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mu files for IPO

增長緩慢虧損持續 縱目科技乏上市亮點

這家自動泊車解決方案研發商,去年虧損嚴重且收入增長乏力,僅錄得6%,不太可能給投資者留下深刻印象 重點: 縱目科技已申請在香港上市,但因研發投入巨大,公司收入增長緩慢,虧損嚴重 如果能夠加快ADAS駕駛解決方案的商業化,這家自動駕駛科技公司或許能吸引投資者的興趣 陳竹 在過去的一年里,自動駕駛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曾經被炒作得沸沸揚揚但隨後就被遺忘。但相關技術終於開始成熟,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等全球有遠見卓識的人提出了大膽的主張,並為推出全自動汽車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時間表。在中國,隨著新一代電動汽車在這個擁擠的市場中爭奪注意力,採用自動駕駛技術已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賣點。 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月末申請在港交所上市,希望這股重新燃起的樂觀情緒能夠吸引投資者。在上周修訂的上市文件中,公司表示,在最初的兩家承銷商華泰金融和法國巴黎的基礎上,增加中信里昂為承銷商,這三家二級公司構成了一個相對穩固的組合,為公司的第三次上市嘗試護航。 縱目科技早在2017年就在新三板上市,新三板是中國一個面向中小企業的場外交易市場,交易清冷。但不到一年,它就退出了新三板。2022年,公司申請在類似於納斯達克的上海科創板上市,但最後又主動撤回了申請。 縱目科技由唐銳在2013年創立,主要提供自動駕駛技術解決方案,主攻軟件。這讓它有別於業內一眾公司,如計劃打造自己的自動駕駛車隊的小馬智行,和聚焦自動駕駛車輛傳感器的禾賽(HSAI.US)。 招股說明書顯示,縱目科技自成立以來已通過九輪融資,籌集資金22億元。它最有名的支持者是小米集團(1810.HK),小米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堅定支持者,並於上月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車(NEV)。縱目科技的上一輪融資是在2022年3月,籌集資金近10億元。在那一輪融資中,公司估值超過90億元,躋身“獨角獸”俱樂部,獨角獸是指估值在10億美元或以上的初創企業。 如果能完成首次公開募股,能不能保持這麼高的估值則是另一回事,因為股市投資者最近對新上市的科技股估值,遠沒有那麼慷慨了。禾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去年2月上市時,它的估值在25億美元左右,但上市後估值已跌至約5.5億美元。 縱目科技自稱是一家全自動駕駛技術的供應商,但其主要關注點是自動泊車,這是一種專門的自動駕駛應用,通常用於停車場或車庫等嚴格控制的封閉環境中。 在中國的乘用車自動泊車解決方案(APS)市場,按2022年的銷售額計算,縱目科技在供應商中排名第五。公司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顯示,2022年中國APS整體市場規模達81億,縱目科技佔4.9%。 公司還強調自己在APS的一個細分市場,即它所說的自動泊車輔助(APA)領域領先國內同行,市場份額達5.6%。 增長乏善可陳 在包括泊車和駕駛解決方案在內的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市場,縱目科技僅佔1%的份額。中國ADAS市場經歷了大幅增長,從2018年的93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413億元。 2022年,縱目科技的泊車解決方案銷售收入為4億元,佔其全年總收入4.695億元的85%以上。駕駛解決方案業務則貢獻了剩餘的7,000萬元,表明這部分業務仍然處於早期的發展階段。不過,縱目科技把一大部分研發費用都花在駕駛解決方案上,這似乎表明它對這部分業務成為未來的增長引擎寄予了厚望。 縱目科技去年的營收僅錄得6%的增幅,達到4.98億元,這令人難免質疑它能否有效實現技術的商業化並擴大業務規模,尤其是考慮到它在該行業已有十多年的歷史。 雖然增長緩慢可能會引起一些投資者的擔憂,但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研發支出巨大,該公司虧損嚴重。縱目科技報告稱,在截至2023年底的三年里,累計虧損超過15億元,其中去年虧損5.64億元。同期,該公司的研發支出總額接近10億元。 投資者應該注意的另一個重大風險,是它嚴重依賴少數關鍵客戶。2021 年,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佔其總收入的72.5%,到去年這一比例已上升到93%。在此期間,最大客戶在公司收入中的份額從28.5%增至43.8%。 雖然許多公司都面臨類似情況,但在中國迅速變化的新能源汽車行業,這種風險可能尤其需要警惕,在這個行業,今天的超級明星可能明天就出局了。 儘管存在這些風險,縱目科技也有自己的優勢。其中之一是與商業夥伴的合作關係密切,這使它能夠不斷改進產品。公司表示,2022年與中國十大汽車製造商全都建立了業務合作關係,這些製造商佔中國乘用車總銷量的72.1%。 投資者是否看好縱目科技的IPO,可能取決於該公司是否有能力加快商業化步伐,特別是其ADAS駕駛解決方案,尤其是在該公司表示短期內盈利無望的情況下。 類似的邏輯可能也適用於越來越多嘗試赴港上市的自動駕駛公司,包括地平線機器人和黑芝麻智能。這些公司的表現將證明,投資者究竟是認為這類公司將在不久的將來加速增長,還是認為它們的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Niu returns to growth

小牛電動能否再次高歌前行?

