的投资者。 “随着我们建立全球客户服务模式,我们看到海外说普通话的客户对我们的海外服务需求很大,”诺亚控股CEO殷哲在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说。“我们的新愿景是成为全球说普通话的投资者首选的财富管理平台。” 与追逐没有任何中国背景的当地外国投资者相比,这一策略可能更容易实施,不过它也缩小了潜在客户的范围,而且在没有大型华人社区的国家,相关机会也会大受影响。 今年,公司为全球业务推出了新品牌——ARK Private Wealth、Olive Asset Management和Glory Family Heritage,同时在东南亚、日本、加拿大、美国和欧洲等拥有大型华人社区的主要外国市场加速推出财富管理服务。 在将业务重心转向海外前,诺亚控股的财富管理部门曾试图瞄准中国的高净值人士。但它遭遇了挫折,因为扩大业务的成本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收入增长的速度。 随着诺亚控股将重点转向海外扩张,为普通投资者提供服务的资产管理业务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三季度,面向富裕人士的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约15%。相比之下,更主流的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增长了9%。后者显然是受到境外市场需求的推动,因为该公司在中国内地的资产管理规模实际上有所缩水。 从整体上看,诺亚控股的表现要好于一些同行。以海银财富为例,该公司去年因分销一些与房地产公司相关的问题投资产品而陷入困境。这些困难最终导致该公司完全放弃了财富和资产管理业务,并更名为三合智能(STEC.US)在科技行业碰运气。…
Super Hi International turns Q3 profit under new CEO

特海国际的新“主厨”带领中国火锅出海

在新任首席执行官杨利娟的带领下,火锅巨头海底捞的全球子公司在截至9月的三个月内,取得两位数的收入增长,并实现第二个季度盈利 重点: 特海国际三季度收入增长14.6%,扭转去年同期的亏损,恢复盈利 公布最新业绩后,公司在香港的股价上涨24%,在纽约的股价上涨21%    谭英 宫保鸡丁和糖醋里脊都让开。作为中国首批将中式餐饮体验带到世界其他地方的大型餐饮企业,它最新季报显示,营收和利润均录得大幅增长,推动公司股价大涨。 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HDL.US, 9658.HK)上周发布的最新报告中有很多令人兴奋的内容。公司摆脱了亏损,于今年二季度开始盈利,并延续至最近三个月。它成功的秘诀似乎与新领导杨利娟有关,她曾是一名服务员,先是扭转母公司海底捞(6862.HK)的颓势,现正试图在子公司创造类似的奇迹。 特海国际是海底捞的国际版,火锅也是用海底捞品牌为名,在扩张过程中,吸引了明星的关注。导演伍迪·艾伦就在它的一家餐厅被拍到过,地点可能是在纽约皇后区。该连锁餐厅在社交媒体上也收获了热烈的评论。 投资者也喜欢特海国际。他们对特海国际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4.6%至1.99亿美元,季度盈利3,770万美元,扭转了去年同期亏损140万美元的局面感到满意。推动其扭亏为盈的一个因素,是营业利润率上升至7.5%,较去年同期增长1.8个百分点。 公司的其他指标也很可观。顾客人均消费同比增长9%至25.8美元,餐厅日均收入也增长大约10%,与海底捞的中国本土市场形成鲜明对比。在中国,消费者日益谨慎,导致大多数连锁餐厅的业务受损。另一关键指标翻台率,从每天3.7次小幅上升至3.8 次,而总客流量增长了4.2%,达到740万。 与很多喜欢快速开店的中国餐饮连锁店不同,特海国际采取了较慢的策略。公司在2024年第三季度仅新增7家门店,总门店数达到121家。其中大部分(73家)位于东南亚,其余的分布在东亚、北美、澳大利亚、英国和阿联酋。杨利娟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已签署了另外10家新店的合同,预计今年和明年新店数量将增长两位数。 杨利娟于6月从母公司海底捞调任特海国际首席执行官。她在这家连锁店的职业生涯始于17岁,当时她是海底捞首家门店的一名普通服务员。2022年3月,联合创始人张勇卸任后,她成为首席执行官。 她在早期就做出了亮眼的成绩,克服重重困难在西安经营这家连锁餐厅,在过度扩张和新冠疫情导致这家连锁餐厅在2021年严重亏损后,她被请来扭转局面。在杨利娟的带领下,海底捞2023年的利润增长175%至45亿元,收入增长34%,达到415亿元。 赢得投资者的掌声 虽然她能否带领特海国际取得之前在海底捞的成绩,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投资者对该公司三季度的表现给予很高的评价。财报公布后的一周里,公司在纽约上市的股票上涨了21%,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上涨了24%。 特海国际的往绩市盈率为68倍,远高于一些为了应对国内市场疲软而同在开拓海外市场的中国餐饮竞争对手。九毛九(9922.HK)也是一家颇受欢迎的火锅连锁店的运营商,其市盈率只有15倍,而海底捞的市盈率为19倍。 大多数寻求出海的中国餐饮连锁企业,往往从东南亚市场开始试水,因为那里的华人群体庞大,这有助于销售。然而,它们会发现进展缓慢,这不仅是因为当地口味存在细微差异,还因为在仅有少量门店的市场中,靠大规模运营带来供应链效率不再那么切实可行。 监管也可能是一个问题,像特海国际发现,由于无法获得必要的美容许可证,它无法在美国市场使用其标志性服务之一——现场美甲一样。 那么,杨利娟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首先,她为门店经理引入简单的颜色编码管理工具,并在店内设计了更小的管理单元,让所有经理都能使用相同的业绩提升工具。她表示,这些工具的使用,在三季度改善了客户体验和单位经济效益。 她还引入了一些机制,使顾客服务更加个性化,比如允许对顾客的生日和特殊场合做出回应。另一项创新是,她鼓励成功的经理“认领”其他门店,去和其他地方分享自己的经验。公司已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建立了中央厨房,并正引进小型加工仓库,以尽可能实现烹饪准备工作的标准化,并降低成本。 杨利娟还将海底捞标志性的节日气氛带到了海外业务,她指出,与一款知名电子游戏联合举办的活动,吸引了60万名顾客和1.2万份联名订单。 杨利娟表示,她还特别关注一个培育火锅以外新品牌的项目,作为成为全球领先餐饮集团计划的一部分。她说:“我们正在鼓励各国经理……探索开设不同形式门店的可能性。” 正如她之前在海底捞任职时所做的那样,杨利娟正尝试各种方法来寻找有效的策略。这些努力包括在新加坡开设小型餐厅、在北美开设面馆、提供快餐和外卖,以及推出折扣等。 “显然,餐饮行业的竞争一直非常非常激烈,价格竞争将永远存在。因此,价格调整,包括在非高峰时段打折,将长期存在,”她说。 杨利娟承认,特海国际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国际餐饮连锁店的过程中,将面临许多“挑战和阻力”。她说:“我们依然相信,未来大有希望,还有很多空白有待填补,蓝海机会肯定存在。”鉴于她以往的成绩,看好她才是明智之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educing the cost of commercial humanoid robots

