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fu Hydrogen files for IPO

國富氫能成功與否 還看技術突破

這家新能源公司已申請在香港上市,它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氫氣運輸和加氫設備 重點: 2021年至2023年,國富氫能的收入雖穩步增長,但三年合計虧損2.38億元 該公司需要在制氫和氫氣存儲方面取得技術突破才能取得長期成功  陳竹 中國已把發展氫能作為國家優先事項。當政府做出這樣的決定時,意味著任何願意參與的公司都可以賺取豐厚的利潤。隨著中國政府要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淨零排放,因而在過去幾年大力發展清潔能源。 政府的政策催生了越來越多的氫能創業公司,其中一些公司現在尋求上市,欲從對該行業的投資者那裡籌集資金。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最新的一家,該公司上周提交了在香港上市的申請。而就在它提交申請的一周前,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也提交了赴港上市的申請。 國富氫能成立於2016年,生產用於製造、存儲和運輸氫氣的專用設備。其主要客戶是清潔能源生態系統中的很多公司,包括燃料電池系統集成商、汽車製造商、能源公司和城市公交運營商。 然而,儘管經過政府的多年支持,氫燃料的採用率卻相對較低,導致國富氫能及其同行的銷售額不高。上市文件顯示,該公司去年銷售額僅5.22億元,較2022年的3.59億元增長了45%,2021年的銷售額為3.29億元。 與新興領域的許多初創公司一樣,國富氫能尚未實現盈利,不過過去三年的虧損相對較小。該公司的淨虧損從2021年的7,100萬元增至2022年的9,400萬元,去年又回落至7,300萬元。 公司已獲得多輪融資,主要來自東方江峽、金浦投資、遨問創投、錦泰金泓和湧鏵投資等二線投資者。今年2月,暨陽氫能出資2,000萬元收購了該公司0.52%的股份,表明它當時的估值約為38億元。 這意味著國富氫能距離“獨角獸”(指估值10億美元或以上的公司)的地位還很遠。但按照這個估值,它的市銷率為7.3倍,對於這種成長型公司來說,看起來還是相當不錯的。 雖然國富氫能宣稱自己是氫能價值鏈的領導者,但仔細研究它的產品目錄就會發現,這家公司缺乏氫能製造和存儲的很多核心技術。它的四個主要產品類別主要集中在氫氣運輸和加氫設備,而不是更關鍵的、技術密集型的制氫和液化設備上。 說實話,製造氫氣運輸和加註設備並沒有那麼複雜,真正的挑戰在於這種燃料的實際製造和存儲。生產涉及對水進行分解或從天然氣中提取氫氣,而存儲則需要通過將氫氣冷卻至極低的溫度進行液化,成本昂貴。 專注技術含量不高的設備 國富氫能顯然專注於運輸和加氫這兩類技術含量不高的設備,它們在2023年貢獻了81.2%的收入。其餘的收入來自銷售氫氣液化和液氫儲運設備,這些設備在很大程度上仍處於試驗階段。 儘管進行了多年的投資,但該公司在開發制氫和儲氫技術方面並未取得重大進展。上市文件顯示,過去三年公司的研發費用保持相對穩定,從2021年的4,200萬元微降至2023年的3,900萬元。 國富氫能面對的挑戰反映出中國氫能行業面臨的普遍困境。儘管政府推動氫能行業發展的時間相對較長,但該行業尚未起飛。 目前的補貼主要集中在對終端用戶的資金支持上,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提供了此類激勵措施。自去年以來,支持步伐有所加快,各地紛紛出台具體措施來推廣這種能源。例如,瀋陽的一個區已經開始為購買氫動力汽車的人提供財政補貼,每輛車的補貼金額從50萬元到105萬元不等。 儘管有這些補貼,但氫動力汽車目前是氫能源最重要的應用場景,一直發展緩慢,這與近來鋰電池驅動的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形成了鮮明對比。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23年中國氫動力汽車的銷量僅為5,800輛,與全年3,000多萬輛汽車的銷量相比,這個數字可以忽略不計。 雖然在整個氫能領域,國富氫能的技術可能並不領先,但就產品的市場份額而言,國富氫處於領先地位。