這家電瓶車製造商一季度銷量大幅上漲,扭轉了去年全年增長乏力的態勢 重點: 經歷了2023年收入下跌16%的艱難後,小牛電動稱一季度國內外銷量增長30%以上 公告發佈後的一周內,這家電瓶車製造商的股價較歷史低點上漲34%  譚英 2018年10月在納斯達克上市後,北京牛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NIU.US) 經歷了艱難的日子。2017年時,公司是中國最大的鋰離子電池電瓶車銷售商,按銷量計算佔26%的市場份額,按價值計算佔39.5%。它在歐洲也高居第三位,按銷量計算佔據11.1%的市場份額。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其銷量大幅增長,從2017年的189,467輛增加到了2021年逾100萬輛。 之後增長開始放緩,其後更逆轉下跌,即便常州工廠的擴建將年產能提高到了200萬輛。2023年,年銷量回到71萬輛,較2022年下降15%,原因是電瓶車市場整體下滑,部分是鋰價飆升,導致電池組價格上漲所致。2023年下半年,鋰價開始回落,但小牛電動仍被迫關閉500家門店,至去年底,其在國內的門店數量減少至2,856家。 因此,公司上周發表報告稱一季度國內外銷量大幅反彈後,其股價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上漲了34%,為其搖搖欲墜的故事提供了急需的提振。小牛電動表示,一季度在中國的銷量同比增長35%至110,115輛,海外銷量(主要在歐洲)增長48%,達到19,024輛。 小牛電動表示,2月推出的高端電動自行車NXT,佔當季國內銷量的26%。據公司稱,推出兩周內,該車型的預售訂單就達到了10,000輛。它將強勁的國際增長歸功於“全面的產品線”和零售渠道擴張的進展。 “在新車型和銷售渠道擴大的帶動下,我們預計在2024年重獲增長動力,”公司表示,“對恢復增長的堅定信心,突顯了我們對行業領導地位的責任。”小牛電動首席執行官李彥在3月發佈去年2023年四季度和全年業績後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預計今年銷量將達到100萬至120萬輛。 在那次電話會議上,首席財務官周雯娟表示,公司預計一季度收入將增長約10%,遠低於上周宣佈的銷量增長。這意味著,在國內外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其平均售價同比下降,延續了去年的趨勢。 投資者更關注最新公告中增長恢復的情況,可能也對小牛電動的戰略規劃感到滿意。在發佈NXT的同時,公司2月還推出了電動摩托車NX和智能駕駛越野電動摩托車X3,標誌著公司向高端產品的戰略轉型,以抵銷消費者支出疲軟的影響。首席執行官李彥向財經雜誌《第一財經》表示,雖然競爭對手可能會降價,但小牛電動將繼續走高端路線,脫離過熱的低端市場。 巨大的潛在市場 李彥在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去年中國售價在3,500元以上的高端電瓶車市場規模在1,400萬至1,600萬輛,但小牛電動在該類別僅售出了約60萬輛。 除了走高端路線,小牛電動還有意在今年回歸擴張模式,計劃在國內開設1,000至2,000家門店,並嘗試直接向海外零售商分銷,認為這樣有助於建立品牌忠誠度。公司還致力於品牌推廣和營銷計劃,從直播到與中國領先的電子競技團隊京東電子競技俱樂部合作,後者是2023年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的入圍者。 恢復增長看起來不錯,但小牛電動今年能維持整體好轉嗎?公司2023年四季度和全年的最新財報仍有需要作很大的改進。公司第四季度收入同比下降21.8%,至4.787億元,同期毛利率從22.5%降至19%。小牛電動報告稱,2023年四季度淨虧損1.302億元,較2022年的3,710萬元虧損有所擴大。 全年營收26億元,較2022年下降16.3%,去年毛利率為21.5%,較2022年的21.1%略有上升,小幅增長歸因於在中國市場新推出的高端產品。年度淨虧損從2022年的4,950萬元擴大至2023年的2.718億元。 雖然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小牛電動每輛電瓶車的收入繼續下降,但一個鼓舞人心的跡象是,下降速度同2023年相比似乎趨於平緩。