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2.HK
The drug maker failed to generate any revenue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4 even with three major commercialized products in hand.

这家制药公司旗下的三大商业化产品,今年上半年竟然无任何收入进账

重点:

  • 歌礼制药转攻减肥药,但其产品仅刚刚获批进入临床阶段,距离商业化带来收入,还需要数年研发时间
  • 公司目前尚有现金储备21.2亿元,可保证未来5年的研发和运营

 

莫莉

作为港交所曾经的“18A上市第一股”,歌礼制药有限公司(1672.HK)过去几年可谓流年不利,核心临床管线接二连三失利,重金研发的新冠药物市场已经萎靡。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旗下的三大商业化产品,竟然未能录得任何收入。

上周二,歌礼制药宣布将进军肥胖药物领域,希望在当前最火热的减重市场中分一杯羹。

公告称,歌礼自主研发的ASC30是首款、也是唯一一款既可每月一次皮下注射,也可每日一次口服,以用于治疗肥胖症的小分子GLP-1受体(GLP-1R)激动剂。在肥胖症和糖尿病市场,每月一次注射和每日一次口服用药,对患者都有较大吸引力,患者可以根据长期体重管理方法、生活方式和便利性自行选择用药方式。

歌礼的临床前研究显示,经过头对头比较,ASC30对GLP-1受体的体外药效,比礼来(LLY.US)研发的口服非肽类GLP-1R激动剂Orforglipron高出两至三倍。在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的静脉葡萄糖耐受实验中,ASC30比Orforglipron刺激分泌的胰岛素更多,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但值得注意的是,ASC30目前的研发进展,还仅仅处于体外试验和动物试验阶段,该药物在人体中使用的风险和有效性尚未得到验证。公告称,ASC30片剂和ASC30注射剂,分别于今年7月和9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新药临床试验(IND)批准,预计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才获得前述两项美国第一期临床试验的顶线数据。这意味着,距离获批销售带来收入,至少仍需要数年研发。

或许因为临床试验的消息提前走漏,在公告发出前,歌礼沉寂已久的股价连续两日上涨,9月16日单日涨幅高达18.4%,次日再涨1.9%,目前股价在1港元左右徘徊。在8年前,歌礼刚刚上市时,头顶上的“18A第一股”光环,曾让股价冲高至14.9港元,如今市值已经缩水超过九成至大约10亿港元。

接连遭遇挫折

回想公司2018年在港股上市之际,旗下丙肝药物戈诺卫获批上市,成为中国本土企业研发的首个1类靶向丙型肝炎创新药,与默沙东(MRK.US)的艾尔巴韦格拉瑞韦片等三种丙肝进口药物直接竞争,当时是何等风光。可是,在2019年和2020年的医保谈判中,三种进口药降价超过八成得以入围,而戈诺卫却接连落选,收入大打折扣。到2020年,歌礼另一款丙肝药物新力莱获批上市,但销售收入并不高,未能给公司带来大额回报。

此外,歌礼的合作推广业务也受阻。2018年,公司从罗氏制药获得慢性乙肝和丙肝治疗药物派罗欣在中国市场的独家商业化推广权。2021年,该产品曾给歌礼贡献85%收入。但是,由于丙肝和乙肝新规范化治疗方案普及,罗氏在2022年10月宣布派罗欣正式退出中国市场,让歌礼失去重要收入来源。

2021年9月,在新冠疫情期间,歌礼生产的利托那韦片在中国上市,利托那韦片作为新冠特效药Paxlovid的两大成分之一,该药物一度成为公司业绩支柱。2023年,歌礼获得收入5,660万元,利托那韦的贡献超过80%。但随着新冠疫情退潮,利托那韦市场需求收缩,今年上半年已未能贡献营收。

幸运的是,相比其他捉襟见肘的创新药企业,歌礼目前尚有现金储备21.2亿元,而上半年研发开支仅1.3亿元,财报称现有资金可保证未来5年的研发和运营。其实,这也是基于歌礼制药两年来接连终止临床管线,以节省开支所致。

今年3月,歌礼宣布停止法尼醇X受体(FXR)激动剂ASC42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研究,原因在于其第二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与目前处于开发和注册阶段的同类候选药物相比,ASC42未显示出竞争优势。去年6月,歌礼也曾终止两款分别针对肝癌和艾滋病的候选药物。公司现有研发资源主要集中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肝炎领域的两款候选药物,两者均在第二期临床试验阶段,进展相对较快的痤疮药物,也才刚刚启动第三期临床试验。

从风光一时的“本土丙肝一哥”,到卖药“零收入”的尴尬境地,歌礼的大起大落,或与商业市场化失误有关,也显示医药研发行业艰难。如今歌礼重新押注的GLP-1减重赛道,也是红海一片,不仅有诺和诺德、礼来等资金雄厚的跨国药企提前布局,亦有信达生物(1801.HK)、恒瑞医药(600276.SH)等本土药企蓄势待发,作为后来者的歌礼能否在未来得到优回报,仍需更多时日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美的第三季度盈收双升

家电品牌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升9%至118.7亿元。 今年首三个季度,累计收入3,631亿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亿元。 公司首三个季度,在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收入,分别是306亿元、281亿元及22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团开盘升0.06%报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9%。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中兴通讯第三季净利大减87%