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顯示,該公司在它生產的主要的氫氣運輸設備的兩個子市場中佔有約30%的份額。 然而,這些領域的進入門檻相對較低,這意味著它的地位可能很快就會發生變化。而國富氫能目前的領先地位並不穩固。比如,該公司去年在車載高壓供氫系統的市場佔有率為30.4%,並沒有領先第二和第三的競爭對手多少,後兩者市佔率分別為24.6%和22.9%。 除了持續的虧損,投資者可能還需要考慮該公司的另一個重大風險因素:收入高度集中在有限的客戶身上。國富氫能前五大客戶貢獻的收入佔比,從2021年的44.8%和2022年的53.5%,上升到了2023年的56.7%,表明公司對一個相對較小的客戶群體的依賴性越來越大。 歸根結底,國富氫能的成功將取決於其能否在氫能“食物鏈”更為複雜的環節取得技術突破。該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示,將把通過上市籌集到的資金的一部分,用於改進制氫設備技術,但它未說明具體金額。 畢竟,制氫是最有前途的領域之一,增長潛力巨大,進入壁壘更高。預計從2023年到2028年,此類設備在中國的市場每年將增長約80%,從19億元增至642億元。在這個市場贏得可觀的份額將為國富氫能,或任何一家能夠找到安全、經濟的氫能生產方式的公司提供巨大的增長動力。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arote's strategy U-turn drives self-owned brand into bright future

卡羅特戰略急轉彎 成功開發自家品牌

受惠於戰略調整得宜,廚具品牌商卡羅特(Carote)近年業務出現爆炸性增長,公司由年青的管理層領導,正計劃通過資本市場,擴大在線零售市場份額 重點: 卡羅特過去三年收益和利潤均呈爆炸性增長,去年淨利潤由2022年的1.09億元大增118%至2.37億元 近年公司逐步將重心由ODM轉移至毛利率更高的品牌業務,去年品牌業務佔收益比重高達87.2%       羅小芹 卡羅特有限公司上周五(8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由法巴及招銀國際出任聯席保薦人。卡羅特的發展軌跡始於浙江卡羅特,它成立於2007年,現仍是卡羅特在中國的重要營運實體,卡羅特既是公司名,也是旗艦品牌。 卡羅特發展至今,因應市況轉變適時進行多項重要的戰略轉型,公司早期為海外品牌提供OEM服務(原設備製造商),至2013年轉而專注發展ODM(原設計製造商)業務,為國際品牌所有者及零售商設計、開發及製造定製化廚具產品。 策略改變盈利上升 2016年卡羅特進行一項影響其長遠發展的戰略轉型,就是推出自家品牌「卡羅特」,初期借助內地電商平台銷售卡羅特品牌,翌年透過Amazon(AMZN.US)將銷售網絡擴大至北美,迄今已於中國、美國、西歐、東南亞及日本等地的線上廚具市場建立一定銷售份額。 根據上市申請文件顯示,卡羅特於2021年、2022年及2023年的收入分別為6.75億元、7.69億元及15.8億元,複合年增長率53%。其中,品牌業務收入由2021年的2.83億元激增至2023年的13.8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21%。 從收入佔比看,2021年ODM與品牌業務收入佔比為58:42;至2022年品牌業務已「反客為主」,佔收入比重提升至69%,2023年進一步提升至87.2%,而更重要的是,品牌業務毛利率遠高於ODM,造就公司過去兩年淨利潤三級跳。 2022年品牌業務和ODM的毛利率分別為45.9%和13.3%,2023年兩者毛利率分別為39.2%和11.8%,可以看出品牌業務為公司帶來更大的增益,另2023年兩者毛利率出現下跌,主要是為了吸引更多客戶及維持競爭力,公司下調若干產品價格所致。 隨着品牌業務的收益佔比不斷提升,毛利率亦大幅改善,去年淨利潤同比增長118%至2.37億元,高於收入同比增長的106%。 美國收入急增 還有的是,2023年品牌業務中,美國收益由2022年的1.22億元大增逾5倍至7.4億元,收益佔比增至46.8%,中國收益由2022年的2.73億元僅增18%至3.23億元,收益佔比為20.4%,2023年中國業務表現落後美國,這已是一般公司所面對的情況。 