去年第四季度,每輛電動車的平均收入為3,482元,同比下降21%。 總的來說,小牛電動似乎正在開始兌現走高端市場的承諾,並盡其所能應對艱難的市場環境。其市值為1.76億美元,市銷率為0.36倍,與九號公司(689009.SS)持平,後者擁有標誌性的賽格威(Segway)品牌,市值2.72億美元,市銷率0.36倍。兩者都落後於意大利的比亞喬集團(PIA.MI),後者製造的Vespa品牌電瓶車名氣更大、同樣具有標誌性意義,不過它的市銷率只有0.52倍,並沒有令人特別興奮。與小牛電動不同,九號公司和比亞喬集團都處於盈利狀態。 近幾個月,接受雅虎財經調查的四家分析機構,對小牛電動的股票給出的建議不是“買入”,就是“持有”。但一個積極的跡象是,隨著公司恢復增長,它們本月轉向了“買入”和“強力買入”。兩家提交財務預測的分析機構也預計,該公司今年將恢復盈利。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eekr steps on the IPO acclerator

憂市況逆轉 極氪趕美上市

據報道,隨著同行估值迅速下跌,這家新能源車企正在重啓紐約上市計劃 重點: 據報道,極氪已重啓IPO計劃,並降低融資目標,在中國新能源車企前景的惡化而進一步下跌之前上市 去年,公司的汽車銷售收入,同比從上半年的150%升幅,放緩至下半年的44% 陽歌 在因市場情緒疲弱而暫停赴美IPO後,新能源車企極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突然猛踩油門,似乎想在情況進一步惡化之前上市。 這是我們根據路透社的最新報道做出的評估,報道稱公司已重啓赴紐約上市的計劃。事實上,自去年11月首次提交申請以來,極氪每個月都會定期更新招股說明書,距今最近的更新是在3月20日。 最新文件讓外界對極氪的近況有了一些瞭解,包括2023年全年的數據。更新文件顯示,極氪的銷售情況在去年下半年大幅放緩,與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整體趨勢同步 。 與此同時,極氪的勁敵如理想汽車(LI.US; 2015.US)和蔚來(NIO.US: 9866.HK)的估值也迅速縮水,因為投資者為它們的持續虧損和銷售增長放緩感到擔憂。蔚來最近跨過了一座不甚光彩的里程碑,市銷率(P/S)正式跌破1倍,目前只有0.97倍。市銷率1倍本來沒有什麼可以說,但對於一家自認為處於熱門增長領域的公司來說,低於這個數字就相當尷尬。理想汽車的市銷率高於1倍,目前為1.84倍,但如果最近的趨勢持續下去,它可能很快也會跌破這個數。 鑒於極氪的情況與蔚來類似,它1倍的市銷率似乎是合適的,以此計算,按照最新招股說明書中的2023年銷售數據,該公司的市值為71億美元。這遠低於我們去年11月首次關注極氪IPO時,進行類似分析後得出的100億美元估值結果,大約是該公司在2023年2月融資時130億美元估值的一半。 據報道,估值迅速縮水促使極氪推遲了最初的上市計劃。但現在看來,該公司正急於在估值進一步下滑之前登陸資本市場。據路透社報道,極氪的籌款計劃已從之前10 億美元或以上的目標,降至5億美元左右,可見市場情緒不斷惡化。 此次IPO正值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整體疲軟之際。一季度,此類上市僅籌集資金4,690萬美元,低於上年同期的4.28億美元,成為2017年以來最慢的第一季度。 事實上,最近境外上市中國股票整體顯示出一些新的活力跡象,中國ETF-iShares MSCI (MCHI.US) 較1月底的近期低點上漲約10%。但由於對中國經濟快速放緩,以及西方限制進口中國製造的新能源汽車的擔憂,新能源汽車股逆勢而跌。反映這一點的是,近期在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上漲,而同期蔚來的股價卻下跌了約30%。 銷售放緩 極氪進入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較晚,直到2021年10月才推出首款車型。它的最大優勢是擁有一批頂級支持者,其中以吉利汽車為首。吉利是中國領先的民營汽車製造商之一,除吉利品牌外,還擁有沃爾沃和路特斯等品牌。