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市场放缓 万国数据海外扩张谋突破
这家数据中心运营商三季度营收增长放缓,另一方面,在马来西亚正式推出首个离岸数据中心 重点 万国数据三季度营收增长6.4%,低于二季度的7%和2022年三季度的15% 随着中国本土市场因经济放缓而降温,公司正在大举投资东南亚,以提振增长 梁武仁 对于像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GDS.US; 9698.HK)这样的数据中心运营商来说,海外扩张似乎越来越有必要,而不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 尽管有人说,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用于存储和处理海量数据的设施需求可能会激增,但随着中国经济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放缓,国内对数据中心的需求正在降温。在这情况下,万国数据正效仿中国企业的策略,把目光投向东南亚,寻找新的增长点。 眼下,由于万国数据在国内的收入增长缓慢、海外扩张支出巨大,投资者正在失去耐心,该公司必须抢在前面,尽快从海外投资中获取收益。 万国数据上周三发布的最新季度财报显示,公司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6.4%,至25亿元(3.45亿美元)。增速较二季度的7%和去年三季度近15%的增长有所放缓。 但这还不是最糟糕。该公司的毛利实际上同比也有所下降,因随着在国内外发展新业务,其营业成本的增长速度快于收入的增速。它的营业支出也增加了,导致净亏损扩大。 尽管如此,万国数据三季度仍然取得了一项突出的成就,公司在东南亚的首个数据中心正式上线。2021年,公司首次进入该地区,通过第三方运营的一个数据中心在新加坡提供服务。该运营商是总部位于新加坡的STT GDC,該公司旗下的数据中心遍布整个亚洲,是万国数据的主要投资者,双方的关系可以追溯到2014年。 自进军新加坡以来,万国数据一直致力于在邻近的马来西亚市场开设自己的数据中心,服务东南亚市场。努力终于在三季度开花结果,柔佛州一个1万平方英尺的设施开始投入运行,为当地一家客户提供服务。万国数据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伟在讨论公司最新业绩的电话会议上表示,万国数据计划在今年最后三个月内,将另一家规模类似的海外设施投入使用。 万国数据还购买了土地,计划在柔佛州再建设一处园区。在印度尼西亚,它与该国主权财富基金印尼投资局(Indonesia Investment Authority,简称INA)签署了合资协议。通过这些行动,万国数据希望新的海外业务能够提供新的增长源。 “对于国际业务,我们的财务目标是打造第二个增长引擎,”黄伟说。 黄伟说,在中国,万国数据的主要客户是云服务提供商,后者正在把重点从数量转向质量,即是说将聚焦最赚钱的客户。虽然这对云服务公司来说可能是好事,但对万国数据来说就不那么乐观了,因为这些客户需要的数据中心容量就变少了。人工智能公司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增长源,但这个市场挤满了不盈利的初创公司,并且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迅速起飞。 低迷的国内大环境 万国数据的两大上市竞争对手中的世纪互联(VNET.US),三季度总收入同比仅增长4%,虽然得益于营业费用的减少,它的净亏损有所收窄,但也反映了中国的数据中心运营商眼下面临的市场环境之艰难。 在低迷的环境下,万国数据为国内业务设定了切合实际的目标,即持续从国内业务中产生正现金流,并减少债务。 但至少就目前而言,该公司要想利用现有数据中心业务产生的收入,为新投资提供资金,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三季度,该公司的投资继续令运营收入相形见绌。万国数据的杠杆率依然很高,因此三季度的利息支出实际上超过了毛利。 随着国际扩张步伐的加快,万国数据的支出还将继续膨胀。今年前九个月,它海外业务的资本支出总额约为20亿元。随着马来西亚业务的发展,该公司预计接下来三个月还将投入规模类似的资金,从而使今年全年的资本支出总额达到40亿元,超过它在中国市场35亿元的资本支出。 万国数据希望海外业务的资本支出一半来自出售股权,一半来自举债。在公司的财报电话会议上,管理层表示有信心在明年一季度完成股权筹资计划。当然,这将取决于资本市场的情绪,而资本市场未必同意它的乐观看法。 万国数据成立于2001年,用了20年时间才接近于实现在无需外部资金的情况下,为国内业务提供资金。它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在海外复制这一壮举,谁也说不准。 