家電製造商JS環球生活(1691.HK) 今年初發盈警,原因之一便是中國市場業務受行業競爭加劇、渠道加速變化、內外銷收入結構變化、 優勢品類收入仍未企穩等不利因素影響。 美國早於2022年初便開始疫後重啟,經濟復常也早於中國,令專注美國業務的公司率先獲得甜頭,雖然去年美國市場的競爭已轉趨激烈,但中國經濟也未如預期般復蘇,特別是中國內需疲軟,房地產銷售低迷,拖累家用廚具或家電的銷情,所以美國業務仍然為企業帶來更多機會。 最後是生產模式的改變,公司於2022年2月決定放棄由合資格合作夥伴的外包製造和內部生產相互結合的生產模式,完全轉向外包及輕資產,一方面改善毛利率,另方面能夠更靈活地調動企業資源,部分原因是應對近年各國不同形式的貿易保護政策。 第二代接棒 卡羅特經歷多項重大戰略轉型,都與年輕化管理層加入的時間重疊,這反映公司交棒過程無縫連接,不但沒有影響公司發展步伐,新人初擔大旗後亦沒有冒進的通病,而是遵循市場需要制訂合適的戰略部署,須知道廚具行業競爭非常激烈,入行門檻不低但也不高,若然要押注這間行業的新勢力,最大理由是管理層的素質。 卡羅特的前身浙江卡羅特,由李惠平及章之慧兩位創始人於2007年創立,李惠平女兒呂伊俐與章之慧兒子章國棟於2011年同時加入公司,其時兩人均約23歲,至2013年李惠平將其55%持股以275萬元代價轉讓予呂依俐,而這一年正是卡羅特由OEM服務轉而專注發展ODM業務的重大轉型期間,至2019年另一位創始人章之慧亦將其45%持股以同樣估值,即225萬元代價,轉讓予章國棟。 有趣的是,章國棟與呂伊俐,亦即是目前卡羅特的控股股東兼執行董事,兩人已結為夫妻,即是說李惠平及章之慧兩位創辦人由合作伙伴變成親家,親上加親。目前章國棟為公司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制定業務策略,呂伊俐則為首席產品官,主管產品開發,各有分工。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irrus Aircraft faces the risk of being targeted by the U.S. for its original sin

西鋭飛機的原罪 最大風險美國打壓

私人飛機製造商西銳飛機,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有望成為本港掛牌的飛機製造第一股 重點: 西鋭飛機去年賺9,100萬美元,按年升3.5% 集團母公司中國航空工業被美國列入制裁清單   劉智恒 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後,改寫人類的交通發展,地域界限被打破,國與國,人與人間的距離大大縮短。不過,基於飛機造價昂貴,一直用以大型交通運輸為主,除非是超級富豪,否則私人要擁有簡直是遙不可及。 直至80年後,美國的Klapmeier兄弟既為興趣也為夢想,在一個簡陋的倉庫裏自製小型私人飛機,並於1987年成立Cirrus Design,1996年註冊成立Legacy Cirrus Industries。 經多年發展,成為全球最大活塞類通用飛機製造企業,將私人飛機價格大大降低,最便宜的數十萬美元也可擁有。公司的聯合創始人 Dale Klapmeier因對航空業的巨大推動和改變,更被寫進美國航空史。 中航工業收購 2011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下稱中航工業)持有70%股權的中航通飛,將飛機公司從Klapmeier兄弟手上收歸旗下,之後急速發展,業務蒸蒸日上。 早在去年中,西鋭飛機有限公司已經在港遞交上市申請,然而因市場不景下未能成事,本月第二度申港上市,有望成為香港飛機製造第一股。 根據上市申請文件,公司近幾年的業績持續增長,2021至2023年收入分別為7.38億美元、8.94億美元及10.68億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為20.3%,盈利7,240萬美元、8,810萬美元及9,110萬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為12.2%。 西鋭主要有兩條飛機產品線,第一是SR2X系列,主要供零售客戶使用的單引擎活塞飛機,另外是願景噴射機,供零售客戶及在較小範圍內包機運營之用。