極氪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2021年之前,但在那之前,它的所有收入都來自銷售電池和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主要是賣給吉利旗下企業。 公司目前有四款車型在售,包括最初的Zeekr 001。招股說明書顯示,最新款是極氪高檔轎車車型,去年11月發佈,今年1月開始交付,目標客戶是“精通技術的成年人和家庭”。該公司認為自己是一個高端品牌,售價一般不低於30萬元,與蔚來的定位類似。 公司在2022年取得爆炸式增長,因為它在2021年10月才開始交付產品。去年的增長更能反映它未來的潛力,全年總收入從2022年的319億元增長到517億元,增幅達62%。以半年為單位,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後會發現,它的收入增長從上半年的136%大幅放緩至下半年的33%。 新能源汽車銷量目前約佔該公司總收入的三分之二,其增長趨勢也出現了類似的放緩,從去年上半年的約150%降至下半年的44%。 一個略顯積極的趨勢是,公司去年的新能源汽車銷售收入增長了72%,超過了汽車交付量65%的增幅,這表明公司每輛車獲得的收入增加了。這一點意義重大,因為隨著銷售開始放緩,去年很多新能源車企大部分時間都在降價。但這也可能反映出,在最初的Zeekr 001之後,極氪正在推出越來越高檔的車型,而Zeekr 001的起步價為30萬,處於目標區間的底部。 該公司表示,今年的目標是交付23萬輛新能源汽車,這幾乎是2023年交付的118,685輛的一倍。招股說明書中的數據顯示,公司在年初的銷量有望達到這一增速,1月和2月的總銷量同比增長134%,達到20,047輛。但在市場放緩的情況下,這種增長將越來越難以維持。 總言之,極氪的前景及中國新能源車企的總體前景正迅速失去動力。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該公司突然如此急於重啓上市,它最終籌集到的資金甚至可能低於已經調低了的5億美元目標,因此估值可能會遠低於100億美元。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Goldwind's China revenue starts to contract

中國市場銷售額開始萎縮 金風科技利潤大幅下滑

這家領先的風力渦輪機製造商去年下半年利潤下降83%,因為來自中國核心市場的收入開始萎縮 重點: 金風科技去年下半年的收入增長從上半年的15.4%放緩至5.4%,因為其核心的中國市場銷售額開始萎縮 隨著中國風電市場經歷了幾年的大幅增長後放緩,去年該公司庫存大幅上升 陽歌 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208.HK; 002202.SZ)的最新年度業績中充斥著大量好壞不一的信號,該公司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與政策驅動的中國風電市場息息相關。該公司是過去幾年將中國建設為風電強國政策的主要受益者,這種清潔能源全球裝機容量的一半左右都在中國。 據伍德麥肯茲稱,去年上半年全球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約70吉瓦,其中遠超一半以上(約44 吉瓦)來自中國。這使得中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在去年底達到440吉瓦,而全球風電裝機容量為900多吉瓦。 然而,中國市場激烈的競爭影響了金風科技的利潤,去年下半年公司利潤大幅下滑。與此同時,由於現有供應量巨大,中國流露出了放慢新風電場建設的跡象。對於金風科技來說,這是一個重大變動,不僅因為中國市場佔其總銷售額的80%以上,還因為該公司是主要的風電場開發商。 最重要的是,金風科技的利潤率已經受到擠壓,並且可能在未來一年繼續承壓。這在該公司的淨利潤上有所反映,用最新年度業績中的數據計算會發現,該公司去年下半年淨利潤暴跌83%,較上半年35%的降幅加快。 金風科技全年淨利潤下降44%至13.3億元,遠超分析機構預測的14%的降幅,顯示情況惡化的速度可能超過了很多人的預期。 儘管前景黯淡,但投資者可能會感到些許安慰,因為他們被告知利潤大幅下降的背後並不是某個單一因素,而是多個因素共同造成的。這表明該公司的業務相對穩健,更多的是受到了市場動蕩的影響,而不是公司特有的問題。 