在理想的情况下,财大气粗的私募股权基金可能会收购这家公司,并一直持有到它能自给自足。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那么新的所有者,就可以凭借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强劲的现金流将其出售,获取相当可观的利润。 去年,中国以外的数据中心运营商中,也出现了一些类似的大型交易,而且,世纪互联和万国数据的另一个主要竞争对手秦淮数据(CD.US)可能会被出售的传言也流传了很长一段时间。世纪互联和秦淮数据目前都处于被主要利益相关者私有化的过程中,这可能使万国数据成为三家公司中,唯一在公开市场可以进行股份买卖的数据中心运营商。 这三家中国公司目前的估值都很低,可能是买家对它们感兴趣的部分原因。万国数据股票的市销率(P/S)只有1.4倍。世纪互联的市销率更低,仅为0.4倍,而秦淮数据则高达4倍。…
9698.HK
GDS.US
亮丽背后存隐忧 中通季绩环比倒退
面对中国经济放缓及快递行业竞争激烈,中通快递第三季度收入及盈利仍能按年增长 重点: 中通第三季度虽赚23.5亿元,但与第二季度比较,下跌8.4% 公司亦预计,年度的增长率未能达到之前的承诺 刘智恒 中通快递有限公司(2057.HK, ZTO.US)刚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90.8亿元,按年上升1.5%,盈利则上升21%至23.5亿元。 期内,包裹量达到75亿件,同比上升近18%,核心快递服务收入增长2.2%,主要是包裹量增长所致。中通第三季度的市场份额按年提升至 22.4%,能在中国经济放缓下,交出一份这样亮丽的季度成绩表,可谓交足功课。 跟同业比较,中通亦并不失礼,甚至可以说冠绝同业。虽然收入不及其它主要竞争对手,顺丰(002352.SZ)高达646.5亿元、圆通(600233.SH)、韵达(002120.SZ)及申通(002468.SZ)都超过百亿元,但说到盈利,中通竟然能在几大巨头中脱颖而出,较顺丰的20.9亿元还要高出一成二,其他的更难项其背。 纯利抛离对手,与中通第三季度的毛利率高企不无关系,中通毛利率高达29.8%,远远抛离顺丰、圆通及韵达等介乎11%至12%的毛利率,更别说是申通的3.1%。 中通能做到如此高毛利率,公司解释主要是成本控制得宜,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赖梅松表示:“面对加剧的价格竞争,中通专注于提升服务质量,并坚持获取有盈利的业务增量。中通的数智化和精细化管理举措持续推动分拣和运输成本效益的提升。” 首席财务官颜惠萍亦表示,集团利用标准化和数字化管理设施,将单票分拣加运输成本下降 11%,超出预期。同时,销售管理费用占收入比重稳定在 5%左右。 股价不升反跌 然而,业绩公布当天,股价表现非但未能上升,反之更跌穿180港元关口,最终收报179港元,跌4.3%,之后股价持续受压,过去一周足足跌了超过6%。 投资者似乎对中通未投下信心一票,没错,若按年度,中通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但细心看,以公司本身的季度业绩比较,业务或许已现疲态,甚至出现倒退。中通第二季度收入达97.4亿元,盈利25.4亿元,第三季在两方面都出现下跌。 第三季度毛利率接近30%,按年升了近3个百分点,但相对于上季度的34%,原来是倒退了4.2个百分点。业务上也开始有点停滞不前,包裹量都由第二季度的76.8亿件,微跌至第三季度的75.2亿件。 价格竞争再出现 面对市场的压力,公司重申全年业务量可达到292.7亿至302.4亿件的指引,全年增长20%至24%。不过,原本公司坚持的市场份额年度增长目标为1.5个百分点,但考虑到市场环境出现价格竞争,要争取有盈利的业务增量变得不再合理或可行。 今年快递行业虽有所回暖,但过去曾出现的价格竞争,又再次在个别地区出现,今年首三个季度,快递公司的单票价格有下滑趋势,9月份圆通、韵达及申通的平均单票价为2.34、2.29及2.11元,同比分别下跌7.32%、12.93%及13.52%。至于中通的单票收入,亦大跌13.5%。按目前的价格走势看,今年第四季度很大机会单票价会继续走低。 除了行业环境的问题上,部分投资者仍对中通存有戒心。今年3月时,沽空机构灰熊对中通的指斥,认为公司有造假之嫌,其中就针对中通较行业对手超高的毛利率,以及有虚报企业人手以降低整体成本。 投资者有戒心 对于灰熊的指控,中通当时只发出简单回应的公告,指沽空报告并无依据,并包含许多错误、无根据的推测以及误导性结论和诠释。其亦缺乏对公司业务模式及财务报告结构的基本了解,缺乏对公司公开文件的全面解读。到今年4月,中通表示独立调查完成,根据调查结果,审计委员会认为该份卖空报告及补充沽空报告所作指控均无事实依据。 不过,对于灰熊重点指控的几点问题,集团未有一个详细的回应。事实上,早在2017年,美国伯明翰养老基金对中通及它的承销商摩根士丹利与高盛集团提起集体诉讼。其中指控中通使用一个“网络合作伙伴”系统处理利润率更低的包裹收发服务,令更不赚钱的业务,得以从公司账本上消失。 由于牵扯在太多的造假新闻中,站在投资者立场,有怀疑自然是先避为妙。特别在今天市场疲弱的环境下,一有风吹草动,投资都先沽为上,又或,抱观望态度。基金的却步,加上减价战如箭在弦,第三季度中通业务又有转弱态势,各项原因都影响集团的股价表现。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2057.HK