集團的飛機在全球銷售,價格在62.7萬美元至324萬美元。 業務持續增長 自1984年至今年2月底止,西鋭已交付9,500架SR2X系列飛機,以及500架願景飛機。集團擁有飛機儲備1,383架,當中包括265架願景飛機的預訂。過去三年交付量為528架、629架及708架。 公司旗下產品最大賣點,是每架飛機均配置獲專利的「西鋭整機降落傘系統」, 當飛機在緊急情況下,降落傘系統會展開,將飛機平穩降落地面,系統自1999年推出以來,已拯救了250餘人。 從西鋭飛機的業績表現,市場佔有率及未來的交付量看,公司的表現亮麗,在行業上亦屬龍頭企業。不過,市場最擔憂並非其業務上的發展,反而是因其大股東的身份,令西鋭的前景蒙上淡淡的一片陰霾。 二次大戰後美國儼然為世界一哥,為維護其全球老大地位,不惜一切去對付挑戰者,八十年代當日本如日方中之時,美國通過廣場協議,迫日圓升值令日本出現泡沫經濟,結果泡沫爆破,日本經濟迷失三十年。 同樣道理,對中國的崛起,美國日感不安,正所謂卧榻之旁又豈容別人酣睡,近幾年與西方諸國及部份亞洲國家,聯手圍堵中國,一方面大幅提升對中國產品徵收關稅及實施禁運,另外又不斷打壓中國科技企業,務求全方位封殺中國的發展。 大股東被制裁 早在2021年,美國將中航工業及若干附屬列入制裁清單,美籍人士除非得到相關美國政府機構許可,否則不能購買或出售清單上企業的公開證券。2023年,拜登政府發布新的行政命令,將中國、香港及澳門特別行政區,列為美國新的對外投資審查制度重點。 雖然在制裁清單上,西鋭並未被列入其中,公司亦預計2023年行政命令,不會對業務營運產生不利影響,但現實是美國政府態度或取向隨時會轉變,而美國當地質疑西鋭的聲音亦從沒停過。 美國智庫RAND研究員William Kim指出,西鋭的產品雖是小型民用機,但技術可用於發展軍事用途的無人機,在中航工業控制下,有機會成為美國的安全隱患。另外,彭博的高級航空航天和國防分析師喬治‧弗格遜(George Ferguson)亦曾表示,即使西鋭是生產通用航空飛機,跟中航工業的攻擊無人機並不一樣,但西鋭確實擁有對軍事客戶有價值的專業知識。…
Wing Yip files for nasdaq IPO

百年老店搶上市 榮業不易打動投資者

雖然豬肉香腸和熏肉在中國之外的地方可能比較小眾,但在這個全球最大的肉類市場,確是一筆大生意 重點: 榮業食品已申請在納斯達克上市,計劃募集3,000萬美元,與它2018年在韓國科斯達克交易所上市時籌集的2,500萬美元接近 公司所在的中國肉類市場廣闊,規模達到878億美元,預計2023年至2027年間將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       譚英 認為中國科技股現在風險太大的投資者,可能會考慮生產香腸的公司。這是來自榮業食品控股集團有限公司(900340.KQ)的宣傳,公司上周提交赴納斯達克上市的招股說明書,承銷商是小眾券商EF Hutton。 此次IPO計劃籌集的資金規模,與榮業食品2018年在韓國科斯達克交易所上市時籌集到的2,500萬美元接近,據一名消息人士稱,公司的目標是3,000萬美元。韓國投資者其實並不看好該股,它目前的交易價格約為IPO價格的一半。 榮業食品在韓國股市的估值並不太高,約為570億韓元(3.08億元),市銷率(P/S)也只有0.33倍。儘管如此,這個市銷率仍高於雨潤食品(1068.HK)的0.16倍,與萬洲國際(0288.HK)幾乎持平,這兩家公司屬於中國最大的肉類生產商,萬洲國際更是擁有美國巨頭史密斯菲爾德。 榮業食品此次上市嘗試可能並不會激起投資者的興趣,因為大家都知道它所處的肉類市場價格波動劇烈,一家公司可能今年盈利,明年就虧損。它的收入和利潤情況也呈小幅下滑的趨勢,但可能會總體保持穩定。這個品牌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並且在年輕的中國消費者當中頗具潛力,他們希望在普通日常食品之外尋求不一樣的東西。 榮業食品或許能提供這種不一樣,因為它銷售的臘肉在中國相當有名,而且是那種能吸引消費出大價錢的高附加值食品。 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的收入在兩年里小幅下降,從2021年的1.34億美元下降到2022年約1.31億美元。去年前六個月也出現了類似的下滑,從上年同期的6,600萬美元降至6,550萬美元。