金風科技週四發佈最新報告後,香港市場因復活節假期休市,而在深圳掛牌交易的股票週五小幅上漲。不過,這對金風科技的長期股東而言並不算什麼安慰,他們的投資在過去52周損失了一半以上。 該公司一度是投資者的寵兒,貝萊德、摩根大通、花旗集團和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GIC等都是其主要支持者。但截至去年9月,上述機構中的很多已經放棄了該公司,只有摩根大通和貝萊德仍持有其在香港交易的股票,持股份額在應上報的5%以上。 經過長達一年的拋售之後,金風科技目前的市銷率(P/S) 僅為0.25倍。中國風電同行明陽智能(601615)的市盈率為0.68倍,看上去稍好一些,但只要低於1倍都顯得很疲軟。丹麥的維斯塔斯(VWS.CO) 看起來要好一些,市銷率為1.7倍。 來自中國的收入開始下降 雖然金風科技去年的利潤大幅下滑,但收入仍實現了一定的增長。年收入從上年同期的463億元增長8.4%至502億元。不過,增速從上半年的14.5%大幅放緩至下半年的5.4%,表明新增風電裝機容量放緩。 按地域劃分,該公司去年來自中國的收入增長0.9%至424億元。但上半年,該公司來自中國的收入增長了6.5%,這意味著下半年銷售開始萎縮。該公司在中國以外的銷售表現要好得多,全年增長約81%,至78億元左右,不過這部分業務僅佔其收入的16%。 該公司報告稱,截至去年年底,其庫存從上年同期的98.5億元大幅攀升至153億元,這反映了中國市場增長放緩的影響。 導致該公司去年利潤減少的三個重要因素是資產減值損失和所得稅大幅上升,這些因素將繼續影響公司未來的發展。所得稅費用幾乎增長了兩倍,從去年的3.35億元升至9.97億元,這可能是由於更高的稅率取代了早期旨在刺激產業發展的低稅率,但低稅率已經到期。 該公司報告去年的淨減值損失為3.07億元,與2022年2.7億元收益相比出現大幅逆轉。這種變化可能與該公司記錄的與建設風電場業務相關的虧損有關,由於市場供過於求,風電場的價值正在迅速下降。因此,該公司風電場建設業務的毛利率從2022年的65.4%跌至去年的47.3%,下降了18個百分點。 影響金風科技利潤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人民幣走軟,這導致該公司去年出現 2.25 億元的外匯損失,逆轉了上年同期1.06億元的收益。 這些不利因素導致金風科技去年來自經營活動的淨現金流從上年的58.8億元大幅下滑至18.5億元。與此同時,該公司去年底的現金也從上年同期的152億元降至137億元。這一變化意義重大,因為其現金在前一年大約翻了一番。 總而言之,金風科技正受到中國風電市場的影響。經歷了數年的迅猛增長後,中國風電市場正迅速收縮。雖然該公司可通過海外銷售部分抵消中國市場的不景氣,但這很可能不足以彌補重要的國內市場的銷售萎縮。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裡聯繫我們。…
Guofu Hydrogen files for IPO

國富氫能成功與否 還看技術突破

這家新能源公司已申請在香港上市,它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氫氣運輸和加氫設備 重點: 2021年至2023年,國富氫能的收入雖穩步增長,但三年合計虧損2.38億元 該公司需要在制氫和氫氣存儲方面取得技術突破才能取得長期成功  陳竹 中國已把發展氫能作為國家優先事項。當政府做出這樣的決定時,意味著任何願意參與的公司都可以賺取豐厚的利潤。隨著中國政府要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淨零排放,因而在過去幾年大力發展清潔能源。 政府的政策催生了越來越多的氫能創業公司,其中一些公司現在尋求上市,欲從對該行業的投資者那裡籌集資金。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最新的一家,該公司上周提交了在香港上市的申請。而就在它提交申請的一周前,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也提交了赴港上市的申請。 國富氫能成立於2016年,生產用於製造、存儲和運輸氫氣的專用設備。其主要客戶是清潔能源生態系統中的很多公司,包括燃料電池系統集成商、汽車製造商、能源公司和城市公交運營商。 