爆三方争夺战 和利时收购愈演愈烈
两家投资公司牵头的财团,上周上调了这家自动化系统制造商的收购要约报价,欲与另外两方展开争夺 重点 由两家投资公司牵头的财团,提高对和利时私有化的要约报价,和利时的中小股东呼吁召开特别会议,讨论出售事宜 该报价高于两天前一家私募股权公司的报价,以及和利时自家的管理团队提出的报价 梁武仁 围绕和利时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HOLI.US)的竞购战正在升温,但对于该公司的小股东来说,现在完全不是高兴的时候。 上周三,由新加坡的投资公司Recco Control Technology和大正集团(香港)牵头的财团,表示已发出要约,拟以每股26.5美元收购和利时的全部股权,即其估值为16.4亿美元(118.9亿元)。该出价高于两天前,私募股权公司上达资本给出的每股26美元报价,上达已持有和利时约14%的股份。而最早在8月时,Recco Control牵头的财团,就提出了每股25美元的报价。 上个月,情况变得更微妙了,因为由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昌利领导的管理团队也加入了争逐,并出价与Recco牵头的财团8月给出的报价一致。据路透社9月报道,创始人一方,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支持。 这种竞购战相对罕见,但自从在美上市的中国股票价格大幅下挫后,私募股权投资者正从中寻找低价股,相类的竞购战变得越来越普遍。数据中心运营商世纪互联(VNET.US)和秦淮数据(CD.US),以及营销服务提供商爱点击(ICLK.US)等公司也引发了竞购战。但私募基金往往面临挑战,因为大多数公司由一个大股东(通常是创始人)控制,他们大多会对收购作出对抗。 专门投资自动化行业的Recco领头的财团给出的最新报价,较11月3日,也就是上达资本提出收购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高出约29%。Recco财团8月第一次给出的报价,已经比竞购开始前和利时的股价高出逾三分之一。 投资者似乎对交易达成的前景不无质疑。上周三和利时的股价涨幅仅略高于1%,收于每股22美元,远低于Recco财团26.50美元的最新报价,和其他任何一方的报价。此后,该公司股价进一步攀升,但成交价格仍远低于最新收购报价,这表明市场对交易真正达成并不乐观。 个中原因不难理解,因为关于和利时出售的传闻已经流传了一段时间。去年,有传闻称,首席执行官王昌利和他的左右手计划将公司私有化,但直到Recco财团迈出第一步,他们才行动起来。 在Recco牵头的财团首次发出要约后,和利时过了一个多月才做出回应。这让该公司的部分小股东感到失望。对冲基金Oasis Management在内的一批小股东,要求董事会召开股东特别大会。按照和利时的注册地英属维尔京群岛的法律,登记的股东有权提出此类要求。但相关会议并未举行。 召开会议呼声越来越大 最初要求召开会议的股东,合共持有和利时32%的股权。Recco牵头的财团在周一的一份声明中表示,自那时以来,该批股东规模不断扩大,现在累计持有该公司约46%股份的股东,希望召开一次这样的会议,并敦促和利时“进行透明、真实的出售”。上达资本还要求和利时在12月1日前召开会议,而Recco牵头的财团则要求成立一个由股东选举产生的独立董事会。 “开会是股东绝对权利,是无条件、不受约束的,”Recco牵头的财团在最新声明中说。“董事应立即召开特别会议,履行受托责任。” 和利时于10月30日发表声明称,将在Ace Lead Profits Ltd.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纠纷得到解决后,再决定是否召开会议,相关纠纷将于11月21日在香港举行庭审。 希望和利时从纳斯达克退市是可以理解的。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的估值,总的来说一直在下跌,很大程度上是由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所致。北京方面对处理大量数据的科技公司在美上市越来越谨慎,担心这些敏感数据落到外国政府手里,将会构成国家安全风险。 对和利时来说,这样的风险可能很高,因为它销售的产品,用于铁路等基础设施和核电站一类的敏感设施。该公司2005年在纽约上市,是中国最早在美上市的公司之一。