利潤的變化趨勢類似,從2022年前六個月的686萬美元,下降至去年同期的622萬美元,過去三年的毛利潤率則相對穩定,保持在33%至36%之間。 2010年代末爆發的非洲豬瘟,影響了中國整個肉類行業,豬肉價格上漲了一倍多,全行業的豬肉產量損失2,790萬噸。該公司相對未受到後來的新冠疫情影響,因為它的產品保質期長,易於包裝,並可通過電商銷售,而在頻繁實行封鎖和其他防疫措施期間,電子商務蓬勃發展。 作為一家現金流充足、債務相對較少(債務總額目前僅為2,040萬美元)的公司,榮業食品的財務狀況似乎也相對穩健。 特大型肉類市場 那麼,榮業食品最吸引人的是什麼?或許最大賣點是它在特色加工肉類、休閒食品和冷凍肉類市場的穩固地位,隨著中國民眾收入的增長,這個市場只會進一步擴大。 據《China Briefing》雜誌報道,中國的肉類市場世界居首,2023年的規模為877.5億美元,預計2023年至2027年每年將增長約 20%,佔全球消費量的28%。榮業食品通過72家經銷商、7個電商平台和7家自營店在中國的18個省份銷售。其產品尤其是臘腸,可謂中國的國民食品。 據公司招股說明書中提供的第三方數據,中國的醃制肉類在2022年的零售額為529億元。榮業食品在臘肉品類中佔有9.2%的市場份額,在市場排第二位。 榮業食品希望通過新的IPO來加強業務。屆時,近一半的收益將用於添置新的加工和生產設備。 作為一個家族企業,榮業食品成立於1915年,現任CEO王顯韜是家族第四代。辭去廣州的工作後,他用自己的錢在以臘腸聞名的黃埔鎮建立了一家臘腸經銷店,證明自己的能力後加入了家族企業,2015年,31歲的他加入公司,成為董事長。 王顯韜一直在給榮業食品的產品打造懷舊形象,核心產品是榮業臘肉,以及匠王和狂客兩個品牌的休閒食品。2022年,臘肉製品的收入佔到公司總收入的67%,其餘則來自休閒食品和冷凍肉。王顯韜為榮業食品的黃埔臘腸爭取到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頭銜。他喜歡說一些宏大敘事,比如「文化創新是傳承的精髓,我的血液里流淌著文化創新的血液。只有文化才能代代相傳」。 但他也意識到了消費者口味的變化,公司51人的研發團隊正在開發新產品,以滿足新一代更注重健康的中國年輕人。新品包括植物基肉類替代品,另外還與韓國的Foodnamoo (290720.KQ) 建立合資企業,在中國研發雞胸肉產品。 公司還在積極迎合年輕一代的網購偏好,於2017年設立了自己的網店,並與主要的電商平台合作。但這些在榮業食品的業務中佔比較小,僅佔營收的2%。 榮業食品並非目前唯一一家上市的肉類生產商,在吸引投資者方面可能面臨競爭。據報道,萬洲國際正在考慮將旗下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在美國重新上市,2013年它曾經將其私有化。去年11月,鍋圈食品(2517.HK)在香港上市,該公司以火鍋燒烤食材為主。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elle makes new IPO filing

百麗時尚:華麗回歸還是新盒裝舊鞋?

中國最大的時尚鞋履零售商現已「轉型」,在私有化近七年後遞表港交所 重點: 百麗時尚申請在香港上市,欲在2017年私有化後重返資本市場,計劃融資高達10億美元 公司財務狀況良好,最新財年前9個月利潤增長92.7%,收入增長12.8%       譚英 百麗時尚集團第二次亮相香港股市是否會大放異彩?這家時尚鞋履巨頭當然希望如此,據媒體報道援引消息人士稱,它計劃通過上市籌集5億至10億美元資金,可能會成為2020年以來香港規模最大的IPO。但重新上市的嘗試開局不利——2022年3月首次申請重返港交所後,它並未能如願。 儘管如此,該公司上周在上市申請中披露的最新業績看起來總體積極。表明公司已經為自己瘦身後的新形態奠定了基礎,成為一家專注於電子商務和開在購物中心的小型店鋪的鞋履銷售商,轉變了之前對百貨店的依賴。 百麗從來都不是一家低調行事的企業。2007年5月,在投資者對中國消費類股票興趣濃厚的時期,百麗國際首次公開上市,籌集了12億美元資金,並獲得頗大的超額認購。 但這種熱情最終消退,因為百麗、達芙妮國際(0210.HK)和紅蜻蜓(603116.SH)等依賴傳統百貨商場的鞋業公司,未能適應電子商務的顛覆性發展。2015年之後,各家紛紛削減門店數量和員工人數。