然而,儘管經過政府的多年支持,氫燃料的採用率卻相對較低,導致國富氫能及其同行的銷售額不高。上市文件顯示,該公司去年銷售額僅5.22億元,較2022年的3.59億元增長了45%,2021年的銷售額為3.29億元。 與新興領域的許多初創公司一樣,國富氫能尚未實現盈利,不過過去三年的虧損相對較小。該公司的淨虧損從2021年的7,100萬元增至2022年的9,400萬元,去年又回落至7,300萬元。 公司已獲得多輪融資,主要來自東方江峽、金浦投資、遨問創投、錦泰金泓和湧鏵投資等二線投資者。今年2月,暨陽氫能出資2,000萬元收購了該公司0.52%的股份,表明它當時的估值約為38億元。 這意味著國富氫能距離“獨角獸”(指估值10億美元或以上的公司)的地位還很遠。但按照這個估值,它的市銷率為7.3倍,對於這種成長型公司來說,看起來還是相當不錯的。 雖然國富氫能宣稱自己是氫能價值鏈的領導者,但仔細研究它的產品目錄就會發現,這家公司缺乏氫能製造和存儲的很多核心技術。它的四個主要產品類別主要集中在氫氣運輸和加氫設備,而不是更關鍵的、技術密集型的制氫和液化設備上。 說實話,製造氫氣運輸和加註設備並沒有那麼複雜,真正的挑戰在於這種燃料的實際製造和存儲。生產涉及對水進行分解或從天然氣中提取氫氣,而存儲則需要通過將氫氣冷卻至極低的溫度進行液化,成本昂貴。 專注技術含量不高的設備 國富氫能顯然專注於運輸和加氫這兩類技術含量不高的設備,它們在2023年貢獻了81.2%的收入。其餘的收入來自銷售氫氣液化和液氫儲運設備,這些設備在很大程度上仍處於試驗階段。 儘管進行了多年的投資,但該公司在開發制氫和儲氫技術方面並未取得重大進展。上市文件顯示,過去三年公司的研發費用保持相對穩定,從2021年的4,200萬元微降至2023年的3,900萬元。 國富氫能面對的挑戰反映出中國氫能行業面臨的普遍困境。儘管政府推動氫能行業發展的時間相對較長,但該行業尚未起飛。 目前的補貼主要集中在對終端用戶的資金支持上,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提供了此類激勵措施。自去年以來,支持步伐有所加快,各地紛紛出台具體措施來推廣這種能源。例如,瀋陽的一個區已經開始為購買氫動力汽車的人提供財政補貼,每輛車的補貼金額從50萬元到105萬元不等。 儘管有這些補貼,但氫動力汽車目前是氫能源最重要的應用場景,一直發展緩慢,這與近來鋰電池驅動的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形成了鮮明對比。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23年中國氫動力汽車的銷量僅為5,800輛,與全年3,000多萬輛汽車的銷量相比,這個數字可以忽略不計。 雖然在整個氫能領域,國富氫能的技術可能並不領先,但就產品的市場份額而言,國富氫處於領先地位。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顯示,該公司在它生產的主要的氫氣運輸設備的兩個子市場中佔有約30%的份額。 然而,這些領域的進入門檻相對較低,這意味著它的地位可能很快就會發生變化。而國富氫能目前的領先地位並不穩固。比如,該公司去年在車載高壓供氫系統的市場佔有率為30.4%,並沒有領先第二和第三的競爭對手多少,後兩者市佔率分別為24.6%和22.9%。 除了持續的虧損,投資者可能還需要考慮該公司的另一個重大風險因素:收入高度集中在有限的客戶身上。國富氫能前五大客戶貢獻的收入佔比,從2021年的44.8%和2022年的53.5%,上升到了2023年的56.7%,表明公司對一個相對較小的客戶群體的依賴性越來越大。 歸根結底,國富氫能的成功將取決於其能否在氫能“食物鏈”更為複雜的環節取得技術突破。該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示,將把通過上市籌集到的資金的一部分,用於改進制氫設備技術,但它未說明具體金額。 畢竟,制氫是最有前途的領域之一,增長潛力巨大,進入壁壘更高。預計從2023年到2028年,此類設備在中國的市場每年將增長約80%,從19億元增至642億元。在這個市場贏得可觀的份額將為國富氫能,或任何一家能夠找到安全、經濟的氫能生產方式的公司提供巨大的增長動力。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pollo Future Mobility hastens to secure funds for debt relief