与许多在纽约上市的中国企业不同,该公司的股价多年来表现相对较好,当前股价接近历史高位。 因为专注于基础设施的缘故,和利时处于有利位置,因为中国经常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种刺激经济手段。该公司拥有2万多家客户,其中包括国有机构。在过去的三个财政年度里,公司的总收入增长了50%以上,净利润也有所增长。尽管其股价相对强劲,但与同行相比,估值看起来并不高。该股目前的市盈率为13倍,还不到在上海上市的中控技术(688777.SS) 32倍市盈率的一半。 总而言之,和利时的私有化是有意义的,这样它的新主人就可以继续发展业务,而不必担心作为一家在美上市公司涉及的复杂。新拥有人可能会在以后尝试让公司,在离本土更近的地方上市,比如在香港或内地以更高的估值上市,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利。正在进行的竞购战,也为公司的小股东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有机以股票多年来未曾达到的价格获利。…
HOLI.US
聚焦能源资产运营商 能链智电发展加速
这家中国领先的电动车充电服务供应商,第三季度营收增长超过500%,并表示明年的增长速度或将高达六倍。 重点 得益于服务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能源解决方案业务大幅增长,电动汽车服务公司能链智电称二季度收入增长536% 这家获贝恩资本支持的公司正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迅速扩张,预计明年40%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 阳歌 在纳斯达克上市刚一年多,中国领先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供应商能链智电(NAAS.US)再一次提升了发展速度。 公司报告第三季度收入增长超过500%,涉及面向企业客户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设计和运营的能源解决方案业务,超过充电服务业务成为主要的收入驱动力。但更令人惊讶的是,以美国私募股权巨头贝恩资本为主要支持者之一的能链智电公布了对2024年的业绩指引,其预计明年的收入增长或将高达六倍。 推动能链智电发展的是中国蓬勃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中国公路上行驶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已达1,800万辆。来自CIC的行业数据显示,为这些新能源汽车提供服务的是由大约15万个充电站组成的充电网络,它们中约一半使用的是能链智电的服务。 能链智电所在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占全球销量的一半以上。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发起追赶之际,该公司也在积极向海外市场扩张。其服务范围广泛,从帮助充电桩运营商建设和管理设备,到协助电动车车主进行常规充电。 利用强大的数字化能力,能链智电致力于为电动汽车生态系统内的客户,提供市场洞见和策略帮助,提高它们的运营效率。在此过程中,能链智电很快发现,电动车生态系统中的很多企业,包括充电桩运营商和相关服务提供商,对它的服务需求巨大。 不同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大多数公司,比如电动车巨头特斯拉(TSLA.O)和充电桩运营商Charge Point(CHPT.US),能链智电还以“轻资产”服务公司的商业模式而著称,这意味着它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快速扩张。 能链智电创始人、CEO王阳表示:“我们持续扩大合作网络并获得重要的储能新合作,持续巩固我们在中国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在中国大陆以外的拓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季度贡献了32.7%的收入。” 去年6月,与一家同样以贝恩资本为主要股东的上市公司完成反向并购后,能链智电开始在纳斯达克交易。上周业绩公布的当天,该股上涨1.5%,市值约为8亿美元。 公司当前市销率为11倍,但如果按该2024年销售预测的中值计算,其市销率大幅下降至2.4倍。相比之下,特斯拉的市销率高达8倍,而Charge Point和Blink Charging(BLNK.US)的市销率则要低得多,分别为1.6倍和1.4倍。 由于上市时间不长,能链智电显然未充分引起投资界的重视,可能部分解释了其上市后股价表现不佳的原因。