商用人形机器人如何降低成本?

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核心零部件厂商迎来市场机遇,但大规模商用化的前提,是如何降低成本    头豹研究院 近日,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启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进程受到市场高度关注。事实上,人形机器人产业已进入“爆发期”,但影响其放量的核心因素之一便是价格。 头豹研究院工业行业高级分析师张诗悦指出,人形机器人降本有三方面,首先从研发到量产的转变,本身就是一次降本的过程。研发阶段因投入较高和定制化开发导致成本昂贵,在量产阶段,企业具备生产线,有规模化生产能力,产量的提升能够进行实际的降本。 其次是技术性降本,可通过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实现。硬件方面,研发阶段的高要求导致成本增加,量产时则可以删减冗余,调整硬件性能至适中以降低成本。软件方面,软件性能的提升减少了对硬件精度的依赖,使硬件在精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达到高精确度,进一步降低成本。 第三是供应链降本。人形机器人初期成本较高,尽管本土供应商报价更低,但企业初期更倾向于技术成熟的海外供应商。随着技术合作和本土供应商的发展,供应链将向成本更低的亚太地区转移,以降低成本。 她称,随着研发进程的深入,为解决量产过程中的成本降低问题,供应链将逐步向本土转移,从而使本土零部件制造商从中受益。 在人形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中,传动系统占据了机器人整体价值的40%至50%,其中减速器、传感器和电机等部件对于机器人能够流畅且精确执行动作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各类机器人品牌的涌现和模型机的推出之际,本土零部件标准件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减速器、传感器、电机等零部件的制造商有望获得显著的市场机遇。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原文刊登于财联社,记者为陆婷婷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