合併失敗李嘉誠撤投 Apollo急集資還債

Apollo出行宣布折讓9.8%配售新股,集資約2.1億港元,這是公司去年收購威馬汽車失敗後,今年第二度配股集資還債 重點: 籌得款項約46.2 %將用於償還債務,43.8%用於業務發展 公司珠寶鐘錶銷售收入遠高於汽車相關收入      李世達 近年內地新能源車產能過剩,行業進入價格戰階段,競爭力不足的末位車企紛紛面臨淘汰,去年尋求借殼上市失敗而申請破產的威馬汽車,以及今年春節過後宣布停產的高合汽車,是最受關注的兩個例子。 去年曾欲收購威馬汽車的Apollo智慧出行集團有限公司(0860.HK),近日宣布發行4.46億股認購股份,相當於擴大後股本的43.6%,每股認購價0.46港元,折讓約9.8%,集資約2.1億港元(1.9億元)。所得款項淨額估計約為1.6億港元。 以港澳資本為主的Apollo出行,前身為力世紀有限公司,最早經營珠寶鐘錶產品銷售業務,2015年開始進軍電動車市場,先後收購有「日本特斯拉」之稱的電動車整車製造商GLM,以及德國汽車解決方案提供商Ideenion Automobil AG。至2020年又收購德國小眾超跑品牌Apollo,兩年後更將力世紀易名為Apollo,力求轉型新能源造車公司,主打頂級新能源超跑。 曾吸引李嘉誠投資 相較其產品Apollo EVO,Apollo出行的投資人反而更為人關注。大股東何敬民為澳門前特首何厚鏵之子,公司前主席何敬豐則是何厚鏵侄子。宣布轉型電動車業務時,更獲得長和系創辦人李嘉誠、維港投資周凱旋、劉梓浩及寶龍地產(1238.HK)大股東許華芬等人旗下公司認購可換股債注資。 然而在去年9月威馬汽車借殼上市失敗後,李嘉誠、周凱旋等投資人紛紛要求提前贖回。公司在去年10月已向李嘉誠旗下的Able Catch Ltd償還3,510萬港元及應計利息。至於周凱旋、劉梓浩、許華芬旗下公司則同意延遲至今年贖回。 今次配股集資已是Apollo出行今年以來第二次,今年1月15日公司曾發行新股集資4,800萬港元,其中1,000萬港元用於還債,另外3,800萬港元則作為營運資金。而今次配股所得資金,大部分也都用於還債。 值得一提的是,今次參與認購者除一家投資公司外,其餘均為公司現有股東,顯示現有股東在公司面對財務困難時,願意加大投入完成今次配股。配股後股權也相對更集中,其中何敬民持股降至為21.53%,但仍為最大股東,新入股的新加坡MPW Index Supreme Investment Fund持14.99%股權成第二大股東。 不過,即使度過這次危機,公司根本的問題在於其新能源車業務的前景。主打新能源超跑的Apollo過去曾發布全新一代超跑Apollo IE,「全球限量10架」,每架售價高達230萬歐元。至於雄心勃勃的電動車項目Apollo EVO,至今仍在開發階段,2021年曾公開展示的首款四座電動跑車Apollo Evision S,暫時沒有下文。 收入仍靠珠寶鐘錶…
JinkoSolar predicts accelerating consolidation

太陽能風暴讓晶科能源黯然失色

去年第四季度,這家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的收入僅增長了9.4%,遠低於66%產品出貨量的增速,原因是行業受到了價格暴跌的影響 重點: 由於價格下跌,晶科能源第四季度利潤率大幅下滑,可能是在政府補貼的幫助下它才保持了盈利 公司預測,今年太陽能行業的整合將加速,到年底,前十大生產商將控制90%的市場份額,而2023年這一比例為70% 陽歌 感謝政府補貼。 這是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JKS.US; 688223.SH)去年第四季度沒有陷入虧損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家領先的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預測,2024年將面臨更多動蕩,並預計行業整合將會加速,目前該行業正努力應對產能嚴重過剩導致的價格暴跌。 儘管在去年最後一個季度保持了盈利,但投資者對晶科能源週三公布的業績似乎並不太滿意。該股在業績後的兩個交易日下跌了10.5%,今年以來已下跌34%。