但它似乎确实越来越受关注了,包括瑞银、杰富瑞和中国领先的本土投资银行之一中金公司等大牌机构的分析师,都参加了它的财报电话会议。 重心转移 能链智电将重心从充电服务转向能源解决方案,包括更多地关注基础设施运营商,这在它三季度的收入构成中表现得非常明显。面向充电桩运营商和电动汽车车主的线上线下充电服务更为成熟,收入在第三季度同比小幅增长23%,达到3,150万元(430万美元)。相比之下,更专注于企业的能源解决方案业务,也就是为车队运营商和企业,提供一站式能源数字化管理解决方案的业务,收入从去年同期的30万元飙升至1.388亿元。 这两块业务是能链智电整体营收同比增长536%的主要推动力,公司第三季度营收增至1.71亿元。它还重申了此前的全年营收5亿至6亿元的指引。 更令投资者感到兴奋的是,公司还透露,预计明年的收入将达到20亿至30亿元,与2023年相比将增长三至六倍。 能链智电增长最大的一个领域,是帮助充电桩运营商建设储能设施。能链智电联合创始人、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吴雪庐(英文名Alex)表示,公司今年已经建立了43个储能站,预计到年底将可达合约总数的380个。不过他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还说,明年将迎来大发展,届时公司预计将再交付1,500个这样的储能站。 吴雪庐说:“我们开始认识到规模经济的优势,这使我们能够获得显著的运营杠杆。” 随着规模和经验的增长,能链智电在三季度的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6.1%大幅提高至27.4%。公司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亏损1.76亿元,净利润率由负359%改善至负103%。公司向投资机构LMR Partners分别于7月和9月两次出售可转换票据共筹集7,000万美元。截至9月底,能链智电拥有约4亿元现金。 最后,我们来看看能链智电的国际化进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7.5%,增速有所放缓,且超过此前的预期,这或将促使其加快在中国以外的布局步伐。 能链智电第三季度营收中,不到三分之一来自大陆之外的地区,高于二季度的22%,吴雪庐表示,他预计明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40%。这很大程度上与公司最近收购的香港光电控股有限公司有关,这笔交易使它能够挖掘香港市场的太阳能和充电服务潜力。 吴雪庐说:“对于海外业务扩张,我们目前所做的实际上是复制在香港光电上的做法,即选择合适的资产以合适的价格购买,最重要的是,将其与我们的整体业务整合,并尽可能发挥协同效应和能力。”…
NAAS.US
AI行业竞争激烈 小i机器人如何脱颖而出?
这家近期上市的人工智能开发商,推出了中国国内最新的大语言模型生态系统工具,专注帮助企业实现流程自动化 重点: 小i机器人推出华藏通用大模型生态,成为中国最新一家利用对话式人工智能服务需求来赚钱的公司 这款产品的商业化将充满挑战,因为这个领域竞争渐白热化,市面已有100多款类似产品 梁武仁 人工智能(AI)可以做出令人惊叹的事情,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对于越来越多追逐中国人工智能潮流的公司来说,这项热门技术,能否同样表现惊人还远不能保证。随着百度(BIDU.US)和阿里巴巴(BABA.US;9988.HK)等巨头纷纷跳上人工智能这班列车,像小i机器人(AIXI.US)这样的小玩家,如何及能否脱颖而出,相信就算是最聪明的人工智能,也无法轻松给出答案。 上周四,这家近期上市的人工智能开发商,推出了华藏通用大语言模型生态系统工具,试图通过将这款最新产品,贴上“突破性”的标签来吸引眼球。类似ChatGPT这样支持对话,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大语言模型(LLM),因巨大的应用潜力而风靡一时。它们通过处理海量数据来“学习”,从而能够模仿人类语言技能,并通过聊天机器人生成文本。 如今很多登上新闻头条的聊天机器人都是面向普通受众的,但小i机器人为了脱颖而出,专门聚焦商业用户。 “华藏生态是小i机器人为企业提供最先进的解决方案并推进对话式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证明,”小i机器人表示。“通过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组织机构能释放人工智能驱动的虚拟助手,以及聊天机器人的潜力,从而无缝推动与客户的互动。” 