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收入达289.67亿元(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但净利润仅2.64亿元,按年大跌87.84%。 前三季度计,收入总额达1,005.2亿元,同比增长11.63%,净利润降至53.22亿元,按年下滑32.69%。期间营业成本大增30.08%至698.11亿元,增速远高于收入增幅。 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按年减少77.9%至17.77亿元,主要因购买商品、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报268.01亿元,按年减少15%。 中兴通讯A股周三低开7.9%,至中午休市报45.95元,跌6.96%。香港股市周三因公众假期休市。该股在深证及港股在过去六个月均上涨近5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优步计划投资小马智行、文远知行香港IPO

据彭博社周二报道,美国共享出行巨头优步科技(UBER.US)计划投资中国两大自动驾驶出租车营运商——小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PONY.US)及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WRD.US)即将在香港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IPO)。报道引述消息人士称,优步可能在小马智行的香港上市中投资约1亿美元,但未披露对文远知行潜在投资的金额。 小马智行拟在香港上市筹集近10亿美元资金,而文远知行的集资目标约为4亿美元。两家公司预计将于11月6日在香港挂牌交易。 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均于约一年前在美国上市。此次再赴港上市,正值越来越多在纽约挂牌的中资企业选择在香港进行第二上市,以对冲中美紧张关系带来的风险。优步此前已投资两家公司在美国的IPO,并与它们在全球多地合作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周二,小马智行美股上涨11%,较IPO发行价累升约68%;文远知行股价同日亦涨5%,但仍较其美国上市价低约24%。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itic Securities has bumper Q3

投资者涌入中国股市 中信证券迎来黄金期

得益于A股牛市行情及香港新股上市热潮的带动,中国最大券商中信证券第三季度营收与利润均大幅攀升 重点: 中信证券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52%,营收增速与之持平 中国股市的上涨推动了公司佣金收入大增,IPO市场复苏则带动其投行业务攀升    梁武仁 中国股市摆脱多年低迷,重获资金追捧之际,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6030.HK)似乎重回全盛时期。 上周五披露的最新财报显示,受市场回暖推动,这家中国最大券商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激增52%至94亿元(约合13亿美元),营收增长56%至228亿元。营收激增主要源于投资收益近三倍增长,该板块占营收比重跃升至近60%(去年同期不足30%)。中信证券核心业务同样显著改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36%。 截至9月底止的九个月,中信证券收入同比增长33%,净利润同比增长38%,在经历同等时长下滑周期后,首次实现连续两年利润增长。 上述数据印证,尽管宏观经济仍显疲弱,但作为头部金融集团的券商子公司,中信证券正受益于科技板块带动的股市反弹。牛市行情直接带动公司股票交易佣金收入增加,同时也为其所持资产带来估值收益。 与此同时,香港IPO市场复兴对雄踞亚洲投行金字塔顶的中信证券构成利好。近期股票融资活动再度升温,众多中国企业争相把握机会,利用香港这一面向全球投资者的市场筹集新资金,以支持业务扩张,特别是海外发展。凭借其广泛的人脉与强大的承销能力,中信证券在这场IPO盛宴中占据吸金制高点,有望从大量新股上市中获取可观手续费收入。 中信证券佣金收入结构显示,内地及香港两地股市繁荣正全面提振其多元化业务。首先,经纪业务净佣金收入三季度同比增长51%至约110亿元,占公司季度收入总额近半。 中国股市持续升温 如此表现实属意料之中,今年7月至9月期间,中国股市表现火热,上证综指涨幅逾12%,而以科技股为主的深证成指更飙升超过30%。强劲市况推升交易量激增,券商佣金收入水涨船高。特别是中信证券借助其行业龙头地位与品牌规模,在吸引散户投资者使用其股票交易服务方面拥有明显竞争优势。 经历长期低迷后,港股IPO市场强势复苏,中信证券的投行业务佣金收入顺势劲增32%至37亿元。今年首九个月,共有66家公司在港上市,集资约23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大增逾200%。该数据令香港遥遥领先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重夺全球最大IPO市场桂冠几无悬念。 仅在10月截至本周三,已有57家公司向香港交易所递交新的或更新的上市申请,平均每天超过四宗,即使月初因中国“十一”黄金周假期导致市场短暂放缓,申请活动仍保持活跃。 这波新股热潮为中信证券带来丰厚收益。该公司在亚太地区(不含日本)投行手续费收入排名第一,今年港股每3宗IPO申请就有一宗由其操刀。其中包括宁德时代(3750.HK;300750.SZ),这家全球最大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于5月在港集资超过50亿美元,创2021年以来港股最大IPO规模。 最新的个案是挖掘机制造商三一重工(6031.HK; 600031.SH),本周刚完成募资16亿美元的港股重磅IPO,亦由中信证券担任承销商。 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收入亦上升16%,达87亿元。虽较另两大业务增速稍显温和,但在当前中国经济环境下,众多企业尚难以实现两位数增长,已属难能可贵。 不过,中信证券的顺境能否持续犹未可知。当前A股市场高涨情绪或难以为继,其与消费疲软、地产低迷等经济结构性短板已然脱节,更遑论中美贸易摩擦压力。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创年内新低。 此类隐忧或成下季度考量要素。当下,投资者不仅涌入A股,更竞相增持中信证券股票(H股年内涨幅56%),因其被视为中国市场的投资风向标。目前,该股市盈率达17倍,高于主要竞争对手中金公司(3908.HK; 601995.SH)14倍与国泰君安(2611.HK; 601211.SH)7倍的估值水平。 目前,中信证券无疑正处于最有利的位置。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它能否长期维持这种势头?当投资者最终意识到中国经济可能无法支撑当前的乐观情绪时,这波行情是否会遭到现实检验、从而削弱其优势,仍有待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