隨著股價下跌,百麗決定需要遠離公眾的視線,進行重大改組。 首次上市十年後的2017年4月,百麗成了港交所有史以來最大的私有化個案,由管理層牽頭並得到私募股權巨頭高瓴投資和鼎暉的支持下,私有化總金額達531億港元。  就在私有化的前夕,公司公告了上市後的首次利潤下降,2016~2017財年下降18.1%,至24億元。據管理層表示,百麗從來沒有打算長期遠離市場。相反,私有化給了它休整的時間,來默默地進行改造,更加關注新的數字經濟。 2019年10月,公司剝離旗下的運動服飾部門,並讓其以滔搏運動(6110.HK)的名義在香港上市,籌集資金10億美元。剩下的百麗包括時尚鞋履業務,財務狀況看起來相當強勁。 提交的最新文件顯示,百麗在截至去年11月的九個月,即本財年的前三個季度營收增長12.8%,達到161億元,而利潤則幾乎翻了一番,達到21億元。但截至2023年2月的整個財年收入實際上下降了18.3%,從上一年的235億元降至192億元。同期利潤下降幅度更大,達到54%,從28億元降至13億元。 該公司將業績下滑歸咎於中國嚴格的疫情防控造成的影響。上市文件中的第三方研究顯示,中國軟時尚市場(指非運動類鞋履、服裝和箱包)規模從2021年的1.7萬億元降至2022年的1.5萬億元,然後去年又出現反彈,估計重回1.7萬億元。 電商崛起 報告中的市場數據還顯示,軟時尚領域的網購市場急劇增長,從2017年的2,600億元增至2022年的4,950億元,年增長率達11.6%。 最新的IPO文件顯示,百麗時尚在遠離公眾視線的這段時間里,順應了最新的購物趨勢,包括更加註重電子商務,以及從商場的專櫃轉向購物中心內的小門店。 截至去年11月的九個月里,它的網上銷售額佔總銷售額的比例,從2017年的不足7%增至28%。上市文件顯示,它的門店數量從2016~2017財年的約2.1萬家,減少到截至去年11月的9個月里的8,631家直營店,是中國最大的直營時尚鞋服零售網絡。 公司表示:「我們已經實現了轉型的初步目標,使我們的業務從私有化時的下滑中恢復過來,並為未來的持續增長奠定了基礎。」 那麼,百麗成功轉型的可信度有多高?首先,我們來快速回顧一下它的歷史。它成立於上世紀60年代,當時是一家小工廠,1979年在香港低端市場油麻地開設了一家名為百麗的鞋店。創始人鄧耀是廣東佛山人,最初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經銷商,後來創立了自己的鞋履品牌。 在本世紀初,百麗被譽為「女鞋之王」,擁有或代理的品牌在中國女性當中非常受歡迎。它的收入從2007年的117億元增至2015年的400億元,增長了兩倍,每年以1,500至2,000家的速度開設新店,2015年達到峰值,為14,128家。但隨後,隨著消費者購物習慣的改變,它開始大幅減少門店,2016財年關閉了366家門店,次年上半年關閉378家門店,隨後退市。 在公司被收購時,已經87歲高齡的鄧耀離開了百麗,為新鮮血液讓路。當時,他說自己最關心的是找到一個好的合作夥伴,帶領百麗的10多萬名員工「重拾昔日輝煌、讓公司重獲新生」。在退市前後的新聞發佈會上,CEO盛百椒承認,公司未能妥善應對數字商務轉型。 那麼,百麗第二次上市的估值情況會如何呢? 達芙妮目前的市盈率為6.8倍,而滔搏運動則更高達15倍,由此可見投資者更偏好利潤率較高的運動服飾業務。取10倍左右的市盈率(雖然低於運動服裝公司的估值,但也反映了百麗在鞋履領域的領先地位),按百麗最近九個月的年化利潤計算,該公司的估值將達到約38億美元。 雖然這只是它私有化時價值的一半左右,但在剝離目前估值43億美元的滔搏運動,並大量關店後,公司的價值將明顯縮小。 現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盛放和首席財務官郭耀東似乎已經做好了準備,迎接將百麗轉型為現代鞋履公司的挑戰。郭耀東曾在中式時尚領導品牌上海灘、巴羅克日本有限公司以及普華永道任職。現在,該由投資者來決定,百麗究竟是華麗轉身的美女,還是新盒里裝的舊鞋子。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he Chinese provider of mobile advertising services has finally won IPO approval at the fourth attempt, but faces a muted market reception.