小i机器人表示,华藏可以根据特定的企业需求进行定制,公司已与20个行业的10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听上去令人钦佩,但也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原因如下: 对本土公司来说,中国对话式人工智能市场可能巨大,特别是因为ChatGPT在中国被禁用。但并不意味这是一个容易开发的市场。首先,尽管ChatGPT的热潮依然处于刚开始的阶段,但中国公司已经开发出100多个大语言模型,当中有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头,也有商汤(0020.HK)这样成立较早的本土创业公司。 这些大语言模型的很多功能都很相似,因此产品之间难以区分。此外,即使是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头,将它们商业化也并非易事,可能是因没人愿意为了使用它们而支付大笔费用,至少现在还不愿意。 很多问题可能会让企业(通常是最愿意为此类服务付费的企业)不愿意使用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比如缺乏内行专业知识、辅助基础设施不足,以及对数据安全的担忧等等,这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最近传出有人工智能完全通过胡编乱造来回答问题后,有些企业可能也会为此感到担忧。 高昂的成本 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除了巨额的产品开发成本外,像小i机器人这样的大语言模型开发商,还需要花费巨资进行推广,可能还要提供大幅折扣,导致它们完全处于亏损状态,并进一步推迟盈利。 由于信息收集和发布的敏感性,中国的开发者还面临严格的监管。今年8月,网信办专门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出台了相关规定,以确保聊天机器人不会生成政府认为不当的内容。对于大语言模型的开发者来说,完全合规可能很棘手,因为编码中的一个疏忽,就可能导致聊天机器人说出不该说的话,从而引发严重后果。 如果说合规是一个抽象的挑战,那么控制基本研发支出,则是所有公司都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对于像小i机器人这样规模较小的独立公司来说尤其如此,其研发支出所面临的挑战从其最新财报中可见一斑。 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的收入同比增长了一倍多,达到2,660万美元。这个数字依旧不算太大,但其毛利率增加了6.2个百分点,因为随着销售额增加,规模经济效应提升,降低了成本。所有这些都很棒——除了研发支出增长八倍,达到近3,000万美元外,这超过了它的总收入,使得公司在一年前报告录得小额净利润后,再次陷入亏损。 小i机器人今年似乎把重点放在“云平台产品”的销售上,它们上半年占其收入85%以上,而去年同期这一比例仅为28%,当时定制技术开发服务是它最大的收入来源。云平台服务的增长,是由帮助企业实现流程自动化的人工智能工具推动。 由于严重依赖少数客户,公司也很脆弱。截至去年底,前五大客户占其营收近60%,意味失去任何一个客户都是巨大的打击。 小i机器人于3月在纽约上市,每股6.80美元,属于指导价区间的下限,这表明投资者兴趣低。它通过上市筹集了近4,000万美元,看似不多,但在当前清冷的环境下,这个金额对于在纽约上市的中国公司来说其实是相对较大的。 自上市以来,小i机器人一直在努力让投资者满意,每周发布新闻稿宣传最新成就,包括产品发布、在媒体前亮相和述说最新业务发展。 尽管如此,该股自上市以来已下跌逾70%,当前市销率仅为2倍左右。这个数字远低于商汤的11倍和最近刚上市的第四范式(6682.HK)的6.8倍,它们是中国最先进的两家人工智能公司。这样的差距表明,无论小i机器人多么努力地宣传自己的创新和成就,它要在中国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领域激起水花都面临诸多挑战。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IXI.US
半导体业务疲弱 ASMPT下季难有起色
ASMPT第三季纯利同比大跌98%,由去年同期的6.17亿港元,暴跌至约1,280万港元,连续5个季度下跌。 重点: 经济疲弱及电子产品终端市场需求不振,限制集团客户群的资本支出,半导体业务短期难有起色 第四季度销售收入指引介乎3.9亿美元至4.6亿美元之间,以其中位数计同比跌23.2% 罗小芹 半导体封装设备及解决方案龙头ASMPT Limited(0522.HK)今年第三季(7至9月)总销售收入同比下跌23.8%,至34.7亿港元,主要受行业持续疲弱影响,半导体解决方案及SMT(表面贴装技术)解决方案两大分部的销售收入均减少,导致盈利急跌至1,280万港元,较去年同季的6.17亿港元大跌97.9%;亦较第二季的3.08亿港元下挫了95.9%。 