這個下跌速度遠大於中國ETF-iShares MSCI今年1.6%的跌幅,後者追蹤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 由於太陽能行業的動蕩,晶科能源的表現落後於其他中國股票並不奇怪,但它的表現在業內也不及對手。在遭遇此輪拋售後,它的市盈率只有2.3倍,落後於在紐約上市的同行阿特斯太陽能(CSIQ.US)的3.8倍,以及在中國上市的隆基綠能(601012.SH)和晶澳科技(002459.SZ)的10倍與6.8倍。 晶科能源何以不及同行,沒有明確的原因,不過它嚴重依賴中國本土市場,可以說佔其第四季度銷售額的一半,這可能是造成目前困局的原因。在經歷了幾年的爆炸性增長後,預計今年中國新太陽能發電站的建設將開始大幅放緩。 在各國競相減少碳排放的背景下,晶科能源及其同行一直在加緊增加產能,以滿足對太陽能的強勁需求。過去兩年,晶科能源每年都將產能提高約50%或以上,而它的競爭對手也有類似的增長幅度。所有這些都導致了目前的產能過剩狀態,對價格造成了壓力。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仙德表示:“由於四季度組件價格出現了超預期的下跌,我們有接近50%的組件銷往價格較低的中國市場,四季度毛利率為 12.5%,較第三季度的19.3%明顯下降。” 價格下跌反映在晶科能源產品銷量與實際收入的巨大差距上。去年第四季度,產品銷量增長相當強勁,而實際收入的增長要慢得多。公司當季各種產品的出貨量為27.9吉瓦,主要是太陽能組件,較2022年同期的16.8吉瓦增長了66%。但公司同期實際營收僅增長9.4%至328億元。 公司的救命稻草是補貼收入的大幅增長,從2022年同期的9,400萬增至5.55億元。這幫助公司維持了盈利,淨利潤為2,930萬元,與上年同期的6.65 億元和第三季度13.2億元的利潤相比大幅下降。 行業整合加速 儘管依賴政府補貼才能保持盈利,但分析機構仍然預計,晶科能源及其大多數同行今年仍將保持盈利,儘管它們仍在繼續建擴大產能。公司表示,預計今年各種產品的產能將提高45%至60%,但預計今年組件出貨量的增幅會下降到34%,介於100吉瓦至110吉瓦之間。 這個預測數字較去年大幅放緩,去年公司的組件出貨量從2022年的44.5吉瓦躍升76%至78.5吉瓦。 預計今年新太陽能發電廠的建設將會放緩,按照能源咨詢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的預測,太陽能行業在經歷了幾年的快速擴張後,將進入緩慢增長或沒有增長的新階段。伍德麥肯茲稱,2019年至2023年期間,新增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每年增長約28%。但它表示,未來四年將幾乎沒有增長,還說在某些年份,新增裝機量甚至可能出現萎縮。 相比之下,彭博新能源財經預計今年新裝機量將保持強勁增長。它預測,2024年新裝機容量將增長近30%,達到547吉瓦,但預測2025年將急劇放緩,僅增長9%。 雖然放緩的確切時間似乎尚不確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價格將持續走低,以至許多規模較小、效率較低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將開始出現虧損。晶科能源預測,隨著這種情況的發生,今年的行業整合將會加速。它表示,預計到今年底,前十大廠商將佔據全球銷量的90%,而2023年它們控制的市場份額僅為70%。 作為領軍企業,一旦整合完成,晶科能源的地位肯定會更加強大。截至去年底,公司坐擁近200億元的現金和短期投資,較2022年底的113億元大幅增加,意味它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出現現金短缺。 公司有兩個稍微令人擔憂的趨勢:應收賬款不斷增長,以及庫存不斷增加。去年第四季度,前者增長至227億元,相當於同期收入的71%,遠高於上年同期的56%。庫存也從一年前的175億元增加4%至182億元,不過倉庫中實際產品數量的增幅可能要大得多,因為現在的價格要比上年同期低得多。 綜合考慮,晶科能源的股價目前看起來有些被低估,這反映出在太陽能行業經歷重大調整之際,大家普遍看跌這個行業。這意味著,就目前的價格而言該股可能物有所值,因為從中長期來看,在未來一兩年調整結束後,它可能會有相當可觀的上漲潛力。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