四闖港交所獲放行 樂思招股反應一般

這家在中國向客戶提供全面移動廣告服務的企業,三年內四度向港交所申請上市,最終獲得放行 重點︰ 樂思集團的收入持續增長,但去年首9個月的毛利率大幅下降至15.5% 該公司客戶高度集中,去年首9個月五大客戶貢獻近七成總收入,同時也非常依賴阿里巴巴及另外兩大供應商   裴梓龍 香港股市終於迎來龍年首兩隻新股,分別為香港鋼結構工程承造商泓基集團(2535.HK),以及中國內地移動廣告服務供應商樂思集團有限公司(2540.HK),前者集資最多1.35億港元,後者集資最多1.88億港元。 由於香港IPO已經實施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由招股到結算週期由T+5縮短至T+2,兩隻股份由29日開始招股,3月5日結束,3月8日便可以上市。其中樂思集團首兩天的孖展認購反應冷淡,只接獲約1,900萬元申購。 事實上,這已經是樂思集團2022年以來第四次申請上市,經過前三次的失利,這次終於通過港交所聆訊,計畫發行1.25億股,招股價1.1港元至1.5港元,每手2,500股入場費約3,788港元,集資最多約1.9億港元。 樂思集團的主要業務與平台經濟有關,主要是向客戶提供全面移動廣告服務,以在媒體夥伴營運的媒體平台行銷其品牌、產品及服務,包括流量獲取、廣告素材製作、廣告投放、優化與分發等,其業務非常倚靠互聯網,在目前科網企業四面受敵的大環境下,市場反應相對冷淡也無可厚非。 再看樂思的業績,其收入持續增長,其中去年首9個月營業額大增41.6%,估計因為中國在疫情後重啟經濟,各大企業增加廣告投入。 公司兩大業務中,移動廣告解決方案服務的收入佔比逐年提升,由2020年的90.9%,增至2022年的92.2%,去年首9個月的佔比更升至96%;但其客戶數目反而從2022年底的164家減至106家,流失了58個客戶。公司解釋,因為期內主要集中為大客戶M提供服務,導致客戶數量減少;至於廣告分發服務收入去年首9個月減少近20%,至1,995.5萬元。 雖然收入持續增長,但樂思的毛利率去年大幅下降。2020年至2022年的毛利率分別為20.4%、19.9%及20.9%,但去年首9個月卻大降至15.5%,公司解釋是因為來自媒體夥伴的返點減少,導致流量獲取成本上升,以及廣告分發服務收入下降。 這種跌幅壓抑了樂思的盈利能力,2020至2022年的盈利分別為4,977萬元、5,749萬元及6,831萬元,去年首9個月則為4,891萬元,按年增長22.2%,低於同期收入41.6%的增幅。 毛利率下跌,除了因為成本增加外,更大原因是行業競爭激烈。根據艾瑞諮詢的數據,中國移動廣告市場相當分散,按2022年總帳單計算,行業前五大公司只佔了市場的9.6%,樂思集團作為中國移動廣告服務供應商,市佔率只有0.1%。 依賴五大客戶及供應商 作為行業的小型參與者,要生存就要與客戶保持良好關係,這也令樂思的客戶高度集中,五大客戶在2020至2022年的收入,分別佔公司總收入約75.4%、67.3%和48%,去年首9個月的佔比再次增至68.7%,當中最大客戶已獨佔40.8%。 樂思在招股文件大派定心丸,稱與這五大客戶保持了1至6年的友好戰略關係,但是根據公司描述,與客戶的合約一般只有一年,意味是逐年簽約,而任何一方透過發出5至30日的事先書面通知,便可以終止合約。這就是說,作為行業的小型參與者,樂思的議價能力不算高。 另一方面,樂思的供應商同樣非常倚賴五大公司,尤其是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需要在這五大供應商平台購買廣告空間來為客戶投放廣告,2020年,這五大供應商佔公司總成本高達92.5%,2021年再增至93.9%,2022年略為減至70.5%,但去年首9個月再次升至88.8%。令人擔憂的是,包括阿里巴巴、供應商A及供應商C三家的成本,去年首9個月佔了總成本的65.7%,這就意味著樂思作為中介商,如果這五大平台任何一家失去市場領導地位,恐怕會拖累樂思的業績。 樂思在目前市況不佳的環境堅持上市,可能是因為現金流有欠充裕,去年首9個月的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出5,739萬元,2022年同期為淨流入1,301萬元;幸好融資後獲得1,296.5萬元,才令公司在去年9月底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有1,463.5萬元,但比2022年底的5,919.5萬元大減75.3%,估計這正是公司上市集資的主要原因。 從估值上看,樂思集團這次上市市值約5.5億港元至7.5億港元,以去年首9個月賺4,891萬元估算,推算全年利潤6,522萬元,市盈率將為7.7至10倍,對比同樣在中國從事移動廣告的赤子城科技(9911.HK)5.7倍的預測市盈率,其定價並不便宜。 中國移動廣告市場規模由2018年的約3,660億元,增加至2022年的約8,950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約為25%,但艾瑞諮詢預期2023至2027年的複合年增長率,僅放慢到只有8.7%。樂思作為中小型參與者,要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還看管理層在公司上市後有否新部署。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 聯繫我們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hanghai Refire files for Hong Kong IPO

搭上綠色快車申上市 重塑能源實現盈利路仍遙