最受市场关注的新增订单总额为29.6亿港元(3.79亿美元),按年减少18.3%,按季亦跌1.8%;截至今年9月底止,未完成订单总额为9.22亿美元。期内一间领先高密度基板制造商,由于现有产能的消化速度逊预期,取消了其面板沉积设备的个别订单,导致新增订单总额由按季上升约6%,倒退成下跌1.8%。毛利率方面,受不利的产品组合、销量影响及就存库期较长的存货作出拨备,由第二季的40.1%,下降至34.2%,并主要源自半导体解决方案分部。 ASMPT 的股价在业绩公布后曾有小幅上涨,但接下来的几天却不升反倒跌。 该股较 7 月的高位下跌了约 20%,较 2021 年最高价更下跌了近一半。 2021年,受惠欧美疫后反弹刺激,加上华为禁令加剧产业链的担忧,下游客户增加库存等因素,带动半导体行业进入一轮“超级周期”,台积电(TSM.US,2330.TW)等晶圆厂持续上调资本支出,封测厂也纷纷扩产,ASMPT的封装设备因此迎来旺盛需求,带领集团销售收入及盈利分别创下219.5亿港元及31.8亿港元新高。 然而,2022年以来,在地缘政治冲突、贸易紧张及通胀压力影响下,整体消费意欲受到抑制,令半导体行业陷入严峻的下行周期。ASMPT适时推进整体业务转型,因应5G通讯、AIOT、自动驾驶、智慧家居、高性能计算等下游市场的发展,对晶片产品集成度需求进一步提升,传统封装技术已逐渐无法满足部分市场需求,公司及时把产品组合导向先进、高增长和足迹较少的先进封装(AP)市场。时至今日,已拥有业内涵盖半导体及SMT最全面的先进封装解决方案。 第三季内,半导体解决方案分部销售收入同比大跌28.7%至约15.7亿港元,分部亏损1.1亿港元,新增订单总额按年跌10.9%至约13.3亿港元,成绩差强人意;唯一亮点是新增订单总额按季录得4.4%温和增长,但管理层坦言只是零星需求,全面复苏仍未可见。 季内,SMT解决方案分部销售收入亦开始转弱,同比下跌19.3%至19亿港元,分部盈利2.58亿港元,同比更大跌44%;新增订单总额亦按年减少23.5%,至约16.4亿港元。三项指标齐转差,是由于高端配置及印刷设备的销售收入下降,如非先进封装(AP)设备的增长抵销部分负面影响,降幅可能会更大。 就终端市场应用而言,受惠于汽车和工业市场的强劲需求,季内半导体解决方案新增订单总额主要来自先进封装及汽车终端市场应用;汽车及工业应用合计亦贡献SMT解决方案近一半的销售收入,汽车和工业的销售收入贡献持续占ASMPT销售收入的最高比例。此外,人工智能相关伺服器应用的需求亦有所提升。 长远业务仍乐观 管理层在绩后表示,现时集团收到来自领先行业公司的订单,并在第四季持续看到来自通用人工智能的先进封装需求。他相信全球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及高性能计算应用需求日益增长,将推动先进封装解决方案的需求持续增长。然而,短期受制于疲弱的经济及电子产品终端市场需求,行业库存调整期将继续延长,并限制集团顾客户群的资本支出。综合上述因素及季节性影响,集团预期2023年第四季度的销售收入将介乎3.9亿美元至4.6亿美元之间,以其中位数计按年及按季分别减少23.2%和4.2%。 长远而言,凭藉其独特兼广泛的产品组合,集团对其前景及增长潜力依然保持乐观。而汽车电动 化、智能工厂、绿色基础设施、5G、物联网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增长推动的高性能计算的长期结 性趋势,亦加强了集团的信心。为支持日益数码化互联的世界,愈来愈多的组织在为日益多样化的全球供应链做好准备。集团相信上述趋势将促使资本性支出的增长。 目前ASMPT股价相当于预期市盈率14.3倍,略低于台积电的15.2倍,相对中芯国际(0981.HK, 688981.SH)的预期市盈率为41.3倍,ASMPT似乎值博率更高,但基于行业仍处于下行周期,需要等待半导体应用的新增长出现,股价才能进入升轨。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0522.HK
晶科能源季绩倍增 阳光背后乌云隐现
在旺盛的需求和多晶硅成本暴跌下,抵消了太阳能组件价格下滑,晶科能源第三季度利润得以倍增 重点: 晶科能源第三季度出货量增长超过一倍,但因太阳能组件的价格下降,公司收入增长只是63% 公司表示,得益于全球需求旺盛,“有信心”超过不久前才上调的年出货量预测 阳歌 虽然太阳能组件的价格正在暴跌,但主要原料多晶硅的价格下降得更快。这种差异不仅推动全球太阳能组件需求意外增长,还提升了制造商的收入和利润。 这两种趋势,在全球最大太阳能组件制造商之一的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JKS.US;688223)的最新业绩中展现出來。公司第三季度出货量同比翻了一番。需求的激增,不仅帮助公司超过了早先公布的本季度收入指引,还将超越三个月前才上调的全年指引预测。 投资者对业绩的整体情况表示满意,周一晶科能源在纽约发布业绩后股价上涨了14%。 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即使在经过这一轮上涨后,该股价格依然相当低。