隨著中國政府推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家氫燃料電池製造商的產品增長迅速,並已申請在香港上市 重點: 放棄在上海上市的計劃三年後,重塑能源申請在香港上市 在政府大力支持氫燃料電池市場下,公司的業務蓬勃發展      梁武仁 毫無疑問,中國政府對綠色未來的承諾,推動了生產環保技術公司的發展。然而,將快速的收入增長轉化為利潤並不是那麼容易,這亦可能是氫燃料電池製造商——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尋求赴港上市之際,投資者擔心的一個主要問題。 重塑能源上周四申請赴港上市,這是公司放棄在上海上市後的第二次IPO嘗試。《華爾街日報》援引未具名人士稱,如果一切按照計劃進行,公司可能會籌集到超過1億美元的資金。 目前尚不清楚重塑能源為何取消在上海的IPO計劃,不過很多想在中國的兩個納斯達克式的創業板上市的公司,正面臨漫長的等待時,也採取了類似的舉措。但該公司現在有很多優勢。中國很重視摘下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的頭銜,並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即到206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中國經濟運行方式進行重大轉變,其中可再生能源將發揮重要作用。 在這背景下,氫燃料電池正成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前景廣闊,尤其是為汽車提供動力方面。氫燃料電池能高效地存儲能量,而且唯一的副產品是排出的水。 看到氫燃料的巨大潛力後,中國政府為發展以這種替代能源為動力的汽車,推出了大量激勵措施,這與中國大規模發展電動車產業的做法類似。國家發改委已將氫能源列入新能源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計劃到2025年,氫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達到約5萬輛。 與此相關的是,財政部和其他一些政府機構也在2020年啓動了一項試點項目,以發展包括京津冀在內的五個城市群,作為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城市群,打造氫燃料電池車產業鏈和相關技術。五個城市群的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超過3萬輛燃料電池汽車的應用推廣,其中大部分是卡車等商用車(氫燃料電池的充電時間比電力電池要短得多,對這些車輛有利)。而達到目標的地區,可以獲得中央政府的獎金,很多地方政府也提供自己的補貼。 政府的積極支持點燃了中國對氫燃料電池的需求。重塑能源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場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氫能消費總規模較四年前增長了36%,達到3,330億元,預計未來幾年還將加速增長,到2027年將達到6,130億元。 重塑能源成立於2015年,是中國氫燃料市場的先驅和領軍企業。招上市申請文件披露,按已售重卡氫燃料電池系統的總輸出功率計,重塑能源位居中國氫燃料電池系統市場第一,市場份額超過四分之一。按截至去年9月底,已售安裝燃料電池系統的燃料電池汽車的累計行駛里程計,該公司同樣高居榜首。 氫能一站式服務 重塑能源的業務不僅限於生產氫燃料電池,而是希望成為一站式服務商,覆蓋與該技術相關的一切。這不僅包括電池的設計製造,還包括生產相關零部件。公司還銷售氫燃料電池的生產系統,並提供工程和技術服務,儘管目前這些在其業務中還微不足道。 在中國氫燃料電池市場整體繁榮的背景下,重塑能源的業務蓬勃發展。公司2022年營收同比增長15%,達到6.05億元,去年前9個月的增速較上年同期躍升90%。 但與許多新興行業一樣,公司在利潤方面也存在問題。它的固定成本和生產成本較高,研發投入大,這讓人對它能否在短期內實現盈利存有疑問。2022年,重塑能源的毛利率只有8.2%,不過去年前9個月毛利率提高到了15.8%。 但如果再加上營銷、行政和研發支出,該公司就屬於嚴重虧損了。它2022年淨虧損5.46億元,去年前9個月虧損4.6億元,高於對上年度同期的4.43億元。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規模經濟的擴大,重塑集團的生產成本在銷售額中的佔比,將不可避免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同時,隨著更多氫燃料電池系統關鍵部件國產化,消除進口需求,成本降低,公司還將進一步從中受益。 但要實現盈利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就像中國經常發生的那樣,政府對發展這類新技術的激勵措施越來越多,不可避免地會吸引許多新玩家入局,而其中一些玩家擁有的資源,遠比重塑集團更深厚。 高昂的成本是氫燃料電池製造商面臨的共同挑戰。在重塑集團的全球同行中,美國的Plug Power(PLUG.US)和加拿大的Ballard Power Systems(BLDP.US),在運營多年後都還未盈利。它們甚至還不如重塑集團,因為它們在加上運營費用之前就已經是虧損了。 Plug Power的市銷率為2.6倍,而Ballard Power 則高得多,為12.5倍。另一家沒有盈利的氫燃料電池製造商Fuel Cell Energy (FCEL.US) 的市銷率為4.2倍。如果估值達到2022年收入的四倍(大致是其他三家廠商的中位數),重塑集團的市值將達到3.2億美元左右。但至少從《華爾街日報》報道的1億美元融資目標來看,該公司希望獲得更高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