晶科能源目前市盈率仅为3倍,甚至低于不及它有名的中国竞争对手阿特斯太阳能(CSIQ.US)的3.3倍。在中国上市的同行天合光能(688599.SH)和隆基绿能(601012.SH)的市盈率均为11倍,远高于晶科能源,不过我们又注意到,晶科能源在中国上市的股票市盈率为17倍,远高于这两家公司。 因此,美国投资者似乎知道一些中国投资者不知的事情。他们的担忧可能是两方面的,涉及地缘政治因素和对未来价格走势的担忧。 地缘政治因素,与西方对中国在太阳能组件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担忧有关,这导致了持续的保护性关税威胁,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威胁。2019年,晶科能源在佛罗里达州投建一个大型生产基地,成为少数几家通过在美建厂,以解决关税问题的中国公司之一。公司今年早些时候表示,佛罗里达工厂1GW的大型扩建项目,已于上月开始投产。 与此同时,令投资者担忧的价格趋势是一种全球现象,超出了晶科能源的控制范围。来自pvXchange的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0月,太阳能组件的价格大幅下降,自1月份以来,效能最高的型号降幅达32%,低端产品的价格下降42%。 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在2022年达到历史高位后,太阳能组件的主要原料多晶硅的成本跌得更多。行业领先的多晶硅生产商之一的大全新能源(DQ.US;688303.SH),于周三发布的最新业绩报告中表示,三季度多晶硅的平均售价比去年同期每公斤36.4美元,下跌了四分之三以上,降至每公斤7.68美元。 晶科能源指出,多晶硅价格暴跌,是公司第三季度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5.7%提高至19.3%的主要因素。不过,尽管多晶硅价格似很快就会触底,但没有迹象表明,太阳能组件成品的价格已接近底部。 收入增长 晶科能源的最新业绩,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了我们刚才谈及的所有趋势。它的整体出货量(主要是太阳能组件,也包括一些太阳能电池和多晶硅片),在该季度同比增长108%,达到22.6GW。营收也增长强劲,但速度要较出货量的增长低,同比增长63%,达到318亿元(约合44亿美元),反映了我们前文所述的组件价格下跌。 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在财报中表示,“自从三季度以来,供应链价格下跌刺激了终端需求。” 关于需求旺盛的情况,中国本土市场就是一个例证。李仙德表示,仅今年前9个月,全国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就达到128.9GW,比2022年全年新增装机容量高出近50%。晶科能源上周还宣布了另一项重大交易,将向一个沙特阿拉伯客户供应3.8GW的太阳能组件,而根据价格走势,这笔订单将产生至少20亿美元的收入。 旺盛的需求使晶科能源预测第四季度组件出货量将达到23GW,高于三季度的21.4GW。公司还表示,“有信心”全年组件出货量,将超过三个月前给出的70GW至75GW的指引。在今年初,公司曾将2023年组件出货量的预测从60GW,大幅上调至70GW。 这一繁荣景象目前看来对该行业有利,并帮助晶科能源最近一个季度的利润,从上年同期的5.5亿元增加一倍多至13.2亿元。但如果过去能预测未来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在最近的繁荣之后,已经开始成形的大幅回调将接踵而至。 最后,我们就未来可能引发关切的几个方面再略作补充。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人民币汇率下行,影响到所有中国公司。晶科能源报告称,第三季度因人民币汇率下滑,导致净汇兑损失近3亿元,与去年同期净汇兑增加5.2亿元形成鲜明对比。 公司最近似乎也在消耗现金,持有量从6月底的170亿元降至9月底的141亿元,降幅近20%。其中至少有部分可能用在偿还到期债务上,因公司的有息债务,从3个月前的343亿元降至9月底的308亿元。 另一略微令人担忧的迹象,是公司的第三方应收账款,从去年底的167亿元增至9月底的258亿元。但由于公司整体销售额大幅增长,这种增长可能属于意料之中。 归根结底,由于多晶硅价格暴跌,晶科能源目前的情况相当不错。然而,那些阳光明媚的日子可能很快就会结束,因为其成品组件的价格可能也会持续下降。尽管如此,公司在美国上市的股票目前看起来有点超卖。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JKS.US
688223.SHG